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教学。课程改革已充分注意到了教学必须与生活联系的几点思考:
一、感受和体验生活中的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只有密切与生活的联系,将教学与生活有机的整合到一起,让学生能从生活中感受到学习是“非常有趣的,也是非常有用的。”从而增加了立志学好的自信心。
1.体验教学的有趣
在我们的生活中,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搜集信息、使学生感受到问题就在自己身边,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这样就会对学习消除畏惧感、神秘感,而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2.感受教学的有用
教学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教师只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是非常有用的,也是非常有价值的,学生才能持续地进一步增强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我们可以安排学生测量自己使用的课本、课桌、自家房子的面积,以及家中客厅的面积。甚至还可进一步激发学生感受教学的有用。你爸爸准备把家中客厅换成地板砖,每一块地板砖的边长是40厘米的正方形,单价21元/块,请你测算后告诉爸爸要买多少块砖,共需多少钱?这样,让学生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带到家中,带到实际生活中。所学的知识也得到延伸和拓展。学生因感受到教学的有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得到了提升。
二、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知识。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知识的主体,在他们身上蕴藏着丰富的、宝贵的教育资源——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幼小的心灵又对周围的这些事物和现象充满了无比的好奇,若教师能真正意识到这一点,紧紧抓住这份难得的好奇心,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实例,着力加以诱导、挖掘,这样将会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利用身边事物,探究教学问题。
很多教学规律、教学思想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们的原型,我们要善于捕捉,尽量提供,使学生能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主动探究教学规律。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体会到了教学知识的来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从教学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生活。
2.应用日常活动,理解教学概念。
例如在教学单价、数量、总价这一数量关系时,教师可请学生收集一些超市或商场里的购物小票,并请他们解释一下小票上的数据。由于他们经常接触,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能轻松掌握。学生经过深入地思考、讨论,不仅理解了这一组概念,也弄清了这一组概念中各数量间的关系。
3.借用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学习
在学习中,可让学生联系自然界中的循环现象来进行教学。先让学生观看一段春夏秋冬自然风光的录像。大自然的绮丽风光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从四季的更换、周而复始,获得了对“循环”含义的初步理解。接着,老师启发说:“像这样的事例,你们还能举出一些吗?”有的学生说:“每天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晚上从西边落下,第二天又从东方升起……,无穷无尽。在讨论中,学生掌握了循环小数的含义,为循环小数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利用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来促进教学知识的学习,再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学习教学的能力和应用教学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同时得到了提高。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找出抽象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地表现其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
三、情景设计要注意生活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首先是学习需求和学习情感的主人,然后才是掌握知识的主人。因此,在教学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景。
但是,从一定意义上说,教材所提供的情景图本身带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地理区域、认知限制以及学校具体教育资源的差异使得情景图内容并不一定适用于每地、每校、每班。此时,就需要教师根据本地、本校、本班实际情况和学生认知水平对教材所提供的情景图作适当的调整,使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快乐的、有积极意义的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新知。教学手段的使用使生活经验化、知识生活化。
四、教法选择要渗透生活化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问题,加强知识与实际联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目标,结合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通过不断创设问题解决的情境,使学生不断经历“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认知过程,自主总结发现了比较面积大小的多种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利用生活经验启发教学学习,享受到了自主探索和个性发现带来的乐趣。使知识形态的教学呈现给我们的不是“冰冷的美丽”,而是“火热的思考”。教师则因势利导,“该出手时才出手”,通过知识内化,方法掌握的教学过程,增进学生教学理解和用多种策略解决生活问题的信心和能力。
五、作业编拟要体现生活化
教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的最终目的。由于课堂时间短暂,所以作业成了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成了创新的广阔天地。学生在实际生活实践中体会到教学知识在生活中是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也是对书本知识的一种印证、一种补充、一种体验。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增加了情感体验。
此外,教师还应在日常学习中灵活引进一些实践作业。如在教学了“认识人民币”以后,让学生回去跟爸爸妈妈一起去商店买东西,帮助爸爸妈妈和营业员阿姨算算帐,应付多少钱,实付多少钱,找回多少钱,回学校后和其他小朋友们交流。再如布置学生绘制“房间平面示意图”,并到装饰市场了解瓷砖价格,为自己的房间地面装修设计方案。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也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交流中,学得积极、主动,思维随之展开,兴趣随之激起。随着生活问题的引入、交流,课堂教学不再封闭,越加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难道这不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课堂魅力吗?
