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大众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jialaog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众媒体作为工业社会乃至后工业社会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如同一把“双刃剑”,给青少年带来一种全新的社会生活、学习模式和价值观念,同时又给青少年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文化生活、心理状态等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从构建大众媒体与青少年价值观之间和谐关系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大众媒体 青少年价值观 对策
  
  社会转型时期,各种大众媒体充斥着人们的视听,已经成为无处不在的信息源,从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给予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进而影响人们的思想,左右人们的思维和判断。大众媒体尤其对正处在成长期的当代青少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了准确把握大众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程度,为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提供科学依据,我在浙江省高职院校范围内共发放调查问卷20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82份。
  一、大众媒体的特点及功能
  大众媒体的受众多、传播快、辐射远,而且具有自然、亲切的特点集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知识教育、监督沟通与大众娱乐等多重功能于一身。从价值观的角度看,大众媒体在改变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同时,还通过督导教育、传播知识、愉悦精神等途径推动人格转型和新的价值观的形成。简言之,大众媒体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自然地生发出对人的教化功能。
  但是,大众媒体的负面功能不容忽视。大众媒体的市场化为追求商业效益而迎合一些庸俗消极乃至不健康的思想潮流,将健康的内容和灰色文化混杂在一起,通过炒作形成不良的社会导向,呈现出舆论环境的复杂化。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泛娱乐化倾向。随着大众媒体市场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大,大批的肥皂剧、被戏说的名著和大量毫无艺术价值却炒出轰动效应的电影等娱乐化、低俗化的文化产品不断产生。虽然这种快餐文化适应了当前人们生活节奏紧张情况下的现实需求,但是所传递的人生观、价值观混乱,导致部分青少年追求的目标严重偏离正确的方向。二是低俗化倾向。传媒低俗化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媒体市场化、娱乐化蓬勃兴起的变异现象。随着大众媒体业的不断发展,这种低俗化的现象日益严重,已屡屡触及我们社会传统的道德底线,甚至在颠覆我们原有的传统观念。凶杀、暴力、色情这些低俗、哗众取宠的信息对正处于社会化过程中的青少年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一方面扭曲了社会的真实环境,另一方面尤其容易引起分辨能力差但模仿性强的青少年盲目效仿。
  二、大众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
  在高度“媒体依赖”的时代,青少年价值观深受大众媒体的影响。但大众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具有“双刃剑”效应,其正效应值得肯定,同时负效应也特别值得关注。
  (一)青年形成“媒体依赖”,但社会对大众媒体的导向不足。
  调查显示,青少年接触最多的前三种大众媒体依次是:电视、网络和报纸,分别占59.36%、51.5%和33.3%,而大众媒体方式对青少年影响最大的三种媒体是:电视、网络和广播,分别占51.9%、17.7%和5.7%。这说明,我们已经进入了“媒体依赖”的时代,青少年已经成为“数字化生存”的一代。但是,大众媒体呈现出低俗化信息的密集传播倾向,调查数据显示:当问及《超级女声》、《加油,好男儿》等选秀节目在哪两方面最吸引青少年时,调查结果是节目和选手充满个性、参赛歌手或选手外形靓丽。有些大众媒体生产的低俗化的文化产品,影响了青少年对客观价值的认知和判断,使青少年的成功观具有利益驱动性且急功近利,精神生活具有享乐主义、颓废主义、物质价值的取向。
  (二)信息识别能力有所提升,但低俗功利倾向有所上升。
  大众媒体为青少年提供了爆炸性的各种信息,但“知识爆炸”能否引发“头脑风暴”?调查显示,青少年关注最多的传媒内容和种类是历史类、新闻类和故事类,分别占10.2%、4.8%和4.3%。这说明,青少年已经初步具备了在大众媒体提供的丰富信息中提取有意义的知识。但与此同时,低俗功利性的价值取向也颇具市场。调查显示,在大众媒体影响下的青少年的个人崇拜中,41.4%的青少年是由于所崇拜对象具有漂亮的容貌和优雅的气质,30.9%是因为其突出的成就和社会贡献,16.6%则是出于崇拜者杰出的才能。大众媒体追星捧星,大肆渲染香车美女,这种低俗化倾向客观上引导青少年向拜金主义和物质主义发展,不少青少年把金钱的多少当做自我价值和自己是否成功的标准。还有39.1%的青少年经常接触有暴力、色情内容的影视片、书籍、电子游戏,等等。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大众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整合作用,加深青少年对自己和社会的认同感及对社会价值的遵从,使个体与群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得到良好的统一,从而达到协调社会的作用。
