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踪寺庙茶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mbwang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见笑 邵长泉 尹墨怀 陈勇光 黄海讽
  在南北朝时代,佛教有了很大的发展。伴随着佛教的繁荣,佛教徒饮茶的史料也出现了。僧侣有着广泛的社交圈。既与上层社会保持密切的关系,也与庶民社会频繁接触。因此其影响面非常广泛,他们积极参与饮茶更使饮茶习俗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
  茶是菩萨的心肠。是菩萨的幻化。自西汉末年佛教传至中华,茶与佛教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唐代。佛教昌盛,僧众非但饮茶,且广植茶树采制茶叶。佛门嗜茶、尚茶之风更加普及。当时士大夫阶层以结交僧人为荣,效仿寺院中僧人的生活方式被看作清雅和高贵的象征。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阅读《五灯会元》里那些深奥而又充满生趣的禅门公案。见到诸多关于茶的问答与禅门智慧。
  茶与佛门有着叙述不尽的渊源,当历史行进千年,我们这个时代,这些对世人来说带着神秘感的佛门中的茶,它还会有一样的故事与滋味吗?一边是丰厚的历史与人文,一边是现代商业社会的繁杂与裂变,透过佛茶特具的安宁与清香,我们能体味到什么?


  中国著名的四大道场,除了五台山,因为地处西北严寒,并不产茶外,其他的道场,都曾经或还正在做茶。除此,天心永乐禅寺与大红袍的不解之缘、径山茶的茶道源流等等,都让人们为之向往。实际上,佛茶并不神秘,只是我们无缘或者忘记了放下身段,远离了它。当佛茶飘香到今天,不管兴盛或者衰弱,提醒着我们世界的变化无常;茶香告诉我们清净的体验。尽管这种清净容易被世俗所湮灭。
  时下一些新闻报道称,佛茶已经拍卖出越来越高的价格。我们无意去评判这样的一件事情的好坏,因为任何一件事情都会有它各自的原因。但对于我们来说,佛茶也好,非佛茶也好,如果具足了清净心而非名利心,就是好茶,并一定能品尝到其中的真味。
  5月初,我们联合了来自四川、杭州、武夷山的茶友,以他们自身的经历,叙述各自心中的佛茶。通过寻访佛茶的踪迹,让我们记住这些地方,记住这些茶,不管我们是不是有缘喝到佛茶,重要的是理解茶的本质,多一份安静与祥和。
  
  [普陀山茶:慈悲之味]
  
  寻访茶友:佛见笑
  自1994年起,我曾三次赴普陀山。2004年春,在普陀第一丛林“普济禅寺”品佛茶,并聆听全山方丈戒忍法师讲经。返程前,得当地友人相助,喜获雨前珍品普陀佛茶二两。抵沪后,连夜品试,竟觉通体清爽,妙至空灵境界。拍案叫绝之余,叹为“清心第一茶”。
  次年,因俗事相缠,计划中的普陀山寻茶未能成行,但身虽未至,心却早已神往。好在舟山茶友善解人意,寄赠普陀佛茶两种及茶点“观音饼”,使心愿得偿。
  2006年季春,我不仅在普陀山法雨寺一品佛茶,还在佛顶山茶园邂逅了一位陆姓阿婆,并觅得其自采自制的三款佛顶云雾茶。茶缘之佳,令人欣喜。
  目前,岛上茶园均归属于普陀山园林管理局。在龙湾,有一家隶属于该局的茶工场,负责加工和制作“洛迦山牌”普陀佛茶,并在息耒小庄西侧“普陀山农副产品专卖店”和邻近的“游客服务中心茶座”定点出售。除此,皆为岛外所产,品质与本山佛茶不可同日而语。
  普陀佛茶青翠香洁,以梅福庵灵佑洞清泉水瀹之,相得益彰。初道滑润蕴玉,进而味醇宜人;二道圆融,滋味清馥,茶香浓郁;三道渐觉齿颊含芬,香清韵足,回甘绵长,“小周天”间,如入莲界妙境。此时,如默诵“南无观世音菩萨”,可益增茶味,增长善根、善念、智慧,祈明心灵性,发菩提心。
  
