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问题的提出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常常遇到这样的困境:一些知识点与方法,在多次讲解和反复练习之后,学生的掌握情况还是不尽如人意;许多学生抱怨物理不好学,一听就懂,一做就错.这里面的原因虽然很复杂,但归结起来,其主要原因就是一个:学生对教材知识没有很好的内化.
新的知识没有融入旧到的认知结构中去,没有经历融入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没有形成其认知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生成新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一听就懂,一做就错”,正是学生对于新知识的认知层次,还停留在依从与认同的状态,未达内化阶段的典型表现.未能内化于心,自然就不能外化于行.
本文尝试以“电阻的测量”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切合知识内化的条件,以期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2知识内化的条件
内化,是指外部客体的东西经过主体重新组合转变成主体内部的东西.知识内化,是指把教材中的外部知识经过学生认知活动重新组合转变成其内部的知识,也就是使教材新知识与学生主体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建立内在联系,从而形成其新的认知结构.
知识内化的条件,主要有以下三条:第一,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知识内化是学生建立内在联系的过程,新知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备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学习材料在学生能力范围内可以被理解;第二,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应当具有适当的基础结构.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是新知识学习、知识内化的关键,也就是起固定作用;第三,学生必须有主动加工活动.有了适当的外部条件和原有认知结构,如果缺乏学生的主动加工活动,就只能依靠死记硬背,知识内化也不可能发生.
3探讨“电阻的测量”的教学
3.1分析教材,熟知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学习过的基础知识和已具备的基本能力
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是知识内化的关键.因此,在新授本节之前,教师应对教材进行系统分析,检查关于“电阻的测量”的认知基础结构所需的基本知识是否已经完备,是相当重要的.
本节是进入电学之后的第十二个教学内容,此前已学习过的内容有:两种电荷,电流和电路,串联和并联,电流的测量,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的规律,电压,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电阻,变阻器,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欧姆定律等.
学生对电学问题的实验探究已经进行过多次,已教授过的与测电阻相关的基本知识有:简单的串并联电路的认识与连接,电源的使用与电路联接,开关的作用与联接,电流表,电压表的认识与联接及测量,电阻的概念及一个元件中电流随电压变化的规律,滑动变阻器的作用、连接及如何用其控制电路中的电流.概括地说,从教学内容看,构建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一个元件的电压与电流的认知基础结构所需的基本知识学生都已经学习过了.
3.2调研学情,构建学生认知基础结构,为新课作好奠基工作
如果以为关于“电阻的测量”的教学所需知识教完之后,就万事具备,可以开始上新课了,那将是大错而特错.因为知识学完并不等于已经形成认知结构,因此在进行新课之前有必要对原有相关知识进行检查、复习和整理,之后才能进行新课的教学.
根据多年教学实践,初中三年级学生,对于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一个元件的电压与电流的认知基础结构的构建,不同层次的学生会有不同程度的困难.基础不好的学生,对于上述教材内容的认知往往是感觉学过的东西很多、很杂、也很散,好像都会,又好像都不会.也就是说认知的基础结构还没有形成.因此,在教授新课之前教师必须心中有数,有针对性地作好课前复习辅导,安排学生补充整理自己认知中的知识储备,并组合形成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的认知结构.例如在新课之前,可以列出如下提纲,让学生以此为线索去整合.
(1)电流表量程的选择,正负接线柱的接法,用电流测元件电流的原理,电路,数据认读及记录;
(2)电压表量程的选择,正负接线柱的接法,用电压表测元件电压的原理,电路,数据认读及记录;
(3)滑动变阻器接线柱的选择,连入电路的方法,如何使用滑动变阻器实现对电路中电流的改变,以及为了电路的安全,开关闭合前滑片P应在什么位置;
(4)如何设计一个记录电压电流测量数据的表格;
(5)电阻的定义,电阻的意义;
(6)如何根据所测U、I数据求出待测电阻的阻值.
