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备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语文学科呈现出的矛盾尤为突出,具体表现为:常用的生字词写不上,古诗词填空出现错别字,古文字词解释错误连篇等等。总之,就是该背的背不上,该记得的记不得。比如,苏教版五上的《二泉映月》中要求背诵的一段话:“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有些学生虽也能背上,但一写不是添字就是漏字。“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学生经常把“留”写成“流”。面对学生在背诵课文中的困惑,我发现:学生记忆没有条理性,对于所要记的东西一知半解,不熟悉。所以,老师在让学生进行背诵时,首先要让学生理解所背的内容的意思,然后大声地朗读、读熟,以便更好地记忆。
学生讨厌背课文常有以下理由:懒惰怕背、不想背,感觉背课文好像对考试帮助不大。这表明,学生在学习中过多地重视语句和表达方法的学习,而忽视了对段落结构、谋篇布局的观察与分析。那么,如何提高背诵的效果?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在理解诗词、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背诵
你要背诵一篇优美的诗词或者文章,要先把通篇的意思了解清楚,并且对具体的事情发展流程认真揣摩后,再进行记忆。千万不要吝啬背诵前的那点“理解”的时间,它不会影响你记忆的速度,反而能让你先于他人背诵掌握。如李清照的《如梦令》里有一句话,“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意思是:用力划啊,用力划啊,飞溅的浪花将在河滩上歇息的宿鸟都惊飞了。很多学生连这句话的意思都没有搞懂,就进行背诵,怎么可能背熟呢!
二、通过大声朗读进行背诵
背诵的前提是读准、读通、读熟。如果学生连最基本的朗读都无法完成,那想要背诵就更难了。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正确的读法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首先,不理解它的意思,很可能就会把句子读破,如果不会读也不理解意思,何谈背诵。所以,在背诵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对语音、语调的教学,促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另外,对要求背诵的课文,教师可以范读或者可以借助录音、MP3示读,让学生模仿着读,在朗读与背诵时做到发音准确、语调正确。在充分理解所要背诵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们大声、准确地朗读、熟读课文,就完全可以把课文背诵下来。
三、分清层次再背诵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总结了人类大脑对新事物遗忘的规律: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
通过观察,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33.7%。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數量也就减少。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复习,一天后记忆率为36%,一周后只剩13%。乙组按艾宾浩斯记忆规律复习,一天后记忆率为98%,一周后保持86%,乙组的记忆率明显高于甲组。
背诵的前提必须理解、熟读。如果需要背诵的内容很长,那么不妨把它分清层次背,就是先理解背诵部分的总的意思,然后把它分成几个层次,再归纳每层次的意思,最后把每层次的意思串联起来,进行整体的背诵。另外,背诵又是一个温故知新的过程,需要不断地重复记忆以前的知识,达到长久记忆的效果。如《烟台的海》这篇课文,全文六节,要求背诵课文,这对于一些背诵识记有困难的学生来说无异于“天书”。我先让学生读准、读通课文,然后再让学生思考整篇课文大致讲了什么内容,最后再逐段学习。每学完一自然段,我就给学生五分钟时间背诵,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这样的学习任务。然后再学习下一节,再给五分钟时间背诵之后再把第一、二节合起来进行背诵,绝大多数学生依然能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循环滚动,两节课的时间大多数学生能够进行背诵。很多学生觉得不可思议,都说这篇文章如果让他们课后背诵,至少得一周时间。我关照他们:下课没事背一下,晚上回家临睡前再背一下,两天后再次背诵,然后一周以后,一月以后,半年以后,一年以后分别进行背诵,基本上就不会忘记了。
四、手、脑结合促进背诵
俗话说得好,“眼看千遍,不如手写一遍”。的确,手写在学习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运用双手抄写促进大脑记忆背诵,可加深对所记内容的记忆。如教苏教版《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一文,这篇文章要求整篇背诵。上完这篇课文后,我利用一节课时间专门背诵、默写这篇课文,先让学生们背诵几分钟,紧接着一段一段背诵默写校对……就这样一段一段把整篇课文“消化”了。每个孩子的脸上都露出了笑容。我认为,手、脑结合的背诵法,可有效地巩固学生已经背诵的课文内容和有关知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掌握得也更牢固。如果能切实做到循序渐进,长期进行这样的默写训练,那么一定会有助于背诵的质量和效果。
学生讨厌背课文常有以下理由:懒惰怕背、不想背,感觉背课文好像对考试帮助不大。这表明,学生在学习中过多地重视语句和表达方法的学习,而忽视了对段落结构、谋篇布局的观察与分析。那么,如何提高背诵的效果?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在理解诗词、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背诵
你要背诵一篇优美的诗词或者文章,要先把通篇的意思了解清楚,并且对具体的事情发展流程认真揣摩后,再进行记忆。千万不要吝啬背诵前的那点“理解”的时间,它不会影响你记忆的速度,反而能让你先于他人背诵掌握。如李清照的《如梦令》里有一句话,“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意思是:用力划啊,用力划啊,飞溅的浪花将在河滩上歇息的宿鸟都惊飞了。很多学生连这句话的意思都没有搞懂,就进行背诵,怎么可能背熟呢!
