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探究的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的要求。初中生物新课程教学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关键词】生物教学;自主探究;如何;培养;能力
在初中生物的教学中,如何激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发挥出自主探究学习的作用,让学生成为真正的思想者、探索者和研究者?下面本人结合实际教学,来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1. 设计探究流程,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通常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应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这一固有的探究流程对教师来讲是进行探究教学的一种参考模式,对于学生来讲是他们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参考步骤。但是在教学中应该避免机械地套用固有的探究模式,因为学生所具备探究能力并不是先天就具备的,是需要通过探究学习所获得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所具备的能力决定了他们完成整个或者部分探究步骤的可能性,所以教师作为学生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应科学设计探究流程,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比如对于探究能力较弱的七年级学生,刚开始应注重让他们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侧重观察、比较和推理能力的培养。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刚开始的一个探究学习-“光对鼠妇的影响”,在提出问题阶段,我安排学生先饲养鼠妇一段时间,让学生通过对鼠妇的仔细观察,了解鼠妇选择生存环境的行为,既而引导学生自己提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在学生制定探究试验计划阶段,我们必需强调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重要性;在探究活动的结论分析阶段,我们应提示学生分析探究过程中可能导致失败的因素;在表达、交流阶段,我们要注意给予探究不成功的学生充分的鼓励。而此后教材的其它探究活动我们就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探究能力逐渐放手,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和体验探究的各个过程,培养学生更高层次的自主探究能力。
2. 创新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创设情境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的具体情况,营造一种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气氛,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与动机。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轻松掌握生物知识,而且可以使学生知道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知识的应用价值,并且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如在“阳光与有机物的关系”一节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创设问题情境:“阳光对我们人类,对于自然界都是极其重要的,人类的生存离不开阳光,如果我们掌握了阳光与有机物的关系,就可以改变许多产品的生产方法。如果现在把这个课题交给你,你将从什么方面入手、怎样研究它们的关系呢?”学生在这种引导下思维非常活跃,提出“应该从多方面来进行研究”,远远超出了书中所叙述的内容。
接着,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用实验来对这诸多方面进行研究呢?”绝大多数学生都针对某一个问题设计了自己的实验,有的同学甚至设计了四五种实验方法。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多数实验还只能按书上的安排去做,但经过这一系列思考讨论后再做实验,学生对实验过程的理解加深了,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更加准确和深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
由于这种教学过程注重探究知识,不限制学生的思维,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动脑、分析总结的能力。通过创设情境,学生能够形象地认识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了解生命活动的规律,对生物体有了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
3. 拓宽知识面,发展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课外阅读栏目以拓展视野帮助学生认识生物学价值,渗透人文精神为目的。为了不让学生仅停留于教材中设置的课外阅读栏目中的知识,也为了让学生主动掌握与所学生物知识有关的内容,再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空间。引导学生在课本的课外阅读栏目基础上在课前再搜集一些相关内容,如“科学、技术、社会”中的无土栽培,让学生完成“关于无土栽培你还了解多少?”“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还有哪些?”“生物学与文学你还能找到哪些文章,诗词歌赋等?”留出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把自己收集到的相关内容展示出来,对于一部分生物基础较差,分析理解能力不强的学生,但喜好上网、爱好课外读物,引导他们搜集与课外阅读栏目相关的知识,并在课堂上将他们的成果分享给全班同学,这样,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也给这些基础不够扎实的同学一个自我展示的机会,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从而更进一步发展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生物科学探究旨在使学生理解科学探究、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科学探究中要注意科学探究思想的渗透,使学生真正理解科学探究的真谛。但是由于多种原因,人们在理解和实施探究式教学中容易出现偏差,形成一些教学上的误区:
误区一:对探究性学习的滥用和泛化。表现在不深刻理会探究性学习的真谛而随意地给一些人们早已熟知的教与学的形式贴上探究的标签。如:一堂课教师在台上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在台下听得昏昏欲睡的“一言堂”教学,由于有了几个“为什么”,就变成了探究性学习。这样,任何一个普通的教学活动都变成了探究性学习,只是这种偷梁换柱的“探究性教学”方式不仅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更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
误区二:对探究性学习的神化。与上一误区相比,这是走入了另一个极端。探究性学习很重要,但并不是万能的,也不是所有老师都应该追求的单一的教学方法。要组织起有效的探究式学习活动,除了受教师、学生和教学设施条件等因素制约以外,还与所学习的科学知识内容有关。有些知识内容,由于各种原因,不易于设计成通过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去获取。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有选择的采用探究性教学的形式,而不是千篇一律生搬硬套。
误区三:探究性学习的公式化。探究性学习要给学生提供进行完整科学探究活动的机会,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一些教师一定要把从问题的提出、做出假设、计划的制订和实施到结论的形成以及表达交流等等都是由学生自主发现、由学生独立完成的活动才归为探究。事实上这种公式化的模式有时在落实时,不仅时间不容许,也并无必要。
误区四:不重视问题的提出。科学探究要教会学生如何提出问题。大部分教师总是担心学生提不出问题,或者说提不出自己心中早已构想好的问题,于是首先就将问题摆出,让学生按照既定的轨道去探究。在很多情况下,这不失为一个快捷、有效的方法。但长此下去,学生将变得不会发现问题,对周围的一切麻木不仁,更不用说去思索、探究了。
综上所述,科学探究能力是逐步学会的,不可能一蹴而就,科学探究能力不是教会的,而是学会的,科学探究的态度和科学精神也决非一朝一夕可以确立的。教师对此应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并通过不断地对教学的反思和总结,真正实现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
参考文献
[1] 刘满希,顾明辉,等2007.重视生物学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2] 曹道平,陈继贞.生物教育学.
[3] 赖筱冬。2006。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导学小栏目.
[4] 池淮清。2006。充分发挥“思考与练习”的教学作用.
[5] 徐仁静.中学生物创新教法.
【关键词】生物教学;自主探究;如何;培养;能力
在初中生物的教学中,如何激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发挥出自主探究学习的作用,让学生成为真正的思想者、探索者和研究者?下面本人结合实际教学,来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1. 设计探究流程,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通常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应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这一固有的探究流程对教师来讲是进行探究教学的一种参考模式,对于学生来讲是他们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参考步骤。但是在教学中应该避免机械地套用固有的探究模式,因为学生所具备探究能力并不是先天就具备的,是需要通过探究学习所获得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所具备的能力决定了他们完成整个或者部分探究步骤的可能性,所以教师作为学生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应科学设计探究流程,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比如对于探究能力较弱的七年级学生,刚开始应注重让他们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侧重观察、比较和推理能力的培养。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刚开始的一个探究学习-“光对鼠妇的影响”,在提出问题阶段,我安排学生先饲养鼠妇一段时间,让学生通过对鼠妇的仔细观察,了解鼠妇选择生存环境的行为,既而引导学生自己提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在学生制定探究试验计划阶段,我们必需强调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重要性;在探究活动的结论分析阶段,我们应提示学生分析探究过程中可能导致失败的因素;在表达、交流阶段,我们要注意给予探究不成功的学生充分的鼓励。而此后教材的其它探究活动我们就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探究能力逐渐放手,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和体验探究的各个过程,培养学生更高层次的自主探究能力。
