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科版初中物理教科书已经使用10多年,广大教师和学生不断从中汲取营养,为落实新课改理念,推进素质教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些都与编者辛勤的劳动密不可分。尽管该教材如此完美,但编者每次再版之前都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细微调整,由此我们更能深刻体会到编者的良苦用心和严谨治学的态度。我们若把新版教材与旧版教材进行对比,从细微调整之处分析课堂教学思路,将更有助于优化物理课堂教学。笔者从以下几点进行对比分析,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细微调整:《1。1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引入环节,旧版教材以电灯成像进行引入(如图1),由于需要电灯做实验器材,操作不方便,容易流于形式。新版教材以偶然发现窗外景物的倒像来提出问题(如图2),从而使学生主动围绕问题开展探究。两者进行对比显然新版更易操作、更显自然随意。《1。2探究浮力大小》一节,旧版先用弹簧测力计测装满水塑料袋的重力G;然后将装满水的塑料袋浸没在水中,此时弹簧测力计读数为F;则F浮 =G-F。通过实验数据可知浮力的大小等于塑料袋中水的重力,即等于装水塑料袋排开水的重力。这样设计探究方案确实很巧妙,通过教学实践来看学生理解较为困难,不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新版教材在处理这一内容时,没有定量研究浮力大小的规律,而是定性地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在实验基础之上,教材直接给出了阿基米德原理,再通过理论推导出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式。这样把实验探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分散了教学难点,更有利于学生掌握该知识点。
教学启示: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开展好实验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进行实验探究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探究性实验要注意探究的本质内涵和目的性,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把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结合起来,更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2关注学生思维特点,优化知识结构体系
细微调整:功的概念比较复杂抽象,学生常把生活中的“做工”与物理学中的“做功”相混淆。旧版教材从“探究斜面”入手,让学生从探究中体会力和距离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入功的概念,这种引入方式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从教学效果看,学生普遍感到抽象、难以理解,不符合初中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新教材从举高物体生活实例入手,重点强调做功过程中的“力”和“距离”这两个关键的物理量,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启示:初中学生认知的特点是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呈螺旋式上升。学生的学习如同爬山,每一个阶梯都是知识形成的过程,都要走得踏踏实实,一旦到达山顶才会一览众山小。教师不能急于求成,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具体学习情况出发,优化知识结构体系,建立更为有效的逻辑结构。
3关注学生价值观的发展,优化人文精神教育
细微调整:在1966年,高锟与另外一位科学家共同提出将光纤用于通信的理论,他还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根光导纤维,因此被誉为“光纤之父”。由于他在光纤领域的特殊贡献,他于2009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新教材顺应科学发展新动态把此材料作为“读一读”栏目进行补充(如图5)。在介绍动能的具体应用时,旧教材列举了风力发电、水中漂流(如图6);新教材把水中漂流的例子调整为元代《农书》中记载的两种水磨(如图7)。
教学启示:初中物理教材有许多科学思维和人文精神教育的材料,在物理课堂教学时,物理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提供的素材,挖掘补充更多的材料,以更好地反映物理学科发展新动向和中华民族对科学技术的贡献。这些材料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意义。
由此可见,教材细微调整使知识结构更完善、科学性更强,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在研究教材时要注意新旧教材的细微调整,从中我们能体会到编者的编写目的,能更好地指导物理课堂教学。
力。教师将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以实验导学纲要的形式分发给学生,使学生进行课前学习,充分理解这些知识,可以加强学生对实验基础知识的理解。学生掌握了探究实验的技巧,可以使学生更容易完成实验,达到学习要求;第二,教师集中讲解。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实验导学纲要中也存在一些重难点,学生不充分理解这些知识就不能顺利完成实验探究。学生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求教师结合具体的实验进行详细的讲解,使学生充分理解物理知识;第三,团队合作进行物理探究实验。探究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点,只有通过实验,才能使学生在实验中更加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首先,教师将学生分为几个组,提供相应的物理情境,通过团队合作完成实验要求;然后,在探究实验完成之后,每组学生进行讨论得出结论;最后,通过总结结论,分析学生实验中存在的一些漏洞,补充、完善结论,使学生准确掌握知识。