二、通过大声朗读进行背诵
背诵的前提是读准、读通、读熟。如果学生连最基本的朗读都无法完成,那想要背诵就更难了。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正确的读法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首先,不理解它的意思,很可能就会把句子读破,如果不会读也不理解意思,何谈背诵。所以,在背诵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对语音、语调的教学,促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另外,对要求背诵的课文,教师可以范读或者可以借助录音、MP3示读,让学生模仿着读,在朗读与背诵时做到发音准确、语调正确。在充分理解所要背诵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们大声、准确地朗读、熟读课文,就完全可以把课文背诵下来。
三、分清层次再背诵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总结了人类大脑对新事物遗忘的规律: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
通过观察,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33.7%。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數量也就减少。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复习,一天后记忆率为36%,一周后只剩13%。乙组按艾宾浩斯记忆规律复习,一天后记忆率为98%,一周后保持86%,乙组的记忆率明显高于甲组。
背诵的前提必须理解、熟读。如果需要背诵的内容很长,那么不妨把它分清层次背,就是先理解背诵部分的总的意思,然后把它分成几个层次,再归纳每层次的意思,最后把每层次的意思串联起来,进行整体的背诵。另外,背诵又是一个温故知新的过程,需要不断地重复记忆以前的知识,达到长久记忆的效果。如《烟台的海》这篇课文,全文六节,要求背诵课文,这对于一些背诵识记有困难的学生来说无异于“天书”。我先让学生读准、读通课文,然后再让学生思考整篇课文大致讲了什么内容,最后再逐段学习。每学完一自然段,我就给学生五分钟时间背诵,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这样的学习任务。然后再学习下一节,再给五分钟时间背诵之后再把第一、二节合起来进行背诵,绝大多数学生依然能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循环滚动,两节课的时间大多数学生能够进行背诵。很多学生觉得不可思议,都说这篇文章如果让他们课后背诵,至少得一周时间。我关照他们:下课没事背一下,晚上回家临睡前再背一下,两天后再次背诵,然后一周以后,一月以后,半年以后,一年以后分别进行背诵,基本上就不会忘记了。
四、手、脑结合促进背诵
俗话说得好,“眼看千遍,不如手写一遍”。的确,手写在学习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运用双手抄写促进大脑记忆背诵,可加深对所记内容的记忆。如教苏教版《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一文,这篇文章要求整篇背诵。上完这篇课文后,我利用一节课时间专门背诵、默写这篇课文,先让学生们背诵几分钟,紧接着一段一段背诵默写校对……就这样一段一段把整篇课文“消化”了。每个孩子的脸上都露出了笑容。我认为,手、脑结合的背诵法,可有效地巩固学生已经背诵的课文内容和有关知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掌握得也更牢固。如果能切实做到循序渐进,长期进行这样的默写训练,那么一定会有助于背诵的质量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