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而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课堂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责任重大。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上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1. 营造平等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让课堂成为学生充分发展自己、张扬个性的天地
赞可夫指出:“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自我追求的趋向,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有学习的动力,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自主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1.1 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一切的工作都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过去,我们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在课堂上努力地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甚至为学生回答不出自己的提问而着急、恼火,多么希望学生能跟随自己的指挥棒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生怕学生的思维“跑”了,打乱计划。今天,我们认真反思一下这种做法,它其实是以教师为中心,限制了学生的发展,那是怕学生的思维“活”了,无法驾驭。作为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我们要勇于改变观念,勇于更有善于在实施预定目标的过程中,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
1.2 教师要委婉、亲切地诱导学生敢想、敢站、敢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注意学生的心理动向,深入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巧妙地点拨,发挥好“引导者”的功能。例如表扬那些胆小害羞的同学,可以这样:“你真了不起啊!如果你刚才不说,不就是去了一次表现自己的寄回来吗?”如果学生的理解离题太远也不要责备,要相信“一千个观众心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表扬他“你很勇敢,很爱思考,想法很特别,很好!来听听别人是怎样想的呢?”对于想说而不敢说的学生进行鼓励:“我相信你,你能行!”学生在这种积极的评价氛围中敢想了敢说了,其创造性也就发挥出来了。
1.3 教师要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之中,参与学生的活动,和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讨论、一起表演,有时还可以用学生的“流行”语言交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成为学生的朋友及合作者,给予学生民主和信任,给予学生微笑和激励,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主人地位,从而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2. 简化教师的活动,让课堂成为学生充分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的大舞台
2.1 教师活动要简化、学生实践要自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做任何繁琐的分析,要精心设计读、议、思、评、写、游戏等语言实践活动,把学习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和学习伙伴,以开放灵活的形式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我在教学《我是中国人》一课时,出示课题后问:“你们现在最想做什么?”学生答:“读书。”“那就读吧!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轻声读,大声朗读,与同桌、好朋友一起读,都行。”待学生全部认真、充分地读书后,举行一个小小的朗读竞赛:“想读哪些自然段就站起来读,比一比谁读得更好!”这次读书学生已对课文内容有所感悟。接着我说要提一个问题,请学生再读一次课文,想想老师可能提什么问题呢?读书有了动力,学生在边读边想过程中发现了问题,同时也读懂了许多内容。在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后,我先点点头,又摇摇头,轻声问:“读了三次课文你现在心里是什么滋味?”在学生发言过程中随机指导有感情的朗读。最后,我满含激情地说:“我是中国人!多么感人啊!多让人激动啊!我多想再读一次!你们呢?”“好!让我们一起读。”就是这样,课堂上没有教师耐心的分析讲解,有的只是教师毫不吝啬地留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思考的时间及空间,虽然都是读课文,但每次形式都不一样,而每一次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同时教师激励的语言又为学生自主读书、自主学习注入了催化剂,使学生读得更认真、更投入,真正在学习中得到了锻炼和发展。
2.2 开放教学形式,丰富学习手段。发展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所在,让学生在参与中发展,在差异中发展是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开放教学的形式,丰富学生的学习手段为更多的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创造条件。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恰当地运用电教、多媒体等手段,还可以让学生动手做一做试验,画一画简笔画,演一演小节目,查一查资料,合理地组织小组讨论等。有必要的话也可以上室外课。
如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教师在变换多种形式使学生自主地熟读课文之后,播放黄山奇石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认真观察,准备举行“招聘小导游”活动。而后学生便兴致勃勃地进行欣赏、观察、编写导游词、练习说导游词,教师巡视指导、激励。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之后,活动开始,师生变成了游客,“小导游”介绍着奇石,“游客”开心地提问,课堂气氛轻松和谐,所以学生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课文里没有介绍的奇石也被起了名字。封闭的课堂教学变成了开放的教学,让学生的理解与表达、输入与输出紧密结合,相辅相成,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大舞台。
