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职教观”视野下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研究

来源 :广西教育·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ingbb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借鉴“大职教观”思想,阐述梧州市创新性地进行职业教育资源大整合的实践探索与成效,分析资源整合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四大难题,提出整合区域性职业教育资源提升服务社会能力的措施。
  【关键词】“大职教观” 职业教育 资源整合研究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C-0010-03
  “大职教观”就是著名职业教育家黄炎培先生提出的“大职业教育”思想,是指人们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其他类型教育、行业企业和其他利益相关者间,以及组成职业教育系统的子系统——各级各类职业教育间进行统筹、协调、沟通和衔接的职业教育观念,体现出整体性、全面性、终身性、开放性、协调性以及关联性等特点。“大职教观”对于当今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梧州市在实施广西三年职业教育攻坚和继续深化职业教育攻坚五年计划的进程中,基于“大职教观”思想,树立大梧州、大职教、大整合的意识,在市域范围内整合职教资源,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职业教育整体得到了快速发展。
  一、坚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创新职教资源整合模式
  根据广西职业教育攻坚决策部署,从2008年开始,梧州市紧紧围绕广西“西江经济带”和“两区一带”的战略规划和梧州市“两城市一基地”、“五园八区”的建设目标,确立“大职教”资源整合的指导思想,即“坚持政府主导、建立统筹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完善职教体系、提高整体效益”,坚持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宗旨,对接产业需求,优化专业结构,调整学校布局,整合资源组建市县两级职教中心,探索集团化办模式,职教资源在大调整中得到优化配置。2010年底,梧州市共有全日制职业院校27所,市区及所辖4个县(市)的职教中心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成为广西唯一一个县(市)职教中心全布点的地级城市。2011年以来,职教资源整合再次提速,全市27所职校整合为13所,集合资源优化办学条件,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质量和效益。
  (一)抓内涵建设,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1 职业教育质量建设成效显著。在整合职教资源的同时,梧州市重点狠抓职校质量建设。2011年底,全市建成国家级重点职校1所,自治区级重点职校2所,自治区示范职校4所;2所获得自治区示范校建设立项;9个专业被认定为自治区示范专业,8个基地被认定为自治区示范实训基地。2012年,2所职校获得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立项,同时被列入“十二五”广西首批中职示范特色校建设计划项目;3个实训基地被列入“十二五”广西中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第一批立项项目。这些质量工程提升了梧州职教品牌和影响,产生良好的辐射与示范作用,引领和促进全市职教发展。
  2 师资队伍总体素质进一步提高。为提升教师综合应用能力,通过选派骨干教师出国培训以及参加国训和区训、校内实施全员培训、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全面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职业素质。2011年底,全市职业教育教师总数为1686人,其中,专任教师1232人,生师比为26:1;本科及以上学历占82.4%,高级职称占15.5%,中级职称占36.2%;“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为35.2%。教师队伍总量与素质能够满足教学需要。
  3 招生与就业工作进展有序。一是抓好招生基础,确保学生规模稳定发展。2011年梧州市中职学校累计招生1.92万人,超额完成自治区下达的任务,完成率为123.1%。在校生由2007年的3.56万增加到目前的5.55万,增长56%。2011年高中阶段教育招生职普比为1.05:1,职教与普教实现协调发展。二是完善就业机制,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逐步完善“市场调节、校企合作、按需培养、定向输送”就业工作机制,各职业院校形成各具特色的就业工作网络。近三年来,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89.4%以上,毕业生当年均实现就业。
  (二)抓资源重组,促进集团办学活力日益增强
  2010年下半年,市政府筹资收购民办梧州职业学院并转制为公办,依托高职教育,加大中职教育资源整合力度,将市内分别隶属各行业的10所公办职校整体划人市职教中心,组建职教集团,探索集团化、中高职一体化的办学运行模式,逐步实现“招生、教学、科研、实训、就业”五位一体的集团化管理,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1 集团化办学促进内部管理效率有效提升。集团组建后,市县两级职教中心同步建设,市职教中心充分发挥了以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为龙头的师资和管理优势,辐射到整合学校,职教资源实现“资金统筹使用、师资统一配置、校产按需调配”,提高了管理效率和教学水平。在市职教中心的统筹管理下,整合的各校彻底改变了以往各自为战的状态,人财物管理高度集中,资源使用效率提升,逐步适应梧州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
  2 集团化办学促进服务社会能力显著提升。市职教集团的组建扩展了培训网络,开辟了新增劳动力、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新渠道,使职教资源的使用效益实现最大化,服务社会能力明显增强,极大促进梧州“乐业工程”的实施和“和谐梧州”建设。资源整合前全市年累计培训不足5万人次,整合后在三年职教攻坚期间,累计培训达40多万人次;通过“成人在职”办学模式,接收1.2万社会人员回到学校继续学习,拓宽职业教育外延。2011年各职业院校完成培训1.2万人次,同时开展电工、汽修等多个工种考证培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累计0.72万人。从2011年起,各职业院校按政府要求为未继续升学的初中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就地就业或创业,当年培训累计1.12万人,培训后就业率超过95%。
  3 集团办学促进综合竞争力稳步增强。组建职教集团是基于大职教理念,将零散的资源整合起来,发挥规模集聚效应,让职教优势品牌带动和辐射周边,促进整体均衡发展。一方面,充分用好现有优质教育资源。市职教中心以国家级重点职校为龙头、自治区级重点职校为骨干,对整合学校实施统一管理,做到招生工作统一策划,教学管理统一安排,教学质量统一考核,学生就业统一组织。龙头与骨干学校发挥产学研优势,为集团成员提供成熟的管理经验和办学范式,共享优质实训实习基地,共同与企业对接合作共赢,共用市场信息和就业资源,使优质学校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取长补短强化薄弱环节。盘活闲置人员、校产和设备,实现区域内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原来各职校办学规模小,设备利用率低,专业各有所长,示范专业与示范基地分散,集团化整合后,办学场地达到并超过规定标准,教学资源做到人尽其力、物尽其用;同时,以示范专业、示范基地为引领,集中力量加强重点建设,区域职业教育整体竞争力明显增强。   (三)抓改革试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