  普陀茶事
  普陀山位于浙江舟山群岛,传说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一千多年前,僧侣就在普陀山开辟茶园,栽植茶树。明屠隆“普陀山十二景”有“静室茶烟”,今普陀山北部有“茶山夙雾”景。
  据明代李日华在他的茶书中记载,普陀老僧赠予的小白岩茶,叶有白茸,冲瀹之后无色,但不久,便觉凉透心腑。老僧交代“本岩岁止五六斤,专供大士,僧得啜者寡矣”。
  清光绪时,普陀佛茶入贡。1915年,还获得了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银奖。
  
  [九华山茶:品质奇佳]
  
  寻访茶友:大茶
  2003年仲春,我第一次赴九华山。在神光岭头月身宝殿住持圣富法师处,首次见识九华佛茶,并惊羡于佛茶之清芬袭人。
  次年孟春,青阳友人寄赠黄石溪毛峰和九华佛茶,品试,叶如雀舌,根株颀硕,茎条修长,开汤时雾气结顶,香味醇雅持久,品后“圆润祥和”,舌本留香。心仪之余,遂二上九华山,并觅得佛茶近十种。在位极九华山八百寺院中地势最高之古刹——天台禅寺,还承蒙住持宏学法师垂青,得以一品地藏云雾茶。
  2005年季春,我第三次登临九华山。在观音峰通往天台正顶的山道上,我向宏学法师探询九华茶事,可得到的答复是:现时僧侣已不参与种茶、制茶了。
  
  九华山茶事
  九华山位于安徽青阳县西南,相传为地藏王菩萨的道场。山势雄峻,九座主峰均在海拔千米以上,秀出云表,清奇多姿。山中清溪细流,涌泉飞瀑,林木葱茏,杂花生树。
  九华佛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据清代刘源长编辑的《茶史》记载:“九华山有空梗茶,是金地藏所植,大抵烟霞云雾之中,气常温润,与地所植味自不同……金地藏新罗国僧,唐至德间渡海居九华,乃植此茶。”
  相传,被尊为“金地藏”的新罗国王近族金乔觉居九华山时,招道侣于煎茶峰前,汲泉煎茗。
  九华佛茶品质奇佳,甚至有人认为比当时名冠四方的北苑贡茶还要好。南宋周必大云:“至化城寺,谒金地藏馆,僧祖圆瑛献土产茶,味可敌北苑。”1915年,黄石溪毛峰曾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
  九华佛茶以黄石天云、九华大椭圆叶、九华长叶等有性系良种为主,1984年恢复生产。
  
  [峨眉山茶:大行遍处]
  
  寻访茶友:尹墨怀
  来峨眉最宜在春夏之交,天气夜凉昼暖。此时整个寺院被白气蒸腾,万物似乎都在梦境之中,似幻非幻,似真非真。在此品茶,有一种遁出红尘的感觉。
  清晨入“离垢园”,放眼,屋脊上、地面,到处渺无尘埃,先自六根清净了。峨眉山万年寺“白水池”畔。是李白当年《听蜀僧浚弹琴》遗址处。时常会有一些神情恬然、安静的人,静坐在那里,泡杯佛茶,一坐半日。用峨眉山神水池中的水泡茶,是上上之选。
  在峨眉山最能体味茶禅意境处,是在峨眉金顶。金顶之上,能看见罕见的“佛光”和“圣灯”。古寺金顶,烹雪煮茶,苦寒清逸。
  
