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了解的人和关心的人参与评判
吴兰友(山东聊城)
2020年12月下《杂文月刊》刊登一文《莫让变味的网络评比空耗基层精力》,批评目前广泛存在的网络投票评比现象。文末呼吁,变味的网络评比之风当刹,别再让这种形式主义噱头徒增基层负担,消耗基层干部的干事精力。
说实话,网络投票对被评对象的客观评价有多大意义,评比组织者也未必认可,因为投票者多是参评者拉来的,即便有少数自愿投票者,又对参评者有多少了解?但为何有关部门还热衷网络评比?
其实,在有关部门那里,组织网络投票评比的作用至少有两个:一个是增加所谓的客观评价标准。比如某些“最”之评,候选对象20个最后只表彰10个,除由“专家”通过看材料决定先后名次外,增加网络投票评选好像有了“民意”和“定量”指标。再就是可“广造声势”增大活动影响力。因评选名次一定程度上由网络投票决定,相关参评对象会想法设法扩大自身“影响力”,通过发朋友圈等方式希望更多的人给自己投票,无意间扩大了评选活动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否则社会上能有几人知道某某评选?
既然网络评选形式大于实质,尤其若网络投票过多过滥,其公信力很小不说还会劳民伤财,所以网络投票评比活动亟需规范。那些由政府相关部门组织的网络投票,可由更高层次的部门“发文”禁止,即原则上不允许组织网络评选,至于那些有政府背景协会等组织的评选则应加以限制和规范。当然,若是民间组织的网络投票,那暂时可让他们自娱自乐一下,但必需明确绝不能动用公共资源组织网络评选。
另外,若禁了或限了网络评选投票,那评选的“民意”如何保护?一条原则,所有的投票评选最好让了解的人和关心的人参与评判,而不是随便拉个人来投票。
别剪掉孩子想象的翅膀
陆成文(辽宁锦州)
读《“想象力跟不上科技”当反思功利教育》(《杂文月刊》2020年12月下)有感。國际市场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国家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创新能力的竞争。然而,“如今已是人工智能时代,可孩子们的想象力水平还停留在凡尔纳写的《海底两万里》或叶永烈创作《小灵通漫游未来》的年代”,“青少年想象力跟不上科技发展”,“中国孩子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这些确实令人担忧。
在国人看来,考了“高分”的学生就是“好学生”,家长脸上有光,老师有奖金,学校有名望,官员有政绩。分数对学生、家长、老师、学校乃至地方政府各有所取。于是,考试分数和升学率成了考量学生、老师、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要指标。于是,学习成了孩子的唯一任务。结果是孩子成了被灌输知识的容器、考试的机器。他们有做不完的作业和练习,参加不完的补课班。他们成了中国“最累的人”,甚至有七龄童毅然给班主任打报告要求“提前退休”。孩子哪里还有时间去独立思考、自由想象呢?
少年儿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富于想象。但是,“标准答案”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剪掉了学生想象的翅膀。在考试中,一位监考老师发现考生面有难色,犹豫不答。于是拿来试卷一看,觉得有的题目连自己这个学过8年中文有18年教龄的语文教师也非常棘手:“每当捧起它,就想起那( )的故事。备选答案:动人心弦、激动人心、令人激动。”其实,这三个备选答案没有本质区别,填哪个都贴切。可是,答案只能是与课文中的一致,否则就不正确;孩子用“孔明”代替“诸葛亮”竟然被教师打了一个大红叉。如此考试、评价,孩子岂敢越雷池半步?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人类社会也不可能发展到今天。我们的学校、老师、家长,乃至整个社会都应特别注意保护和培育孩子的想象力。如此,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大有希望。
自疑,怀疑精神之
必备内涵
王海银(山西太原)
《拒绝投喂:赋予消费者关闭算法的权利》一文(《杂文月刊》2020年12月下)所反映出的问题,确实令人忧虑。社会进步需要共识和合力,而由“算法”构造的“信息茧房”,却让人们越来越封闭和偏执,越来越难以沟通。如此,怎么能找到“最大公约数”呢?
笔者以为,更令人担忧的是人性中的一个弱点:一旦喜欢上了某个观念,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关注支持这一观念的信息,而对相反的信息不屑一顾。在人际交往上,也倾向于与观念相近的相处、交流,天长日久,就会越来越坚信自己的观念,越来越固执己见,最终将自己的观念与自己的智识、价值和尊严联系起来,容不得他人“诋毁”。为了维护自己的“价值”和“尊严”,不惜将持相反观念者视为“脑残”。在网上,人们之所以会因为观念问题产生严重冲突,相互辱骂,原因就在于此。
因此,即使关闭了“算法”,拒绝了信息“投喂”,仍然会有许多人像蚕一样,自己为自己制作一个茧房,将自己封闭在其中。而要减少偏见,关键是要有自知之明,明白任何人的认知都有局限性,都难免存在大量的认知盲区和误区。我们崇尚怀疑精神,对经典书籍及权威专家的观念都要持怀疑态度,却对自己的观念却坚信不疑,是不合情理的。我们崇尚的自信,是指相信自己的潜能,相信自己生命和尊严的价值不逊于任何人,而非相信自己的观念都是正确的。退一步讲,即使你有非常充足的理由认定自己的观念是正确的,为了让更多的人接受你的观念,与你站在一起,共同推动社会进步,你也应该敞开胸怀,与持不同观念的人进行深入的交流,耐心地倾听他们的表述,了解其观念产生的原因和赖以存在的根据,从中发现破绽。这样,批评起来才能够有针对性,也才更有效。
吴兰友(山东聊城)
2020年12月下《杂文月刊》刊登一文《莫让变味的网络评比空耗基层精力》,批评目前广泛存在的网络投票评比现象。文末呼吁,变味的网络评比之风当刹,别再让这种形式主义噱头徒增基层负担,消耗基层干部的干事精力。
说实话,网络投票对被评对象的客观评价有多大意义,评比组织者也未必认可,因为投票者多是参评者拉来的,即便有少数自愿投票者,又对参评者有多少了解?但为何有关部门还热衷网络评比?
