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运动负荷;体能练习;运动技能;展示课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5-2410(2018)07-0014-02
“落实立德树人 践行核心素养——2018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研讨会”于2018年6月1-4日在河南新乡召开。本次活动由“青少年健康评价与运动干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主办,新乡市教育局协办,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新乡市一中实验学校承办。来自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51所实验基地学校的负责人和骨干教师参加了研讨会。
开幕式上,新乡县古固寨镇实验小学的学生们表演了葫芦丝、跳绳和戏曲操、拍拍操等,呈现了新乡学生的良好素质。随后,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院长、“青少年健康评价与运动干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季浏教授作了题为“更好地推进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更好落实的几个问题”主题报告,主要介绍了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目的和理念,重点介绍了该模式强调的运动负荷、体能练习、运动技能等三个关键要点,他认为,做到了这三个关键要点,就能解决中国学校体育存在的学生体质下降等三大问题,就能把中国学生培养成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学生。季浏教授指出,《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于2017年12月正式颁布,课程标准的落地缺乏中间环节,而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则使课程标准真正落地,模式提出的理念是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落实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落实新型教学方式实施的要求。
针对体育课上学生运动负荷不足的问题,本次研讨会提出了“不出汗的体育课需要改变”的口号,提倡学生(展示课上)穿短衣短袖,不仅体现良好的精神面貌,还在于着力改变学生夏天穿长衣长袖仍不出汗、冬天裹着厚厚的棉服和围巾上体育课的现状。本次研讨活动以教学实践课为载体,来自河南省实验基地校的7位体育教师分别展示了武术、跳绳、障碍跑等7节课,为全体与会人员提供了一个深入学习、理解、思考与交流的平台,同时也为该模式的进一步推广与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与依据。本次研讨会还进行了网络现场直播,为全国各地不能亲临现场交流的广大体育教师提供了学习的机会。
针对学生在14年的体育课中掌握不了任何一项体育技能、不会运动、不出汗等“三不”现象,该课程模式特别强调三个关键要点:运动负荷、体能练习和运动技能。一是强调每节体育课必须要有适宜的运动负荷,倡导每节课的运动密度(即一节体育课中学生的练习时间与一节课总时间的比例)应该在75%以上;运动强度应在125~160次/分钟(心率),其中小学体育课的强度为125~140次/分钟,初中为135~150次/分钟,高中在140~160次/分钟。二是强调每节课要有10分钟左右的体能练习,方法手段应该多样化、趣味性,且每节课应该有多种体能的练习,并注重体能的补偿性练习,体验完整技术动作和胜不骄败不馁的情感变化。不赞成把体育课上成单纯的体质健康测试课或体育中考课。三是倡导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应该以活动和比赛为主,强调用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复杂、真实运动情境中的问题,每节课这方面的时间应该保证在20分钟左右,不能像传统体育教学那样一节课只教一个单个技术,把一个结构化知识和技能的运动项目完全割裂开来进行教学。
本次研讨会的展示课,采用了心率监测手段,在大屏幕上时时显示学生的即时心率。经统计本次展示活動7节研讨课中,除武术课,其他每节课的平均心率都在145次/分钟以上,运动密度77%以上,最高心率达215次/分钟。其中障碍跑课的运动密度达到91%。虽然孩子们大汗淋漓、气喘吁吁,但由于体育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多样,并设计了新颖的游戏和比赛,学生乐在其中,并没有产生身体上的不适。信息技术在体育课上的运用可以科学有效地评价体育课的各项指标,体育教师可以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对运动量和运动密度作出及时调整。
研讨会于6月3日下午闭幕,季浏教授作总结发言,他指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国体育健康课程模式作为一种育人模式,不是对以前课程模式的推倒重来,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和完善中前行。该模式虽然受到一些质疑,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体育健康课程模式会坚定地迈出下一步,砥砺前行,为中国学生体质提升作出贡献。最后季浏教授为实验基地校和授课教师颁发了证书。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于2016年3月在全国开展首批实验基地校实验工作,截至目前已有51所学校、10万多名学生参加了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5-2410(2018)07-0014-02
