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卓越的人民教育家,毕生致力于大众教育事业。在其倡导的大众教育诸运动中,他始终把音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来实施,大力推行大众音乐教育(今称之为国民音乐教育)。在其“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大众音乐教育与他在其它教育领域的改革一样,取得了极其丰硕的成果。当人们跨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再回过头来仔细审视这位蜚声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教育巨人的时候,不得不在惊叹于他无私奉献精神的同时,对他的教育理论进行深入的探讨与学习,因为“它”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还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他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论。
一、何谓“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教育理论核心——“生活教育论”的三大主张之一,是“生活教育论”的教学理论,由陶行知在1926年撰写《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时正式提出。“它的内涵是: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教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人们要在做上学,在做上教。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来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来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
“教学做合一”教学思想是陶行知针对当时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死”教育而提出的,其思想渊源来自他的老师杜威。二十世纪初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将“进步主义教育之父”帕克于1895年提出的“教育活动‘儿童是中心’,要求課程应适应儿童个性发展”的改革推至高潮,并提出“于做中学”(LearingBy Doing)的主张,极力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参与,亲自动手的“做”的作用。这一主张对二十世纪二十——三十年代的美国教育影响甚大。从“做”中学,可以适应学生的发展特征和要求,可以使学生获得具体的、直接的经验,具有良好的学习效果。陶行知发展了杜威的理论,他的“教学做合一”同样以“做”为中心,但不仅仅要求在“做中学”,还要求在“做中教”。“做”一方面体现了“行——知——行”的认识规律,另一方面,“做”是纽带,是有效连接“教”与“学”的桥 梁。“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扭转了传统教育中“教”、“学”分家的局面。
二、“教学做合一”理论开出的历史硕果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在陶行知艰辛的推广下,在当时就结出了丰硕的成果,育才学校的教育改革实验就是绝好的证明。1939年成立的育才学校,是陶行知继晓庄之后亲手创办的“一所中国式的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的实验学校”。音乐教育是育才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在这里得到充分重视与运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法方法重视实践,主张“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信奉“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因素,作为教、学分离、严重禁锢学生思想、束缚学生创造能力发展的“注入式”教学方法的对立物,它既符合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更恰切音乐教学的学科特征。音乐是一门重技艺、重直感的表现性艺术,“做”可以有效地实现理论与技巧的统一,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同时,音乐艺术又具有极强的创造性特点,从一度创作到三度创作的一系列过程中,无不体现着主体的创造性,否则,音乐便成为“死”的音符,毫无价值。劳动锻炼了人的思维,通过“做”的实践,无疑会积极地发展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由此,育才的成功是可想而知的。
三、“教学做合一”教学论的现实意义
半个世纪过去了,中外音乐教育实践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教学法理论学说也流派纷呈,取得了丰富的成果,那么“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是否已经落伍,没有可取之处了呢?否!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的最突出贡献,是有效地克服了教学中教、学分离的弊端,使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有机地融为一体,然而在当今的音乐教学中,教、学分离,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端还依然存在。
音乐是一门既有技能性,又有整体性、审美性的学科。其技能性表现在,以听觉和动觉为基础的音乐表现(表演)必须通过直觉——听觉技能和表演媒体操作技能的长时间的专业训练来实现,在教学上,即为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双基”及专业音乐教育中的理论课(和声学、曲式学、对位法、配器法、歌唱技巧、乐器演奏技巧、音乐史学等)部分。其整体性、审美性表现在,这种长于表现情感的具有非具象、非语义性特征的音响艺术形式,要求人们必须在音乐体验——学习、表演——中从整体上感受和把握音乐的形式和内涵,从而更好地领略作品的审美价值。很明显,理论(双基)教学只是音乐学习和表演的工具和手段,学习和表现“音乐”,进行音乐审美才是根本的目的。长期以来,由于音乐教学内部分门课程的系统化,出现分科越来越细的趋势。分科教学的系统性、逻辑性和简约性虽可使各科的学习更便捷和有效,然而,这种支离破碎和专门化的音乐学习,实际是对音乐艺术整体的肢解,由此形成的“重技轻艺”和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尖锐矛盾,对学生的音乐审美力、表现力及对音乐的认识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负作用。钢琴演奏技巧不是钢琴教学的全部,和声、对位脱离了实际音响,不在音乐中感受这种音响效果,便只能是机械的理论。