  1 以梧州市政府与国家教育部共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试验区为契机,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2012年,为加快梧州市与教育部共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试验区建设步伐,市政府全面启动了推进校企合作和整合职业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的工作,集中力量以信息技术类专业为突破口,加强与工业园区的信息技术园区建设紧密合作,加快信息技术类专业整合和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打造校企共建供需对接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基地,学训产共享,学生实训实习工位和就业岗位的无缝衔接,实现“企中校、校中企”一体化办学目标,试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2 推动城乡联合办学,促进区域校际合作与发展。按照合作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县城职校的生源优势和市区职校的办学优势,推进市域内的职校联合招生,合作育人,共享资源,实施“一年在县级职校学习、一年在城市职校学习、一年在企业顶岗实习”的三段式培养模式,提升区域内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和吸引力。如市服装学校与藤县一职校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长期联合招生,加强教学、师资、就业等方面的交流协作,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双方发展。
  3 探索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构建中高职教育相互衔接的升学“立交桥”。依托高职教育,整合中职教育资源,组建梧州市职教中心,探索中高职一体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模式。整合后采取“3+2”(3年中职教育+2年高职教育)办学形式,以高职教育带动中职教育发展,增强中职办学吸引力。同时。中职学生可作为高职生源储备,为区域高等教育提供生源保障。中职校毕业生既可直接就业,又可对口升学,接受高等教育,联通了中职教育与高等教育相互衔接的人才成长“立交桥”。
  二、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仍亟待改善
  按照国家及自治区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有关文件精神,要确保地方财政收入转移支付的50%用于职业教育,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其教育费附加投入职业教育的比例应不低于30%。但长期以来财政经费主要投人“两基”建设,投入职业教育的比例相对较少,致使职业教育历史欠债较多,发展严重滞后,校舍简陋、设备陈旧和师资不足等问题突出。在职业教育攻坚的资源整合中,虽然职业教育得到了大量投入和改善,但与迅速发展的形势相比,其办学条件仍然很落后。
  (二)专业教师短缺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
  专业教师不足一直困扰职业教育发展,随着招生规模和培训业务的扩大,“双师型”教师队伍总量不足、专业结构不合理、教学任务加重等问题也更加明显,教师工学矛盾突出,教师到生产一线实践锻炼少,导致教师队伍能力提升的机制弱化。而且,大多数职校教师,尤其是县一级职校教师都是由普通中学调入,绝大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的文化课教师。这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所需要的既有扎实专业理论又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要求差距较大。专业教师短缺是制约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高中持续扩招、企业用工荒与生源的地域保护等因素交集,导致职校招生困难很大
  近年来,高中持续扩招,企业用工荒促使招工门槛降低,初中生流失严重,分流到中职的学生数量锐减。同时,由于中职招生任务列入到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内容之一,为确保任务完成,各地都或明或暗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防止本地生源外流,限制区域外职校进入招生。形成所谓的地方保护,造成地域之间、校际之间生源抢夺矛盾突出。有偿招生屡禁不止,且难以查处,中职招生面临着很大的困难,部分职校面临生源危机。
  (四)职教法律法规还需进一步完善,执法力度还待加强
  当前,职业教育政策还需要加强完善,一些政策的执行、检查和监控有缺失。例如:经费保障机制尚未法制化,职教资源整合后,投入不匹配,发展后劲不足。劳动预备制度和就业准人制度的执行与监督不力,使职校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缩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招生工作。对社会力量办学监管力度不够,社会力量办学都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办学自主性和灵活性极强,政府部门在人事、资金、财产等方面的直接管控乏力,与公办学校相比,存在较大的管理真空,特别是在办学诚信方面尤其需要加强监管。在政府职教资源整合中,社会力量办学往往被边缘化,缺乏必要的扶持和援助,处于无助的境地。这些制度或执行的缺失还需要从法制层面上予以完善。
  三、整合区域性职业教育资源提升服务社会能力的措施
  (一)完善政策,建立机制,保障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是政府应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作为科教兴国的大事来抓。二是明确教育执法权,整顿和规范办学秩序,纠正各种违规和违法现象,重点整治招生环节,使之规范有序。三是加大经费投入,继续落实职业教育攻坚经费保障政策,建立投入保障体系,确保每年有一定经费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四是重点办好示范性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建设好教师培训基地,扩大示范与辐射作用,推进职校标准化建设。五是形成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总之。要改善政策环境,优化办学条件,推动职校通过深化改革、整合资源、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满足职业教育规模发展和质量提高的需求。
  (二)深化改革,提升内涵,着力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
  以改革为动力,以内涵建设为抓手。启动新一轮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质量提高计划,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是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加强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二是推动职业院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提高与地方产业发展的匹配度。三是加强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着重先试先行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三)提升学历,强化技能,不断提高教师队伍职业化水平