  (三)虚拟交往空间不断拓展,但媒介学习能力有待加强。
  大众媒体可以拓展青少年的交往空间,有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主体角色。这是因为大众媒体利用自己特有的优势,能赋予人物、事件和社会活动以某种社会地位。调查显示,有近一半(48.2%)的青少年在“博客”或MSN space,QQ-Zone上记录个人学习、工作、思想成长经历;有15.4%是以文会友,结识朋友,进行深度交流和沟通。在上网目的方面,虽然61.6%的青少年上网一般是查找学习资料,但55.8%上网是看电影、听音乐,52.7%是聊天、交友,46.2%是玩游戏,27.4%是浏览新闻,21.6%写Blog,16.2%和同学、老师交流,9.6%是为了精选并链接自己认为有价值的网络信息、知识和资源。可见,大众媒体为青少年提供了深广的文化视域与交往平台,但更重要的是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充足的学习资源和便捷的学习途径,实现自我发展。
  三、基于大众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负影响的对策建议
  总体而言,当代青少年价值观的显著特点是价值取向积极务实,但功利色彩较重。青少年的价值观取向表现为重实效、重现实、讲效益,在关注社会政治的同时,更强调适应社会,充分发展自我。其年龄个性特征使他们比其他年龄段的人更容易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
  (一)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大众媒体管理与监督的力度。
  政府在主要媒体上积极推进精品工程,在表现题材和表现手法上体现国家理念建构的要求。通过宣传主流价值观念,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消解商业文化产品带来的消极社会影响;从青少年心理特征出发,推出更多贴近青少年生活,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化作品,把思想性、教育性和娱乐性统一起来,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吸引和打动他们;增加黄金时段青少年节目播出时间,在条件具备的地区可以设立专门的儿童频道来减少成人节目对青少年的影响。传播组织、机构和专业人员及政府部门必须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严格审查各种传媒的宣传内容,有效控制文化出版物的发行流通,严格管理多种娱乐场所的营业对象,对违反规定的业主严惩不贷。对于违背社会责任和侵犯公众利益的低俗化倾向要坚决制止,以保证大众媒体正确的价值导向。此外,还要建立健全一整套监督管理媒体的制度和内在运行机制,以及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产生影响的督查考评机制,通过对媒体的内容、方式、结果、影响的考核,切实控制媒体健康、正态的内在因素的准入机制。
  (二)媒体产业应该正确把握市场效应与教化功能的关系。
  青少年未成形的价值观和人生信念可以通过美的方式加以熏染,将每一个可能被青少年接触的文本都赋予智慧的种子,用重新诠释的美感、正义和神圣感来唤起青少年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在广告、画面、文字、声音等各种界面上体现人类对真善美的诉求。媒体应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保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行发展。媒体应追求高格调和高品位,强化“把关人”意识,避免缺乏文化品位的低级甚至下流的信息,要让那些高格调、高品位的信息占据大众传播的主要阵地与核心内容。媒体还应树立精品意识,尽可能保证每一篇稿件、每一栏节目都是精品,用栏目和节目的质量去吸引青少年。媒体产品的创作从编导、设计、策划到具体操作,直至最后成形,是许多人共同劳动的结果。要提高创作人员的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使他们成为传播美的使者,鼓励他们创作向上、向美、向真的作品。要加强传媒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自律,增强其社会责任感,这也是社会参与青少年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学校应整合社会资源,积极开展媒介素质教育。
  传媒时代下,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他们的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仅是学校教育或者家庭教育的问题,而是日益表现为一个社会问题。我们要通过整合全社会范围内的德育工作资源,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开放型德育工作体系,以便在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多渠道、多角度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校园广播、报纸、电视、网站和学生刊物等是青少年喜爱的传播媒体。校园媒体是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在学生中存在,并在学生中发展。由于校园媒体发挥着青少年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得天独厚的亲近感,营造一个对青少年进行人文关怀的媒体育人氛围,为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打下基础,通过转变教育观念,把传媒教育纳入教育范畴,加强传媒教育,提高青少年信息素质。