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节一:引出问题
师:知道这堂课,我们要探讨什么问题吗?
生:多边形的面积(关键词:面积)、多边形的周长(关键词:周长)。
师:这节课,我们来研究面积。钉子板上的多边形面积可能跟什么有关呢?
生:可能跟多边形在钉子板上用的钉子数有关。
环节二:提出猜想
师:是不是这样?我们来验证。屏幕上这四个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生1:第一个是三角形,面积是2平方厘米。
生2:第二个是梯形,面积是3平方厘米。
生3:第三个是组合图形,面积是3.5平方厘米。
生:数格子,整格是1平方厘米,半格是0.5平方厘米。(板书:算、数)
生4:第四个是平行四边形,面积是4平方厘米。
师:接下来我们数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确认一下,数什么?第一个多边形,4个;第二个多边形,6个;第三个,7个;第四个,8个。现在,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生:多边形面积×2=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多边形边上钉子数÷2=多边形面积。
师:如果面积用s表示,边上钉子数用n,S与n的关系可以表示为?(板书:s=n÷2)
师:(出示图形)看下面几个多边形?
师: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这组结果,证明了我们刚才的发现是错的。
【教学反思】
在交流屏幕上图形面积时,学生比较能够容易说出各个图形的面积,但在不指出方法的情况下容易忘记,所以当学生回答完毕,教师适时点出所用的方法,这样做可以再次强化方法策略。
在尝试用字母表达简单的规律时,以往我们会出示一段文字:“面积用s表示,边上钉子数用n,s与n的关系可以如何表示?”虽然不长,但是阅读起来还是有点烦琐,于是教师直接书写,在面积那里写上大写的s,钉子数那里写上n,一目了然,让学生更清晰直观地寻找s与n的关系。学生观察比较,初步发现规律s=n÷2,紧跟着再出示一组图去验证已知规律。如此高效地寻找出问题的结果,大大节省了课堂时间。
环节三:完善猜想
师:我们再回看一下,在不同中找相同。大家又有什么新发现?
生:这些多边形中间的钉子数都是1。
生:当多边形中间的钉子数为1时,S=n÷2。
师:如果图形中间点的个数用a来表示,当a等于几时,这个规律成立?
生:a=1。
师:现在这个规律终于完整了。你们能检验这个规律是否正确吗?(学生独立尝试,上台展示结果。)
师:刚才研究了a=1,你觉得接下来我们会研究什么?
生:a=2。面积是6,边上钉子数是10;面积是5.5,边上钉子数是9;面积是3,边上钉子数4;面积是5,边上钉子数是8。
师:当a=2时,s与n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生:S×2-2=n,n+2=Sx2,S=n÷2+1。
【教学反思】
通过提示,学生观察比较,发现每个图形中间都有一个钉子,为了突出这个点,在白板上点出来强化认识,为后面的图形学习提供一定的帮助。
环节四:自主探究
师:如果多边形里面有3个钉子,它的面积与边上的钉子数又有什么关系呢?(小组合作)
生:当a=3时,S=n÷2+2。
师:a=4,a=5的时候,s与n又会有什么关系呢?a=0呢?请同学们课后研究。
师:我们今天所研究的规律,就是数学上著名的皮克定理,可以回去后在网络或书籍中了解。
【教学反思】
自主学习要给学生提供方式方法、提供路径,这个方法既要靠平时的积累,也需要当堂课的演示,两者结合起来我们会发现学生自主能力是很强的,他们完全能够适应这种模式。
这是收获的环节,前面都是在播种。通过重点突出图形中间的一个点,让学生理解什么叫圖形里面的点,从而能够轻易画出多边形。通过白板演示数钉子的过程,学生学会有序不遗漏数数的方法;通过多种方法的介绍,学生在找图形的面积时能够灵活运用各种策略解决;通过板演规律,学生有章可循,知道用字母表达这题规律的基本格式;通过电子白板上的动画演示,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数格子的方法,从而仅看一遍,就能学会;只给出图形,没有出现表格,实际上是在教学生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处理才能便捷、直观。
环节五:概括规律
师:(板书:S=n÷2+(a-1))谁来引领我们回顾一下今天探索的规律的过程?
【教学反思】
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完整经历规律的探索和发现过程,最后概括规律。教学中不要过早地把概念“符号化”,不要追求知识的“一步到位”,应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索的过程,总结探索的经验,发现符号的优势,从而顺势引出字母符号。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反思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没有反思,学生的理解就不能升华到更高的水平。通过回顾,学生切实体会了探索规律的一般过程:引出问题一提出猜想一进行验证一完善猜想一自主探究一概括规律。
师:知道这堂课,我们要探讨什么问题吗?
