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是以数学学科为依据,注重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它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综合性学习内容和综合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综合性的发展,初步形成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综合实践课教学 策略探索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3.180
隨着小学数学新课标的推进,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现实的、多样化的、有趣的,探索性学习活动应该成为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数学学习由被动向主动、枯燥向有趣、单一向丰富的转变,在数学教学中要积极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是可上可不上的附属课,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就一定要上好数学实践活动课。
一、数学实践活动的内涵
“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针对问题情境,学生综合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加深对所学数学内容的理解。我认为,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要符合以下的要求:
1.问题情景的综合性、趣味性和挑战性。综合与实践活动不能是其他学习领域的简单重复,问题情景必须较为开阔,能够为所有学生理解,又生动有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综合与实践活动不是难题,而是人人都能参与,起点低,开放度大的问题,现在目前技能难度系数高的问题比较多,体验性与欣赏性的比较少。
比如,调查小区内每户人家的用水量,难免给居民带来一定的不便,而调查所得数据背后的社会问题,也并非一个小学生所能理解的。
2.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活动性和可操作性。既然是实践活动,并非只是做一道习题或考题那样的单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要“动”起来。不止动脑,还要动手,包括其他的活动。
3.数学活动应当体现数学本质,有助于提高学习着的数学素养。数学的综合与实践活动不是泛化的综合型活动,即便是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内容相联系,也要突出数学学科的特点,即便是数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也必须呈现数学的本质。比如1000000颗黄豆有多重?事实上,百万颗黄豆的重量不重要,重要的是百万这个数的构造。具体的实物1百万有多少这是人的生活体验,不是数学的本质。每个居民向灾区捐款500元月,多少居民能捐满到1百万?13亿人中有多少个1百万?这些素材不仅有现实背景,而且还有数学意义。
二、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一)活动应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社会生活为载体
“数学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是荷兰数学家、教育家氟赖登塔尔提出的“数学现实”原则。基于这个原则,小学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从而了解数学价值,培养数学意识,体验生活,认识社会。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是数学学科内的综合实践活动,其活动过程是“做数学”的过程。所以这样的数学实践活动过程应由三部分组成,即首先根据数学现实找出所要研究的对象,其次是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合作交流,最后对活动进行评价小结,进行反思。所以数学实践活动的“做数学”过程是让学生体验数学、应用数学、进行数学反思的过程。
(二)创设情景、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导入新课,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在新知的教学时,如果能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活动情况,就能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路,加深对新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每位数学教师重视的问题。教师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题材,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凭借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尝试探究。因此当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环境。
(三)精心组织活动,焕发主体活力
数学实践活动的主要学习方式是研究性学习。在活动过程中,我们逐步摸索出一般性的研究性学习的步骤:一是创设情境,提供背景;二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三是探索研究,解决问题;四是汇报交流,启发深究;五是评价激励,收获成果。比如,我在教学周长的认识时,让学生动手围一围、摆一摆、测一测等形式,使学生对周长有初步的认识,然后让他们说一说什么是周长,最后教师再归纳总结。从而对周长形成科学的认识。这一过程让学生在自己的操作、实验中去观察思考,去感受,去感受数学的力量,体会数学的价值。以活动促思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同时发展数学能力。
(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新课程标准很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能独立思考并能一起合作探究,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能通过个人的或大家的智慧解决问题。老师教给学生的是一种能力而不是问题的答案。
教学中教师的作用重在于“导”,具体应体现在启发、点拨、设疑和解惑上。能让学生先说的尽可能让学生说,能让学生操作的尽可能让学生操作,能让学生讨论的尽可能让学生讨论,力求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有机会成为“问”的主体,成为“信息源”,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会被大大激发。问题可由教师在情景中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但是,提出的问题要击中思维的燃点,这样不但能对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迅速唤醒,从而提高单位时间里的学习效率。学生因情境的巧妙刺激,学习热情激发起来,萌芽学习兴趣,认知系统开始运转。