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育必须首先植根于生活的土壤,这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一、感受和体验生活中的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只有密切与生活的联系,将教学与生活有机的整合到一起,让学生能从生活中感受到学习是“非常有趣的,也是非常有用的。”从而增加了立志学好的自信心。
1.体验教学的有趣
在我们的生活中,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搜集信息、使学生感受到问题就在自己身边,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这样就会对学习消除畏惧感、神秘感,而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2.感受教学的有用
教学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教师只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是非常有用的,也是非常有价值的,学生才能持续地进一步增强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我们可以安排学生测量自己使用的课本、课桌、自家房子的面积,以及家中客厅的面积。甚至还可进一步激发学生感受教学的有用。你爸爸准备把家中客厅换成地板砖,每一块地板砖的边长是40厘米的正方形,单价21元/块,请你测算后告诉爸爸要买多少块砖,共需多少钱?这样,让学生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带到家中,带到实际生活中。所学的知识也得到延伸和拓展。学生因感受到教学的有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得到了提升。
二、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知识。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知识的主体,在他们身上蕴藏着丰富的、宝贵的教育资源——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幼小的心灵又对周围的这些事物和现象充满了无比的好奇,若教师能真正意识到这一点,紧紧抓住这份难得的好奇心,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实例,着力加以诱导、挖掘,这样将会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利用身边事物,探究教学问题。
很多教学规律、教学思想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们的原型,我们要善于捕捉,尽量提供,使学生能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主动探究教学规律。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体会到了教学知识的来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从教学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生活。
2.应用日常活动,理解教学概念。
例如在教学单价、数量、总价这一数量关系时,教师可请学生收集一些超市或商场里的购物小票,并请他们解释一下小票上的数据。由于他们经常接触,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能轻松掌握。学生经过深入地思考、讨论,不仅理解了这一组概念,也弄清了这一组概念中各数量间的关系。
3.借用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学习
在学习中,可让学生联系自然界中的循环现象来进行教学。先让学生观看一段春夏秋冬自然风光的录像。大自然的绮丽风光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从四季的更换、周而复始,获得了对“循环”含义的初步理解。接着,老师启发说:“像这样的事例,你们还能举出一些吗?”有的学生说:“每天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晚上从西边落下,第二天又从东方升起……,无穷无尽。在讨论中,学生掌握了循环小数的含义,为循环小数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利用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来促进教学知识的学习,再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学习教学的能力和应用教学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同时得到了提高。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找出抽象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地表现其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
三、情景设计要注意生活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首先是学习需求和学习情感的主人,然后才是掌握知识的主人。因此,在教学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景。
但是,从一定意义上说,教材所提供的情景图本身带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地理区域、认知限制以及学校具体教育资源的差异使得情景图内容并不一定适用于每地、每校、每班。此时,就需要教师根据本地、本校、本班实际情况和学生认知水平对教材所提供的情景图作适当的调整,使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快乐的、有积极意义的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新知。教学手段的使用使生活经验化、知识生活化。
四、教法选择要渗透生活化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问题,加强知识与实际联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目标,结合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通过不断创设问题解决的情境,使学生不断经历“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认知过程,自主总结发现了比较面积大小的多种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利用生活经验启发教学学习,享受到了自主探索和个性发现带来的乐趣。使知识形态的教学呈现给我们的不是“冰冷的美丽”,而是“火热的思考”。教师则因势利导,“该出手时才出手”,通过知识内化,方法掌握的教学过程,增进学生教学理解和用多种策略解决生活问题的信心和能力。
五、作业编拟要体现生活化
教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的最终目的。由于课堂时间短暂,所以作业成了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成了创新的广阔天地。学生在实际生活实践中体会到教学知识在生活中是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也是对书本知识的一种印证、一种补充、一种体验。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增加了情感体验。
此外,教师还应在日常学习中灵活引进一些实践作业。如在教学了“认识人民币”以后,让学生回去跟爸爸妈妈一起去商店买东西,帮助爸爸妈妈和营业员阿姨算算帐,应付多少钱,实付多少钱,找回多少钱,回学校后和其他小朋友们交流。再如布置学生绘制“房间平面示意图”,并到装饰市场了解瓷砖价格,为自己的房间地面装修设计方案。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也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交流中,学得积极、主动,思维随之展开,兴趣随之激起。随着生活问题的引入、交流,课堂教学不再封闭,越加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难道这不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课堂魅力吗?
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育必须首先植根于生活的土壤,这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