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是学校教育中基本的课程资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和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主要参考,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知识的载体.教材的内容是既定的,教材的编写者不可能,也没必要将所有相关的内容都编入教材,它不是详尽地将学生所学知识完整展示,而是以启发思维的方式提示要点知识.但课堂教学是开放的、动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创造性地开发出适合自己学生学习的内容,也就是平常所说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呢?本文以苏科版初中物理九下第十五章第一节“电能表与电功”的教学为例,谈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1 调整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
编者编写教材必定有其诸多因素的考虑,或是因为知识结构,或是因为学生的认知规律、或是按照思想内涵等因素来编排教学内容.而事实上,每一位教师走进教室,他所面对的学生都是有差异的,所以一本教材不可能适合所有学生.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或调整先后顺序,或互相穿插学习,做到“知识序”与“认知序”的有机结合,使教学的内容更符合我们学生的实际.
“电能表与电功”一节,教材的呈现顺序是先讲电能表后讲电功.笔者在上课前对学生进行了调查:“每户都有一只提供收电费依据的表,你见过吗?如果知道它的名称,请写出.”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2﹪的学生见过电能表,写出名称的只有5%.调查结果显示,如果用电能表引入本节内容不会有好的效果.所以笔者通过演示用电动小车提升重物,利用学生熟悉的机械功引入电功,由电功的测量过渡到电能表,这样的安排更符合知识的逻辑关系,更好地体现了能量转化与电流做功的主线,更好地突出了电功的重点,学生更容易理解,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本节内容,教学过程如图1所示.
2 适当调整补充教学内容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物化形式,尽管教材编写者力求选用最新的素材,但当今时代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新发现、新成果、新技术层出不穷,静态的教材不可能将它们全部展现出来,因此,教材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滞后性.同时教材中的一些例子,不可能兼顾到所有地区、所有学生.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实际,通过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和补充,提供学生熟悉的、鲜活的事例,增加实验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使学生对学习更有兴趣.
“电能表与电功”一节,在讲电能表的技术参数时以感应式电能表为例进行讲解,而当前几乎所有家庭使用的都是电子式电能表.所以,笔者在进行这部分内容教学时,就以电子式电能表为例进行教学,这样的安排使学生的学习与日常生活联系更紧密,体现了学以致用的理念.
又如,在做“影响电流做功多少的因素”的实验时,不管是研究电功与电压的关系还是研究电功与电流的关系,教材所给图示中都是用2节干电池做电源,笔者课前通过实验发现,在研究电功与电压关系时,由于电源电压较小,两个灯泡均较暗,实验现象不明显,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将教材所给图示中的实验电路进行了改进,研究电功与电压关系时用3节干电池做电源,研究电功与电流关系时用2节干电池做电源,由于这样的改进,学生在实验时两个灯泡的亮度差别较大,实验效果明显,确保了实验的成功.
3 适度整合教学方式
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灵活采用教学方式,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在研究影响电功的因素时,教材中使用的教学方式是进行科学探究.而笔者认为,这部分内容如果用科学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对学生来说难度太大.探究影响电流做功多少的因素在初中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让学生提出猜想更是困难.为什么影响电功的因素只能是电流、电压、通电时间,而不是电流、电阻、通电时间或电压、电阻、通电时间?通常电流、电压不是彼此独立的变量,又如何来控制变量?实际上,对于纯电阻电路(电热器),影响电功的因素就是电流、电阻、通电时间或电压、电阻、通电时间,当揭示焦耳定律后,可以推导出W=UIt.而对非纯电阻电路,电功中还包含了电流克服反电动势做功的因素.由于这种困难,对于影响电流做功多少的因素,再让学生探究就不合适了.笔者在教学中,用电器消耗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消耗电能表明电流做功,直接介绍电功的大小与电流、电压和时间有关,然后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两只灯泡亮暗来比较电流做功的多少,验证电功与电流、电压、通电时间有关,再让学生由实验现象总结电功与这些因素的定性关系.这样的设计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实际、更有效.
我们要加强探究,但不可能让每一节课和每一个课题都按归纳探究的模式进行,要从大视角和大范围来考虑教学方式的选择,需要根据内容目标、学生特点和实际情况灵活地设计教学方案.教师要站在学科的高度研究教材,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探究式学习要和接受式学习结合起来,不要搞形式化的探究.
4 增加学生体验的机会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将其应用于实践,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体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产生情感、建构知识、生成意义和发展能力.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当让学生充分的体验时,就能帮学生建立起有效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桥梁,就能为学生的学习注入“源头活水”,就能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探究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思考如何测量电流通过台灯所做的电功作为电功向电能表的过渡,在学生提出测量电流、电压、通电时间后用电功公式进行计算求电功,这时笔者提出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再用台灯接入实物电路板,让学生观察电能表,了解电能表的技术参数,再用大功率的电水壶接入实物电路板,与接入台灯时进行比较,通过观察体验,加深对电能表技术参数这部分内容的理解.课后布置学生利用电能表对家庭用电情况进行分时段统计,再结合查阅资料,探究分时段定电价的意义.这样的设计真正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5 丰富教材呈现方式
平时教学中,利用实物、图片、视频等素材,可以丰富教材的呈现方式,使物理情境、动态过程在课堂上再现,这些形象化的素材,表达形象直观,说理简单明了,具有激发学习兴趣、创设物理情境、展示物理过程、表达物理规律和化解教学难点的功能.
如在讲解电能表时,学生通过观察指示灯闪烁的次数来比较电流做功的多少.这样的设计将教材中静态的图片变成动态的实物,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再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就变得很容易了.