  峨眉山茶事
  峨眉山主峰海拔三千多米,是四川盆地内的最高山峰,环境优美,为普贤菩萨的道场。其山势逶迤,如螓首峨眉,细而长,美而艳,移步景殊,云浮山动,变幻无穷。峨眉山产有峨眉雪芽、竹叶青、毛峰、青茶、峨蕊、云雾茶等茶。
  明朝万历年间,峨眉山高僧无穷禅师不辞万里艰辛赴京面圣,携清明雪芽为供品,神宗偕慈圣太后品茗甚悦,御赐峨嵋茶园,僧众广种此茶。当年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与峨眉山的别峰大师结成忘年之交,当大师听说陆 游调任离去,深感“相见时难别亦难”,差寺里小僧送去刚从中峰寺后白岩峰下采摘焙制而成的“峨眉雪芽”,以为道别之仪。陆游请来两位茶道名士,取清泉,品茗于林樾中,吟佳作:“雪芽近自峨眉得,不减红囊顾渚春;置风炉清樾下,他年奇事记三人。”
  早于公元七世纪,“峨眉雪芽”即列中国十大名茶之位。《茶经》与《唐国史补》曾有记载。至清康熙年间,帝品此佳茗,命僧众年年逢清明必贡此茶,至此京华内外享誉此“第一山中第一禅茶”。
  春雨初霁,僧人口念弥陀,净心采摘,必用拇指和食指之尖,轻掐其芽,否则嫩芽蔫而不鲜,其茶色味顿然而逊。禅心净净,虔诚诵偈,采供佛前,这是任何茶乡、茗山无法相比的。而今峨眉山上,清明时节,白雪未尽,春芽初萌时,重现山中僧尼沐浴静心、口诵佛号轻捻新芽、延续千年的茶禅本味。
  
  [天心永乐禅寺:大红袍祖庭]
  
  寻觅茶友:陈勇光邵长泉
  在天心寺,每一年开始采茶,都要举行盛大的祭茶法会,祈求天下苍生平安吉祥。我们曾在今年的5月来到天心寺,那时春茶正在采制。
  从大红袍景区用不到五分钟的车程,就可以到达天心永乐禅寺。在禅房外面,书写着: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禅寺在一堆刻满游客名字的竹林挂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竹本无心,虚名何用?
  天心永乐禅寺的释道泽方丈伟岸高大、声音洪亮,说话时中气很足,在看似平常的言语中有着不一般的智慧。我们在茶社一边饮着醇厚的岩茶一边闲聊。据他介绍,以天心寺为界,这里是大红袍最核心的产地。每一年,寺庙里还会做几千斤的大红袍,目前他们采茶多雇请采茶工,但采制过程中会由僧众监制进行。
  我问,为什么武夷山要把所有的岩茶统称大红袍呢?
  答说,其实这只是一个别称,有利于大红袍的推广。因为在岩茶的产地,品种达到上千种。其实所有茶,在共性上。都是一样的。就像是皇帝和农民一样,首先是一个人。也许在他的眼里,喝茶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平常心。
  我想知道,这样的一个以大红袍闻名天下的寺庙,作为寺庙的方丈,他认为最好的茶是什么滋味。
  师父没有出奇的语言,只是告诉我们说,茶要醇厚。而他自己有时也会以水代茶。
  我问:百丈清规中说“一日不做,一日不食”,这与佛陀制定的僧众必须接受供养是否相违?
  回答说。法无定法。如果没有百丈清规也许佛法早在唐朝就已湮灭。大乘佛法当中,饶益有情才是最大的戒律。
  
  天心寺茶事
  天心永乐禅寺在风景绝美的武夷山,偏居山隅,周边崖悬壑深,终年云雾缭绕。种植茶叶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唐贞元年间,僧人在此结草为庵广植茶叶。公元900年,禅月大师贯休在山心庵参访得见高僧扣冰古佛,在两首《怀武夷山僧》的诗中分别以“古木苔封菌,深崖乳杂泉”、“乳香香诸洞滴,地秀众峰期”描述天心寺周边遍植茶叶的景象。
  明朝改贡芽茶,致使茶叶的品种得到重视,天心寺的僧人们培植出了名闻退迩的大红袍、水金龟、半天天等名枞。明末崇安县令殷应寅从黄山聘请顶级制茶僧入住天心寺,引进松萝茶的制作工艺,但做出来的茶叶“经旬月则赤紫如故”,香气不足且微有苦涩。


