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国黑人文学之父” 理查德·赖特的代表作《土生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揭露了美国黑人的生存困境,同时反映了作者追求民族和谐的殷切希望。在小说中,赖特塑造了一位反 “汤姆叔叔”形象的主人公别格·托马斯,讲述了别格如何在冷漠的家庭和备受歧视的社会中从困顿走向成熟的心路历程。本文从成长小说的角度入手,从主人公成长的困惑与反抗、成长的引路人以及成长的顿悟三方面来深入探讨小说彰显出的成长主题。
【关键词】《土生子》;困惑;引路人;顿悟; 成长主题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土生子》讲述了一位黑人青年别格从犯罪到救赎的成长过程。主人公别格在成长过程中遭遇了生存的困惑和挣扎,他试图以谋杀白人女孩玛丽的方式来“抗议”白人至上的社会,并获得身份认同。在白人简和麦克斯两位成长引路人的帮助下,别格顿悟到自己的人生价值,以黑人的身份承担了责任,进而凸显成长这一主题。
一、成长的困惑与反抗
成长必然伴随着痛苦和困惑,而这些痛苦和困惑主要源自人物与周围环境的冲突。别格忍受着家庭成员的各种打击和奚落,也面临社会上的种种歧视和打压。长期遭受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压迫,别格的理想破灭,成长之旅也充满艰辛和坎坷。
家庭关系对青少年的心理和性格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歇斯底里研究》中指出:“童年的家庭创伤将会影响人的一生。”别格幼年丧父,他和弟弟妹妹三人由母亲抚养长大。缺少父爱的别格本想从母亲那里获得慰藉。当别格让这位母亲不满意时,她便会骂道:“别格,有时我在想我为什么要生下你”“别格,你是我一生中见过最没用的人”“别格,如果你不喜欢,你可以出去,没有你我们可以过得很好”。这些字眼深深地刺痛了别格的心,他不理解母亲为何对他如此残忍。在别格眼中,家人总是关注他的弱点,没有人在乎他的内心深处。“家”这个温馨的词是遥不可及的,他无法像正常人一样与家人沟通。所以,正如他自己感叹:“他恨这个家……”
社会大环境对人的人格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别格是美国黑人的缩影,他是美国种族主义受害者的代表。他和家人挤在一间小破屋里,只有两张床。整栋楼住的全是黑人,老鼠成群,条件糟糕透顶。曾经歧视黑人的宪法Jim Crow Law在小说中依然能找到它的影子。在黑人和白人之间有一条象征种族隔离政策的分界线,黑人一旦越过,便会受到可怕的惩罚,“他们划定了一条界线,并告诉黑人让他们好好待在自己的那条线里……当黑人想越过这条线,便会被杀死”。这个社会无异于福柯描绘的“圆形监狱”,它囚禁着各色的犯人。別格就是被关押者之一,每天被隐形的双眼监视着。
家庭的冷漠让别格无法理解爱和责任,社会的歧视和压迫让别格弄不清自己是“谁”。在充满困惑的环境中,他做出了黑人都不曾想过的反抗,一步步打破“白色禁忌”。他整天和朋友厮混在一起,谋划如何偷盗白人Old Blum的商店。当看到影片中迷人的白人女演员时,他幻想自己成为她的情夫。他不把女朋友蓓西当作人看,只作为自己发泄性欲的工具,正如他告诉麦克斯:“我不爱蓓西,他只是我的女人而已。”他对白人社会的反抗印证了他自我意识的觉醒,不再做“沉默的大多数”。
二、成长的引路人
在成长小说叙事模式中,一些人物对主人公的成长承担着重要的责任,称作“引路人”。芮渝萍认为:“每个人的成长都会受到一些人物的影响,这些人从正、反两方面丰富着主人公的人生经历和对社会认知。”
道尔顿夫妇在别格成长之路上扮演着消极引路人的角色。虽然他们为别格提供了工作,但他们时刻监视着别格的一举一动。当别格第一次去道尔顿家时,他随身带着枪,因为枪能给他带来安全感。道尔顿先生表面对别格仁慈大方,私底下却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压榨着整个黑人民族。道尔顿一家激起了别格的犯罪欲望,使得别格在送玛丽回房间的晚上用枕头杀死了她。
