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结合园林专业特点以及学生应职岗位群的需要构建课程内容体系,以“必需、够用”为度,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紧紧围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条主线,实行理论课与实践课一体化教学,突出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园林专业;植物及植物生理;教学改革
紧扣专业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
高职园林专业旨在培养工作在园林绿化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植物及植物生理》课为高职园林专业后续专业课程奠定理论知识基础,为学生今后从事专业工作提供丰富的植物学知识和实践技能,使学生对园林树木、观赏花卉、草坪植物和花圃杂草的分类特征及生长发育特性有所了解和熟悉。学生只有具备了植物及植物生理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才能从事好园林观赏植物的生产经营及科研管理工作。
根据专业需要确定课程重点及知识点《植物及植物生理》由植物形态结构、植物分类和植物生理三大部分组成。由于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本门课程的讲授重点不能完全相同,应各有侧重。园林专业面对和接触的是园林树木、观赏花卉和草本地被植物。栽培这些植物目的是使它们具有良好的茎、叶和花果等特征,充分体现其观赏效果,进而美化、绿化生态环境。课程重点应放在植物形态结构和植物分类部分,知识点主要为器官的形态结构和被子植物的主要类型。课时应向植物形态结构和植物分类两部分倾斜(总课时定为96课时,上述两部分占68课时,植物生理占28课时)。课程内容应进行重组整合,这种整合不是简单的取舍和拼凑,应以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为依据。如植物分类部分只把应用性较强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作为重点介绍。通过理论结合实际、课程实习及实验实训,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实践技能。对植物生理部分只做应用性讲授,这样安排内容简明扼要,学生也容易接受。内容整合可使本课程的知识简练实用,使植物及植物课与专业课程得到合理衔接,更贴近园林生产实际。
编写新的教学大纲和实验实训方案根据高职教学改革的需要,设计编写新的“植物及植物生理教学大纲”,使大纲在教学中更具适用性和指导性。新教学大纲的主要特色是:教学目标明确,每章节都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提示,以“必需、够用”为度,教师在讲课中明确要完成的内容和实验实训项目以及应达到什么要求;突出实践教学,结合园林生产实际,确定实验实训内容,围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条主线,设定实验实训项目,使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基本达到1∶1;理论课与实践课融为一体,将每一理论内容与实验实训项目融合在一起,进行一体化教学,使学生在实验实践中加深对理论内容的理解。
开发设计本课程的实验实训方案,对每次实验实训的目的和任务以及操作项目都应有具体的要求和规定,将每次实验实训的操作过程分解为若干个知识点和采分点,根据学生的操作情况合理评定成绩。
理论课与实践课的一体化教学
《植物及植物生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要让学生亲眼看到,亲自操作,深入实践。从植物及植物生理来说,理论知识来源于实验和实践,应该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加大实践课教学的力度。传统教学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也是根据教师讲述的情况和事先划定的条文来进行,很少注意教师上实践课的操作过程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高职教学改革,必须改变这种观念,从高职的培养目标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必须要加强实践课内容的份额,使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观察与分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实行一体化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园林生产实例,采用讨论、演讲、鼓励等形式教学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采取“教室 室外”的形式,利用讨论式教学,每4人为一组,一个班分为8个小组,每小组选一名组长,课上进行分组活动。如在讲“叶的形态”时,教师首先带领各班学生到校园绿化区结合各种植物的叶进行简要讲解。小组长起监督作用,督促组内其他学生认真听课。同时,教师将学生的考勤及平时的学习态度与期末成绩挂钩。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叶的形态知识就能够准确地认知。接着,教师取一些观赏植物的带叶枝条(这些枝条可以在上课之前准备好)拿到班上,结合实物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些枝条是哪一种植物的,属于什么叶序;每一种叶的叶形、叶脉,是单叶还是复叶等。组内每个学生都认真讨论并互相提问,然后每组选一名学生总结发言。