  一是加强在岗教师的学历提升,实现学历达标。二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考试,加快“双师型”教师培养步伐。三是继续推进并优化名师培训工程,重点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与教学应用能力。四是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观,吸引和鼓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聘请企业行业专家和技术精英兼职兼课。五是完善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机制,有序安排教师到相关的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和考察学习,把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放在提高岗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上,提高职业化水平。
  (四)立足区域,面向基层,全面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
  职业院校必须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积极推进教学科研与产业相结合,与地方经济建设相结合。在专业设置、科研立项、职业培训等方面,要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紧密结合区情和产业发展特点,不断提高服务地方建设的能力。一是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以职业院校为阵地,联合农、林、科等部门,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技能人才。二是服务产业发展,合理设置专业。要围绕产业设置专业,依据区域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调整专业结构,适应地方产业发展。三是依托职校的人才优势,把学校的科研转化为生产力,向生产或服务一线提供技术和研发服务。
其他文献
【摘 要】对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师资队伍管理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了解,结合调研情况和报告的结果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实施“1+54321”管理模式,以进一步推进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关键词】高校 “1+54321”管理模式 师资队伍 建设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C-  0086-03  科教兴国,教育为本,人才强校,师资为重
期刊
【摘 要】以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为例,创建人文关怀图书馆,馆舍布局应以方便读者为中心,图书馆各项工作应以服务读者为重心,馆藏资源建设以读者需求为核心,导向标示以方便读者为用心。  【关键词】人文关怀图书馆 创建  馆舍布局 馆藏资源建设 导向标示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C-  0118-02  现代图书馆已经从“藏—管—借”简单的管理模
期刊
【摘 要】针对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导游资格考证通过率不高的现状,应采取如下对策:专业导学,让学生建立对专业学习信心;建立并完善导游资格证考证课程体系,让学生系统化学习;利用多媒体技术建立复习网站,让学生实时复习;加强专业实践学习,让学生接触社会,锻炼应变能力;推行“1.5+0.5+0.5+0.5”工学交替培养模式,让学生在校内学习阶段专注于导考。  【关键词】导游资格证 通过率 对策  【中图分类
期刊
【摘 要】以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高职院校就业困难学生的分类及特点,界定同理心概念,探讨同理心在高职院校就业困难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同理心 高职院校 就业  困难学生 就业指导工作 运用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C-  0180-02  就业困难学生是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促进就业困难学生就
期刊
【摘 要】分析高职院校实训教学指导中存在的问题,从改进实验室硬件软件建设的角度,对提高高职院校实训教学效果的途径进行探索。  【关键词】实训教学指导 计算机网络 优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C-  0182-02  目前,高职院校虽然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但新的教学技术手段依然停留在“认识状态”或“浅层应用状态”,没有从提高教师的实训课程
期刊
【摘 要】针对教学中主体问题的两种极端观点,即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从哲学的角度着重分析了双重活动教学法的两大核心——双主体和活动,并据此指出:双主体和活动具体体现了哲学上所揭示的关于“人”的深层本质命题和实践活动观。  【关键词】双主体 双重活动教学法 哲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C-  0166-02  人的素质问题历来是人们尤其
期刊
【摘要】以“电子技术类”高职高专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项目课程开发为例,探讨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保障与管理机制,认为该机制必须是建立在学生、学校、企业和政府四方共赢的基础上的有利益驱动的机制,才能相互制约,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关键词】互惠多赢校企合作课程开发  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项目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C-0077-02  校企合作
期刊
【摘要】以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民族陶艺专业建设为例,职业学校特色专业建设应依托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技能培养,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加强校企产学研合作,从而使特色专业办出特色,形成专业优势。  【关键词】职业教育特色专业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C-0107-02  特色专
期刊
【摘要】探讨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包括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的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三年八段”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  【关键词】高职  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培养方案构建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C-0109-02  作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机电职业教育龙头的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已成为国家示范性骨
期刊
【摘要】从做好前期调研与规划工作、建立一支实训教师队伍、建立校内实训基地等方面阐述物流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并从校内实训教学、顶岗实习和就业情况阐述实训课程体系建设的成效。  【关键词】物流专业 实训课程体系 建设 成效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C-0085-02  针对物流这一新兴专业尚未建立较为完善的实训课程体系的状况,广西交通运输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