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万物生长的基础,也是人类与自然的联系纽带。城市河流水系主要由水域、护岸和滨水绿化景观三部分组成。河流水系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城市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最关键的资源和环境载体,关系到城市的生存,制约着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是影响城市风格和美化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水体功能规划;水系等级划分;生态环境;河流形态保护
1、规划指导思想
1)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符合“五个统筹”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2)在市区现有河网水系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河道的功能及其变化进行合理规划,因地制宜健全市区河网布局,优化改良河网水系;
3)建立和健全河道管理机构,进一步加强对河道的控制与管理,确保河道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注重处理好大水面和小水面的关系;结合本地区文化特点,创造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水景观;
5)处理好自然水利用和现有地表水的关系;处理好丰水期和枯水期水景观的关系;处理好水系建设和防汛要求及饮水安全的关系;处理好水体建设和水源地保护的关系。
2、规划原则
1)安全性原则:满足河流等各水域防洪防汛、排涝的基本要求,着力于提高城市的排泄能力。
2)以人为本原则:规划水系尽可能空间开敞、共享;具有高度的交通可达性与易达性以及园区的通畅性,能够使市民从中充分享受到“赏心、悦目、怡情”的乐趣。
3)整体性原则:统筹考虑水体本身及水体周边环境相关的各个要素,与规划水系形成互惠互利、有机共生。
4)网络化原则:将不同类型、级别、功能的城市水体相互连成网络,形成“水”“城”交融、多“水”绕“城”的城市人居环境。
5)远近结合、持续发展原则:规划水系的实施是持续的、长期的过程,规划水系既要有近期能够建设实施,并可以取得立竿见影效果的“点”,也要确保远期建设连“点”成“线”、集“线”成“网”的可操作性。
3、规划目标
沟通城市河湖水系,加强水系循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立雨水收集体系,推进中水回用,提高水资源可利用率;提高城市水体储蓄能力,减轻城市热岛效应,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融城市水系及绿化建设为一体,确定城市永久生态培育区;完善城市供水安全保障系统及城市防灾体系建设,增强自然灾害抵抗力;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塑造具有北方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景观。
3.1发展滨水服务业
水岸休闲体现滨水休闲活动自主性、自由性、消遣性和参与性的特征。设置与生活、商务功能结合,为黄金水岸和腹地活动的人群提供便利地享受水岸的可能。滨水休闲活动包括旅游休闲、运动休闲、交往休闲、娱乐休闲、游憩休闲等类型。各种休闲依托水而存在,使“水”成为滨江休闲中真正可亲近可享受的重要元素。因此城市滨水空间更符合现代人对余暇空间的要求。
3.2突出亲水城市形象
城因河而美、河因城而名,这是不少世界名都的特色。本次水系规划,通过合理的规划,充分发掘滨水区域的发展潜力,提升城市形象。
3.3建设生态城市
城市的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自然环境及其演进过程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具有良好的环境质量和充足的环境容量。生态城市既要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更要保证增长的质量。
3.4开发旅游休闲资源
通过对城市水系网络的改造整治,发现、打造城市精品旅游休闲区,带动城市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4、水体功能规划
根据城市水系规划规范,按照城市发展建设的要求将水体功能分为城市水源、滨水生产、排水调蓄、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生态调节和保育、行洪蓄洪、景观游憩、水产养殖等,不同水体在一种核心功能之外兼有多种功能。
水体功能是从城乡发展角度出发,与环保部门主导的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和水利部门主导开展的水功能区划工作相衔接。
5、水系等级划分
河道等级划分应依据河道的自然规模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重要程度等因素确定,根据各河流年径流量及《河道等级划分办法》中条文规定,将各水系进行等级划分。
二级河道:区域性骨干河道(市级),区域性引排水功能、对区域汇水调水起主要作用的骨干河道。
三级河道:区域性一般河道(市级),涉及区域性引排水功能、但其汇水调水作用次于二级河道的区域性河道。