在讲授“根结构及功能”时,教师先用多媒体和模型讲解根尖四个区域的结构,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知识轮廓。然后,教师结合园林生产中的实例进行启发式教学:“春季将苗床内的花卉幼苗移栽到花坛,为什么要带土移栽?”允许学生之间讨论争辩。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可能不够全面,对这项措施的作用和植物移苗中的生理影响认识也可能不深入,这时教师可做简要总结:花苗带土移栽是保护根尖,主要是保护根毛。苗木成活的生理作用特点是根尖具有旺盛的吸收水和矿物质的作用,带土移栽,根毛受到保护,可及时吸收水和无机盐,供应幼苗地上部分的需要,使植物不缓苗或减少缓苗时间,保证植物移栽后能正常生长。如果损伤根系,幼苗不能正常吸收水和无机盐,会使植物萎蔫,出现缓苗现象,所以有时在移苗时要剪掉一些叶子,或用物品遮盖幼苗,都是减少体内水分的蒸腾,保证成活的措施。
选择较为简单的内容,让学生登上讲台给全班讲解如学到“茎的分枝方式和芽的类型”内容时,教师带领学生到室外采集植物茎枝,回到教室让学生结合实物预习茎的分枝方式类型,然后让学生自告奋勇登上讲台,结合采集的各种植物茎枝讲解茎的分枝和芽的类型以及茎的生长习性等。讲台上的学生讲得很投入,很认真,下面的学生精力集中,听得专一。教师应千方百计地找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采用合适的教学技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实行鼓励教学可使学生收获成就感,增加学习情趣在讲到“植物的抗旱性”时,有个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君子兰比较耐旱,花色鲜艳,怎样能使君子兰开花期持续的时间长一些?教师鼓励他做一个试验——自君子兰形成花朵后停止浇水,这样可使花期持续较长时间。在春季学期初,让这个学生选择一盆温室内的君子兰做试验,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干旱锻炼,该盆君子兰开花时间持续了近20天。通过这个事例,教师号召全班向他学习,多动脑筋,提出问题。在以后的学习中,这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始终很高。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各方法之间可交替使用。无论哪一种教学方法,都不能连续使用,因为时间一长,学生会产生厌倦情绪,影响教学效果。
实验室教学将理论与实验实训融为一体实验课是对理论课内容的直接观察和检验。以往,是“先理论,后实践”的老套路,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现在,把每一理论知识和每一次相应的实验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效果良好。如讲解“茎的结构”,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将幼茎和次生茎的横切结构放大,结合图像讲解,配合板书说明。讲到每一结构时,教师可调动切片,使图像显示该部位。这样的教学,应用灵活,可静可动,比用其他教具优越,学生观察也不容易感到疲劳。当茎结构讲完后,让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茎的结构,绘制结构图,完成实验报告。这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了解理论知识之后,马上实验观察,提高对知识的掌握效率。有些实验实训内容,教师可有意让学生参加实验的各项准备及设计工作,以便于他们了解实验过程,熟悉仪器。实验中,允许学生改进操作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验中也可以采用观察讨论式教学法,培养学生正确观察及分析思考的能力。
理论课与教学实习一体化植物分类教学实习中,植物的分类特征和识别要点,单纯在课堂上讲枯燥乏味,如果将理论内容纳入到实习过程中,教师带着学生走出课堂,到自然界学习植物分类知识,效果会非常好。让学生了解植物分科和特征及代表植物,观察认知野生植物的类型,特别是对一些在园林绿化上有利用价值的树木和花卉,让学生掌握其生长习性和形态表现,做好各项记录并采集标本。学生普遍认为这种实习方式知识学得多、记得牢。实习结束时进行考核,作为实习实训成绩。
利用实验基地实行现场教学在课程进行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校内的园林绿化区及实验基地,把课堂设在实验基地,结合园林生产实际进行现场教学。如讲“植物的极性”现象,结合花卉和树木枝条截断扦插措施来讲解:因为植物在形态的上下两端存在差异,上端总是长芽,下端总是长根,这就是植物生理上所说的极性现象,不因为位置的变化而改变。根据这个特点,扦插时一定要注意枝条的方向,将下端插入土壤中,才能够生根成活。采取这种教学方式,针对性强,学生印象深刻。
考核测评标准
对每一项实验实训项目都应建立相应的实验实训方案,并设立实践技能考核方案。
实践技能考核首先是生物显微镜的使用。进行单人考核,将操作过程分解为几个知识点,每一知识点确定相应的分数,考核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教师当面对其考核,根据操作情况酌情确定成绩。其次是植物识别考核,内容有两方面,一是每人制作植物标本4份(至少有一份浸制标本),做完后上交评定成绩;二是植物识别考核,采取抽签考试,口试和笔试结合,共计100分,考试时间为40分钟。采用这种考核方法,可避免学生之间互相抄袭的行为,每个学生必须对所考的内容熟悉掌握。
实验实训课每一次课后要完成实验报告,教师根据实验实训方案中所列项目评定成绩,此平均成绩作为期末成绩的一部分。
学期考试其中包含实践与理论知识内容,由教务科统一组织考试。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7.
[2]王爱盈.小组合作探究模式的实验研究[J].生物学通报,2006,41(11).