总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是随意增删教材,也不是轻视教材,重视教辅,而是要求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提高对教材的驾驭能力,要结合教学实际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发展和丰富教材,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 调整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
编者编写教材必定有其诸多因素的考虑,或是因为知识结构,或是因为学生的认知规律、或是按照思想内涵等因素来编排教学内容.而事实上,每一位教师走进教室,他所面对的学生都是有差异的,所以一本教材不可能适合所有学生.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或调整先后顺序,或互相穿插学习,做到“知识序”与“认知序”的有机结合,使教学的内容更符合我们学生的实际.
“电能表与电功”一节,教材的呈现顺序是先讲电能表后讲电功.笔者在上课前对学生进行了调查:“每户都有一只提供收电费依据的表,你见过吗?如果知道它的名称,请写出.”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2﹪的学生见过电能表,写出名称的只有5%.调查结果显示,如果用电能表引入本节内容不会有好的效果.所以笔者通过演示用电动小车提升重物,利用学生熟悉的机械功引入电功,由电功的测量过渡到电能表,这样的安排更符合知识的逻辑关系,更好地体现了能量转化与电流做功的主线,更好地突出了电功的重点,学生更容易理解,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本节内容,教学过程如图1所示.
2 适当调整补充教学内容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物化形式,尽管教材编写者力求选用最新的素材,但当今时代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新发现、新成果、新技术层出不穷,静态的教材不可能将它们全部展现出来,因此,教材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滞后性.同时教材中的一些例子,不可能兼顾到所有地区、所有学生.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实际,通过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和补充,提供学生熟悉的、鲜活的事例,增加实验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使学生对学习更有兴趣.
“电能表与电功”一节,在讲电能表的技术参数时以感应式电能表为例进行讲解,而当前几乎所有家庭使用的都是电子式电能表.所以,笔者在进行这部分内容教学时,就以电子式电能表为例进行教学,这样的安排使学生的学习与日常生活联系更紧密,体现了学以致用的理念.
又如,在做“影响电流做功多少的因素”的实验时,不管是研究电功与电压的关系还是研究电功与电流的关系,教材所给图示中都是用2节干电池做电源,笔者课前通过实验发现,在研究电功与电压关系时,由于电源电压较小,两个灯泡均较暗,实验现象不明显,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将教材所给图示中的实验电路进行了改进,研究电功与电压关系时用3节干电池做电源,研究电功与电流关系时用2节干电池做电源,由于这样的改进,学生在实验时两个灯泡的亮度差别较大,实验效果明显,确保了实验的成功.
3 适度整合教学方式
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灵活采用教学方式,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在研究影响电功的因素时,教材中使用的教学方式是进行科学探究.而笔者认为,这部分内容如果用科学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对学生来说难度太大.探究影响电流做功多少的因素在初中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让学生提出猜想更是困难.为什么影响电功的因素只能是电流、电压、通电时间,而不是电流、电阻、通电时间或电压、电阻、通电时间?通常电流、电压不是彼此独立的变量,又如何来控制变量?实际上,对于纯电阻电路(电热器),影响电功的因素就是电流、电阻、通电时间或电压、电阻、通电时间,当揭示焦耳定律后,可以推导出W=UIt.而对非纯电阻电路,电功中还包含了电流克服反电动势做功的因素.由于这种困难,对于影响电流做功多少的因素,再让学生探究就不合适了.笔者在教学中,用电器消耗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消耗电能表明电流做功,直接介绍电功的大小与电流、电压和时间有关,然后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两只灯泡亮暗来比较电流做功的多少,验证电功与电流、电压、通电时间有关,再让学生由实验现象总结电功与这些因素的定性关系.这样的设计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实际、更有效.
我们要加强探究,但不可能让每一节课和每一个课题都按归纳探究的模式进行,要从大视角和大范围来考虑教学方式的选择,需要根据内容目标、学生特点和实际情况灵活地设计教学方案.教师要站在学科的高度研究教材,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探究式学习要和接受式学习结合起来,不要搞形式化的探究.
4 增加学生体验的机会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将其应用于实践,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体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产生情感、建构知识、生成意义和发展能力.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当让学生充分的体验时,就能帮学生建立起有效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桥梁,就能为学生的学习注入“源头活水”,就能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探究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思考如何测量电流通过台灯所做的电功作为电功向电能表的过渡,在学生提出测量电流、电压、通电时间后用电功公式进行计算求电功,这时笔者提出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再用台灯接入实物电路板,让学生观察电能表,了解电能表的技术参数,再用大功率的电水壶接入实物电路板,与接入台灯时进行比较,通过观察体验,加深对电能表技术参数这部分内容的理解.课后布置学生利用电能表对家庭用电情况进行分时段统计,再结合查阅资料,探究分时段定电价的意义.这样的设计真正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5 丰富教材呈现方式
平时教学中,利用实物、图片、视频等素材,可以丰富教材的呈现方式,使物理情境、动态过程在课堂上再现,这些形象化的素材,表达形象直观,说理简单明了,具有激发学习兴趣、创设物理情境、展示物理过程、表达物理规律和化解教学难点的功能.
如在讲解电能表时,学生通过观察指示灯闪烁的次数来比较电流做功的多少.这样的设计将教材中静态的图片变成动态的实物,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再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就变得很容易了.
总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是随意增删教材,也不是轻视教材,重视教辅,而是要求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提高对教材的驾驭能力,要结合教学实际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发展和丰富教材,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