其实,在有关部门那里,组织网络投票评比的作用至少有两个:一个是增加所谓的客观评价标准。比如某些“最”之评,候选对象20个最后只表彰10个,除由“专家”通过看材料决定先后名次外,增加网络投票评选好像有了“民意”和“定量”指标。再就是可“广造声势”增大活动影响力。因评选名次一定程度上由网络投票决定,相关参评对象会想法设法扩大自身“影响力”,通过发朋友圈等方式希望更多的人给自己投票,无意间扩大了评选活动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否则社会上能有几人知道某某评选?
既然网络评选形式大于实质,尤其若网络投票过多过滥,其公信力很小不说还会劳民伤财,所以网络投票评比活动亟需规范。那些由政府相关部门组织的网络投票,可由更高层次的部门“发文”禁止,即原则上不允许组织网络评选,至于那些有政府背景协会等组织的评选则应加以限制和规范。当然,若是民间组织的网络投票,那暂时可让他们自娱自乐一下,但必需明确绝不能动用公共资源组织网络评选。
另外,若禁了或限了网络评选投票,那评选的“民意”如何保护?一条原则,所有的投票评选最好让了解的人和关心的人参与评判,而不是随便拉个人来投票。
别剪掉孩子想象的翅膀
陆成文(辽宁锦州)
读《“想象力跟不上科技”当反思功利教育》(《杂文月刊》2020年12月下)有感。國际市场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国家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创新能力的竞争。然而,“如今已是人工智能时代,可孩子们的想象力水平还停留在凡尔纳写的《海底两万里》或叶永烈创作《小灵通漫游未来》的年代”,“青少年想象力跟不上科技发展”,“中国孩子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这些确实令人担忧。
在国人看来,考了“高分”的学生就是“好学生”,家长脸上有光,老师有奖金,学校有名望,官员有政绩。分数对学生、家长、老师、学校乃至地方政府各有所取。于是,考试分数和升学率成了考量学生、老师、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要指标。于是,学习成了孩子的唯一任务。结果是孩子成了被灌输知识的容器、考试的机器。他们有做不完的作业和练习,参加不完的补课班。他们成了中国“最累的人”,甚至有七龄童毅然给班主任打报告要求“提前退休”。孩子哪里还有时间去独立思考、自由想象呢?
少年儿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富于想象。但是,“标准答案”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剪掉了学生想象的翅膀。在考试中,一位监考老师发现考生面有难色,犹豫不答。于是拿来试卷一看,觉得有的题目连自己这个学过8年中文有18年教龄的语文教师也非常棘手:“每当捧起它,就想起那( )的故事。备选答案:动人心弦、激动人心、令人激动。”其实,这三个备选答案没有本质区别,填哪个都贴切。可是,答案只能是与课文中的一致,否则就不正确;孩子用“孔明”代替“诸葛亮”竟然被教师打了一个大红叉。如此考试、评价,孩子岂敢越雷池半步?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人类社会也不可能发展到今天。我们的学校、老师、家长,乃至整个社会都应特别注意保护和培育孩子的想象力。如此,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大有希望。
自疑,怀疑精神之
必备内涵
王海银(山西太原)
《拒绝投喂:赋予消费者关闭算法的权利》一文(《杂文月刊》2020年12月下)所反映出的问题,确实令人忧虑。社会进步需要共识和合力,而由“算法”构造的“信息茧房”,却让人们越来越封闭和偏执,越来越难以沟通。如此,怎么能找到“最大公约数”呢?
笔者以为,更令人担忧的是人性中的一个弱点:一旦喜欢上了某个观念,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关注支持这一观念的信息,而对相反的信息不屑一顾。在人际交往上,也倾向于与观念相近的相处、交流,天长日久,就会越来越坚信自己的观念,越来越固执己见,最终将自己的观念与自己的智识、价值和尊严联系起来,容不得他人“诋毁”。为了维护自己的“价值”和“尊严”,不惜将持相反观念者视为“脑残”。在网上,人们之所以会因为观念问题产生严重冲突,相互辱骂,原因就在于此。
因此,即使关闭了“算法”,拒绝了信息“投喂”,仍然会有许多人像蚕一样,自己为自己制作一个茧房,将自己封闭在其中。而要减少偏见,关键是要有自知之明,明白任何人的认知都有局限性,都难免存在大量的认知盲区和误区。我们崇尚怀疑精神,对经典书籍及权威专家的观念都要持怀疑态度,却对自己的观念却坚信不疑,是不合情理的。我们崇尚的自信,是指相信自己的潜能,相信自己生命和尊严的价值不逊于任何人,而非相信自己的观念都是正确的。退一步讲,即使你有非常充足的理由认定自己的观念是正确的,为了让更多的人接受你的观念,与你站在一起,共同推动社会进步,你也应该敞开胸怀,与持不同观念的人进行深入的交流,耐心地倾听他们的表述,了解其观念产生的原因和赖以存在的根据,从中发现破绽。这样,批评起来才能够有针对性,也才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