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2+1"教学模式更强调实际操作技能,对于会计专业而言,模拟实验教学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真枪实弹,亲临战场。不仅要注重实验室内的仿真性设计,而且还要到企业和与会计工作相关的部门实地学习。
【关键词】 "2+1"教学模式 会计模拟实验教学 仿真性 实验与实务结合
中职教育的“2+1”模式,已推行了多年,但会计专业的第三年顶岗实习如何教学,一直是中职教育争论不休的问题。在当前会计专业中职毕业生不好就业的情况下,要实现“毕业与就业零距离”,如何培养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就成了当务之急。笔者认为,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必须加强在校期间的模拟实验与毕业实习教学,会计模拟实验应该是参加工作前的一次大演练,必须真刀真枪,亲赴战场,这样才能在实战中磨炼学生,尽早适应工作。
在会计模拟实验室这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场所中,学生可以通过亲眼所见、亲手实践,加深印象,有利于理解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还有助于启迪思维、拓宽视野、融会贯通相关知识。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却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教材老化,我们知道实际工作中的会计业务,纷繁复杂,它绝不是一本教材中所举的范例就能够概括的,总会有一些涉及不到的会计业务,一本教材,无论它多么具有前瞻性也不可能预料到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种种情况,因而只靠一本教材来完成会计实验,是不充分的。二是仿真性不强,通过一个阶段的实验,即使我们让学生按岗入座、各司其职,也不可能让学生在每个岗位上都尝试一遍,我们知道,不同行业的会计工作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比如成本核算方法的不同、低值易耗品摊销方法的不同等,而这种种不同,不可能仅依靠模拟实验就能了解到它们各自的特性。三是与实践结合不紧,再完美的实验也毕竟只是实验,就象社会生活中的实验室成果不能等同于批量生产一样。实验往往会与实际工作脱节,当我们在实验中讲解怎样填制某种报表时,实际工作中可能已用新的报表取而代之了。依靠这种“慢半拍”的实验获得的知识,仍然适应不了将来的工作实践,可见会计模拟实验有它自身的局限性。
在“2+1”的模式下,动手实践的时间更充分了,就应该珍惜每一个锻炼操作技能的机会,模拟与实践并举、实验与实习并重,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会计是一门强调动手能力与实际工作经验的学科,因而对实验实习指导教师也有更高的要求。过去很多中职学校由于对会计模拟实验认识上的不足,聘用理论水平较高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忽视了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及与社会的接轨,笔者认为,挑选有会计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作指导教师才是最合适的。同时还应注重教师的培养与深造,可以有计划地组织专业课教师深入企事业单位学习、实践,组织岗位练兵及实际操作比赛,甚至可以培养双师型教师来满足工作需要,要求实习指导教师不仅要具有讲师、高讲等教学系列职称,同时还需具备会计师、审计师等资格,甚至是注会、注税,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模拟实验实习前要把学生合理分组,避免散兵游勇。
形式多样,分工科学的学习小组,可以共享群体的思维和智慧,甚至教师也可以从中受益。组员间的相互学习与协作是学生提高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此过程中也可以采取课程实践、集中实践、分散实践等多种形式,甚至可以穿插进行。在编制学习小组时要注意把知识基础差的学生和学习好的学生进行搭配,利用知识的落差,实现信息的交流,若小组成员的知识结构过于相似,没有交流的必要。要组成一个结构良好的学习小组,必须打破知识深度的平衡,造成知识信息流动的必要,让学习小组的交流存在实际的内驱力,只有这样才可能变老师要学生交流为学生主动要求交流。
3. 加强会计模拟实验的仿真性设计
会计模拟实验设计既要寓学生所学的理论于实验中,又要与客观实际与会计实务相结合,具有仿真性,严格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行事。会计模拟实验室的建立应具有以下特点:
3.1真实性
即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报表等要使用当前实际工作中的现行报表,各种设施、用品、用具、印章等环境也要真实。
3.2封闭式
学生进入实验室,就如同上班一样,遵守作息时间和财经制度,认真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制造一种工作氛围。
3.3岗位式
与会计工作有联系的岗位均应考虑设置,一般可采用一人一岗、一人多岗、多岗一人等几种形式,但设置时应考虑内部牵制制度。同时还应注意小组间成员的互换,小组内的岗位轮换,以达到充分体验每一个工作环节。通过以上仿真式设计来尽可能地模拟实际工作,体会、领悟会计工作的实质。
4.把会计模拟实验与会计实务紧密结合起来
