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本文主要介绍几种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兴趣教学方法:1、导语激趣:2、诵读激趣。3、背景激趣。4、质疑激趣。5、活动激趣。6、多媒体激趣。7、运用激趣。8、改写激趣。
【关键词】古诗词 课堂教学 激发兴趣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渊源流长,名篇佳作浩如烟海。中国的古典诗词,内涵深刻,意存高远,包含许多哲理。以唐诗宋词为主体的古诗词作为语文教学最丰厚的载体,应该成为学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绿洲,成为孩子精神世界中的一道风景,成为学生心灵世界中的一股甘泉。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古诗词教学,并力求探索出教学古诗词的新思路。努力做到“教师,一个引导者,他撑着船,学生们用力地用桨把船划向前”。引领学生们“品古典诗歌灵性风采,游物我两忘的至美境界”,让学生沐浴在古诗词的阳光下,与古诗词结下不解之缘。
中华传统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学生学习和继承这些文化遗产,对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对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水平,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古语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学习而言,兴趣是不可缺少的因素,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探求思索,促进学习成功。“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手段单调、呆板、枯躁,难以诱发学生的兴趣,那么作为语文老师,该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词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根据这十几年的教学,我想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和体会。
1、导语激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是一块磁铁,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将他们引入知识的海洋,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古诗文因时隔久远,且内容深奥,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导入时要激发学生对这些课文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口技》这篇课文时,有位老师是这样开头的,先让学生模仿鸟叫、火车鸣笛声、马蹄声等,再放一段洛桑的拟声表演录音。这时老师才说:“洛桑不过对三五种声音同时模拟,明朝林嗣环写的《口技》中的表演者却可以将几十种、几百种声音一齐发出。”老师话音未落,学生就迫不及待地翻书了。好的导语设计,让学生先入为主,为学生阅读课文创造了一个前提条件,驱动和控制了学生的心理,使之更易接受知识和技能,给人以启迪,催人奋进。
2.诵读激趣。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学生要能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具有初步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诵读显得尤其重要。诵读是感受诗的意境的最直接的方法。通过教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示范,挑起学生的朗读愿望,然后通过领读、分组读、交叉读、加背景音乐等形式,这样就会很容易把学生带到诗词的意境中,感悟诗词的韵味。如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先让学生朗读成诵,学生很快就会悟到词中的几种意象,经过老师略加点拨,就会明白众多意象构成行旅之人孤独寂寞凄凉的意境,从而理解词的思想内容。李煜的《相见欢》是表现作者由皇帝沦落为阶下囚的痛苦和对故国的离愁,诵读时教师指引学生注重其音节、节奏的变化:“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通过直接感受句法、音节的错落,缓慢而深沉地朗读,学生不自觉地进入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境界中,体味到一个亡国之君的孤独形象,从而准确理解诗歌所抒发的感情。
3、背景激趣
认知心理学认为“背景知识会直接影响阅读理解的过程和结果”。古诗文的创作年代、背景离现代都很久远,学生大多了解不深。为了消除时代隔阂,有必要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以前都是老师直接给学生讲。其实这样做学生印象不深,仍然没能走进作者和当时的社会生活,应当发动学生利用多种渠道,自己动手去收集、整理。如在学《狼》时,学生通过搜集,上台不但准确介绍了蒲松龄的生平,而且还把他屡试屡不第,设茶摊搜集《聊斋》创作素材的故事以及他那幅“有志者,事竟成”的对联都一一介绍出来。有的还收集了相关的图片。学生积极参与,在课前就酝酿起对古诗文学习的浓厚兴趣。讲王维的《山居秋暝》时,教师可以介绍有关王维的一个小典故:有人藏有一幅“奏乐图”,在谁都不知道奏的是什么曲子的情况下,王维看了看画,仅仅凭画中演奏人物手的姿势,便断定弹的是《霓裳羽衣曲》,并且说出是此曲中讲王维的《山居秋暝》时,教师可以介绍有关王维的一个小典故:有人藏有一幅“奏乐图”,在谁都不知道奏的是什么曲子的情况下,王维看了看画,仅仅凭画中演奏人物手的姿势,便断定弹的是《霓裳羽衣曲》,并且说出是此曲中第三叠中的第一拍。一些好事之徒马上召来乐工奏之,结果奏到第三叠的第一拍的时候,那乐工的姿势和画中人物的姿势果然无一差错。
