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区内西藏班是跨文化教育的典型模式。民族教育异地办学模式中,学生跨文化学习困难,本文有针对性地研究民族学生在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中遇到的困难,分析了当前区内西藏班学生C语言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激发西藏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程序设计能力,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与探讨,以提高教学效果。实践证明,改进了教学方法后,在培养西藏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区内西藏班C语言任务驱动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12-0027-02
一、区内西藏班创办和发展的基本状况
为了促进祖国边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增进各民族的大团结和凝聚力,保障国家的安全和边防巩固,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内地部分省、市开办区内西藏班,开创了通过内地办学定向支援民族教育的新模式。这也是利用内地发达地区的经济、教育优势,组织内地发达地区加大对边疆民族地区教育支援力度的有效政策和重大举措。[1]
举办内地班在西藏和新疆的各族人民中产生了强烈反响,并得到了各族人民的积极响应,报考内地班、到内地求学,已成为西藏和新疆两个自治区广大家长和学生的共同愿望。区内西藏班毕业生已经成为促进西藏两个文明建设和加强西藏基层政权建设的中坚力量。[2]
二、区内西藏班学习C程序的现状
C语言是一门应用广泛的计算机语言,是高校大部分计算机系专业的必修课程,属专业主干课。同时,许多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在学习C语言。这门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逐步形成正确的程序设计思想,理解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技术,程序设计的基本组织方法,通过上机,具备调试程序的能力。C语言既可以用来编写系统软件,又可以用来开发应用软件。掌握好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不但能为学生学习好后续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也能够较好地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编程思路和技巧,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利用C语言编写软件的能力,为培养有较强软件开发能力的计算机本科生奠定良好基础。[3]但在目前区内西藏班的教学中还存在着问题,有待改革和探讨。
1.民族学生在跨文化教育中的不适应和学习困难
从学生的民族成分看,区内西藏班的学生中有藏族、门巴族、珞巴族、回族、汉族等,这说明内地班的教育对象具有多文化、多民族的背景,具有教育语言、文字的多样性。这些学生从小生活在本民族的文化氛围中,在思维、语言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他们从遥远的边疆来到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内地和沿海城市,会感受到地理的、人文的、气候的、饮食的、服饰的差别。这些差别汇集在明显的民族文化差异中,这就决定了区内西藏班的办学模式呈现出跨文化教育的特点,其性质属于跨文化教育的性质,因为“所谓的跨文化教育,也就是指对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受教育者的一种教育。”[2]在跨文化教育的环境中,学生自然地产生了一些不适应,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了很多困难。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讲,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成员成长的文化土壤是不同的。文化之间的差异性越大,跨文化教育难度也越大。西藏班的大多数学生生长在边疆的民族地区,学生在来内地之前一直置身于浓郁的民族特色文化中,这种文化体现在民族语言、民族文字、民族艺术形式、民族风俗习惯、民族生活方式、民族心理、民族意识等各个方面。来到内地学生所置身的环境与原来生长的文化环境截然不同,于是就出现了“文化中断”现象。“文化中断”现象是指民族学生到内地学校后,与本民族文化环境的暂时中断,这种文化中断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学习与体验,影响到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比较与判断,最直接的是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2.区内西藏班基础差
对于区内西藏班来说,大部分学生以前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对于计算机的基本操作都还很不熟练。在这种情况下,学习C语言对于他们来说就有很大的难度。作为一门实用的编程语言,C语言以其强大的编程功能,自由灵活的编程风格,获得了广大编程人员的广泛青睐,但是这些优点恰恰成了初学者的最大障碍。对于大多数的初学者,特别是区内西藏班,灵活的语法结构使他们望而生畏,繁琐的细节使他们头晕脑涨。再加上C语言往往在大一的第二学期或者是大一的第一学期开设,此时学生还缺乏对计算机结构的全面了解,对于和计算机硬件尤其是和内存结合很紧密的一些概念,学生基本上很难理解和掌握。C语言作为一门高级计算机语言,还是有很多的难点的,特别是一些基本概念很抽象,尤其指针、链表。没有一定的基础,盲目学习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形成谈C色变的情况。[4~5]
3.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缺点
传统教学模式是采用先理论后实际,先抽象后具体,先一般后个别的方法,学生基本上是被动灌输,容易产生厌烦心理,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不利于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还有一方面的原因,忽略了认知结构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不注重帮助学生构建所学课程的认知结构,致使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只是孤立地记忆各章节涉及到的概念和语法规则,即使到课程结束也不能深入理解课程的要义和精华。
4.对于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
C语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计算机语言,但目前的实践课教学存在很多弊端。例如:学生不明确上机实验的目的,实验的内容不清楚,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没有相应的实验要求,考核中上机没有一定的比例,这样,语言课就成了单一为了考试的一门课,其结果是有的学生连最基本的实践操作也不会做。