  1646年清兵入闽,路过天心寺,睡在茶青上,致使茶叶变软、变黄,茶僧们心痛不已,但不忍舍弃,照常制作,结果茶叶不但香高味浓,且不再有苦涩之味。经过僧人反复推敲和试验,终于摸索出了一套完整的岩茶制作工艺。它包括萎凋、做青、炒青、揉捻、烘焙等五大环节。经过这套工艺做出来的茶叶有独特的“绿叶红镶边”风采,状呈条索,形同乌龙,故称“乌龙茶”。
  解放后,天心寺拥有包括三坑两涧、九龙窠在内的正岩茶园二百多亩。经过土改和文革,大部分茶山被蚕食鲸吞,至今只剩余五十多亩,仍由专职茶僧种植管理,所产“天心禅茶”结缘十方。
  早在唐宋时期,天心寺就有了一套以茶礼佛的仪规。每逢佛祖诞日,僧人们都要举行盛大的“浴佛节”,以茶汤沐浴佛身的“洗佛茶”,供香客取饮,祈求消灾延年。还时常举行茶会或“茶宴”,用以招待施主与香客。此外,如供奉佛祖的“奠茶”、按照受戒年限先后啜饮的“戒腊茶”、全寺僧人共饮的“普茶”等等,名目繁多。建有“茶堂”、“茶寮”,专门供僧人们讨论佛理禅道、切磋经论、招待施主宾客。
  
  [径山茶:茶道溯源]
  
  寻访茶友:荼縻
  2005年孟春,余杭友人亲自上山采制径山茶,并惠赠我一小袋灵霄峰明前径山茶,形卷曲,细嫩显毫;色绿翠,茶香清郁;汤碧莹,滋味清鲜。其后,每逢春茶上市时节,我均会收到该位友人惠赠的径山茶,一段径山茗缘,由此缔结。
  同年,我赴双溪问陆羽泉。在杨柳岸边,沐浴晓风,品试径山茶,宛入“不如双径回清绝,天然味色留烟霞”之意境。
  去岁,与友人一行赴径山探寻茶事,游览了兴圣万寿禅寺。在藏经楼附近,发现一口“龙井”。传说唐代法钦和尚就是在此井边栽种茶树的。苏东坡在《次韵杨次公惠径山龙井水》诗中题注:“龙井水洗病眼有效”。
  因为杭州西湖边亦有龙井,故径山龙井又名“小龙井”,泉水甘白,清澈可鉴,想来瀹茶甚佳。
  径山寺后。有一片茶园属于庙产,每年有少量径山禅茶出品。但据了解,宋代风行一时的“茶宴”,已日渐式微。
  
  径山寺茶事
  径山位于浙江临安、余杭之间。属天目山脉东北峰,为堆珠、鹏抟、宴座、凌霄等群峰环抱。
  据传,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僧人法钦在宴座峰结庵,后建成径山寺。陆羽流寓江南时,曾在径山一带考察茶事。苏东坡曾三上径山,并留下《游径山》诗赞。
  宋时,径山寺盛行“茶宴”,并且有一套完整的仪式规则。后日僧圆尔辨圆、南浦绍明禅师先后嗣法于径山寺,归国时,带去茶典和茶道具,并在东瀛传播“径山茶宴”和“末茶”之法,径山寺的“斗茶”“点茶”“茶会”“茶宴”遂传入日本。至今,在日本茶道表演过程中,依然可以见到当年从中国带去的“天目茶碗”的踪影。
  可以说,日本茶道源于中国茶道,径山寺茶礼是日本茶道的重要源头。
  
  [十方茶事]
  
  除了这些耳熟能详的佛寺名茶之外,在我国南方,很多寺庙都有自己的茶园,而众寺僧都善采制、品饮。当阳玉泉寺:名茶入诗
  玉泉寺位于湖北省当阳市西玉泉山东麓,为中国“四大丛林”之一,创建于隋开皇(公元581年~公元600年)年间。佛教天台宗的祖师智者大师曾在这里著述了著名的天台三大部。传说也是关羽关云长皈依佛教的地方。寺前的珍珠泉水,甘甜清冽,配上玉泉山的茶叶,其味尤妙。山中产的茶叶以外形如掌、色泽银光隐翠、香气清香淡雅、汤色微绿明亮、齿颊留香、回味无穷而成唐代名茶。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作《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一诗,说的就是这种茶,这是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第一首以“名茶入诗”的诗篇。 天台山国清寺:日韩茶种的祖庭
  国清寺创建于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位于浙江省天台山南麓,这里五峰环抱,双涧萦流,古木参天。伽蓝巍峨,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也是日本和朝鲜半岛佛教天台宗的祖庭。这里也是济公活佛出世的地方。
  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4年)日僧最澄带着弟子义真,到达大唐明州(宁波)海岸,经台州,直登天台山国清寺学佛。次年回国时,带回天台宗经纶疏记及其他佛教经典的同时,还带去茶籽。后在日本依照天台国清寺式样设计建造了延庆寺,还在近江台麓山试种茶树,当为日本种荼之始。
  早在南陈时,新罗僧缘光即于天台山国清寺智者大师门下服膺受业。随着天台山宗佛教的友好往来,饮茶之风很快进入朝鲜半岛,并很快从禅院扩展到民间。公元十二世纪后,新罗德兴王又派遣唐使金氏来华,其时唐文宗赐予茶籽,朝鲜开始种茶。从此,饮茶之风很快在民间普及开来。
  
