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点——引领学生感悟文本的有效支点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shudas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在文本语言的感悟教学中,各种方式和方法的积累可谓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教学中许多老师关注课文的重点词语的品析,在此方面舍得花力气,却很少关注到课文的标点,在意识里也认为标点是课文的末梢神经,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边角料。而实际上,标点是言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标点的意义超过文字的表述功能。如果说课文中的语言是作者推敲的结果,那么,伴随语言文字的标点,同样是作者的匠心独运。因此,课文中的标点同样是文本语言感悟的资源,同样可以成为学生感悟语言的有效支点,通过对这一细微的“点”的品味,也能够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感悟。
  
  一、凸显人物性格
  
  是谁喊得这么急?他赶忙走出书房,一看就是前院的那个孩子。
  “什么事情呀?”
  “竺爷爷,杏花开了!”
  “什么时候?”
  “刚才。”
  “是第一朵吗?”
  “是。”
  竺可桢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第一朵杏花》
  师:物候学家竺可桢关心第一朵杏花的开放时间,体现了他对科学研究工作的严谨。《第一朵杏花》写的就是他与一位小朋友的对话。
  同学们,说一说读了上面这段话,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生:“竺可桢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说明他听到这个消息太高兴了,“立即”、“兴冲冲”、“快步”都能说明他很高兴。
  生:也能看出他的心情很急切。
  师:简单的一句话,你们俩读出了不同的东西——高兴,急切。
  生:从竺可桢爷爷的话中,我也感受到了他高兴又急切的心情。你看,他接连着问“什么事情呀?”“什么时候?”“是第一朵吗?”三个问句,可以看出他非常关心第一朵杏花开的时间!
  师:理解了竺可桢爷爷的心情,咱们来读一读,好吗?(学生读)
  师:竺可桢爷爷的问话要紧接着小朋友的话,有点迫不及待的感觉,再练习读。(教师引导学生读出语句间的连贯)
  师:同学们,我们读了这段话后,你发现这段话有什么特点?
  生:直接用引号引用他们的对话,而且一个人的话作为一个自然段。
  师:(观察仔细)如果这样写可以不可以:竺可桢爷爷问:“什么事情啊?”小孩说:“竺爷爷,杏花开啦!”竺爷爷赶忙问:“什么时候?”小孩说:“刚才”……(学生笑)为什么笑呢?难道不可以吗?
  生:可以,不过显得罗嗦。
  生:太慢了!
  师:这样写也可以,但是不能……
  生:不能表现出当时竺爷爷的高兴急切的心情!
  师:看来,恰当地选择标点,用不同的形式写对话的作用还真不小呢。大家都来读一读,感受感受!
  对话中的标点使用简洁,节省了许多的赘语,让人物的交谈更为集中,更主要的是恰当的运用使人物的性格特征更明显地表现了出来。通过同学们对竺可桢和小朋友的对话,我们确实感受到了竺可桢的高兴、急切的心情,使得这样一位对工作极其认真的科学家的形象变得可亲、可感起来。这样的表现形式,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生活化、现场化的“场”。教师的有效引领不但使学生感悟了标点运用的妙处,更主要的是他们在以后的习作中自然地习得了这样的能力。
  
  二、烘托人物心理
  
  孙中山又是生气又是心疼,便对妈妈说:“你为啥要让姐姐受这份罪呢?姐姐缠了脚,还能下地干活吗?”
  ——《孙中山破陋习》
  孙中山的姐姐从小活泼勤劳,但是面对祖宗传下来的缠脚的陋习规矩,妈妈无奈地为姐姐缠脚,孙中山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上面这段话是孙中山看到妈妈给姐姐缠脚时的一段问话,问话中的两个问号值得关注。
  师:此刻的孙中山心里怎么样?
  生:生气,心疼。
  师:能读出这种感受吗?
  (生故意把声音放得响亮,努力做出生气的样子)
  师:同学们,注意了吗?孙中山的这两句话都是问号,想一想,该怎么读呢?
  (生练习读,注意点多放在了询问的语气方面)
  师:同学们,问号一般是有询问的意思,比如,我可以问“你从哪里来?”“这本书是从哪儿买来的?”这里你觉得孙中山是真的不知道而问的吗?
  生:不是,他都知道。
  师:是呀,他知道!他都知道!那么这两句问话的意思还可以怎么说?
  生:妈妈,你不应让姐姐受这份罪,姐姐缠了脚就不能下地干活了!
  师:好样的。说明大家理解了孙中山的话语的意思。但是,课文没有直接这样说,而是用了问号,并且连用了两个问号,想一想,这里的问号是不知道的询问还是对妈妈的责问?
  生:责问。
  师:为什么?
  生:他当时又是生气又是心疼,肯定是责问,让妈妈不要这样!这样写,语气更强烈一些。
  师:这样的问话更能让我们感受到孙中山当时又是生气又是心疼的心情。
  生:嗯!他肯定会这样问(说着读文)
  师:真聪明,这个特点被你们发现了!这样的明知故问的语句是责问,也叫反问或者质问。这样的写法表达的语气能够更强烈地表达出孙中山当时的感受。再来练习读一读,想着“生气”和“心疼”两个词语,再关注两个问号句,相信大家能读得更好!
  学生此时的读不再是“装腔作势”的表演,而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达到了“其言若出于我之口”的境界。两个问号,让学生明确了问号不仅仅是不明白时的询问,而且有时反问的效果更有助于意义的表达。通过这两个问号的引领,学生走进了人物的内心,同时对于课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入。
  