3.3重组教材内容,使学习材料有逻辑意义
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才能更好地进行知识的内化.为此,需要对教材上的知识进行重组,使之符合这一点.如学生在上述认知结构已經基本具备的基础上,可以将本节内容拆解成如下与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相联系的探究内容.
(1)一个元件的电阻为R,加上电压U,电流为I,若知道其中两个,如何求第三个?
(2)实验桌有一个定值电阻,我们如何测出其阻值?
(3)如何设计一个测定值电阻的电压和电流的电路?
(4)如果按教材图17.2-1连线,只能测一组数据,将不能求平均值,会有很大误差,怎么办?
(5)为多测几组数据,应使用什么元件?如何连入电路?开关闭合前,该元件要注意些什么?
(6)如何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7)你能根据实验数据求出电阻吗?
3.4设计教学过程时,应给学生预留必要的时间与空间
学生的学习必须要有自己的主动加工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知识内化.为此,在教学中必须给学生预留必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加工,进而达到自我知觉,自我评价,自我调节,提高知识内化的效果.
电阻的测量是一个典型的电学实验,所用的仪器是初中电学实验中最多的,操作过程比较复杂,所以难度较大.应给学生预留必要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能够完成同化与顺应的加工过程.教师绝不能为了省事,包办代替完成实验的设计与操作过程,这样就起不到知识内化的作用. 例如,新课之前必须做好基础认知结构的建构工作,这个必须花一定量的时间,可以列好纲目,让学生自主完成,对于基础好的班级,可以在课前复习环节完成;实验电路的设计要预留适当的时间由学生自己去完成,教师可以在学生设计过程予以适当引导,学生在设计实验电路的过程中,自主解决许多个“为什么”的过程,就是新旧知识建立联系并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3.5灵活选择教学学方式,给学生的自我加工活动助力
根据教学内容自身的特点,这一节课让学生自主探究是一个较好的选择.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及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使新知的内化具备了主动性.但是在探究的过程中如何保持积极性主动性,就在于教师的引导和教学方式的选择,许多老师可以选择适时介入与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有的老师可能会选择学生分组协作,成果展示与交流等等.笔者认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而贵在得法,只要能及时给予引导,保持学生探求的积极性,为学生把新知融入旧知的主动加工过程助力就可以了.
对于实验中的注意事项,最好不要放在实验前或实验后去讲解,可以放在实验中进行.例如连接电路时,开关是否处在断开状态,滑动变阻器滑片是否处于正确位置,可以由学生相互监督,教师在关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也可以发现问题并及时引导解决.例如,滑动变阻器滑片的初始位置放错了,学生的测量数据就会从大到小或一会儿大,一会儿小,而规范的数据应是待测电阻的电流电压都是由小到大变化的.学生发现错误并改正错误的活动,就是自我稳固与完善认知结构的加工活动.
3.6重视实验数据分析,促成学生认知结构的稳定与优化
实验数据分析可以验证实验原理与实验探究过程.成功的体验可以稳固用伏安法测电阻的方法、电路设计及实验操作的新认知,同时学生实验探究过程中成功的体验可以强化知识内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实验数据分析还可以促使认知结构的完善与优化.例如,测定值电阻的阻值时,对所测数据分析,发现U/I是定值.这一结论使学生对“电阻是导体的一种性质,而不由电压和电流来决定”的认知得到稳固.而测灯泡的电阻时,随着电流增大,亮度在变大,分析测量数据,发现U/I的值在增大,说明灯丝阻值是随电流增大而增大的,通过与原有认知结构的联系与加工,学生可以稳固“温度对电阻影响”的认知,使认知结构得到优化.