再高明的实验也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的实验,要立体地、全方位地让学生认识会计工作,必须带学生走出实验室,到现场去亲身体验,这正是“2+1”模式精髓之所在。要实现“学校+企业”的培养模式,必须选择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带学生深入企业,深入一线,避免纸上谈兵。比如,在出纳这个岗位上,就要深入银行,尝试如果要进账,到底要如何背书,印鉴盖在什么位置;一旦退票了如何处理;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到底如何编制等等。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有深刻地感性认识。再比如,在办税的过程中,究竟要填哪些申报表,所得税汇算到底是如何进行的,只有置身于办税大厅,向“老会计”求教,才能有所了解,只有亲自参加了一次所得税汇算工作,才能更深刻地领会哪些是纳税调增项目,哪些是纳税调减项目。通过一系列的现场教学,才能真正体会到会计工作的具体操作,同时对会计工作人员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也是一个培养。当然对于分散实习的学生指导也不能放松,应建立及时有效的沟通机制,随时解决学生在实习单位遇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对整个会计工作的认识。
5.要求学生进行模拟实验答辩或写出实习报告
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过程。会计的学习也不例外。对会计理论的学习,是学生理性认识阶段,是在接受前人总结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完成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飞跃。进行模拟操作实习,是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即理性认识到感性認识,这是完成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实验答辩或撰写实习报告则是对实践的再总结,是从实践又回到认识中,它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通过这样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过程,促使学生对会计的理论、方法的理解更清楚、更深刻、更透彻。通过撰写实习报告的形式加深他们对整个会计工作过程的认识和了解,实习报告是学生对实习过程进行的自我总结,在总结经验的同时,也可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或者不足进行自我检查,引起反思,巩固会计理论知识。避免了边学边忘,学知识丢三落四的现象。
会计模拟实验是介于会计理论教学与会计实务之间的一种教学形式,“2+1”模式更有利于理论、模拟实验与会计实务的结合。在当前会计专业就业形势不太乐观的情况下,充分发挥这种“学校+企业”的教学模式,一定能够切实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S],教育部.
[2]财会月刊杂志社.《财会月刊》[J],2011,(4).
[3]刘尚林.《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改进》[J] .
[4]李友华等.《“顶岗实习-就岗就业”办学模式的研究.职业教育研究》[J],2005,(7).
(作者单位:郑州工业贸易学校)
【关键词】 "2+1"教学模式 会计模拟实验教学 仿真性 实验与实务结合
中职教育的“2+1”模式,已推行了多年,但会计专业的第三年顶岗实习如何教学,一直是中职教育争论不休的问题。在当前会计专业中职毕业生不好就业的情况下,要实现“毕业与就业零距离”,如何培养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就成了当务之急。笔者认为,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必须加强在校期间的模拟实验与毕业实习教学,会计模拟实验应该是参加工作前的一次大演练,必须真刀真枪,亲赴战场,这样才能在实战中磨炼学生,尽早适应工作。
在会计模拟实验室这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场所中,学生可以通过亲眼所见、亲手实践,加深印象,有利于理解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还有助于启迪思维、拓宽视野、融会贯通相关知识。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却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教材老化,我们知道实际工作中的会计业务,纷繁复杂,它绝不是一本教材中所举的范例就能够概括的,总会有一些涉及不到的会计业务,一本教材,无论它多么具有前瞻性也不可能预料到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种种情况,因而只靠一本教材来完成会计实验,是不充分的。二是仿真性不强,通过一个阶段的实验,即使我们让学生按岗入座、各司其职,也不可能让学生在每个岗位上都尝试一遍,我们知道,不同行业的会计工作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比如成本核算方法的不同、低值易耗品摊销方法的不同等,而这种种不同,不可能仅依靠模拟实验就能了解到它们各自的特性。三是与实践结合不紧,再完美的实验也毕竟只是实验,就象社会生活中的实验室成果不能等同于批量生产一样。实验往往会与实际工作脱节,当我们在实验中讲解怎样填制某种报表时,实际工作中可能已用新的报表取而代之了。依靠这种“慢半拍”的实验获得的知识,仍然适应不了将来的工作实践,可见会计模拟实验有它自身的局限性。
