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进程的推进,要求我们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以人为本,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分层教学法,即结合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实现分层次培养、多元化发展;深入研读教材,整合教学内容,制定多维教学目标,最终实现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实现个人发展的最大化。
关键词:分层教学法 初中历史课堂 尝试
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我们,对待所有学生都要一视同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学生为中心。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天资、理解能力、领悟能力不尽相同,学生们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理解程度也不同,从而出现参差不齐的状况,影响教学进度和质量。针对这种情况,分层次教学法成为一种有效的尝试方法,那么,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尝试分层次教学法呢?
一、根据学生情况,制定分层次教学目标。
人分三六九等,应用在教学中,也是如此。学生与学生之间并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但每个学生对于历史这门学科的基础、理解能力、学习兴趣都不尽相同。有的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致,提及历史故事便滔滔不绝,课堂上十分活跃;而有的学生则是长久的“低头族”,无法融入到课堂中来。面对这种情况,教师想要达到统一的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为了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融入到课堂中来,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他们划分为上、中、下三个不同的层次。当然,这个过程只能成为教师的心理过程,切不可透露给学生,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利于培养学习的积极性,更不利于班级团结。对于天资聪颖、领悟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我制定了高层次的教学目标,除了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外,适当地展开拓展,引导他们进行课外阅读;而对于稍显愚钝,反应能力比较慢的学生,我制定了基础的教学目标,要求他们掌握基本的知识点即可,对于他们取得的进步及时表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融入到课堂中来,成为课堂中真正的主人。比如,在初二上册《鸦片战争》这一课,我要求全体学生掌握林则徐的主要事迹、《南京条约》的相关内容以及鸦片战争对于近代中国产生的影响;对于优等生,我则布置他们扩充阅读量,了解资本主义的发家史,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二、重组教材,整合分层次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要单一、清晰、有深度,课堂中教师所讲授的教学内容则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众所周知,教材针对的是大部分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因此无法顾及到学生中的两个极端,教师如果按照教材进行按部就班的授课,有的学生掌握的资料甚至比老师还要丰富,知识储备丝毫不必老师差,老师讲授的内容并不能满足他对知识的渴望;而有的学生则一不留神就跟不上老师的进度,与课堂产生了脱节。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重组教材的能力,使教学内容面向全体学生。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由学生个人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独立制定学习目标、监督学习过程并反思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对于一些基础较弱的学生,如果能够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不仅对学生的一生都是受用不尽的财富,也能够节省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教师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其次,针对基础扎实、兴趣浓厚的学生而言,教师可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适当地扩展延伸,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让优点更加发扬光大;最后,教师可采用角色互换的方式,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以优带劣,让优等生成为基础薄弱的同学的小老师,共同进步,共同学习。学生们体验着当老师的乐趣,也在做小老师的过程中巩固了所学知识,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融洽,友谊也更加深厚。例如初三下册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如果学生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状况不够了解的话,理解起来还是相当吃力的。在课堂中我给学生一部分时间,下意识地将他们划分为不同的小组展开讨论,将自己所搜集的资料和掌握的知识分享给自己的小伙伴,学生们都表现出来了极高的热情,教学效果也很明显。
三、有效进行辅导,分层次布置作业及评价。
辅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基础薄弱的学生既可以向尖子生请教,也可以随时向老师请教,在课堂中解决疑难杂症,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而对历史学科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们,课堂上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放在课后来讨论,包括与教师不同的观点,甚至是相悖,都可以争论一番,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即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逻辑思维,鼓励他们提升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作业。作业是能够巩固课堂内容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要求他们完成基础层面的习题即可,循序渐进,鼓励他们探索深层次的思考题,向同学中的榜样看齐;而对于一些尖子生们,教师可布置一些思考题,拓宽学生的思维。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激发他们的潜能,引导他们尝试一些从未接触过的领域,例如撰写历史小论文。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要及时鼓励,树立起榜样模范,激励基础薄弱的学生们奋发图强,争取成为像尖子生一样的学生。
评价。教師的评价对学生的发展能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每一个学生的感受,给予客观而公正的评价。对于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予鼓励和表扬,同时指出他们身上存在的不足。“老师看得出来你的进步很大”、“老师相信你提升的空间很大,相信你可以做得很好”等等温暖的话语都能够滋润学生的心田。而对于一些表现突出的尖子生,教师在不断地鼓励的同时,更要引导他们戒骄戒躁,踏实、稳健地进步。
总而言之,分层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有效尝试,有利于实现分层次培养、多元化发展,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具体要求;有利于促进班级内部团结,构建和谐的同学关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实现学生个人发展的最大化,与此同时,也能够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提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周丽斌,分层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尝试 ,[J] 《考试周刊》 2009(15)
[2]许伟,正视差异,弘扬个性,推进课改,浅析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差异教学法”的运用 ,[J] 《中小学教材教学》 2004(29)
关键词:分层教学法 初中历史课堂 尝试
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我们,对待所有学生都要一视同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学生为中心。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天资、理解能力、领悟能力不尽相同,学生们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理解程度也不同,从而出现参差不齐的状况,影响教学进度和质量。针对这种情况,分层次教学法成为一种有效的尝试方法,那么,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尝试分层次教学法呢?