总之,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还是一门新的课程,还会继续下去。我们将不断研究、不断改进、逐步完善,使实践活动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真正在实践中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 综合实践课教学 策略探索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3.180
隨着小学数学新课标的推进,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现实的、多样化的、有趣的,探索性学习活动应该成为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数学学习由被动向主动、枯燥向有趣、单一向丰富的转变,在数学教学中要积极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是可上可不上的附属课,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就一定要上好数学实践活动课。
一、数学实践活动的内涵
“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针对问题情境,学生综合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加深对所学数学内容的理解。我认为,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要符合以下的要求:
1.问题情景的综合性、趣味性和挑战性。综合与实践活动不能是其他学习领域的简单重复,问题情景必须较为开阔,能够为所有学生理解,又生动有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综合与实践活动不是难题,而是人人都能参与,起点低,开放度大的问题,现在目前技能难度系数高的问题比较多,体验性与欣赏性的比较少。
比如,调查小区内每户人家的用水量,难免给居民带来一定的不便,而调查所得数据背后的社会问题,也并非一个小学生所能理解的。
2.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活动性和可操作性。既然是实践活动,并非只是做一道习题或考题那样的单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要“动”起来。不止动脑,还要动手,包括其他的活动。
3.数学活动应当体现数学本质,有助于提高学习着的数学素养。数学的综合与实践活动不是泛化的综合型活动,即便是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内容相联系,也要突出数学学科的特点,即便是数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也必须呈现数学的本质。比如1000000颗黄豆有多重?事实上,百万颗黄豆的重量不重要,重要的是百万这个数的构造。具体的实物1百万有多少这是人的生活体验,不是数学的本质。每个居民向灾区捐款500元月,多少居民能捐满到1百万?13亿人中有多少个1百万?这些素材不仅有现实背景,而且还有数学意义。
二、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一)活动应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社会生活为载体
“数学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是荷兰数学家、教育家氟赖登塔尔提出的“数学现实”原则。基于这个原则,小学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从而了解数学价值,培养数学意识,体验生活,认识社会。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是数学学科内的综合实践活动,其活动过程是“做数学”的过程。所以这样的数学实践活动过程应由三部分组成,即首先根据数学现实找出所要研究的对象,其次是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合作交流,最后对活动进行评价小结,进行反思。所以数学实践活动的“做数学”过程是让学生体验数学、应用数学、进行数学反思的过程。
(二)创设情景、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导入新课,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在新知的教学时,如果能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活动情况,就能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路,加深对新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每位数学教师重视的问题。教师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题材,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凭借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尝试探究。因此当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环境。
(三)精心组织活动,焕发主体活力
数学实践活动的主要学习方式是研究性学习。在活动过程中,我们逐步摸索出一般性的研究性学习的步骤:一是创设情境,提供背景;二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三是探索研究,解决问题;四是汇报交流,启发深究;五是评价激励,收获成果。比如,我在教学周长的认识时,让学生动手围一围、摆一摆、测一测等形式,使学生对周长有初步的认识,然后让他们说一说什么是周长,最后教师再归纳总结。从而对周长形成科学的认识。这一过程让学生在自己的操作、实验中去观察思考,去感受,去感受数学的力量,体会数学的价值。以活动促思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同时发展数学能力。
(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新课程标准很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能独立思考并能一起合作探究,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能通过个人的或大家的智慧解决问题。老师教给学生的是一种能力而不是问题的答案。
教学中教师的作用重在于“导”,具体应体现在启发、点拨、设疑和解惑上。能让学生先说的尽可能让学生说,能让学生操作的尽可能让学生操作,能让学生讨论的尽可能让学生讨论,力求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有机会成为“问”的主体,成为“信息源”,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会被大大激发。问题可由教师在情景中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但是,提出的问题要击中思维的燃点,这样不但能对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迅速唤醒,从而提高单位时间里的学习效率。学生因情境的巧妙刺激,学习热情激发起来,萌芽学习兴趣,认知系统开始运转。
总之,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还是一门新的课程,还会继续下去。我们将不断研究、不断改进、逐步完善,使实践活动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真正在实践中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