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孩子掌握有效学习的方法,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实现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目的,教师要着重培养孩子们做事、学习的计划性,有助于孩子未来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笔者选取某一个幼儿园大班幼儿作为主要对象,针对幼儿在建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计划性,选用随机访谈法与观察法对其进行调查,调查时间为3个月。
调查过程
一是针对在各种建构活动中孩子们计划性的表现。为对其进行详细观察,本文将选择小型积塑建构物体、建构图纸中的物体、立体沙建筑、废旧盒子建构房子这4种不同形式的建构活动。在以上4种不同形式的活动中,共选用4种不同的材料,包括半成品结构材料、专门结构材料、自然结构材料、废旧物品材料。
二是针对幼儿在建构活动中计划性的表现,对其的观察要点进行确定。其中,观察要点为:其一,在条件与材料方面的认知,即了解哪些材料可以选择,如何对材料进行选取,思考的程序与流程;其二,是否存在策略性的支持,即:选用何种策略来解决存在的问题;其三,建构活动的目的性,即明确在开展建构活动以前,对活动的任务是否;其四,控制与坚持目标,即不断变换目标是否,当条件发生变化时,怎样做到坚持目标与解决问题;其五,调整原有计划,即原目标坚持不变,并以此为重要基础,当建构活动条件发生变化时,是否需要调整原有计划。
调查结论
针对幼儿在4种不同建构活动中计划性的表现,笔者对其进行了详细记录,其中,幼儿计划性表现记录65人次。在上文提及的4种不同建构活动中,幼儿计划性表现记录情况为:第一,幼儿计划性在建构图纸中物体活动中的表现为11人次,比重为16.9%;第二,幼儿计划性在立体沙建筑活动中的表现为14人次,比重为21.5%;第三,幼儿计划性在废旧盒子建构房子活动中的表现为16人次,比重为24.6%;第四,幼儿计划性在小型积塑建构物体活动中的表现为24人次,比重为36.9%。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在建构图纸中物体活动中的表现人次最低,而在小型积塑建构物体活动中幼儿计划性表现人次最高。由此可知,建构活动的开放程度极大地影响幼儿在建构活动中计划性的表现,幼儿计划性随着活动结构开发程度的提高而变多。在本次调查中,笔者分析了幼儿内部的操作过程,详细描述了幼儿的外在行为,同时结合观察记录,归纳了幼儿在建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计划性类型。其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类型,即程序型、试误型、直觉型。
(一)程序型
程序性具有显著的计划性。在建构活动开展初始环节中,幼儿会先制定活动目标,然后制定相应的对策来参加活动。同时在参加整个建构活动过程中,幼儿会全程监控活动对策,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有效调整,直至完成活动任务为止。
(二)试误型
试误型,能够将孩子们在遇到新问题情境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充分体现出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幼儿常常会表现出一定的试误性,同时这些孩子常常无法将问题的实际原因与重要信息表征出来。综上所述,在建构活动中,试误型的幼儿计划性具有反复尝试的特点。
(三)直觉型
所谓直觉型,就是指在建构活动过程中,孩子们可以根据活动目标进行操作。另外在建构活动中,孩子们的操作表现得非常自动化,具有显著的计划性,很难观察到这些孩子解决问题的程序与环节。
大班幼儿计划性的培养建议
培养幼儿的计划性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在對大班幼儿计划性进行培养过程中,教师可以注重以下几点。
第一,对幼儿计划性的培养给予高度重视。教师要对幼儿计划性培养的重要性给予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幼儿的计划性。教师在开展建构活动过程中,应要求孩子们带着学习任务制定有效的计划,思考如何做与怎样做等。另外,教师在开展建构活动过程中应对幼儿的操作发展情况进行适当监控,并给予一定的指导性建议,同时鼓励孩子们在参加活动中积极反思,有助于幼儿计划性的培养与提高。
第二,教师应树立榜样与示范。在对幼儿的计划性进行培养过程中,常常会存在很多影响因素,尤其是教师这个重要影响因素。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深受教师言行举止的影响。因此在开展建构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提高自身的计划性与目的性,确保幼儿能够深入领会到计划性的优点。