四级河道:县(区)级河道,各市(县)、区范围内的主要引排水河道;影响范围涉及两个镇(街道)以上的主要河道。
五级河道:镇级河道,影响范围在一个镇(街道)以内的主要引排水河道;影响范围涉及两个行政村以上的主要河道。
六级河道:村级河道,影响范围限于一个行政村以内的主要排水河道;一般性生产或生活用河道;自然村、居民小区或局部地块内的主要引排调蓄河道。
6、解决河道两侧生态环境问题
首先,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在各村屯设置固定的垃圾收集点,并定期将收集的垃圾运输到指定的垃圾处理厂(场)填埋。
各村屯的污水也不可直接排入河流水体,应在流经各村屯的河段旁,人为的多种植水生植物,使其成为人工湿地。这样流经各村屯的河段都会形成一片人工湿地,村屯的污水均可排入湿地内,经过湿地净化后再流入河流。这样既减少了村屯对河道的污染,也提升了村屯的景观效果。
其次,利用生态恢复措施,恢复河道边缘及中心的植物群落;恢复河流的自然流态;充分发挥河流在自然界中的天然功能,将灯塔水系建设成为让人重新感受其自然魅力的河湖和野生动物的生态走廊,重新给人以温馨的享受,给自然以和谐多样的环境空间。
应结合各河流水系的现状条件,在经过村屯的河段两侧设置防护绿带,避免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宽度确定如下:
二级河道:河道边线外侧各30米;
三级河道:河道边线外侧各20米;
四级河道:河道边线外侧各15米;
五级河道:河道边线外侧各10米;
六级河道:河道边线外侧各10米。
河道边线:无堤防的河道为河口线;有堤防的河道为堤防工程背水侧堤脚线。
在防护绿带范围内,禁止修建与河道保护无关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禁止进行采石、取土等危害河道及其堤防安全的活动。
7、河流形态保护
各河流水系相互汇合,形成河道网络,这样可以满足必要的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形成有效的河网沟通,让河水流动起来,是构建真正的生态水系的关键。
7.1提高城市调蓄能力与防洪排涝能力
水系联网不仅可以提高水库湖泊对水体总的调蓄能力,同时,渠道也是防洪、排涝、排水的通道,可以提高城市防洪排涝标准与排水功能。
7.2改善水质与生态环境
水体的连通可以为水体的流动提供条件,通过水体的流动一方面提高向水中补充溶解氧的速率,以保证在消耗水中有机物的同时防止水体变黑和变臭;另一方面可结合渠道内建设的人工生物处理系统,使渠道成为微污染水的处理场,降解水中的部分污染物,达到改善水质的效果。
水系网络化可以提高生态斑块之间的关联度,使生物的活动与生存场所相对扩展,提高生物繁衍生存空间,从而丰富湿地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反过来又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有序性。
7.3增加水体岸线长度、提高水体的观赏价值
水体岸线是城市难得的资源,是可以通过两侧土地地价及土地附着物的价格得到体现的资源。水体的连通可以增加水体岸线的长度,并相应形成新的滨水区,突现滨水特征,增加亲水空间,使土地增值,满足政府经营城市的要求。
关键词:水体功能规划;水系等级划分;生态环境;河流形态保护
1、规划指导思想
1)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符合“五个统筹”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2)在市区现有河网水系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河道的功能及其变化进行合理规划,因地制宜健全市区河网布局,优化改良河网水系;
3)建立和健全河道管理机构,进一步加强对河道的控制与管理,确保河道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注重处理好大水面和小水面的关系;结合本地区文化特点,创造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水景观;
5)处理好自然水利用和现有地表水的关系;处理好丰水期和枯水期水景观的关系;处理好水系建设和防汛要求及饮水安全的关系;处理好水体建设和水源地保护的关系。
2、规划原则
1)安全性原则:满足河流等各水域防洪防汛、排涝的基本要求,着力于提高城市的排泄能力。
2)以人为本原则:规划水系尽可能空间开敞、共享;具有高度的交通可达性与易达性以及园区的通畅性,能够使市民从中充分享受到“赏心、悦目、怡情”的乐趣。
3)整体性原则:统筹考虑水体本身及水体周边环境相关的各个要素,与规划水系形成互惠互利、有机共生。
4)网络化原则:将不同类型、级别、功能的城市水体相互连成网络,形成“水”“城”交融、多“水”绕“城”的城市人居环境。
5)远近结合、持续发展原则:规划水系的实施是持续的、长期的过程,规划水系既要有近期能够建设实施,并可以取得立竿见影效果的“点”,也要确保远期建设连“点”成“线”、集“线”成“网”的可操作性。
3、规划目标
沟通城市河湖水系,加强水系循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立雨水收集体系,推进中水回用,提高水资源可利用率;提高城市水体储蓄能力,减轻城市热岛效应,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融城市水系及绿化建设为一体,确定城市永久生态培育区;完善城市供水安全保障系统及城市防灾体系建设,增强自然灾害抵抗力;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塑造具有北方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景观。