音乐课程的由分至合势在必行,以表现音乐、突出音乐美感特征为目的,由我行我素的分科教学到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的综合性教学应成为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近代国外一些较为先进的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如达尔克罗兹的综合性音乐基础课程、美国朱利亚音乐学院的综合性音乐技术理论课程、著名的综合音乐素质培养及曼哈顿维尔课程计划等都是针对“综合性”音乐教学所作改革的成功例子。另外如德国的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前苏联卡巴列夫斯基的音乐教学大纲,匈牙利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等,也都把“综合性”音乐教学作为主要内容。当前,新世纪艺术教育和音乐教学改造的理论成果代表者——《普通艺术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明确提出艺术要坚持综合化的课程方向;强调为满足学生不同兴趣和发展要求,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的密切关系拓展艺术视野、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音乐课应该与舞蹈、戏剧表演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强调音乐课的艺术实践,将其作为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基本途径。可惜的是,许多一线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虽然已经开始了一定的探索,但并没有完全真正领会“综合”的精神,同时,只注意了音乐与其他艺术的综合而没有进行音乐内部的综合。“综合性”音乐教学的的实质,就是强调音乐教育的整体性与实践性,强调“教、学、做”的统一,强调音乐理论和音乐实践的统一。由此观之,“教学做合一”理论的内核并不落伍,坚持“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能解决理论脱离实践 的问题,更符合音乐审美教育的客观规律。
四、结语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历来为我们继承优秀文化遗产、融合外来文化的标准。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构建起符合我国国情的文化发展框架。具体到音乐教育上,我们应在借鉴“他山之石”的同时,继承前辈优秀教育理论的合理内核,以避免出现陶老夫子早就痛加指责的“仪型他国”、“学来学去,总是三不象”的不良现象。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卷2[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教育文选[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3]安徽陶行知研究会.陶行知一生[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4]陶行知.陶行知全集·卷1.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一、何谓“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教育理论核心——“生活教育论”的三大主张之一,是“生活教育论”的教学理论,由陶行知在1926年撰写《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时正式提出。“它的内涵是: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教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人们要在做上学,在做上教。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来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来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
“教学做合一”教学思想是陶行知针对当时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死”教育而提出的,其思想渊源来自他的老师杜威。二十世纪初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将“进步主义教育之父”帕克于1895年提出的“教育活动‘儿童是中心’,要求課程应适应儿童个性发展”的改革推至高潮,并提出“于做中学”(LearingBy Doing)的主张,极力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参与,亲自动手的“做”的作用。这一主张对二十世纪二十——三十年代的美国教育影响甚大。从“做”中学,可以适应学生的发展特征和要求,可以使学生获得具体的、直接的经验,具有良好的学习效果。陶行知发展了杜威的理论,他的“教学做合一”同样以“做”为中心,但不仅仅要求在“做中学”,还要求在“做中教”。“做”一方面体现了“行——知——行”的认识规律,另一方面,“做”是纽带,是有效连接“教”与“学”的桥 梁。“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扭转了传统教育中“教”、“学”分家的局面。