第三,引导家长有效配合。幼儿在成长发展阶段中深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对于孩子们来说,家长是他们人生成长的第一位老师。因此,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家长有效配合,提高家长对幼儿计划性培养的重视程度,要求家长对幼儿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认真监督。
(作者单位:上海市嘉定区菊园幼儿园)
调查过程
一是针对在各种建构活动中孩子们计划性的表现。为对其进行详细观察,本文将选择小型积塑建构物体、建构图纸中的物体、立体沙建筑、废旧盒子建构房子这4种不同形式的建构活动。在以上4种不同形式的活动中,共选用4种不同的材料,包括半成品结构材料、专门结构材料、自然结构材料、废旧物品材料。
二是针对幼儿在建构活动中计划性的表现,对其的观察要点进行确定。其中,观察要点为:其一,在条件与材料方面的认知,即了解哪些材料可以选择,如何对材料进行选取,思考的程序与流程;其二,是否存在策略性的支持,即:选用何种策略来解决存在的问题;其三,建构活动的目的性,即明确在开展建构活动以前,对活动的任务是否;其四,控制与坚持目标,即不断变换目标是否,当条件发生变化时,怎样做到坚持目标与解决问题;其五,调整原有计划,即原目标坚持不变,并以此为重要基础,当建构活动条件发生变化时,是否需要调整原有计划。
调查结论
针对幼儿在4种不同建构活动中计划性的表现,笔者对其进行了详细记录,其中,幼儿计划性表现记录65人次。在上文提及的4种不同建构活动中,幼儿计划性表现记录情况为:第一,幼儿计划性在建构图纸中物体活动中的表现为11人次,比重为16.9%;第二,幼儿计划性在立体沙建筑活动中的表现为14人次,比重为21.5%;第三,幼儿计划性在废旧盒子建构房子活动中的表现为16人次,比重为24.6%;第四,幼儿计划性在小型积塑建构物体活动中的表现为24人次,比重为36.9%。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在建构图纸中物体活动中的表现人次最低,而在小型积塑建构物体活动中幼儿计划性表现人次最高。由此可知,建构活动的开放程度极大地影响幼儿在建构活动中计划性的表现,幼儿计划性随着活动结构开发程度的提高而变多。在本次调查中,笔者分析了幼儿内部的操作过程,详细描述了幼儿的外在行为,同时结合观察记录,归纳了幼儿在建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计划性类型。其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类型,即程序型、试误型、直觉型。
(一)程序型
程序性具有显著的计划性。在建构活动开展初始环节中,幼儿会先制定活动目标,然后制定相应的对策来参加活动。同时在参加整个建构活动过程中,幼儿会全程监控活动对策,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有效调整,直至完成活动任务为止。
(二)试误型
试误型,能够将孩子们在遇到新问题情境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充分体现出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幼儿常常会表现出一定的试误性,同时这些孩子常常无法将问题的实际原因与重要信息表征出来。综上所述,在建构活动中,试误型的幼儿计划性具有反复尝试的特点。
(三)直觉型
所谓直觉型,就是指在建构活动过程中,孩子们可以根据活动目标进行操作。另外在建构活动中,孩子们的操作表现得非常自动化,具有显著的计划性,很难观察到这些孩子解决问题的程序与环节。
大班幼儿计划性的培养建议
培养幼儿的计划性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在對大班幼儿计划性进行培养过程中,教师可以注重以下几点。
第一,对幼儿计划性的培养给予高度重视。教师要对幼儿计划性培养的重要性给予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幼儿的计划性。教师在开展建构活动过程中,应要求孩子们带着学习任务制定有效的计划,思考如何做与怎样做等。另外,教师在开展建构活动过程中应对幼儿的操作发展情况进行适当监控,并给予一定的指导性建议,同时鼓励孩子们在参加活动中积极反思,有助于幼儿计划性的培养与提高。
第二,教师应树立榜样与示范。在对幼儿的计划性进行培养过程中,常常会存在很多影响因素,尤其是教师这个重要影响因素。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深受教师言行举止的影响。因此在开展建构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提高自身的计划性与目的性,确保幼儿能够深入领会到计划性的优点。
第三,引导家长有效配合。幼儿在成长发展阶段中深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对于孩子们来说,家长是他们人生成长的第一位老师。因此,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家长有效配合,提高家长对幼儿计划性培养的重视程度,要求家长对幼儿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认真监督。
(作者单位:上海市嘉定区菊园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