作为积极引路人的简和麦克斯用他们的行为和思想影响着别格的成长,让别格放下仇恨,找回自我。与女朋友玛丽不一样,简不遗余力地为黑人争取权利和自由。在别格杀死玛丽后,他将罪行嫁祸给简,逃之夭夭。当他被关进监狱时,简来看他,并告诉别格自己并不恨他。简清楚地知道别格是种族主义的受害者,简的关心和谅解触动了别格的内心,他开始愧疚起来,坦承自己并不是蓄意杀害玛丽。为了解救别格,简请来白人律师麦克斯为别格辩护。麦克斯的努力和坚持让他对未来重燃希望,他向这位律师彻底敞开心扉,倾诉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遭受的巨大精神创伤。生活的恐惧和无助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只有从暴力和“抗议”中寻找出路。道尔顿一家让别格产生了犯罪的冲动,简和麦克斯的出现让别格对自己的犯罪以及整个社会有了新的认识。
三、成长的顿悟
“顿悟”是成长模式中的重要环节,是主人公在经历重大磨难之后,从稚嫩迈向成熟的转折点。顿悟是主人公摆脱困惑、认清自我的前提,是成熟的最好表征。
简和麦克斯的帮助唤醒了别格,从刚开始入狱对外界的拒绝和沉默变成接受和理性。母亲为了给儿子赎罪,多次请来牧师为他祷告。家人的关心冲破了他们之间的那道心墙,别格一下子意识到家人并没有抛弃他,而是“他和他的家人连在一起,不仅仅是血液,而是精神”。当道尔顿夫妇原谅他杀害玛丽时,他内心也无比后悔。
虽然别格面临死刑,但在小说的结尾他得到了一个圆满成熟的人生。他对麦克斯说:“我正是为了我自己而杀人”“我没有错。所做的是为了我自己”。这里的“自己”表明了别格已经不再是那个天真无知的男孩。他不再为自己的黑色皮肤感到自卑。他犯罪的根源是社会的不平等,别格明确了自己的身份,表明了行为的意义。
四、结语
《土生子》通过凸显主人公与环境的巨大冲突,刻画了别格在追求“自我”过程中经历的种种困惑和犯下的错误,展示了他从稚嫩走向成熟的成长历程。别格的成长反映了作者赖特对黑人同胞生存困境的关怀,同时预示着黑人获得身份认同的希望。
作者简介:刘李芬,女,1989年生,江西南昌人,讲师,硕士学历,湖北工业大学,英语(涉外文秘)。
(编辑:李艳松)
【关键词】《土生子》;困惑;引路人;顿悟; 成长主题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土生子》讲述了一位黑人青年别格从犯罪到救赎的成长过程。主人公别格在成长过程中遭遇了生存的困惑和挣扎,他试图以谋杀白人女孩玛丽的方式来“抗议”白人至上的社会,并获得身份认同。在白人简和麦克斯两位成长引路人的帮助下,别格顿悟到自己的人生价值,以黑人的身份承担了责任,进而凸显成长这一主题。
一、成长的困惑与反抗
成长必然伴随着痛苦和困惑,而这些痛苦和困惑主要源自人物与周围环境的冲突。别格忍受着家庭成员的各种打击和奚落,也面临社会上的种种歧视和打压。长期遭受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压迫,别格的理想破灭,成长之旅也充满艰辛和坎坷。
家庭关系对青少年的心理和性格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歇斯底里研究》中指出:“童年的家庭创伤将会影响人的一生。”别格幼年丧父,他和弟弟妹妹三人由母亲抚养长大。缺少父爱的别格本想从母亲那里获得慰藉。当别格让这位母亲不满意时,她便会骂道:“别格,有时我在想我为什么要生下你”“别格,你是我一生中见过最没用的人”“别格,如果你不喜欢,你可以出去,没有你我们可以过得很好”。这些字眼深深地刺痛了别格的心,他不理解母亲为何对他如此残忍。在别格眼中,家人总是关注他的弱点,没有人在乎他的内心深处。“家”这个温馨的词是遥不可及的,他无法像正常人一样与家人沟通。所以,正如他自己感叹:“他恨这个家……”