  茶圣劳作的千年古刹——南京栖霞寺
  栖霞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东北,栖霞山中峰西麓。建于南齐永明元年(公元483年),为中国丛林“四绝”之一。唐代诗人皇甫冉在《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中称“采茶非,远远上层崖”,说的是唐代陆羽在寺旁采茶的情景。其寺周围,现为著名的雨花茶产地。
  古往今来,栖霞寺一直蕴涵着茶文化的深厚意境。
  
  [茶中的禅意]
  
  “有茶也可以,无茶也可以。好茶有也行,没有也不会去到处找着买,若遇到了就买一些。对于茶。并不是一种贪心,因为你不喝也可以。并非只有茶可以体悟。”
  澳大利亚华藏寺住持慧藏法师
  “在品茶过程中与环境融合,悠然寂静,专注安详等,都跟禅里某些修行方式异曲同工。甚至可以说,禅在某些环境下直接使用品茶里的这些环节作为修学的手段。
  时下,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喝茶,茶也越来越普及。下者注重追求茶的色香味,以茶减压,舒缓神经;中者以平常心泡茶,逐渐趋向形而上者,追求与环境的融合,心意交通,甚至进入忘我的天人合一境界;上者的境界就是“茶禅一味”。


  茶为禅的入手方便形式,禅却是茶的核心内涵。茶不能直接导致禅(超越相对),没有禅的茶又根本谈不上“一味”。因此,真讲起来,要是真有禅,干什么不是禅。如果没禅,干什么是禅?”
  闽南佛学院教务长释传明法师
  “用茶。用喝茶,用喝茶的氛围来接引茶友们参禅,也让我逐步地对茶生起敬意和尊重。
  茶来自山川承载,来自雨露滋润,来自风吹日晒。来自人工制作,原本无茶中生出一个茶来,恰恰是无我的本然演绎,此中无我,无我所,无主宰更无恒常;一片茶一杯茶一种茶,无论多么精心打理,茶自无常,管它高山之巅雪水浸,还是万丈深渊地下泉冲,茶绿了,茶黄了,茶涩了,茶淡了,茶凉了,茶弃了,来自泥土,还归大地,平常平常,不必慨叹,无需赞礼,以自己的生命上演无常;一种茶一杯茶一片茶,境不同,水不同,心不同,皿不同,氛围不同,竟然全然不同,完全因缘而显现。原本的诉说缘起性空的自然法则。
  于是,便经常地以茶为媒,来唤起人的心内佛法。不在向外奔求。”
  河北柏林寺原教务长释明奘法师
  链接:茶之“三德”
  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且不发。茶之“六度”
  遇水舍己,而成茶饮,是为布施;叶蕴茶香,犹如戒香,是为持戒;忍蒸炒酵,受挤压揉,是为忍辱;除懒去惰,醒神益思,是为精进;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为禅定;行方便法,济人无数。是为智慧。
其他文献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新时代战略要求,但这种宏观建设需要与地方实践和智慧相结合才能落实。近五年来,青海省黄南州立足地方特色,发挥地方优势,紧跟中央生态文明建设节奏与步伐,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由于在处理经济发展与优质方面的乏力,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巩固与发展强化面临困难和挑战,本文从黄南州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入手,分析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智慧与路径,以期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具体措施提供参考
期刊
王旭烽,女,浙江省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出生于浙江平湖,现为浙江林学院茶文化学院学科带头人。其长篇小说《南方有嘉木》获中宣部1995年度五个一工程奖。2000年,长篇小说“茶人三部曲”前两部《南方有嘉木》、《不夜之侯》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孙中山先生向来被称为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我在查阅有关茶文化的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在他与茶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引起了我浓烈的兴趣。因为这似乎又印证了茶
期刊