一、根据学生情况,制定分层次教学目标。
人分三六九等,应用在教学中,也是如此。学生与学生之间并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但每个学生对于历史这门学科的基础、理解能力、学习兴趣都不尽相同。有的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致,提及历史故事便滔滔不绝,课堂上十分活跃;而有的学生则是长久的“低头族”,无法融入到课堂中来。面对这种情况,教师想要达到统一的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为了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融入到课堂中来,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他们划分为上、中、下三个不同的层次。当然,这个过程只能成为教师的心理过程,切不可透露给学生,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利于培养学习的积极性,更不利于班级团结。对于天资聪颖、领悟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我制定了高层次的教学目标,除了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外,适当地展开拓展,引导他们进行课外阅读;而对于稍显愚钝,反应能力比较慢的学生,我制定了基础的教学目标,要求他们掌握基本的知识点即可,对于他们取得的进步及时表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融入到课堂中来,成为课堂中真正的主人。比如,在初二上册《鸦片战争》这一课,我要求全体学生掌握林则徐的主要事迹、《南京条约》的相关内容以及鸦片战争对于近代中国产生的影响;对于优等生,我则布置他们扩充阅读量,了解资本主义的发家史,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二、重组教材,整合分层次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要单一、清晰、有深度,课堂中教师所讲授的教学内容则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众所周知,教材针对的是大部分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因此无法顾及到学生中的两个极端,教师如果按照教材进行按部就班的授课,有的学生掌握的资料甚至比老师还要丰富,知识储备丝毫不必老师差,老师讲授的内容并不能满足他对知识的渴望;而有的学生则一不留神就跟不上老师的进度,与课堂产生了脱节。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重组教材的能力,使教学内容面向全体学生。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由学生个人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独立制定学习目标、监督学习过程并反思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对于一些基础较弱的学生,如果能够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不仅对学生的一生都是受用不尽的财富,也能够节省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教师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其次,针对基础扎实、兴趣浓厚的学生而言,教师可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适当地扩展延伸,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让优点更加发扬光大;最后,教师可采用角色互换的方式,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以优带劣,让优等生成为基础薄弱的同学的小老师,共同进步,共同学习。学生们体验着当老师的乐趣,也在做小老师的过程中巩固了所学知识,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融洽,友谊也更加深厚。例如初三下册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如果学生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状况不够了解的话,理解起来还是相当吃力的。在课堂中我给学生一部分时间,下意识地将他们划分为不同的小组展开讨论,将自己所搜集的资料和掌握的知识分享给自己的小伙伴,学生们都表现出来了极高的热情,教学效果也很明显。
三、有效进行辅导,分层次布置作业及评价。
辅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基础薄弱的学生既可以向尖子生请教,也可以随时向老师请教,在课堂中解决疑难杂症,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而对历史学科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们,课堂上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放在课后来讨论,包括与教师不同的观点,甚至是相悖,都可以争论一番,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即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逻辑思维,鼓励他们提升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作业。作业是能够巩固课堂内容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要求他们完成基础层面的习题即可,循序渐进,鼓励他们探索深层次的思考题,向同学中的榜样看齐;而对于一些尖子生们,教师可布置一些思考题,拓宽学生的思维。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激发他们的潜能,引导他们尝试一些从未接触过的领域,例如撰写历史小论文。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要及时鼓励,树立起榜样模范,激励基础薄弱的学生们奋发图强,争取成为像尖子生一样的学生。
评价。教師的评价对学生的发展能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每一个学生的感受,给予客观而公正的评价。对于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予鼓励和表扬,同时指出他们身上存在的不足。“老师看得出来你的进步很大”、“老师相信你提升的空间很大,相信你可以做得很好”等等温暖的话语都能够滋润学生的心田。而对于一些表现突出的尖子生,教师在不断地鼓励的同时,更要引导他们戒骄戒躁,踏实、稳健地进步。
总而言之,分层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有效尝试,有利于实现分层次培养、多元化发展,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具体要求;有利于促进班级内部团结,构建和谐的同学关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实现学生个人发展的最大化,与此同时,也能够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提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周丽斌,分层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尝试 ,[J] 《考试周刊》 2009(15)
[2]许伟,正视差异,弘扬个性,推进课改,浅析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差异教学法”的运用 ,[J] 《中小学教材教学》 20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