4、质疑激趣
“学则必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学习才有兴趣,才会主动。为了启发学生有大进,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不断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探索问题,并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独到见解。通过质疑、探究,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激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如何引导学生质疑呢?首先,为学生提供宽松的环境。学生大胆设疑、质疑需要教师的鼓励,因为大多数学生想质疑而疑虑重重,既怕老师瞧不起自己,又怕同学讥笑。这时教师应多鼓励学生,那怕是提出看起来幼稚可笑的问题,也要给以充分肯定。其次,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习惯。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无疑到有疑,在学习中发现,在思考中质疑,在释疑中理解,在理解中创新,从而使学生获得新知。第三,还应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设疑、质疑的基本方法可以从认识事物的三个层面上考虑,一是“是什么”,二是“怎么样”,三是“为什么”。就一篇古诗文而言,可从字词、句式、结构、主旨、语言特点等方面设疑、质疑。这样能使学生有疑可质,学习兴趣自然会提高。
5、活动激趣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古诗文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把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的古诗文教学课上得生动活泼、兴趣盎然。如教学《晏子使楚》,可把课文编成课本剧让学生上台表演。教学《愚公移山》,可针对愚公愚不愚开辩论会。教学《于园》,可以让学生学做导游,介绍于园。此外,还可以开展古诗文朗诵比赛,古诗文名句积累比赛,古诗文成语、典故出处集锦比赛等语文活动,使学生尝到成功的甜头,从实践中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学生在实践中才智得到发挥,就会有快乐的情感体验。
6、多媒体激趣
多媒体技术一进入课堂,便以其集成性、控制性、多元化、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它具有突破时空,增加范围,扩大容量的特点,增加了教材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并借助形、色、声、情的神奇配合,不仅为教师提供直观、形象、高效率的教学手段,也同样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智力培养、素质提高提供了有效途径。
【关键词】古诗词 课堂教学 激发兴趣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渊源流长,名篇佳作浩如烟海。中国的古典诗词,内涵深刻,意存高远,包含许多哲理。以唐诗宋词为主体的古诗词作为语文教学最丰厚的载体,应该成为学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绿洲,成为孩子精神世界中的一道风景,成为学生心灵世界中的一股甘泉。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古诗词教学,并力求探索出教学古诗词的新思路。努力做到“教师,一个引导者,他撑着船,学生们用力地用桨把船划向前”。引领学生们“品古典诗歌灵性风采,游物我两忘的至美境界”,让学生沐浴在古诗词的阳光下,与古诗词结下不解之缘。
中华传统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学生学习和继承这些文化遗产,对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对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水平,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古语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学习而言,兴趣是不可缺少的因素,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探求思索,促进学习成功。“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手段单调、呆板、枯躁,难以诱发学生的兴趣,那么作为语文老师,该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词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根据这十几年的教学,我想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和体会。
1、导语激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是一块磁铁,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将他们引入知识的海洋,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古诗文因时隔久远,且内容深奥,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导入时要激发学生对这些课文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口技》这篇课文时,有位老师是这样开头的,先让学生模仿鸟叫、火车鸣笛声、马蹄声等,再放一段洛桑的拟声表演录音。这时老师才说:“洛桑不过对三五种声音同时模拟,明朝林嗣环写的《口技》中的表演者却可以将几十种、几百种声音一齐发出。”老师话音未落,学生就迫不及待地翻书了。好的导语设计,让学生先入为主,为学生阅读课文创造了一个前提条件,驱动和控制了学生的心理,使之更易接受知识和技能,给人以启迪,催人奋进。
