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礼仪之邦”。重视“礼”的教育和建设是中国人的传统,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中国文明史就是一部“礼”的教化史。没有“礼教”,何谈文明与礼仪之邦!礼,是中华美德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提出的20个字的公民道德当中,“明礼”被放在了重要位置。可见,古今中国的道德,从来没有离开过“礼”。礼,贯穿古今,是一种动态的、变化的、与时俱进的道德规范。而今,“礼”的内涵已经融入了现代内容,需要我们研究新习俗,演化新礼仪,再现礼仪之邦的风范。
一、礼的价值及建设定位
礼,是明人伦、守分寸、显平等,是人际文明的规范。博文约礼,礼是规规矩矩地做人,明礼进而守法,礼,是法律的前身。行礼,重在“明礼”。礼是自敬、敬人,敬是礼的灵魂,敬生礼、礼生和、和为贵。礼,使中国人成为中国人,使中国成为“礼仪之邦”。礼,化解人际冲突,促进人际和谐。礼以修身、齐家、兴业、治国,礼是个人、家庭、学校、社区、企业、国家的文明与尊严的象征。
“富而好礼”“仓廪实而知礼仪”。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民不断富裕起来的今日中国呼唤“礼”的建设。因此,“礼”的教育和建设,与人类文明与进步的潮流相适应。
“礼崩乐坏”“克己复礼”。中国要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发展带来的道德滑坡的社会现状,回应国内外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必须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而“礼”的教育和建设,应当成为切入点。
“礼之用和为贵”“不学礼,无以立”。这表明了“礼”的社会历史价值。“礼”生“和”,非礼生“争斗”。礼,促使人际关系和谐、家庭和睦、社会祥和。一个人不学礼、不懂礼、不行礼,就不能立足社会。礼的教育对于新世纪的孩子非常重要,他们是新世纪重建礼仪之邦的主力军和受益者。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对于不道德的事,不看,不听,不说,不做。“四勿”是道德教育和建设的目标,也是个体品德修养的一种境界,一种道德高度自律的体现,一种道德习惯成自然的外在表现。
二、挖掘中华民族“礼”的教育资源
在长期礼的教育和建设中,中华民族积淀了极其丰富的经验,需要挖掘、承接、创新与利用。中国古代的“蒙学”,对于今天中小学正在进行的“礼”的教育,有许多值得参考和借鉴的价值。如《弟子规》,就是给孩子们立规矩的书,也是孩子们学习礼的一部好教材。
其中如家礼: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应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一、礼的价值及建设定位
礼,是明人伦、守分寸、显平等,是人际文明的规范。博文约礼,礼是规规矩矩地做人,明礼进而守法,礼,是法律的前身。行礼,重在“明礼”。礼是自敬、敬人,敬是礼的灵魂,敬生礼、礼生和、和为贵。礼,使中国人成为中国人,使中国成为“礼仪之邦”。礼,化解人际冲突,促进人际和谐。礼以修身、齐家、兴业、治国,礼是个人、家庭、学校、社区、企业、国家的文明与尊严的象征。
“富而好礼”“仓廪实而知礼仪”。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民不断富裕起来的今日中国呼唤“礼”的建设。因此,“礼”的教育和建设,与人类文明与进步的潮流相适应。
“礼崩乐坏”“克己复礼”。中国要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发展带来的道德滑坡的社会现状,回应国内外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必须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而“礼”的教育和建设,应当成为切入点。
“礼之用和为贵”“不学礼,无以立”。这表明了“礼”的社会历史价值。“礼”生“和”,非礼生“争斗”。礼,促使人际关系和谐、家庭和睦、社会祥和。一个人不学礼、不懂礼、不行礼,就不能立足社会。礼的教育对于新世纪的孩子非常重要,他们是新世纪重建礼仪之邦的主力军和受益者。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对于不道德的事,不看,不听,不说,不做。“四勿”是道德教育和建设的目标,也是个体品德修养的一种境界,一种道德高度自律的体现,一种道德习惯成自然的外在表现。
二、挖掘中华民族“礼”的教育资源
在长期礼的教育和建设中,中华民族积淀了极其丰富的经验,需要挖掘、承接、创新与利用。中国古代的“蒙学”,对于今天中小学正在进行的“礼”的教育,有许多值得参考和借鉴的价值。如《弟子规》,就是给孩子们立规矩的书,也是孩子们学习礼的一部好教材。
其中如家礼: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应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