三、课程教学改革的原则和方法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大胆的转变了过去指导思想和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坚持以提高学生能力、素质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杜绝了满堂灌的单项式教学法,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进行创造思维的广阔空间。为此,我们制定以下一些方法:
1.结合现实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为了激发区内西藏班学生对C语言的学习兴趣,通常教师首先会找一些已学课程如数学方面的问题,通过编写C语言程序来实现求解,使学生体会程序设计的用途和一种全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些教师还会介绍一些趣味性算例,如“鸡兔同笼”、“水仙花数”等,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大家积极主动、自觉地获取知识,打好学习程序设计语言的基础。整个教学过程中把解题思路、方法和步骤(即“算法”)当作授课的重点,[4]从而让学生明白如何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逐渐培养学生进行程序设计的正确思维模式。
由于学习C语言的对象基本都是刚从西藏高中升入内地大学的新生,对于程序语言没有任何基础,所以对他们来说,要适应C语言这门学科,必然需要一个过渡时期,也就是入门阶段。在这一阶段,同学们通常会感觉到困难和压力。他们有这样一些反馈意见:“我很想向老师请教C语言的问题,但是我甚至不知道应该问些什么,有力无处使的感觉。”等等。这些就代表了学生在入门阶段的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这一阶段也是学生最容易产生恐惧、反感及放弃心理的一个时期。
那么教师在该阶段要更加密切地关注学生的反应,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并进行正确的引导,以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帮助他们跨过C语言的门槛,带领大家进入C语言的殿堂。
2.坚持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原则
西藏学生虽然理论基础较差,但他们模仿能力十分强。针对区内西藏班的这个特点,我们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面对过去的学生上机调式程序的能力较弱,我们采取以下几项措施:组织有关教师精心编写了上机测试习题,直接挂到校园网上,让学生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教师安排上机答疑,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使学生的编程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教学实践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学好一门语言除了理解语法规则和掌握算法思想外,最重要的就是多编程、多上机、多调试。因此,我们要认真对待每节上机课,上机前都根据教学计划,有系统地布置上机实践作业,让学生明确上机任务,编写好上机调试的程序,使学生在每次上机实践中有收获。在布置实践作业时可以采用综合训练(大型作业)的方式,帮助学生真正掌握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运用程序语言解决实际问题。其次,改革了过去语言课学习成绩的计分方法。
3.将案例教学法引入课堂
案例教学法本身就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方法,它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在校学生接触实际比较少,没有实际开发软件和工作经验的特点,我们采取逐步引导的方式,使学生适应并且能够配合教师教学,达到预期效果。具体做法是:首先,教师针对一个实际的案例,从问题的提出、分析、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最终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全面了解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然后,教师提出与之相似的案例,由学生当主角,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锻炼他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于在设计过程中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和做法,老师给予及时的纠正。这样,学生不但在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锻炼了能力,而且也增加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4.借助计算机网络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计算机网络,把学生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挂到网上,利用校园网的第二频道,让学生进行讨论,并且给学生辅导答疑,网站提供了教育教学方式变革的条件,教学网站的应用,强化了教师对学生的课外指导,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既增强了学生学习C语言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在我们学院,建设了《西藏民族学院计算机等级考试网》,由几位资深C语言教师专门网上辅导答疑。
四、总 结
注重以科研为捷径、以勤奋为基础,探索出符合民族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实际的路子,在教与学上下功夫,尽快找到制约学生学习进步的症结,让民族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全面发展、在发展中获得自信、在自信中早日成才。“小坡度、低难度、勤复习、快反馈”的教学思路、“品德修养中自律、学习发展中自主、生活服务中自理”的综合培养实践、“赏识教育”的做法、“分层施教、个别辅导”的策略等都在内地办学中取得了局部性的成功。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确定之后,教师应对教材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搞好科研工作,丰富教学内容,将科研中最新的动态反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是教师一项长期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张 韬.西藏内地西藏班(校)办学20年成果丰硕[N].西藏日报,2005.8.8(1)
2 李 波、黄忠敬、陈进林.内地西藏班民族教育下政策执行工具分析[J].西藏大学学报,2008.8.23(1)
3 谭浩强.C语言程序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第3版)