青少年对信息的鉴别能力是应对传媒对德育工作新挑战的关键。在尽可能积极引进传媒教育的同时,逐步增强青少年自身对形形色色信息的鉴别能力。教育者应该指导青少年掌握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书籍进行学习的技巧,并把道德教育和媒体教育结合起来,增强对各种信息的鉴别能力。更重要的是,使青少年既能利用传媒来了解最新社会动态、增长知识,又能在思想深处牢固建立“防火墙”,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我们还要积极鼓励青少年尽可能多地参与各类有助于价值观正确形成的社会活动、学校活动及社区活动等。社会实践对于青少年增强劳动观念、锻炼意志品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结合等方面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西奥多·阿多诺.多棱镜:文化批判与社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3]张建波.传播学视野下的高校大众媒体教育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1(01).
  
  基金项目:2010年度浙江省教育厅高校科研计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社会转型期大众媒体对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201017021)。
其他文献
失地农民是一个国家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必然出现的一个社会群体,是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用地而失去土地的农民。农民土地被征用后,如何解决失地
2006年8月16日,中国工商学会、江苏省工商学会与徐州市工商局在徐州联合召开了“基层建设创新座谈会”。会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效能,围绕当前
去年以来,泰安市工商局岱岳分局立足農业大区实际,积极探索农村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工作规律,突出对农资质量监管,严查假冒伪劣农资,为农业生产安全和农民放心消费建立了坚固的防护屏障,有效地维护了农民利益。
摘 要: 新生教育是指新生从步入大学生涯至基本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期间,学校各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各年级学长等对其所提供的咨询、帮扶、引导和教育,以及组织引导新生群体内部以实现“四自四学会”目标的教育行为与举措。本文在简要阐述加强和完善新生教育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新生入学教育的新方法。  关键词: 新生教育 新方法 教育模式    新生教育期是大学生教育的最关键时期,也是大学生人格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X射线对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细胞中信号转导蛋白P65表达的影响以及P65与放疗诱导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人舌鳞癌Tca8113细胞复苏后,在37℃,5%
摘 要: 王位之争与帝王的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历史现象,王位之争的实质是典型武力征伐的专制独裁,是为了满足统治者个人的享受欲、权力欲、荣誉欲等。只有彻底根除封建帝王思想,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 中国 古代帝王 王位之争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中,帝王现象一直相依相伴。传说中远古的帝王,其所指虽然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却都称为“三皇”。“皇,大也,从自”,像鼻形
大学生是大学校园的主体,大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因素。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经常要处理的问题就是学生之间的关系问题。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越来越独立
目的观察中药苦参有效成分苦参碱对涎腺腺样囊性癌ACC-M细胞的细胞周期及端粒酶催化亚基(hTERT)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ACC-M细胞,用不同浓度的苦参碱对体外培养的ACC-M细胞
摘 要: 就业抉择视野下的大学生具有群体行为一致性,针对该特点,作者通过分析大学生就业群体行为发生的形成规律,提出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政策,使大学生就业选择趋于理性化。  关键词: 就业抉择视野 大学生群体行为一致性 形成规律 工作策略    一、大学生群体行为的一致性  (一)大学生群体行为一致性。  社会心理学家阿希是最早研究群体行为的心理学家,他于1951 年做了关于线条长度判断的经典实验
队伍建设极为重要.西安市工商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坚持竞争上岗,在严格标准,合理使用等方面,走出了一条科学选人用人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