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电影,作为世界各国交流的一种新的手段正日益渗透到人们生活之中。在电影中,我们经常会发现由于各国文化的差异而造成的误会,而文化差异也常常会给电影翻译造成很大困扰。本文就从当今电影界翻译现状谈起,综合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因素对当今电影翻译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电影翻译 中西文化 文化差异
引语
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交流与沟通的方式日益多样化。而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日益成为其中一个的重要手段。然而在译制海外电影时,译者不可避免的要面临中西文化差异带来的难题。对此,笔者认为,要出色地完成好一份电影翻译作品,除了掌握语言文字之外,还要足够了解影片的文化背景,在掌握文化差异的基础上进行译制,才有可能完成一份令观众满意的电影译制作品。
1. 目前我国电影市场的翻译现状
1.1关于配音译制与字幕译制
目前对于国外引进电影,我国的电影翻译呈现配音译制和字幕译制并存的格局。而近年来, 随着国人外语水平的普遍提高和原聲影视剧的大量播映, 很多观众已逐渐养成了欣赏原声影片的习惯, 而观看配音译制的影片的人数则呈下降趋势。究其原因可能有两点:其一是字幕译制能保持原片风格,其二原声影片更加真实与自然,尤其是在一些国外动画影片里,原声配音有时是影片的看点所在。就拿近年来风靡全球的动画电影“Kung Fu Panda”(《功夫熊猫》)来说吧,本片在宣传时的一大噱头就在于英文配音人员均是国际大腕,比如:Jack Black(杰克·布莱克)、成龙、Dustin Hoffman(达斯汀·霍夫曼)、Angelina Jolie(安吉丽娜·朱莉)、刘玉玲等,所以如果将其译制配音的话,不仅会影响影片的观影效果,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影片的票房。
1.2电影译制本身的问题
目前, 无论是配音译制还是字幕译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质量问题,主要表现为台本翻译不准确、不生动、声音、画面不同步等。原因是多方面的, 如配音队伍鱼龙混杂、译制单位过分追求经济效益、粗制滥造, 等等。就拿好莱坞著名导演Steven Allan Spielberg(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最新作品“The Adventures of Tintins:The Secret of the Unicorn”(《丁丁历险记:独角兽的秘密》)来说,该片刚一上映就可以在网上找到各种“译版”,而这些版本在字幕翻译上很是随意,比如:
原文:get rid of the ship and get out while you still can
翻译:赶紧离这玩意儿远远地,然后去庙里拜拜春哥
像这类的翻译太过于口水化,甚至有时会有些低俗,干扰了电影翻译市场的整体翻译质量与水平。
2. 电影翻译之中西文化差异特征
2.1文化背景不同
妥善地处理文化背景的问题,可以增加电影的魅力,吸引更多的观众。如:由张国荣先生主演电影《倩女幽魂》,改编于蒲松龄先生的《聊斋志异》之《小倩》。该故事在中国妇幼皆知,所以中国观众一看题目就知道故事的大概。而该片的英文名为“A Chinese Ghost Story”,笔者认为此译名一方面用ghost(鬼魂)表明故事主题,与美国影片“Ghost”(《人鬼情未了》)有异曲同工之处;另一方面,用Chinese表明故事发生的地方,那么对于外国观众来说,这个故事更具有吸引力和新鲜感。所以即便是文化背景有所不同,但在因为翻译时的巧妙对应,使得中西文化差异减小,影片也更加的吸引观众。
2.2思维方式不同
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体现在许多方面,这里着重讲中西方在语言表达上的不同。在中国人的思维模式里,更注重语言的内涵、意义以及表达上的含蓄,重在体现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感,而不重视语言的形式;相反,在西方人的思维模式里,更注重的是分析以及表达上的直白,体现一种“以形显意,逻辑清晰”的美感。比如,美国影片“Ghost”,中文如果直译为《幽灵》或《鬼魂》则太过直接,一方面不符合中国人对于爱情电影所要求的含蓄的美感,另一方面也会误导中国观众对该影片的直观印象。那么对于这部讲述人鬼之恋的爱情电影,香港版译为《第六感生死恋》,台湾版译为《人鬼情未了》,笔者认为两者皆贴合影片的主题,也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即既含蓄地表达了影片的梗概,也为观众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2.3宗教信仰不同
由于各个国家在制度、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方面不同,人们往往对待同一事物的理解上有所不同。在英语中有不少习语与基督教有关,比如:Doubting Thomas (怀疑的托马斯)该习语出自《新约·约翰福音》第2章20节中的一个故事。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第三天复活,出现在门徒面前,但门徒之一的托马斯(Thomas)刚巧那天不在,因没有亲眼看到基督,他不相信别人的话,不相信基督已经复活。后来人们就用此习语指那些“多疑的人”、“不肯轻易相信别人的人”。而在汉语里也有一些词汇与宗教有关,比如“拈花一笑”“回头是岸”“借花献佛”等等。人们常常会由于不了解这些词语的来源与背景,望文生义,造成误解,这对于翻译来说是大忌。
结语
当前中国电影正以蓬勃之势向上发展,国外的优秀影片也不断涌入,随之而来的中西文化差异的撞击也会愈加激烈,那么对于一名电影翻译工作者来说,要在看清差异,分析差异的基础上,秉承“一名之译,旬月踟蹰”的精神,认真对待每一部电影的翻译,这样,中国电影翻译的现状才会有进一步的飞跃与提高。
参考文献:
[1]龙 千 红, 电影翻译的动态观--中国电影翻译考察,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第 16 卷第 3 期
[2]黄 静,论电影翻译之中西方文化差异,电影评介(Movie Review),2009年,第二期(影视文学,63-64)