4 龚 民、朱秀兰.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7.23(5)
5 王巧玲、肖媛娥、叶 熹.关于C语言教学方法的探索和研究[J].井冈山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8.6.29(6)
【关键词】区内西藏班C语言任务驱动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12-0027-02
一、区内西藏班创办和发展的基本状况
为了促进祖国边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增进各民族的大团结和凝聚力,保障国家的安全和边防巩固,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内地部分省、市开办区内西藏班,开创了通过内地办学定向支援民族教育的新模式。这也是利用内地发达地区的经济、教育优势,组织内地发达地区加大对边疆民族地区教育支援力度的有效政策和重大举措。[1]
举办内地班在西藏和新疆的各族人民中产生了强烈反响,并得到了各族人民的积极响应,报考内地班、到内地求学,已成为西藏和新疆两个自治区广大家长和学生的共同愿望。区内西藏班毕业生已经成为促进西藏两个文明建设和加强西藏基层政权建设的中坚力量。[2]
二、区内西藏班学习C程序的现状
C语言是一门应用广泛的计算机语言,是高校大部分计算机系专业的必修课程,属专业主干课。同时,许多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在学习C语言。这门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逐步形成正确的程序设计思想,理解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技术,程序设计的基本组织方法,通过上机,具备调试程序的能力。C语言既可以用来编写系统软件,又可以用来开发应用软件。掌握好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不但能为学生学习好后续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也能够较好地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编程思路和技巧,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利用C语言编写软件的能力,为培养有较强软件开发能力的计算机本科生奠定良好基础。[3]但在目前区内西藏班的教学中还存在着问题,有待改革和探讨。
1.民族学生在跨文化教育中的不适应和学习困难
从学生的民族成分看,区内西藏班的学生中有藏族、门巴族、珞巴族、回族、汉族等,这说明内地班的教育对象具有多文化、多民族的背景,具有教育语言、文字的多样性。这些学生从小生活在本民族的文化氛围中,在思维、语言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他们从遥远的边疆来到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内地和沿海城市,会感受到地理的、人文的、气候的、饮食的、服饰的差别。这些差别汇集在明显的民族文化差异中,这就决定了区内西藏班的办学模式呈现出跨文化教育的特点,其性质属于跨文化教育的性质,因为“所谓的跨文化教育,也就是指对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受教育者的一种教育。”[2]在跨文化教育的环境中,学生自然地产生了一些不适应,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了很多困难。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讲,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成员成长的文化土壤是不同的。文化之间的差异性越大,跨文化教育难度也越大。西藏班的大多数学生生长在边疆的民族地区,学生在来内地之前一直置身于浓郁的民族特色文化中,这种文化体现在民族语言、民族文字、民族艺术形式、民族风俗习惯、民族生活方式、民族心理、民族意识等各个方面。来到内地学生所置身的环境与原来生长的文化环境截然不同,于是就出现了“文化中断”现象。“文化中断”现象是指民族学生到内地学校后,与本民族文化环境的暂时中断,这种文化中断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学习与体验,影响到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比较与判断,最直接的是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2.区内西藏班基础差
对于区内西藏班来说,大部分学生以前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对于计算机的基本操作都还很不熟练。在这种情况下,学习C语言对于他们来说就有很大的难度。作为一门实用的编程语言,C语言以其强大的编程功能,自由灵活的编程风格,获得了广大编程人员的广泛青睐,但是这些优点恰恰成了初学者的最大障碍。对于大多数的初学者,特别是区内西藏班,灵活的语法结构使他们望而生畏,繁琐的细节使他们头晕脑涨。再加上C语言往往在大一的第二学期或者是大一的第一学期开设,此时学生还缺乏对计算机结构的全面了解,对于和计算机硬件尤其是和内存结合很紧密的一些概念,学生基本上很难理解和掌握。C语言作为一门高级计算机语言,还是有很多的难点的,特别是一些基本概念很抽象,尤其指针、链表。没有一定的基础,盲目学习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形成谈C色变的情况。[4~5]
3.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缺点
传统教学模式是采用先理论后实际,先抽象后具体,先一般后个别的方法,学生基本上是被动灌输,容易产生厌烦心理,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不利于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还有一方面的原因,忽略了认知结构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不注重帮助学生构建所学课程的认知结构,致使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只是孤立地记忆各章节涉及到的概念和语法规则,即使到课程结束也不能深入理解课程的要义和精华。
4.对于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
C语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计算机语言,但目前的实践课教学存在很多弊端。例如:学生不明确上机实验的目的,实验的内容不清楚,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没有相应的实验要求,考核中上机没有一定的比例,这样,语言课就成了单一为了考试的一门课,其结果是有的学生连最基本的实践操作也不会做。
三、课程教学改革的原则和方法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大胆的转变了过去指导思想和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坚持以提高学生能力、素质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杜绝了满堂灌的单项式教学法,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进行创造思维的广阔空间。为此,我们制定以下一些方法:
1.结合现实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为了激发区内西藏班学生对C语言的学习兴趣,通常教师首先会找一些已学课程如数学方面的问题,通过编写C语言程序来实现求解,使学生体会程序设计的用途和一种全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些教师还会介绍一些趣味性算例,如“鸡兔同笼”、“水仙花数”等,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大家积极主动、自觉地获取知识,打好学习程序设计语言的基础。整个教学过程中把解题思路、方法和步骤(即“算法”)当作授课的重点,[4]从而让学生明白如何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逐渐培养学生进行程序设计的正确思维模式。
由于学习C语言的对象基本都是刚从西藏高中升入内地大学的新生,对于程序语言没有任何基础,所以对他们来说,要适应C语言这门学科,必然需要一个过渡时期,也就是入门阶段。在这一阶段,同学们通常会感觉到困难和压力。他们有这样一些反馈意见:“我很想向老师请教C语言的问题,但是我甚至不知道应该问些什么,有力无处使的感觉。”等等。这些就代表了学生在入门阶段的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这一阶段也是学生最容易产生恐惧、反感及放弃心理的一个时期。
那么教师在该阶段要更加密切地关注学生的反应,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并进行正确的引导,以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帮助他们跨过C语言的门槛,带领大家进入C语言的殿堂。
2.坚持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原则
西藏学生虽然理论基础较差,但他们模仿能力十分强。针对区内西藏班的这个特点,我们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面对过去的学生上机调式程序的能力较弱,我们采取以下几项措施:组织有关教师精心编写了上机测试习题,直接挂到校园网上,让学生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教师安排上机答疑,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使学生的编程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教学实践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学好一门语言除了理解语法规则和掌握算法思想外,最重要的就是多编程、多上机、多调试。因此,我们要认真对待每节上机课,上机前都根据教学计划,有系统地布置上机实践作业,让学生明确上机任务,编写好上机调试的程序,使学生在每次上机实践中有收获。在布置实践作业时可以采用综合训练(大型作业)的方式,帮助学生真正掌握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运用程序语言解决实际问题。其次,改革了过去语言课学习成绩的计分方法。
3.将案例教学法引入课堂
案例教学法本身就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方法,它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在校学生接触实际比较少,没有实际开发软件和工作经验的特点,我们采取逐步引导的方式,使学生适应并且能够配合教师教学,达到预期效果。具体做法是:首先,教师针对一个实际的案例,从问题的提出、分析、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最终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全面了解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然后,教师提出与之相似的案例,由学生当主角,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锻炼他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于在设计过程中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和做法,老师给予及时的纠正。这样,学生不但在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锻炼了能力,而且也增加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4.借助计算机网络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计算机网络,把学生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挂到网上,利用校园网的第二频道,让学生进行讨论,并且给学生辅导答疑,网站提供了教育教学方式变革的条件,教学网站的应用,强化了教师对学生的课外指导,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既增强了学生学习C语言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在我们学院,建设了《西藏民族学院计算机等级考试网》,由几位资深C语言教师专门网上辅导答疑。
四、总 结
注重以科研为捷径、以勤奋为基础,探索出符合民族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实际的路子,在教与学上下功夫,尽快找到制约学生学习进步的症结,让民族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全面发展、在发展中获得自信、在自信中早日成才。“小坡度、低难度、勤复习、快反馈”的教学思路、“品德修养中自律、学习发展中自主、生活服务中自理”的综合培养实践、“赏识教育”的做法、“分层施教、个别辅导”的策略等都在内地办学中取得了局部性的成功。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确定之后,教师应对教材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搞好科研工作,丰富教学内容,将科研中最新的动态反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是教师一项长期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张 韬.西藏内地西藏班(校)办学20年成果丰硕[N].西藏日报,2005.8.8(1)
2 李 波、黄忠敬、陈进林.内地西藏班民族教育下政策执行工具分析[J].西藏大学学报,2008.8.23(1)
3 谭浩强.C语言程序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第3版)
4 龚 民、朱秀兰.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7.23(5)
5 王巧玲、肖媛娥、叶 熹.关于C语言教学方法的探索和研究[J].井冈山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8.6.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