  三、情感推向高潮
  
  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天火之谜》
  《天火之谜》写的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著名的风筝实验,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他不怕讥讽,不怕危险,最终证明了雷电就是一种放电现象,而不是“雷神”和“上帝的怒火”。上面这段话是他在风筝实验成功时的表现。
  师:同学们,想一想,“欣喜若狂”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非常高兴,几乎到了疯狂的程度!
  师:从这段中哪些地方能感受到他的欣喜?
  生:“喊”这个词语。
  师:对!还有吗?
  生:有,三句话很简短,三个感叹号!
  师:是呀,语句简短,三个叹号!读起来一定非常有力量。试想一下,如果把其中的一两个改为句号怎么样?
  生:不行。这样不能表达出富兰克林当时的激动心情。
  师:那该怎么读好这段话呢?
  (学生练习读,非常投入)
  师:同学们,长期以来,人们对于雷暴的认识一直是个谜,富兰克林经过长期观察,大胆推测,认为是放电现象时,他遭到了人们的冷嘲热讽,被人取笑,现在他通过周密的实验证明了自己的推断,为人们揭开了雷暴之谜,三个叹号最好地表达了他的兴奋和激动呀。你想,此刻,他的心里能不高兴吗?读——
  (生齐读)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师:他的心里能不激动吗?读——
  (生再读)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师:他能不感到欣慰和自豪吗?读——
  (生再读)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抓住文章中的标点引领学生感悟词语,把词语不易于表达的情感推向高潮!
  四、思维引向深入
  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讲述的是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为了让战士们走出草地,彭德怀决定杀掉自己的坐骑大黑骡子,但是同志们又怎么忍心呢?既爱大黑骡子,又爱战士的彭德怀最终还是下了命令,上面这段话就是其中最感人的一幕。
  师:此时无声胜有声啊!这深情的六个点(省略号)中省略了什么呢?接下来彭德怀和他的战士们会怎么样呢?请同学们拿起笔来,写一写当时可能发生的事情。
  (学生动笔,教师巡视,然后交流)
  师:也许,此刻的我们都被感动着,那么,就把我们每个人的感受和思绪,读出来共同分享。
  生:彭德怀慢慢地走近大黑骡子的身边,弯下腰来,轻轻地抚摸着大黑骡子,眼睛凝视着远方,没有说一句话。这时候静极了,空气像凝结了一样,战士们看着彭德怀,没有任何的声音。许久,彭德怀慢慢地站了起来,转身轻轻地走开了。
  师:多么深情的彭德怀,他太爱自己的大黑骡子了,合情合理,感人至深。
  生:彭德怀眼睛注视着大黑骡子,他久久地站在那儿,一动也没有动,似乎周围的一切都不存在了,他的眼里闪着泪花,嘴角有些抽搐,但是他很快又控制了自己的情绪,猛地一挥手,然后转身离去,脚步是那样的匆匆。战士们明白彭德怀的意思,默默地走到了大黑骡子跟前。
  师:多么细致地描写呀!毛主席有诗赞彭德怀,“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此时的彭德怀既有久经沙场的刚强,又满含着“爱”的深情。
  感悟语言不是表面的浅层平移,而是需要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触摸语言。这里的省略号是文本留出的空白,这空白是那样的丰满,那样的多彩。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地捕捉这些“支点”,就能够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责任编辑:梁 媛)
其他文献
育种家根据玉米自交系的遗传背景来选择血缘关系相近的自交系作为新系选育的基础种质,选择血缘关系较远的自交系来配制新的杂交种.本文介绍一些杂交玉米起源的历史.Holden第1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科学教育的核心,而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一直是科学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初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容乐观,即使是考试成绩很好的学生,在生活、工作、社会中面临需要拿出主意的实际科学问题时,常常不知所措。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科学教学方式已作了根本性变革,但学生练习设计改革还不够深刻,未能与教学方式变革同步。现在虽增加一些探究、开放性练习,但这些练习大都局限于让学生做抽象的“大脑实验”,
语文是一个诗意盎然、色彩缤纷的世界。语文教学中,阅读又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车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因此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成了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笔者认识到,要达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阅读自主性,充分关注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给学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巧设一些比喻,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只要比喻设得巧,设得好,就能使本来晦涩难懂的概念、定义、公理、公式变得浅显明了,有的知识甚至能终生不忘,所以巧妙的比喻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拐杖。笔者在近几年数学教学过程中,在这方面作了些粗浅的尝试。现整理如下,让大家指正。  “无理数是无限小数”好比“××学生是××学校的学生”  根据无理数的定义学生都知道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可无理数
《贵州茶》栏目由贵州省茶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与中共贵州省委当代贵州杂志社联合主办,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贵州省茶叶学会协办,栏目内容涉及独
摘 要: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目前,课堂教学仍然作为一种主要的教育教学活动,要想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效率,就必须充分学习、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水平。结合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践,把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研究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初步掌握课堂教学技艺,提升课堂教学实践能力,为实现“减负增效”,打造课堂高效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课堂教学艺术;思想品德;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辽海版第四册第一单元主题活动二:“我眼中的老师”中的第二个主题活动。上一主题活动“我的老师”中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到了老师每天的工作内容,感受到了老师工作的辛苦。本课是对上一个主题活动的延伸和检验。  文本呈现以“老师,我们的朋友”为活动或游戏载体,意在让学生以自己的视角来观察生活中所接触到的老师,在了解老师的生活和辛苦的基础上,学会正确与老师交往、交流的方式。通过活动或游
我们的老师整天忙于事务性与常规性的工作,让他们静下心来主动搞搞教学研究,大家常常会说精力有限,无暇顾及。如果学校为其提供一个教研的平台,点燃大家探索的激情,势必会收到意想
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开展工作。保证监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本企业的贯彻执行:支持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厂长)依法行使职权: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支持
当追问公务员工资该不该涨这个问题的时候,经济学家们给出的结论是:“应该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