综上所述,要破解“学生总学不会”这一难题,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重视切合知识内化的条件,顺应知识内化的过程.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重组教学材料,為新旧知识的有机联系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经过自我同化和顺应的加工过程,将教材新知融入其原有认知结构,达到内化于心的目的.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常常遇到这样的困境:一些知识点与方法,在多次讲解和反复练习之后,学生的掌握情况还是不尽如人意;许多学生抱怨物理不好学,一听就懂,一做就错.这里面的原因虽然很复杂,但归结起来,其主要原因就是一个:学生对教材知识没有很好的内化.
新的知识没有融入旧到的认知结构中去,没有经历融入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没有形成其认知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生成新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一听就懂,一做就错”,正是学生对于新知识的认知层次,还停留在依从与认同的状态,未达内化阶段的典型表现.未能内化于心,自然就不能外化于行.
本文尝试以“电阻的测量”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切合知识内化的条件,以期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2知识内化的条件
内化,是指外部客体的东西经过主体重新组合转变成主体内部的东西.知识内化,是指把教材中的外部知识经过学生认知活动重新组合转变成其内部的知识,也就是使教材新知识与学生主体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建立内在联系,从而形成其新的认知结构.
知识内化的条件,主要有以下三条:第一,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知识内化是学生建立内在联系的过程,新知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备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学习材料在学生能力范围内可以被理解;第二,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应当具有适当的基础结构.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是新知识学习、知识内化的关键,也就是起固定作用;第三,学生必须有主动加工活动.有了适当的外部条件和原有认知结构,如果缺乏学生的主动加工活动,就只能依靠死记硬背,知识内化也不可能发生.
3探讨“电阻的测量”的教学
3.1分析教材,熟知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学习过的基础知识和已具备的基本能力
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是知识内化的关键.因此,在新授本节之前,教师应对教材进行系统分析,检查关于“电阻的测量”的认知基础结构所需的基本知识是否已经完备,是相当重要的.
本节是进入电学之后的第十二个教学内容,此前已学习过的内容有:两种电荷,电流和电路,串联和并联,电流的测量,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的规律,电压,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电阻,变阻器,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欧姆定律等.
学生对电学问题的实验探究已经进行过多次,已教授过的与测电阻相关的基本知识有:简单的串并联电路的认识与连接,电源的使用与电路联接,开关的作用与联接,电流表,电压表的认识与联接及测量,电阻的概念及一个元件中电流随电压变化的规律,滑动变阻器的作用、连接及如何用其控制电路中的电流.概括地说,从教学内容看,构建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一个元件的电压与电流的认知基础结构所需的基本知识学生都已经学习过了.
3.2调研学情,构建学生认知基础结构,为新课作好奠基工作
如果以为关于“电阻的测量”的教学所需知识教完之后,就万事具备,可以开始上新课了,那将是大错而特错.因为知识学完并不等于已经形成认知结构,因此在进行新课之前有必要对原有相关知识进行检查、复习和整理,之后才能进行新课的教学.
根据多年教学实践,初中三年级学生,对于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一个元件的电压与电流的认知基础结构的构建,不同层次的学生会有不同程度的困难.基础不好的学生,对于上述教材内容的认知往往是感觉学过的东西很多、很杂、也很散,好像都会,又好像都不会.也就是说认知的基础结构还没有形成.因此,在教授新课之前教师必须心中有数,有针对性地作好课前复习辅导,安排学生补充整理自己认知中的知识储备,并组合形成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的认知结构.例如在新课之前,可以列出如下提纲,让学生以此为线索去整合.
(1)电流表量程的选择,正负接线柱的接法,用电流测元件电流的原理,电路,数据认读及记录;
(2)电压表量程的选择,正负接线柱的接法,用电压表测元件电压的原理,电路,数据认读及记录;
(3)滑动变阻器接线柱的选择,连入电路的方法,如何使用滑动变阻器实现对电路中电流的改变,以及为了电路的安全,开关闭合前滑片P应在什么位置;
(4)如何设计一个记录电压电流测量数据的表格;
(5)电阻的定义,电阻的意义;
(6)如何根据所测U、I数据求出待测电阻的阻值.