一句话,教师要增强服务意识,牢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让学生在课堂这块自由的天地中积极自主地得到锻炼和发展。
1. 营造平等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让课堂成为学生充分发展自己、张扬个性的天地
赞可夫指出:“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自我追求的趋向,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有学习的动力,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自主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1.1 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一切的工作都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过去,我们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在课堂上努力地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甚至为学生回答不出自己的提问而着急、恼火,多么希望学生能跟随自己的指挥棒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生怕学生的思维“跑”了,打乱计划。今天,我们认真反思一下这种做法,它其实是以教师为中心,限制了学生的发展,那是怕学生的思维“活”了,无法驾驭。作为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我们要勇于改变观念,勇于更有善于在实施预定目标的过程中,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
1.2 教师要委婉、亲切地诱导学生敢想、敢站、敢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注意学生的心理动向,深入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巧妙地点拨,发挥好“引导者”的功能。例如表扬那些胆小害羞的同学,可以这样:“你真了不起啊!如果你刚才不说,不就是去了一次表现自己的寄回来吗?”如果学生的理解离题太远也不要责备,要相信“一千个观众心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表扬他“你很勇敢,很爱思考,想法很特别,很好!来听听别人是怎样想的呢?”对于想说而不敢说的学生进行鼓励:“我相信你,你能行!”学生在这种积极的评价氛围中敢想了敢说了,其创造性也就发挥出来了。
1.3 教师要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之中,参与学生的活动,和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讨论、一起表演,有时还可以用学生的“流行”语言交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成为学生的朋友及合作者,给予学生民主和信任,给予学生微笑和激励,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主人地位,从而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2. 简化教师的活动,让课堂成为学生充分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的大舞台
2.1 教师活动要简化、学生实践要自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做任何繁琐的分析,要精心设计读、议、思、评、写、游戏等语言实践活动,把学习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和学习伙伴,以开放灵活的形式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我在教学《我是中国人》一课时,出示课题后问:“你们现在最想做什么?”学生答:“读书。”“那就读吧!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轻声读,大声朗读,与同桌、好朋友一起读,都行。”待学生全部认真、充分地读书后,举行一个小小的朗读竞赛:“想读哪些自然段就站起来读,比一比谁读得更好!”这次读书学生已对课文内容有所感悟。接着我说要提一个问题,请学生再读一次课文,想想老师可能提什么问题呢?读书有了动力,学生在边读边想过程中发现了问题,同时也读懂了许多内容。在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后,我先点点头,又摇摇头,轻声问:“读了三次课文你现在心里是什么滋味?”在学生发言过程中随机指导有感情的朗读。最后,我满含激情地说:“我是中国人!多么感人啊!多让人激动啊!我多想再读一次!你们呢?”“好!让我们一起读。”就是这样,课堂上没有教师耐心的分析讲解,有的只是教师毫不吝啬地留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思考的时间及空间,虽然都是读课文,但每次形式都不一样,而每一次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同时教师激励的语言又为学生自主读书、自主学习注入了催化剂,使学生读得更认真、更投入,真正在学习中得到了锻炼和发展。
2.2 开放教学形式,丰富学习手段。发展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所在,让学生在参与中发展,在差异中发展是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开放教学的形式,丰富学生的学习手段为更多的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创造条件。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恰当地运用电教、多媒体等手段,还可以让学生动手做一做试验,画一画简笔画,演一演小节目,查一查资料,合理地组织小组讨论等。有必要的话也可以上室外课。
如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教师在变换多种形式使学生自主地熟读课文之后,播放黄山奇石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认真观察,准备举行“招聘小导游”活动。而后学生便兴致勃勃地进行欣赏、观察、编写导游词、练习说导游词,教师巡视指导、激励。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之后,活动开始,师生变成了游客,“小导游”介绍着奇石,“游客”开心地提问,课堂气氛轻松和谐,所以学生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课文里没有介绍的奇石也被起了名字。封闭的课堂教学变成了开放的教学,让学生的理解与表达、输入与输出紧密结合,相辅相成,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大舞台。
一句话,教师要增强服务意识,牢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让学生在课堂这块自由的天地中积极自主地得到锻炼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