2.诵读激趣。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学生要能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具有初步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诵读显得尤其重要。诵读是感受诗的意境的最直接的方法。通过教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示范,挑起学生的朗读愿望,然后通过领读、分组读、交叉读、加背景音乐等形式,这样就会很容易把学生带到诗词的意境中,感悟诗词的韵味。如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先让学生朗读成诵,学生很快就会悟到词中的几种意象,经过老师略加点拨,就会明白众多意象构成行旅之人孤独寂寞凄凉的意境,从而理解词的思想内容。李煜的《相见欢》是表现作者由皇帝沦落为阶下囚的痛苦和对故国的离愁,诵读时教师指引学生注重其音节、节奏的变化:“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通过直接感受句法、音节的错落,缓慢而深沉地朗读,学生不自觉地进入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境界中,体味到一个亡国之君的孤独形象,从而准确理解诗歌所抒发的感情。
3、背景激趣
认知心理学认为“背景知识会直接影响阅读理解的过程和结果”。古诗文的创作年代、背景离现代都很久远,学生大多了解不深。为了消除时代隔阂,有必要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以前都是老师直接给学生讲。其实这样做学生印象不深,仍然没能走进作者和当时的社会生活,应当发动学生利用多种渠道,自己动手去收集、整理。如在学《狼》时,学生通过搜集,上台不但准确介绍了蒲松龄的生平,而且还把他屡试屡不第,设茶摊搜集《聊斋》创作素材的故事以及他那幅“有志者,事竟成”的对联都一一介绍出来。有的还收集了相关的图片。学生积极参与,在课前就酝酿起对古诗文学习的浓厚兴趣。讲王维的《山居秋暝》时,教师可以介绍有关王维的一个小典故:有人藏有一幅“奏乐图”,在谁都不知道奏的是什么曲子的情况下,王维看了看画,仅仅凭画中演奏人物手的姿势,便断定弹的是《霓裳羽衣曲》,并且说出是此曲中讲王维的《山居秋暝》时,教师可以介绍有关王维的一个小典故:有人藏有一幅“奏乐图”,在谁都不知道奏的是什么曲子的情况下,王维看了看画,仅仅凭画中演奏人物手的姿势,便断定弹的是《霓裳羽衣曲》,并且说出是此曲中第三叠中的第一拍。一些好事之徒马上召来乐工奏之,结果奏到第三叠的第一拍的时候,那乐工的姿势和画中人物的姿势果然无一差错。
4、质疑激趣
“学则必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学习才有兴趣,才会主动。为了启发学生有大进,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不断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探索问题,并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独到见解。通过质疑、探究,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激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如何引导学生质疑呢?首先,为学生提供宽松的环境。学生大胆设疑、质疑需要教师的鼓励,因为大多数学生想质疑而疑虑重重,既怕老师瞧不起自己,又怕同学讥笑。这时教师应多鼓励学生,那怕是提出看起来幼稚可笑的问题,也要给以充分肯定。其次,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习惯。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无疑到有疑,在学习中发现,在思考中质疑,在释疑中理解,在理解中创新,从而使学生获得新知。第三,还应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设疑、质疑的基本方法可以从认识事物的三个层面上考虑,一是“是什么”,二是“怎么样”,三是“为什么”。就一篇古诗文而言,可从字词、句式、结构、主旨、语言特点等方面设疑、质疑。这样能使学生有疑可质,学习兴趣自然会提高。
5、活动激趣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古诗文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把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的古诗文教学课上得生动活泼、兴趣盎然。如教学《晏子使楚》,可把课文编成课本剧让学生上台表演。教学《愚公移山》,可针对愚公愚不愚开辩论会。教学《于园》,可以让学生学做导游,介绍于园。此外,还可以开展古诗文朗诵比赛,古诗文名句积累比赛,古诗文成语、典故出处集锦比赛等语文活动,使学生尝到成功的甜头,从实践中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学生在实践中才智得到发挥,就会有快乐的情感体验。
6、多媒体激趣
多媒体技术一进入课堂,便以其集成性、控制性、多元化、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它具有突破时空,增加范围,扩大容量的特点,增加了教材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并借助形、色、声、情的神奇配合,不仅为教师提供直观、形象、高效率的教学手段,也同样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智力培养、素质提高提供了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