2. 创新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创设情境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的具体情况,营造一种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气氛,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与动机。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轻松掌握生物知识,而且可以使学生知道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知识的应用价值,并且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如在“阳光与有机物的关系”一节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创设问题情境:“阳光对我们人类,对于自然界都是极其重要的,人类的生存离不开阳光,如果我们掌握了阳光与有机物的关系,就可以改变许多产品的生产方法。如果现在把这个课题交给你,你将从什么方面入手、怎样研究它们的关系呢?”学生在这种引导下思维非常活跃,提出“应该从多方面来进行研究”,远远超出了书中所叙述的内容。
接着,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用实验来对这诸多方面进行研究呢?”绝大多数学生都针对某一个问题设计了自己的实验,有的同学甚至设计了四五种实验方法。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多数实验还只能按书上的安排去做,但经过这一系列思考讨论后再做实验,学生对实验过程的理解加深了,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更加准确和深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
由于这种教学过程注重探究知识,不限制学生的思维,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动脑、分析总结的能力。通过创设情境,学生能够形象地认识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了解生命活动的规律,对生物体有了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
3. 拓宽知识面,发展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课外阅读栏目以拓展视野帮助学生认识生物学价值,渗透人文精神为目的。为了不让学生仅停留于教材中设置的课外阅读栏目中的知识,也为了让学生主动掌握与所学生物知识有关的内容,再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空间。引导学生在课本的课外阅读栏目基础上在课前再搜集一些相关内容,如“科学、技术、社会”中的无土栽培,让学生完成“关于无土栽培你还了解多少?”“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还有哪些?”“生物学与文学你还能找到哪些文章,诗词歌赋等?”留出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把自己收集到的相关内容展示出来,对于一部分生物基础较差,分析理解能力不强的学生,但喜好上网、爱好课外读物,引导他们搜集与课外阅读栏目相关的知识,并在课堂上将他们的成果分享给全班同学,这样,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也给这些基础不够扎实的同学一个自我展示的机会,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从而更进一步发展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生物科学探究旨在使学生理解科学探究、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科学探究中要注意科学探究思想的渗透,使学生真正理解科学探究的真谛。但是由于多种原因,人们在理解和实施探究式教学中容易出现偏差,形成一些教学上的误区:
误区一:对探究性学习的滥用和泛化。表现在不深刻理会探究性学习的真谛而随意地给一些人们早已熟知的教与学的形式贴上探究的标签。如:一堂课教师在台上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在台下听得昏昏欲睡的“一言堂”教学,由于有了几个“为什么”,就变成了探究性学习。这样,任何一个普通的教学活动都变成了探究性学习,只是这种偷梁换柱的“探究性教学”方式不仅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更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
误区二:对探究性学习的神化。与上一误区相比,这是走入了另一个极端。探究性学习很重要,但并不是万能的,也不是所有老师都应该追求的单一的教学方法。要组织起有效的探究式学习活动,除了受教师、学生和教学设施条件等因素制约以外,还与所学习的科学知识内容有关。有些知识内容,由于各种原因,不易于设计成通过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去获取。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有选择的采用探究性教学的形式,而不是千篇一律生搬硬套。
误区三:探究性学习的公式化。探究性学习要给学生提供进行完整科学探究活动的机会,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一些教师一定要把从问题的提出、做出假设、计划的制订和实施到结论的形成以及表达交流等等都是由学生自主发现、由学生独立完成的活动才归为探究。事实上这种公式化的模式有时在落实时,不仅时间不容许,也并无必要。
误区四:不重视问题的提出。科学探究要教会学生如何提出问题。大部分教师总是担心学生提不出问题,或者说提不出自己心中早已构想好的问题,于是首先就将问题摆出,让学生按照既定的轨道去探究。在很多情况下,这不失为一个快捷、有效的方法。但长此下去,学生将变得不会发现问题,对周围的一切麻木不仁,更不用说去思索、探究了。
综上所述,科学探究能力是逐步学会的,不可能一蹴而就,科学探究能力不是教会的,而是学会的,科学探究的态度和科学精神也决非一朝一夕可以确立的。教师对此应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并通过不断地对教学的反思和总结,真正实现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
参考文献
[1] 刘满希,顾明辉,等2007.重视生物学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2] 曹道平,陈继贞.生物教育学.
[3] 赖筱冬。2006。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导学小栏目.
[4] 池淮清。2006。充分发挥“思考与练习”的教学作用.
[5] 徐仁静.中学生物创新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