1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细微调整:《1。1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引入环节,旧版教材以电灯成像进行引入(如图1),由于需要电灯做实验器材,操作不方便,容易流于形式。新版教材以偶然发现窗外景物的倒像来提出问题(如图2),从而使学生主动围绕问题开展探究。两者进行对比显然新版更易操作、更显自然随意。《1。2探究浮力大小》一节,旧版先用弹簧测力计测装满水塑料袋的重力G;然后将装满水的塑料袋浸没在水中,此时弹簧测力计读数为F;则F浮 =G-F。通过实验数据可知浮力的大小等于塑料袋中水的重力,即等于装水塑料袋排开水的重力。这样设计探究方案确实很巧妙,通过教学实践来看学生理解较为困难,不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新版教材在处理这一内容时,没有定量研究浮力大小的规律,而是定性地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在实验基础之上,教材直接给出了阿基米德原理,再通过理论推导出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式。这样把实验探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分散了教学难点,更有利于学生掌握该知识点。
教学启示: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开展好实验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进行实验探究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探究性实验要注意探究的本质内涵和目的性,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把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结合起来,更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2关注学生思维特点,优化知识结构体系
细微调整:功的概念比较复杂抽象,学生常把生活中的“做工”与物理学中的“做功”相混淆。旧版教材从“探究斜面”入手,让学生从探究中体会力和距离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入功的概念,这种引入方式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从教学效果看,学生普遍感到抽象、难以理解,不符合初中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新教材从举高物体生活实例入手,重点强调做功过程中的“力”和“距离”这两个关键的物理量,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启示:初中学生认知的特点是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呈螺旋式上升。学生的学习如同爬山,每一个阶梯都是知识形成的过程,都要走得踏踏实实,一旦到达山顶才会一览众山小。教师不能急于求成,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具体学习情况出发,优化知识结构体系,建立更为有效的逻辑结构。
3关注学生价值观的发展,优化人文精神教育
细微调整:在1966年,高锟与另外一位科学家共同提出将光纤用于通信的理论,他还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根光导纤维,因此被誉为“光纤之父”。由于他在光纤领域的特殊贡献,他于2009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新教材顺应科学发展新动态把此材料作为“读一读”栏目进行补充(如图5)。在介绍动能的具体应用时,旧教材列举了风力发电、水中漂流(如图6);新教材把水中漂流的例子调整为元代《农书》中记载的两种水磨(如图7)。
教学启示:初中物理教材有许多科学思维和人文精神教育的材料,在物理课堂教学时,物理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提供的素材,挖掘补充更多的材料,以更好地反映物理学科发展新动向和中华民族对科学技术的贡献。这些材料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意义。
由此可见,教材细微调整使知识结构更完善、科学性更强,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在研究教材时要注意新旧教材的细微调整,从中我们能体会到编者的编写目的,能更好地指导物理课堂教学。
力。教师将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以实验导学纲要的形式分发给学生,使学生进行课前学习,充分理解这些知识,可以加强学生对实验基础知识的理解。学生掌握了探究实验的技巧,可以使学生更容易完成实验,达到学习要求;第二,教师集中讲解。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实验导学纲要中也存在一些重难点,学生不充分理解这些知识就不能顺利完成实验探究。学生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求教师结合具体的实验进行详细的讲解,使学生充分理解物理知识;第三,团队合作进行物理探究实验。探究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点,只有通过实验,才能使学生在实验中更加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首先,教师将学生分为几个组,提供相应的物理情境,通过团队合作完成实验要求;然后,在探究实验完成之后,每组学生进行讨论得出结论;最后,通过总结结论,分析学生实验中存在的一些漏洞,补充、完善结论,使学生准确掌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