生:多边形的面积(关键词:面积)、多边形的周长(关键词:周长)。
师:这节课,我们来研究面积。钉子板上的多边形面积可能跟什么有关呢?
生:可能跟多边形在钉子板上用的钉子数有关。
环节二:提出猜想
师:是不是这样?我们来验证。屏幕上这四个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生1:第一个是三角形,面积是2平方厘米。
生2:第二个是梯形,面积是3平方厘米。
生3:第三个是组合图形,面积是3.5平方厘米。
生:数格子,整格是1平方厘米,半格是0.5平方厘米。(板书:算、数)
生4:第四个是平行四边形,面积是4平方厘米。
师:接下来我们数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确认一下,数什么?第一个多边形,4个;第二个多边形,6个;第三个,7个;第四个,8个。现在,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生:多边形面积×2=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多边形边上钉子数÷2=多边形面积。
师:如果面积用s表示,边上钉子数用n,S与n的关系可以表示为?(板书:s=n÷2)
师:(出示图形)看下面几个多边形?
师: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这组结果,证明了我们刚才的发现是错的。
【教学反思】
在交流屏幕上图形面积时,学生比较能够容易说出各个图形的面积,但在不指出方法的情况下容易忘记,所以当学生回答完毕,教师适时点出所用的方法,这样做可以再次强化方法策略。
在尝试用字母表达简单的规律时,以往我们会出示一段文字:“面积用s表示,边上钉子数用n,s与n的关系可以如何表示?”虽然不长,但是阅读起来还是有点烦琐,于是教师直接书写,在面积那里写上大写的s,钉子数那里写上n,一目了然,让学生更清晰直观地寻找s与n的关系。学生观察比较,初步发现规律s=n÷2,紧跟着再出示一组图去验证已知规律。如此高效地寻找出问题的结果,大大节省了课堂时间。
环节三:完善猜想
师:我们再回看一下,在不同中找相同。大家又有什么新发现?
生:这些多边形中间的钉子数都是1。
生:当多边形中间的钉子数为1时,S=n÷2。
师:如果图形中间点的个数用a来表示,当a等于几时,这个规律成立?
生:a=1。
师:现在这个规律终于完整了。你们能检验这个规律是否正确吗?(学生独立尝试,上台展示结果。)
师:刚才研究了a=1,你觉得接下来我们会研究什么?
生:a=2。面积是6,边上钉子数是10;面积是5.5,边上钉子数是9;面积是3,边上钉子数4;面积是5,边上钉子数是8。
师:当a=2时,s与n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生:S×2-2=n,n+2=Sx2,S=n÷2+1。
【教学反思】
通过提示,学生观察比较,发现每个图形中间都有一个钉子,为了突出这个点,在白板上点出来强化认识,为后面的图形学习提供一定的帮助。
环节四:自主探究
师:如果多边形里面有3个钉子,它的面积与边上的钉子数又有什么关系呢?(小组合作)
生:当a=3时,S=n÷2+2。
师:a=4,a=5的时候,s与n又会有什么关系呢?a=0呢?请同学们课后研究。
师:我们今天所研究的规律,就是数学上著名的皮克定理,可以回去后在网络或书籍中了解。
【教学反思】
自主学习要给学生提供方式方法、提供路径,这个方法既要靠平时的积累,也需要当堂课的演示,两者结合起来我们会发现学生自主能力是很强的,他们完全能够适应这种模式。
这是收获的环节,前面都是在播种。通过重点突出图形中间的一个点,让学生理解什么叫圖形里面的点,从而能够轻易画出多边形。通过白板演示数钉子的过程,学生学会有序不遗漏数数的方法;通过多种方法的介绍,学生在找图形的面积时能够灵活运用各种策略解决;通过板演规律,学生有章可循,知道用字母表达这题规律的基本格式;通过电子白板上的动画演示,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数格子的方法,从而仅看一遍,就能学会;只给出图形,没有出现表格,实际上是在教学生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处理才能便捷、直观。
环节五:概括规律
师:(板书:S=n÷2+(a-1))谁来引领我们回顾一下今天探索的规律的过程?
【教学反思】
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完整经历规律的探索和发现过程,最后概括规律。教学中不要过早地把概念“符号化”,不要追求知识的“一步到位”,应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索的过程,总结探索的经验,发现符号的优势,从而顺势引出字母符号。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反思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没有反思,学生的理解就不能升华到更高的水平。通过回顾,学生切实体会了探索规律的一般过程:引出问题一提出猜想一进行验证一完善猜想一自主探究一概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