[3]孟庆茂.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卞勇(1954—),男,山东东平人,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与教学改革。
(本文责任编辑:洪雁)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园林专业;植物及植物生理;教学改革
紧扣专业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
高职园林专业旨在培养工作在园林绿化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植物及植物生理》课为高职园林专业后续专业课程奠定理论知识基础,为学生今后从事专业工作提供丰富的植物学知识和实践技能,使学生对园林树木、观赏花卉、草坪植物和花圃杂草的分类特征及生长发育特性有所了解和熟悉。学生只有具备了植物及植物生理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才能从事好园林观赏植物的生产经营及科研管理工作。
根据专业需要确定课程重点及知识点《植物及植物生理》由植物形态结构、植物分类和植物生理三大部分组成。由于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本门课程的讲授重点不能完全相同,应各有侧重。园林专业面对和接触的是园林树木、观赏花卉和草本地被植物。栽培这些植物目的是使它们具有良好的茎、叶和花果等特征,充分体现其观赏效果,进而美化、绿化生态环境。课程重点应放在植物形态结构和植物分类部分,知识点主要为器官的形态结构和被子植物的主要类型。课时应向植物形态结构和植物分类两部分倾斜(总课时定为96课时,上述两部分占68课时,植物生理占28课时)。课程内容应进行重组整合,这种整合不是简单的取舍和拼凑,应以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为依据。如植物分类部分只把应用性较强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作为重点介绍。通过理论结合实际、课程实习及实验实训,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实践技能。对植物生理部分只做应用性讲授,这样安排内容简明扼要,学生也容易接受。内容整合可使本课程的知识简练实用,使植物及植物课与专业课程得到合理衔接,更贴近园林生产实际。
编写新的教学大纲和实验实训方案根据高职教学改革的需要,设计编写新的“植物及植物生理教学大纲”,使大纲在教学中更具适用性和指导性。新教学大纲的主要特色是:教学目标明确,每章节都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提示,以“必需、够用”为度,教师在讲课中明确要完成的内容和实验实训项目以及应达到什么要求;突出实践教学,结合园林生产实际,确定实验实训内容,围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条主线,设定实验实训项目,使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基本达到1∶1;理论课与实践课融为一体,将每一理论内容与实验实训项目融合在一起,进行一体化教学,使学生在实验实践中加深对理论内容的理解。
开发设计本课程的实验实训方案,对每次实验实训的目的和任务以及操作项目都应有具体的要求和规定,将每次实验实训的操作过程分解为若干个知识点和采分点,根据学生的操作情况合理评定成绩。
理论课与实践课的一体化教学
《植物及植物生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要让学生亲眼看到,亲自操作,深入实践。从植物及植物生理来说,理论知识来源于实验和实践,应该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加大实践课教学的力度。传统教学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也是根据教师讲述的情况和事先划定的条文来进行,很少注意教师上实践课的操作过程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高职教学改革,必须改变这种观念,从高职的培养目标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必须要加强实践课内容的份额,使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观察与分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实行一体化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园林生产实例,采用讨论、演讲、鼓励等形式教学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采取“教室 室外”的形式,利用讨论式教学,每4人为一组,一个班分为8个小组,每小组选一名组长,课上进行分组活动。如在讲“叶的形态”时,教师首先带领各班学生到校园绿化区结合各种植物的叶进行简要讲解。小组长起监督作用,督促组内其他学生认真听课。同时,教师将学生的考勤及平时的学习态度与期末成绩挂钩。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叶的形态知识就能够准确地认知。接着,教师取一些观赏植物的带叶枝条(这些枝条可以在上课之前准备好)拿到班上,结合实物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些枝条是哪一种植物的,属于什么叶序;每一种叶的叶形、叶脉,是单叶还是复叶等。组内每个学生都认真讨论并互相提问,然后每组选一名学生总结发言。在讲授“根结构及功能”时,教师先用多媒体和模型讲解根尖四个区域的结构,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知识轮廓。然后,教师结合园林生产中的实例进行启发式教学:“春季将苗床内的花卉幼苗移栽到花坛,为什么要带土移栽?”允许学生之间讨论争辩。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可能不够全面,对这项措施的作用和植物移苗中的生理影响认识也可能不深入,这时教师可做简要总结:花苗带土移栽是保护根尖,主要是保护根毛。苗木成活的生理作用特点是根尖具有旺盛的吸收水和矿物质的作用,带土移栽,根毛受到保护,可及时吸收水和无机盐,供应幼苗地上部分的需要,使植物不缓苗或减少缓苗时间,保证植物移栽后能正常生长。如果损伤根系,幼苗不能正常吸收水和无机盐,会使植物萎蔫,出现缓苗现象,所以有时在移苗时要剪掉一些叶子,或用物品遮盖幼苗,都是减少体内水分的蒸腾,保证成活的措施。