3.3重组教材内容,使学习材料有逻辑意义
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才能更好地进行知识的内化.为此,需要对教材上的知识进行重组,使之符合这一点.如学生在上述认知结构已經基本具备的基础上,可以将本节内容拆解成如下与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相联系的探究内容.
(1)一个元件的电阻为R,加上电压U,电流为I,若知道其中两个,如何求第三个?
(2)实验桌有一个定值电阻,我们如何测出其阻值?
(3)如何设计一个测定值电阻的电压和电流的电路?
(4)如果按教材图17.2-1连线,只能测一组数据,将不能求平均值,会有很大误差,怎么办?
(5)为多测几组数据,应使用什么元件?如何连入电路?开关闭合前,该元件要注意些什么?
(6)如何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7)你能根据实验数据求出电阻吗?
3.4设计教学过程时,应给学生预留必要的时间与空间
学生的学习必须要有自己的主动加工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知识内化.为此,在教学中必须给学生预留必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加工,进而达到自我知觉,自我评价,自我调节,提高知识内化的效果.
电阻的测量是一个典型的电学实验,所用的仪器是初中电学实验中最多的,操作过程比较复杂,所以难度较大.应给学生预留必要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能够完成同化与顺应的加工过程.教师绝不能为了省事,包办代替完成实验的设计与操作过程,这样就起不到知识内化的作用. 例如,新课之前必须做好基础认知结构的建构工作,这个必须花一定量的时间,可以列好纲目,让学生自主完成,对于基础好的班级,可以在课前复习环节完成;实验电路的设计要预留适当的时间由学生自己去完成,教师可以在学生设计过程予以适当引导,学生在设计实验电路的过程中,自主解决许多个“为什么”的过程,就是新旧知识建立联系并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3.5灵活选择教学学方式,给学生的自我加工活动助力
根据教学内容自身的特点,这一节课让学生自主探究是一个较好的选择.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及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使新知的内化具备了主动性.但是在探究的过程中如何保持积极性主动性,就在于教师的引导和教学方式的选择,许多老师可以选择适时介入与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有的老师可能会选择学生分组协作,成果展示与交流等等.笔者认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而贵在得法,只要能及时给予引导,保持学生探求的积极性,为学生把新知融入旧知的主动加工过程助力就可以了.
对于实验中的注意事项,最好不要放在实验前或实验后去讲解,可以放在实验中进行.例如连接电路时,开关是否处在断开状态,滑动变阻器滑片是否处于正确位置,可以由学生相互监督,教师在关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也可以发现问题并及时引导解决.例如,滑动变阻器滑片的初始位置放错了,学生的测量数据就会从大到小或一会儿大,一会儿小,而规范的数据应是待测电阻的电流电压都是由小到大变化的.学生发现错误并改正错误的活动,就是自我稳固与完善认知结构的加工活动.
3.6重视实验数据分析,促成学生认知结构的稳定与优化
实验数据分析可以验证实验原理与实验探究过程.成功的体验可以稳固用伏安法测电阻的方法、电路设计及实验操作的新认知,同时学生实验探究过程中成功的体验可以强化知识内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实验数据分析还可以促使认知结构的完善与优化.例如,测定值电阻的阻值时,对所测数据分析,发现U/I是定值.这一结论使学生对“电阻是导体的一种性质,而不由电压和电流来决定”的认知得到稳固.而测灯泡的电阻时,随着电流增大,亮度在变大,分析测量数据,发现U/I的值在增大,说明灯丝阻值是随电流增大而增大的,通过与原有认知结构的联系与加工,学生可以稳固“温度对电阻影响”的认知,使认知结构得到优化.
综上所述,要破解“学生总学不会”这一难题,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重视切合知识内化的条件,顺应知识内化的过程.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重组教学材料,為新旧知识的有机联系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经过自我同化和顺应的加工过程,将教材新知融入其原有认知结构,达到内化于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