社会大环境对人的人格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别格是美国黑人的缩影,他是美国种族主义受害者的代表。他和家人挤在一间小破屋里,只有两张床。整栋楼住的全是黑人,老鼠成群,条件糟糕透顶。曾经歧视黑人的宪法Jim Crow Law在小说中依然能找到它的影子。在黑人和白人之间有一条象征种族隔离政策的分界线,黑人一旦越过,便会受到可怕的惩罚,“他们划定了一条界线,并告诉黑人让他们好好待在自己的那条线里……当黑人想越过这条线,便会被杀死”。这个社会无异于福柯描绘的“圆形监狱”,它囚禁着各色的犯人。別格就是被关押者之一,每天被隐形的双眼监视着。
家庭的冷漠让别格无法理解爱和责任,社会的歧视和压迫让别格弄不清自己是“谁”。在充满困惑的环境中,他做出了黑人都不曾想过的反抗,一步步打破“白色禁忌”。他整天和朋友厮混在一起,谋划如何偷盗白人Old Blum的商店。当看到影片中迷人的白人女演员时,他幻想自己成为她的情夫。他不把女朋友蓓西当作人看,只作为自己发泄性欲的工具,正如他告诉麦克斯:“我不爱蓓西,他只是我的女人而已。”他对白人社会的反抗印证了他自我意识的觉醒,不再做“沉默的大多数”。
二、成长的引路人
在成长小说叙事模式中,一些人物对主人公的成长承担着重要的责任,称作“引路人”。芮渝萍认为:“每个人的成长都会受到一些人物的影响,这些人从正、反两方面丰富着主人公的人生经历和对社会认知。”
道尔顿夫妇在别格成长之路上扮演着消极引路人的角色。虽然他们为别格提供了工作,但他们时刻监视着别格的一举一动。当别格第一次去道尔顿家时,他随身带着枪,因为枪能给他带来安全感。道尔顿先生表面对别格仁慈大方,私底下却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压榨着整个黑人民族。道尔顿一家激起了别格的犯罪欲望,使得别格在送玛丽回房间的晚上用枕头杀死了她。
作为积极引路人的简和麦克斯用他们的行为和思想影响着别格的成长,让别格放下仇恨,找回自我。与女朋友玛丽不一样,简不遗余力地为黑人争取权利和自由。在别格杀死玛丽后,他将罪行嫁祸给简,逃之夭夭。当他被关进监狱时,简来看他,并告诉别格自己并不恨他。简清楚地知道别格是种族主义的受害者,简的关心和谅解触动了别格的内心,他开始愧疚起来,坦承自己并不是蓄意杀害玛丽。为了解救别格,简请来白人律师麦克斯为别格辩护。麦克斯的努力和坚持让他对未来重燃希望,他向这位律师彻底敞开心扉,倾诉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遭受的巨大精神创伤。生活的恐惧和无助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只有从暴力和“抗议”中寻找出路。道尔顿一家让别格产生了犯罪的冲动,简和麦克斯的出现让别格对自己的犯罪以及整个社会有了新的认识。
三、成长的顿悟
“顿悟”是成长模式中的重要环节,是主人公在经历重大磨难之后,从稚嫩迈向成熟的转折点。顿悟是主人公摆脱困惑、认清自我的前提,是成熟的最好表征。
简和麦克斯的帮助唤醒了别格,从刚开始入狱对外界的拒绝和沉默变成接受和理性。母亲为了给儿子赎罪,多次请来牧师为他祷告。家人的关心冲破了他们之间的那道心墙,别格一下子意识到家人并没有抛弃他,而是“他和他的家人连在一起,不仅仅是血液,而是精神”。当道尔顿夫妇原谅他杀害玛丽时,他内心也无比后悔。
虽然别格面临死刑,但在小说的结尾他得到了一个圆满成熟的人生。他对麦克斯说:“我正是为了我自己而杀人”“我没有错。所做的是为了我自己”。这里的“自己”表明了别格已经不再是那个天真无知的男孩。他不再为自己的黑色皮肤感到自卑。他犯罪的根源是社会的不平等,别格明确了自己的身份,表明了行为的意义。
四、结语
《土生子》通过凸显主人公与环境的巨大冲突,刻画了别格在追求“自我”过程中经历的种种困惑和犯下的错误,展示了他从稚嫩走向成熟的成长历程。别格的成长反映了作者赖特对黑人同胞生存困境的关怀,同时预示着黑人获得身份认同的希望。
作者简介:刘李芬,女,1989年生,江西南昌人,讲师,硕士学历,湖北工业大学,英语(涉外文秘)。
(编辑:李艳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