选择较为简单的内容,让学生登上讲台给全班讲解如学到“茎的分枝方式和芽的类型”内容时,教师带领学生到室外采集植物茎枝,回到教室让学生结合实物预习茎的分枝方式类型,然后让学生自告奋勇登上讲台,结合采集的各种植物茎枝讲解茎的分枝和芽的类型以及茎的生长习性等。讲台上的学生讲得很投入,很认真,下面的学生精力集中,听得专一。教师应千方百计地找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采用合适的教学技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实行鼓励教学可使学生收获成就感,增加学习情趣在讲到“植物的抗旱性”时,有个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君子兰比较耐旱,花色鲜艳,怎样能使君子兰开花期持续的时间长一些?教师鼓励他做一个试验——自君子兰形成花朵后停止浇水,这样可使花期持续较长时间。在春季学期初,让这个学生选择一盆温室内的君子兰做试验,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干旱锻炼,该盆君子兰开花时间持续了近20天。通过这个事例,教师号召全班向他学习,多动脑筋,提出问题。在以后的学习中,这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始终很高。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各方法之间可交替使用。无论哪一种教学方法,都不能连续使用,因为时间一长,学生会产生厌倦情绪,影响教学效果。
实验室教学将理论与实验实训融为一体实验课是对理论课内容的直接观察和检验。以往,是“先理论,后实践”的老套路,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现在,把每一理论知识和每一次相应的实验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效果良好。如讲解“茎的结构”,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将幼茎和次生茎的横切结构放大,结合图像讲解,配合板书说明。讲到每一结构时,教师可调动切片,使图像显示该部位。这样的教学,应用灵活,可静可动,比用其他教具优越,学生观察也不容易感到疲劳。当茎结构讲完后,让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茎的结构,绘制结构图,完成实验报告。这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了解理论知识之后,马上实验观察,提高对知识的掌握效率。有些实验实训内容,教师可有意让学生参加实验的各项准备及设计工作,以便于他们了解实验过程,熟悉仪器。实验中,允许学生改进操作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验中也可以采用观察讨论式教学法,培养学生正确观察及分析思考的能力。
理论课与教学实习一体化植物分类教学实习中,植物的分类特征和识别要点,单纯在课堂上讲枯燥乏味,如果将理论内容纳入到实习过程中,教师带着学生走出课堂,到自然界学习植物分类知识,效果会非常好。让学生了解植物分科和特征及代表植物,观察认知野生植物的类型,特别是对一些在园林绿化上有利用价值的树木和花卉,让学生掌握其生长习性和形态表现,做好各项记录并采集标本。学生普遍认为这种实习方式知识学得多、记得牢。实习结束时进行考核,作为实习实训成绩。
利用实验基地实行现场教学在课程进行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校内的园林绿化区及实验基地,把课堂设在实验基地,结合园林生产实际进行现场教学。如讲“植物的极性”现象,结合花卉和树木枝条截断扦插措施来讲解:因为植物在形态的上下两端存在差异,上端总是长芽,下端总是长根,这就是植物生理上所说的极性现象,不因为位置的变化而改变。根据这个特点,扦插时一定要注意枝条的方向,将下端插入土壤中,才能够生根成活。采取这种教学方式,针对性强,学生印象深刻。
考核测评标准
对每一项实验实训项目都应建立相应的实验实训方案,并设立实践技能考核方案。
实践技能考核首先是生物显微镜的使用。进行单人考核,将操作过程分解为几个知识点,每一知识点确定相应的分数,考核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教师当面对其考核,根据操作情况酌情确定成绩。其次是植物识别考核,内容有两方面,一是每人制作植物标本4份(至少有一份浸制标本),做完后上交评定成绩;二是植物识别考核,采取抽签考试,口试和笔试结合,共计100分,考试时间为40分钟。采用这种考核方法,可避免学生之间互相抄袭的行为,每个学生必须对所考的内容熟悉掌握。
实验实训课每一次课后要完成实验报告,教师根据实验实训方案中所列项目评定成绩,此平均成绩作为期末成绩的一部分。
学期考试其中包含实践与理论知识内容,由教务科统一组织考试。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7.
[2]王爱盈.小组合作探究模式的实验研究[J].生物学通报,2006,41(11).
[3]孟庆茂.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卞勇(1954—),男,山东东平人,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与教学改革。
(本文责任编辑:洪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