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目前常态英语教学中,针对阅读教学文本,许多英语教师都围绕以下两种教学模式展开:
模式一: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洗耳恭听”
这是一个较传统且是大多数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在这个模式里,教师把学生的阅读课上成了个人讲解课,教师把阅读材料中的词和句子给与比较详细和全面地讲解,学生只需“必要”的时候动一下笔做些记录,然后跟着教师机械的重复几遍课文,最后学生在老师的“谆谆教导”下毫不费力的完成某些判断性或选择性的练习。
模式二: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总结陈词”
在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也常应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模式。一般情况下,教师对阅读的内容布置相应的问题任务,让学生根据一系列的任务内容,在文中找出相关的答案。如:对文中内容的理解,对文中某些新词意思的揣测甚至对文本进行全篇翻译等。在这种模式中,教师除了给出最终的正确答案,参与的学生活动很少,甚至缺少必要的指导。
阅读教学的方法有很多,教学模式不同,其效率也是千差万别的,甚至个别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效率是比较低的,而且也不符合新课标对于阅读教学的建议。
理论只有和实践相结合才能生效,那么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怎样上好高年级阅读课,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笔者在各位专家和成功教师的指引下,经过自己不断的摸索和尝试,总结形成了阅读教学的“三步走”: 感知教材(阅读前)→处理教材(阅读中)→拓展运用知识(阅读后)。
一、感知教材
这是知识的输入阶段,也是为学生进行有效阅读扫除障碍的过程。如果说学生依靠书本进行阅读的过程属于理性认识的话,那么,学生在阅读前的热身过程应该属于感性认识。如果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表象清晰,想象生动,理解书本就比较容易。为达到此目标,我们要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
1.课前热身,导入主体。热身环节的处理对于学生能否快速的进入状态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在进行阅读课的课前热身时,要避免拖泥带水,应该简洁明了地引出主题。
2.设置情景,扫除阅读障碍。教师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设置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复习并运用语言,为接下来的阅读扫清障碍。以此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巩固阅读中涉及到的中心词汇,可谓一举两得。
二、处理教材
这是对文本的处理阶段。理解教材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辩证过程,学生对阅读对象有了感性认识,给理解教材奠定了基础。在阅读文本这个环节中,比较合乎学生学习特点和认知能力,效率比较高的阅读过程应该是这样的:
1.通读全篇,掌握大意。这个过程教师可以通过放相关录像或动画的形式完成,让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与此同时教师围绕文本留给学生一个中心问题。
2.自读课文,读写结合。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设置适量的书写任务,使学生阅读时更具目标性,当然教师在学生书写时应给与书写方法的指导。
3.朗读课文,训练语言。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读是中心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利用视频或者是录音机让学生以趣味的形式阅读材料,表演对话,训练语音语调的同时通过阅读理解教材,强化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巩固和运用知识打下基础。
三、拓展运用知识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语言,学生在理解教材后,为了能熟练的运用所学知识,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些源于课文,高于课本的情景性的,任务型的练习,从而实现学生从机械训练到活学活用的跨越。
1.关注评价语。真正善于鼓励学生的教师会在教学细节的设计中渗透激励性评价,让学生觉得自己是“跳一跳”才摘到“果子”的,是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获得老师的好评。
2.关注小组合作。小组合作忌“热闹有余效率不足”。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比较青睐小组合作解决问题,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展示和交流自身语言运用情况的机会,要尽量发挥每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否则必将适得其反。
3.关注文化意识。在真实教学中,教师应该时刻有文化差异意识,例如thin这个词在中国人看来是苗条的,但是在国外,它却意味着病态,非健康的。
学习一门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运用所学语言,一线教师应不断汲取先进理念,挖掘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该始终致力于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引导学生进行高效的阅读,如何通过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从而更好地实现小学英语教学的总体目标。
模式一: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洗耳恭听”
这是一个较传统且是大多数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在这个模式里,教师把学生的阅读课上成了个人讲解课,教师把阅读材料中的词和句子给与比较详细和全面地讲解,学生只需“必要”的时候动一下笔做些记录,然后跟着教师机械的重复几遍课文,最后学生在老师的“谆谆教导”下毫不费力的完成某些判断性或选择性的练习。
模式二: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总结陈词”
在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也常应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模式。一般情况下,教师对阅读的内容布置相应的问题任务,让学生根据一系列的任务内容,在文中找出相关的答案。如:对文中内容的理解,对文中某些新词意思的揣测甚至对文本进行全篇翻译等。在这种模式中,教师除了给出最终的正确答案,参与的学生活动很少,甚至缺少必要的指导。
阅读教学的方法有很多,教学模式不同,其效率也是千差万别的,甚至个别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效率是比较低的,而且也不符合新课标对于阅读教学的建议。
理论只有和实践相结合才能生效,那么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怎样上好高年级阅读课,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笔者在各位专家和成功教师的指引下,经过自己不断的摸索和尝试,总结形成了阅读教学的“三步走”: 感知教材(阅读前)→处理教材(阅读中)→拓展运用知识(阅读后)。
一、感知教材
这是知识的输入阶段,也是为学生进行有效阅读扫除障碍的过程。如果说学生依靠书本进行阅读的过程属于理性认识的话,那么,学生在阅读前的热身过程应该属于感性认识。如果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表象清晰,想象生动,理解书本就比较容易。为达到此目标,我们要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
1.课前热身,导入主体。热身环节的处理对于学生能否快速的进入状态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在进行阅读课的课前热身时,要避免拖泥带水,应该简洁明了地引出主题。
2.设置情景,扫除阅读障碍。教师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设置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复习并运用语言,为接下来的阅读扫清障碍。以此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巩固阅读中涉及到的中心词汇,可谓一举两得。
二、处理教材
这是对文本的处理阶段。理解教材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辩证过程,学生对阅读对象有了感性认识,给理解教材奠定了基础。在阅读文本这个环节中,比较合乎学生学习特点和认知能力,效率比较高的阅读过程应该是这样的:
1.通读全篇,掌握大意。这个过程教师可以通过放相关录像或动画的形式完成,让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与此同时教师围绕文本留给学生一个中心问题。
2.自读课文,读写结合。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设置适量的书写任务,使学生阅读时更具目标性,当然教师在学生书写时应给与书写方法的指导。
3.朗读课文,训练语言。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读是中心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利用视频或者是录音机让学生以趣味的形式阅读材料,表演对话,训练语音语调的同时通过阅读理解教材,强化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巩固和运用知识打下基础。
三、拓展运用知识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语言,学生在理解教材后,为了能熟练的运用所学知识,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些源于课文,高于课本的情景性的,任务型的练习,从而实现学生从机械训练到活学活用的跨越。
1.关注评价语。真正善于鼓励学生的教师会在教学细节的设计中渗透激励性评价,让学生觉得自己是“跳一跳”才摘到“果子”的,是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获得老师的好评。
2.关注小组合作。小组合作忌“热闹有余效率不足”。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比较青睐小组合作解决问题,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展示和交流自身语言运用情况的机会,要尽量发挥每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否则必将适得其反。
3.关注文化意识。在真实教学中,教师应该时刻有文化差异意识,例如thin这个词在中国人看来是苗条的,但是在国外,它却意味着病态,非健康的。
学习一门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运用所学语言,一线教师应不断汲取先进理念,挖掘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该始终致力于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引导学生进行高效的阅读,如何通过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从而更好地实现小学英语教学的总体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