“落实立德树人 践行核心素养——2018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研讨会”于2018年6月1-4日在河南新乡召开。本次活动由“青少年健康评价与运动干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主办,新乡市教育局协办,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新乡市一中实验学校承办。来自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51所实验基地学校的负责人和骨干教师参加了研讨会。
开幕式上,新乡县古固寨镇实验小学的学生们表演了葫芦丝、跳绳和戏曲操、拍拍操等,呈现了新乡学生的良好素质。随后,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院长、“青少年健康评价与运动干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季浏教授作了题为“更好地推进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更好落实的几个问题”主题报告,主要介绍了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目的和理念,重点介绍了该模式强调的运动负荷、体能练习、运动技能等三个关键要点,他认为,做到了这三个关键要点,就能解决中国学校体育存在的学生体质下降等三大问题,就能把中国学生培养成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学生。季浏教授指出,《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于2017年12月正式颁布,课程标准的落地缺乏中间环节,而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则使课程标准真正落地,模式提出的理念是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落实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落实新型教学方式实施的要求。
针对体育课上学生运动负荷不足的问题,本次研讨会提出了“不出汗的体育课需要改变”的口号,提倡学生(展示课上)穿短衣短袖,不仅体现良好的精神面貌,还在于着力改变学生夏天穿长衣长袖仍不出汗、冬天裹着厚厚的棉服和围巾上体育课的现状。本次研讨活动以教学实践课为载体,来自河南省实验基地校的7位体育教师分别展示了武术、跳绳、障碍跑等7节课,为全体与会人员提供了一个深入学习、理解、思考与交流的平台,同时也为该模式的进一步推广与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与依据。本次研讨会还进行了网络现场直播,为全国各地不能亲临现场交流的广大体育教师提供了学习的机会。
针对学生在14年的体育课中掌握不了任何一项体育技能、不会运动、不出汗等“三不”现象,该课程模式特别强调三个关键要点:运动负荷、体能练习和运动技能。一是强调每节体育课必须要有适宜的运动负荷,倡导每节课的运动密度(即一节体育课中学生的练习时间与一节课总时间的比例)应该在75%以上;运动强度应在125~160次/分钟(心率),其中小学体育课的强度为125~140次/分钟,初中为135~150次/分钟,高中在140~160次/分钟。二是强调每节课要有10分钟左右的体能练习,方法手段应该多样化、趣味性,且每节课应该有多种体能的练习,并注重体能的补偿性练习,体验完整技术动作和胜不骄败不馁的情感变化。不赞成把体育课上成单纯的体质健康测试课或体育中考课。三是倡导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应该以活动和比赛为主,强调用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复杂、真实运动情境中的问题,每节课这方面的时间应该保证在20分钟左右,不能像传统体育教学那样一节课只教一个单个技术,把一个结构化知识和技能的运动项目完全割裂开来进行教学。
本次研讨会的展示课,采用了心率监测手段,在大屏幕上时时显示学生的即时心率。经统计本次展示活動7节研讨课中,除武术课,其他每节课的平均心率都在145次/分钟以上,运动密度77%以上,最高心率达215次/分钟。其中障碍跑课的运动密度达到91%。虽然孩子们大汗淋漓、气喘吁吁,但由于体育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多样,并设计了新颖的游戏和比赛,学生乐在其中,并没有产生身体上的不适。信息技术在体育课上的运用可以科学有效地评价体育课的各项指标,体育教师可以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对运动量和运动密度作出及时调整。
研讨会于6月3日下午闭幕,季浏教授作总结发言,他指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国体育健康课程模式作为一种育人模式,不是对以前课程模式的推倒重来,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和完善中前行。该模式虽然受到一些质疑,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体育健康课程模式会坚定地迈出下一步,砥砺前行,为中国学生体质提升作出贡献。最后季浏教授为实验基地校和授课教师颁发了证书。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于2016年3月在全国开展首批实验基地校实验工作,截至目前已有51所学校、10万多名学生参加了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