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如果教师能利用身边的日常用品,制作出教具,让学生从身边学习物理,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将有利于学生学习物理知识。
关键词:日常生活用品 物理教学 资源
从本质上说,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是以严格的物理实验为基础,并接受实验的检验。在物理教学中,尤其是实验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探究手段,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发展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仪器设备是完成物理实验教学任务、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物质基础,但是物理仪器设备的短缺也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尤其在农村中学显得更为突出。
初中物理实验的教学用具比较简单,对精度要求不高,多数实验是定性的,这就使得教师能够“就地取材”。本文以《光现象》(苏科版八年级上册)这一章的实验教学为例,谈谈“就地取材”。
一、“就地取材”的基本要求
1.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选取合适的教学用具
选取的用具要能够代替缺少的仪器,有助于解决教学难点。如学生比较难理解物体的颜色,如果教师能够模拟出舞台上不同颜色的灯光照射到物体上,就能有效解决这一知识难点。
2.突出物理原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制作一个针孔照相机探究光的传播路径,笔者可以在不透光的盒子底部钻孔,在另一端蒙上半透明的纸或塑料薄膜即可制作出实验道具。学生的选材五花八门,有的学生选用墨水的包装盒,有的学生选用牙膏盒,有的学生把深颜色的纸粘在塑料瓶上,有的学生直接用几层纸卷成筒状。学生从身边的“废物”中取材,就能简单制作出上课所需的实验仪器,体验到了动手实践的乐趣。
3.适当提示,注重引导
教师适时、适当的提示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仪器的制作,如果教师过多干预,反而会影响学生的创作热情,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需要自己准备玻璃,但没有明确说明所需玻璃的尺寸。于是,学生准备了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玻璃,但都观察到了物体完整的像。这在无意中解决了“平面镜所成的像与平面镜的规格无关”这一教学难点,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究平面镜成像原理的欲望。
二、在物理教学中“就地取材”的益处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如同样做光的反射实验,教师可以用教材规定的正规实验仪器,也可以用硬纸板和平面镜自制实验仪器。但学生对这两者的心理接受程度是不同的,他们对后者表现出更大的兴趣,而自制的实验仪器在实验过程中不受入射点的束缚,比较容易反映出实验现象。
2.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自制实验器材不是一种简单机械的模仿,这需要学生弄懂原理,运用创新思维寻求合适的原料,进行部分加工、组装,对实验器材进行改进。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活动前,笔者让学生事先准备好玻璃和两个大小相同的物体。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不用平面镜?玻璃和物体的大小有限制吗?”对于学生的疑问,笔者不做解释,而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疑问准备材料,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通过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教学内容,解决了自己的疑问,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3.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在制作针孔照相机时,孔的大小决定了仪器制作的成败。为了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学生需要不断尝试,进行多次制作。当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及制作的过程时,能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体会到战胜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
笔者通过“就地取材”完成科学探究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仅印象深刻,而且乐在其中。自选器材,自己制作,既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加了学生动手的机会,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丰富了教学内容,完美地体现出《物理新课程标准》中“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中学)
关键词:日常生活用品 物理教学 资源
从本质上说,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是以严格的物理实验为基础,并接受实验的检验。在物理教学中,尤其是实验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探究手段,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发展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仪器设备是完成物理实验教学任务、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物质基础,但是物理仪器设备的短缺也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尤其在农村中学显得更为突出。
初中物理实验的教学用具比较简单,对精度要求不高,多数实验是定性的,这就使得教师能够“就地取材”。本文以《光现象》(苏科版八年级上册)这一章的实验教学为例,谈谈“就地取材”。
一、“就地取材”的基本要求
1.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选取合适的教学用具
选取的用具要能够代替缺少的仪器,有助于解决教学难点。如学生比较难理解物体的颜色,如果教师能够模拟出舞台上不同颜色的灯光照射到物体上,就能有效解决这一知识难点。
2.突出物理原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制作一个针孔照相机探究光的传播路径,笔者可以在不透光的盒子底部钻孔,在另一端蒙上半透明的纸或塑料薄膜即可制作出实验道具。学生的选材五花八门,有的学生选用墨水的包装盒,有的学生选用牙膏盒,有的学生把深颜色的纸粘在塑料瓶上,有的学生直接用几层纸卷成筒状。学生从身边的“废物”中取材,就能简单制作出上课所需的实验仪器,体验到了动手实践的乐趣。
3.适当提示,注重引导
教师适时、适当的提示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仪器的制作,如果教师过多干预,反而会影响学生的创作热情,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需要自己准备玻璃,但没有明确说明所需玻璃的尺寸。于是,学生准备了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玻璃,但都观察到了物体完整的像。这在无意中解决了“平面镜所成的像与平面镜的规格无关”这一教学难点,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究平面镜成像原理的欲望。
二、在物理教学中“就地取材”的益处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如同样做光的反射实验,教师可以用教材规定的正规实验仪器,也可以用硬纸板和平面镜自制实验仪器。但学生对这两者的心理接受程度是不同的,他们对后者表现出更大的兴趣,而自制的实验仪器在实验过程中不受入射点的束缚,比较容易反映出实验现象。
2.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自制实验器材不是一种简单机械的模仿,这需要学生弄懂原理,运用创新思维寻求合适的原料,进行部分加工、组装,对实验器材进行改进。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活动前,笔者让学生事先准备好玻璃和两个大小相同的物体。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不用平面镜?玻璃和物体的大小有限制吗?”对于学生的疑问,笔者不做解释,而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疑问准备材料,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通过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教学内容,解决了自己的疑问,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3.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在制作针孔照相机时,孔的大小决定了仪器制作的成败。为了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学生需要不断尝试,进行多次制作。当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及制作的过程时,能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体会到战胜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
笔者通过“就地取材”完成科学探究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仅印象深刻,而且乐在其中。自选器材,自己制作,既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加了学生动手的机会,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丰富了教学内容,完美地体现出《物理新课程标准》中“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