在“2+1”的模式下,动手实践的时间更充分了,就应该珍惜每一个锻炼操作技能的机会,模拟与实践并举、实验与实习并重,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会计是一门强调动手能力与实际工作经验的学科,因而对实验实习指导教师也有更高的要求。过去很多中职学校由于对会计模拟实验认识上的不足,聘用理论水平较高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忽视了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及与社会的接轨,笔者认为,挑选有会计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作指导教师才是最合适的。同时还应注重教师的培养与深造,可以有计划地组织专业课教师深入企事业单位学习、实践,组织岗位练兵及实际操作比赛,甚至可以培养双师型教师来满足工作需要,要求实习指导教师不仅要具有讲师、高讲等教学系列职称,同时还需具备会计师、审计师等资格,甚至是注会、注税,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模拟实验实习前要把学生合理分组,避免散兵游勇。
形式多样,分工科学的学习小组,可以共享群体的思维和智慧,甚至教师也可以从中受益。组员间的相互学习与协作是学生提高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此过程中也可以采取课程实践、集中实践、分散实践等多种形式,甚至可以穿插进行。在编制学习小组时要注意把知识基础差的学生和学习好的学生进行搭配,利用知识的落差,实现信息的交流,若小组成员的知识结构过于相似,没有交流的必要。要组成一个结构良好的学习小组,必须打破知识深度的平衡,造成知识信息流动的必要,让学习小组的交流存在实际的内驱力,只有这样才可能变老师要学生交流为学生主动要求交流。
3. 加强会计模拟实验的仿真性设计
会计模拟实验设计既要寓学生所学的理论于实验中,又要与客观实际与会计实务相结合,具有仿真性,严格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行事。会计模拟实验室的建立应具有以下特点:
3.1真实性
即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报表等要使用当前实际工作中的现行报表,各种设施、用品、用具、印章等环境也要真实。
3.2封闭式
学生进入实验室,就如同上班一样,遵守作息时间和财经制度,认真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制造一种工作氛围。
3.3岗位式
与会计工作有联系的岗位均应考虑设置,一般可采用一人一岗、一人多岗、多岗一人等几种形式,但设置时应考虑内部牵制制度。同时还应注意小组间成员的互换,小组内的岗位轮换,以达到充分体验每一个工作环节。通过以上仿真式设计来尽可能地模拟实际工作,体会、领悟会计工作的实质。
4.把会计模拟实验与会计实务紧密结合起来
再高明的实验也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的实验,要立体地、全方位地让学生认识会计工作,必须带学生走出实验室,到现场去亲身体验,这正是“2+1”模式精髓之所在。要实现“学校+企业”的培养模式,必须选择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带学生深入企业,深入一线,避免纸上谈兵。比如,在出纳这个岗位上,就要深入银行,尝试如果要进账,到底要如何背书,印鉴盖在什么位置;一旦退票了如何处理;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到底如何编制等等。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有深刻地感性认识。再比如,在办税的过程中,究竟要填哪些申报表,所得税汇算到底是如何进行的,只有置身于办税大厅,向“老会计”求教,才能有所了解,只有亲自参加了一次所得税汇算工作,才能更深刻地领会哪些是纳税调增项目,哪些是纳税调减项目。通过一系列的现场教学,才能真正体会到会计工作的具体操作,同时对会计工作人员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也是一个培养。当然对于分散实习的学生指导也不能放松,应建立及时有效的沟通机制,随时解决学生在实习单位遇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对整个会计工作的认识。
5.要求学生进行模拟实验答辩或写出实习报告
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过程。会计的学习也不例外。对会计理论的学习,是学生理性认识阶段,是在接受前人总结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完成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飞跃。进行模拟操作实习,是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即理性认识到感性認识,这是完成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实验答辩或撰写实习报告则是对实践的再总结,是从实践又回到认识中,它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通过这样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过程,促使学生对会计的理论、方法的理解更清楚、更深刻、更透彻。通过撰写实习报告的形式加深他们对整个会计工作过程的认识和了解,实习报告是学生对实习过程进行的自我总结,在总结经验的同时,也可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或者不足进行自我检查,引起反思,巩固会计理论知识。避免了边学边忘,学知识丢三落四的现象。
会计模拟实验是介于会计理论教学与会计实务之间的一种教学形式,“2+1”模式更有利于理论、模拟实验与会计实务的结合。在当前会计专业就业形势不太乐观的情况下,充分发挥这种“学校+企业”的教学模式,一定能够切实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S],教育部.
[2]财会月刊杂志社.《财会月刊》[J],2011,(4).
[3]刘尚林.《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改进》[J] .
[4]李友华等.《“顶岗实习-就岗就业”办学模式的研究.职业教育研究》[J],2005,(7).
(作者单位:郑州工业贸易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