3.1发展滨水服务业
水岸休闲体现滨水休闲活动自主性、自由性、消遣性和参与性的特征。设置与生活、商务功能结合,为黄金水岸和腹地活动的人群提供便利地享受水岸的可能。滨水休闲活动包括旅游休闲、运动休闲、交往休闲、娱乐休闲、游憩休闲等类型。各种休闲依托水而存在,使“水”成为滨江休闲中真正可亲近可享受的重要元素。因此城市滨水空间更符合现代人对余暇空间的要求。
3.2突出亲水城市形象
城因河而美、河因城而名,这是不少世界名都的特色。本次水系规划,通过合理的规划,充分发掘滨水区域的发展潜力,提升城市形象。
3.3建设生态城市
城市的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自然环境及其演进过程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具有良好的环境质量和充足的环境容量。生态城市既要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更要保证增长的质量。
3.4开发旅游休闲资源
通过对城市水系网络的改造整治,发现、打造城市精品旅游休闲区,带动城市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4、水体功能规划
根据城市水系规划规范,按照城市发展建设的要求将水体功能分为城市水源、滨水生产、排水调蓄、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生态调节和保育、行洪蓄洪、景观游憩、水产养殖等,不同水体在一种核心功能之外兼有多种功能。
水体功能是从城乡发展角度出发,与环保部门主导的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和水利部门主导开展的水功能区划工作相衔接。
5、水系等级划分
河道等级划分应依据河道的自然规模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重要程度等因素确定,根据各河流年径流量及《河道等级划分办法》中条文规定,将各水系进行等级划分。
二级河道:区域性骨干河道(市级),区域性引排水功能、对区域汇水调水起主要作用的骨干河道。
三级河道:区域性一般河道(市级),涉及区域性引排水功能、但其汇水调水作用次于二级河道的区域性河道。
四级河道:县(区)级河道,各市(县)、区范围内的主要引排水河道;影响范围涉及两个镇(街道)以上的主要河道。
五级河道:镇级河道,影响范围在一个镇(街道)以内的主要引排水河道;影响范围涉及两个行政村以上的主要河道。
六级河道:村级河道,影响范围限于一个行政村以内的主要排水河道;一般性生产或生活用河道;自然村、居民小区或局部地块内的主要引排调蓄河道。
6、解决河道两侧生态环境问题
首先,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在各村屯设置固定的垃圾收集点,并定期将收集的垃圾运输到指定的垃圾处理厂(场)填埋。
各村屯的污水也不可直接排入河流水体,应在流经各村屯的河段旁,人为的多种植水生植物,使其成为人工湿地。这样流经各村屯的河段都会形成一片人工湿地,村屯的污水均可排入湿地内,经过湿地净化后再流入河流。这样既减少了村屯对河道的污染,也提升了村屯的景观效果。
其次,利用生态恢复措施,恢复河道边缘及中心的植物群落;恢复河流的自然流态;充分发挥河流在自然界中的天然功能,将灯塔水系建设成为让人重新感受其自然魅力的河湖和野生动物的生态走廊,重新给人以温馨的享受,给自然以和谐多样的环境空间。
应结合各河流水系的现状条件,在经过村屯的河段两侧设置防护绿带,避免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宽度确定如下:
二级河道:河道边线外侧各30米;
三级河道:河道边线外侧各20米;
四级河道:河道边线外侧各15米;
五级河道:河道边线外侧各10米;
六级河道:河道边线外侧各10米。
河道边线:无堤防的河道为河口线;有堤防的河道为堤防工程背水侧堤脚线。
在防护绿带范围内,禁止修建与河道保护无关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禁止进行采石、取土等危害河道及其堤防安全的活动。
7、河流形态保护
各河流水系相互汇合,形成河道网络,这样可以满足必要的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形成有效的河网沟通,让河水流动起来,是构建真正的生态水系的关键。
7.1提高城市调蓄能力与防洪排涝能力
水系联网不仅可以提高水库湖泊对水体总的调蓄能力,同时,渠道也是防洪、排涝、排水的通道,可以提高城市防洪排涝标准与排水功能。
7.2改善水质与生态环境
水体的连通可以为水体的流动提供条件,通过水体的流动一方面提高向水中补充溶解氧的速率,以保证在消耗水中有机物的同时防止水体变黑和变臭;另一方面可结合渠道内建设的人工生物处理系统,使渠道成为微污染水的处理场,降解水中的部分污染物,达到改善水质的效果。
水系网络化可以提高生态斑块之间的关联度,使生物的活动与生存场所相对扩展,提高生物繁衍生存空间,从而丰富湿地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反过来又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有序性。
7.3增加水体岸线长度、提高水体的观赏价值
水体岸线是城市难得的资源,是可以通过两侧土地地价及土地附着物的价格得到体现的资源。水体的连通可以增加水体岸线的长度,并相应形成新的滨水区,突现滨水特征,增加亲水空间,使土地增值,满足政府经营城市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