[3]张广法,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处理,平原大学学报,(JOURNAL OF PINGYUAN UNIVERSITY ),2006年4月,第23卷 第2期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系)
【关键词】 电影翻译 中西文化 文化差异
引语
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交流与沟通的方式日益多样化。而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日益成为其中一个的重要手段。然而在译制海外电影时,译者不可避免的要面临中西文化差异带来的难题。对此,笔者认为,要出色地完成好一份电影翻译作品,除了掌握语言文字之外,还要足够了解影片的文化背景,在掌握文化差异的基础上进行译制,才有可能完成一份令观众满意的电影译制作品。
1. 目前我国电影市场的翻译现状
1.1关于配音译制与字幕译制
目前对于国外引进电影,我国的电影翻译呈现配音译制和字幕译制并存的格局。而近年来, 随着国人外语水平的普遍提高和原聲影视剧的大量播映, 很多观众已逐渐养成了欣赏原声影片的习惯, 而观看配音译制的影片的人数则呈下降趋势。究其原因可能有两点:其一是字幕译制能保持原片风格,其二原声影片更加真实与自然,尤其是在一些国外动画影片里,原声配音有时是影片的看点所在。就拿近年来风靡全球的动画电影“Kung Fu Panda”(《功夫熊猫》)来说吧,本片在宣传时的一大噱头就在于英文配音人员均是国际大腕,比如:Jack Black(杰克·布莱克)、成龙、Dustin Hoffman(达斯汀·霍夫曼)、Angelina Jolie(安吉丽娜·朱莉)、刘玉玲等,所以如果将其译制配音的话,不仅会影响影片的观影效果,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影片的票房。
1.2电影译制本身的问题
目前, 无论是配音译制还是字幕译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质量问题,主要表现为台本翻译不准确、不生动、声音、画面不同步等。原因是多方面的, 如配音队伍鱼龙混杂、译制单位过分追求经济效益、粗制滥造, 等等。就拿好莱坞著名导演Steven Allan Spielberg(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最新作品“The Adventures of Tintins:The Secret of the Unicorn”(《丁丁历险记:独角兽的秘密》)来说,该片刚一上映就可以在网上找到各种“译版”,而这些版本在字幕翻译上很是随意,比如:
原文:get rid of the ship and get out while you still can
翻译:赶紧离这玩意儿远远地,然后去庙里拜拜春哥
像这类的翻译太过于口水化,甚至有时会有些低俗,干扰了电影翻译市场的整体翻译质量与水平。
2. 电影翻译之中西文化差异特征
2.1文化背景不同
妥善地处理文化背景的问题,可以增加电影的魅力,吸引更多的观众。如:由张国荣先生主演电影《倩女幽魂》,改编于蒲松龄先生的《聊斋志异》之《小倩》。该故事在中国妇幼皆知,所以中国观众一看题目就知道故事的大概。而该片的英文名为“A Chinese Ghost Story”,笔者认为此译名一方面用ghost(鬼魂)表明故事主题,与美国影片“Ghost”(《人鬼情未了》)有异曲同工之处;另一方面,用Chinese表明故事发生的地方,那么对于外国观众来说,这个故事更具有吸引力和新鲜感。所以即便是文化背景有所不同,但在因为翻译时的巧妙对应,使得中西文化差异减小,影片也更加的吸引观众。
2.2思维方式不同
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体现在许多方面,这里着重讲中西方在语言表达上的不同。在中国人的思维模式里,更注重语言的内涵、意义以及表达上的含蓄,重在体现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感,而不重视语言的形式;相反,在西方人的思维模式里,更注重的是分析以及表达上的直白,体现一种“以形显意,逻辑清晰”的美感。比如,美国影片“Ghost”,中文如果直译为《幽灵》或《鬼魂》则太过直接,一方面不符合中国人对于爱情电影所要求的含蓄的美感,另一方面也会误导中国观众对该影片的直观印象。那么对于这部讲述人鬼之恋的爱情电影,香港版译为《第六感生死恋》,台湾版译为《人鬼情未了》,笔者认为两者皆贴合影片的主题,也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即既含蓄地表达了影片的梗概,也为观众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2.3宗教信仰不同
由于各个国家在制度、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方面不同,人们往往对待同一事物的理解上有所不同。在英语中有不少习语与基督教有关,比如:Doubting Thomas (怀疑的托马斯)该习语出自《新约·约翰福音》第2章20节中的一个故事。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第三天复活,出现在门徒面前,但门徒之一的托马斯(Thomas)刚巧那天不在,因没有亲眼看到基督,他不相信别人的话,不相信基督已经复活。后来人们就用此习语指那些“多疑的人”、“不肯轻易相信别人的人”。而在汉语里也有一些词汇与宗教有关,比如“拈花一笑”“回头是岸”“借花献佛”等等。人们常常会由于不了解这些词语的来源与背景,望文生义,造成误解,这对于翻译来说是大忌。
结语
当前中国电影正以蓬勃之势向上发展,国外的优秀影片也不断涌入,随之而来的中西文化差异的撞击也会愈加激烈,那么对于一名电影翻译工作者来说,要在看清差异,分析差异的基础上,秉承“一名之译,旬月踟蹰”的精神,认真对待每一部电影的翻译,这样,中国电影翻译的现状才会有进一步的飞跃与提高。
参考文献:
[1]龙 千 红, 电影翻译的动态观--中国电影翻译考察,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第 16 卷第 3 期
[2]黄 静,论电影翻译之中西方文化差异,电影评介(Movie Review),2009年,第二期(影视文学,63-64)
[3]张广法,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处理,平原大学学报,(JOURNAL OF PINGYUAN UNIVERSITY ),2006年4月,第23卷 第2期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