二、“教学做合一”理论开出的历史硕果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在陶行知艰辛的推广下,在当时就结出了丰硕的成果,育才学校的教育改革实验就是绝好的证明。1939年成立的育才学校,是陶行知继晓庄之后亲手创办的“一所中国式的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的实验学校”。音乐教育是育才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在这里得到充分重视与运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法方法重视实践,主张“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信奉“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因素,作为教、学分离、严重禁锢学生思想、束缚学生创造能力发展的“注入式”教学方法的对立物,它既符合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更恰切音乐教学的学科特征。音乐是一门重技艺、重直感的表现性艺术,“做”可以有效地实现理论与技巧的统一,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同时,音乐艺术又具有极强的创造性特点,从一度创作到三度创作的一系列过程中,无不体现着主体的创造性,否则,音乐便成为“死”的音符,毫无价值。劳动锻炼了人的思维,通过“做”的实践,无疑会积极地发展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由此,育才的成功是可想而知的。
三、“教学做合一”教学论的现实意义
半个世纪过去了,中外音乐教育实践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教学法理论学说也流派纷呈,取得了丰富的成果,那么“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是否已经落伍,没有可取之处了呢?否!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的最突出贡献,是有效地克服了教学中教、学分离的弊端,使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有机地融为一体,然而在当今的音乐教学中,教、学分离,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端还依然存在。
音乐是一门既有技能性,又有整体性、审美性的学科。其技能性表现在,以听觉和动觉为基础的音乐表现(表演)必须通过直觉——听觉技能和表演媒体操作技能的长时间的专业训练来实现,在教学上,即为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双基”及专业音乐教育中的理论课(和声学、曲式学、对位法、配器法、歌唱技巧、乐器演奏技巧、音乐史学等)部分。其整体性、审美性表现在,这种长于表现情感的具有非具象、非语义性特征的音响艺术形式,要求人们必须在音乐体验——学习、表演——中从整体上感受和把握音乐的形式和内涵,从而更好地领略作品的审美价值。很明显,理论(双基)教学只是音乐学习和表演的工具和手段,学习和表现“音乐”,进行音乐审美才是根本的目的。长期以来,由于音乐教学内部分门课程的系统化,出现分科越来越细的趋势。分科教学的系统性、逻辑性和简约性虽可使各科的学习更便捷和有效,然而,这种支离破碎和专门化的音乐学习,实际是对音乐艺术整体的肢解,由此形成的“重技轻艺”和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尖锐矛盾,对学生的音乐审美力、表现力及对音乐的认识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负作用。钢琴演奏技巧不是钢琴教学的全部,和声、对位脱离了实际音响,不在音乐中感受这种音响效果,便只能是机械的理论。
音乐课程的由分至合势在必行,以表现音乐、突出音乐美感特征为目的,由我行我素的分科教学到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的综合性教学应成为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近代国外一些较为先进的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如达尔克罗兹的综合性音乐基础课程、美国朱利亚音乐学院的综合性音乐技术理论课程、著名的综合音乐素质培养及曼哈顿维尔课程计划等都是针对“综合性”音乐教学所作改革的成功例子。另外如德国的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前苏联卡巴列夫斯基的音乐教学大纲,匈牙利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等,也都把“综合性”音乐教学作为主要内容。当前,新世纪艺术教育和音乐教学改造的理论成果代表者——《普通艺术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明确提出艺术要坚持综合化的课程方向;强调为满足学生不同兴趣和发展要求,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的密切关系拓展艺术视野、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音乐课应该与舞蹈、戏剧表演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强调音乐课的艺术实践,将其作为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基本途径。可惜的是,许多一线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虽然已经开始了一定的探索,但并没有完全真正领会“综合”的精神,同时,只注意了音乐与其他艺术的综合而没有进行音乐内部的综合。“综合性”音乐教学的的实质,就是强调音乐教育的整体性与实践性,强调“教、学、做”的统一,强调音乐理论和音乐实践的统一。由此观之,“教学做合一”理论的内核并不落伍,坚持“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能解决理论脱离实践 的问题,更符合音乐审美教育的客观规律。
四、结语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历来为我们继承优秀文化遗产、融合外来文化的标准。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构建起符合我国国情的文化发展框架。具体到音乐教育上,我们应在借鉴“他山之石”的同时,继承前辈优秀教育理论的合理内核,以避免出现陶老夫子早就痛加指责的“仪型他国”、“学来学去,总是三不象”的不良现象。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卷2[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教育文选[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3]安徽陶行知研究会.陶行知一生[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4]陶行知.陶行知全集·卷1.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