阮浩耕:浙江省国际茶叶商会秘书长、著名茶文化专家   吃茶在中国,至魏晋南北朝时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生理行为,同时又是受特定观念意识所支配的文化行为。从陆纳的以茶示俭、陆羽的饮茶“最宜精性俭德之人”、宋徽宗的茶可“致清导和”、明代文人的“以茶雅志”、到现代庄晚芳的“廉美和敬”等,茶已经逐渐凝练形成内涵丰富形象鲜明的一个文化符号。  茶这个中国文化所特有的符号,它向人们标记和传达了哪些呢?我个人的
期刊
前日于茶博会上见到小罐日本茶道用的抹茶。我一向在日本茶道门外张望,翘首已久,今日见了这醉绿的茶粉,心中怦然。  回到家中,忙忙地烧水置茶。取了家中最最朴拙笨重、被友人讥为“疑似半坡村出土文物”的褐色白花粗瓷大碗,不敢加洗涤灵,只用热水一遍一遍地冲洗。已毕,润着水光,竟也颇具井户茶碗的神韵了。  家中没有搅茶用的竹筅。挠头思索。犹豫地取出一个不锈钢制的打蛋抽子,边细细地清洗,边暗暗忧虑……这等潦草应
期刊
陈陶然:现旅居新西兰,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影视传媒硕士。曾在福州从事媒体工作多年,有小专栏见于《钱江晚报》、《福州晚报》等,小说、随笔见于《上海文学》、《上海文坛》等杂志,自认是一只除茶文化之外还爱好许多的三脚猫。  逢人常问及茶事,现在成了我的习惯之一。日前碰到自南岛来的一个影视工作者史蒂夫,大家在西区的马克西姆咖啡馆吃午饭,由于都点了鸡肝烩饭,于是瓜葛到了新西兰的乡村生活。史蒂夫出生在新西兰北岛的
期刊
“十三五”期间,海西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各项决策部署,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以供给侧机构性改革为主线,持续补短板、强弱项,抓创新、增动能,全州工业经济实现长足发展,呈现出总体平稳有序、转型逐步加快,质量不断提升的良好态势。  工业经济实力持续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率由2016年的7.4%提高到2019年的8%,2020年受多重因素影响,全州规模以上
期刊
摘要:党的十九大宣布中國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治理有效是实现现代化的标志之一,而其实现的主要途径是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新时代要具体做好健全基层自治法律机制、基层法治运行机制、基层道德支撑机制,并形成完整的基层治理体系,即不脱离法治轨道、有社会主义道德支撑的群众自治基层治理体系。  关键词:自治;法治;德治;基层治理体系  社会力量成长、社会治理水平
期刊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一批自驾、骑行、徒步者不断探寻柴达木盆地,通过手机视频展现这个神秘的聚宝盆。察尔汗盐桥的遐想、水上雅丹的神秘、可鲁克湖和托素湖的落日、翡翠湖的碧绿、千佛崖的魔幻……他们把柴达木盆地的地标性景观推送给亿万网民,变成热门旅游网红打卡地。  創作者浮光掠影,在最好的季节把柴达木最美的一面呈现给受众。然而长期生活在高寒缺氧地带的石油人,面对的现实却是残酷的。不是他们不懂得欣赏美景,而
期刊
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要素和重要保障,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学者们对生态文化内涵有诸多不同的理解和阐释,笔者倾向于学者郭云莆的观点,“生态文化是探讨和解决人与自然之间复杂关系的文化;是基于生态系统、尊重生态规律的文化;是以实现生态系统的多重价值来满足人的多重需求为目的的文化;是渗透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中,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的文化。”[1]
期刊
鲍永清,藏族,1967年2月出生于青海省海西州天峻县,青海省湟源县人,中国祁连山国家公园特邀攝影师,青海省祁连山自然保护协会副主席、首席生态摄影师,青海省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理事,青海省摄影家协会会员,青海省海西州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天峻县摄影家协会主席;摄影作品《对峙》曾获2016年美国《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中国区自然类冠军,作品《狭路相逢》获2017年首届中国青海三江源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摄影大赛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