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客留言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zjg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了解的人和关心的人参与评判
  吴兰友(山东聊城)
   2020年12月下《杂文月刊》刊登一文《莫让变味的网络评比空耗基层精力》,批评目前广泛存在的网络投票评比现象。文末呼吁,变味的网络评比之风当刹,别再让这种形式主义噱头徒增基层负担,消耗基层干部的干事精力。
   说实话,网络投票对被评对象的客观评价有多大意义,评比组织者也未必认可,因为投票者多是参评者拉来的,即便有少数自愿投票者,又对参评者有多少了解?但为何有关部门还热衷网络评比?
   其实,在有关部门那里,组织网络投票评比的作用至少有两个:一个是增加所谓的客观评价标准。比如某些“最”之评,候选对象20个最后只表彰10个,除由“专家”通过看材料决定先后名次外,增加网络投票评选好像有了“民意”和“定量”指标。再就是可“广造声势”增大活动影响力。因评选名次一定程度上由网络投票决定,相关参评对象会想法设法扩大自身“影响力”,通过发朋友圈等方式希望更多的人给自己投票,无意间扩大了评选活动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否则社会上能有几人知道某某评选?
   既然网络评选形式大于实质,尤其若网络投票过多过滥,其公信力很小不说还会劳民伤财,所以网络投票评比活动亟需规范。那些由政府相关部门组织的网络投票,可由更高层次的部门“发文”禁止,即原则上不允许组织网络评选,至于那些有政府背景协会等组织的评选则应加以限制和规范。当然,若是民间组织的网络投票,那暂时可让他们自娱自乐一下,但必需明确绝不能动用公共资源组织网络评选。
   另外,若禁了或限了网络评选投票,那评选的“民意”如何保护?一条原则,所有的投票评选最好让了解的人和关心的人参与评判,而不是随便拉个人来投票。
  别剪掉孩子想象的翅膀
  陆成文(辽宁锦州)
   读《“想象力跟不上科技”当反思功利教育》(《杂文月刊》2020年12月下)有感。國际市场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国家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创新能力的竞争。然而,“如今已是人工智能时代,可孩子们的想象力水平还停留在凡尔纳写的《海底两万里》或叶永烈创作《小灵通漫游未来》的年代”,“青少年想象力跟不上科技发展”,“中国孩子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这些确实令人担忧。
   在国人看来,考了“高分”的学生就是“好学生”,家长脸上有光,老师有奖金,学校有名望,官员有政绩。分数对学生、家长、老师、学校乃至地方政府各有所取。于是,考试分数和升学率成了考量学生、老师、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要指标。于是,学习成了孩子的唯一任务。结果是孩子成了被灌输知识的容器、考试的机器。他们有做不完的作业和练习,参加不完的补课班。他们成了中国“最累的人”,甚至有七龄童毅然给班主任打报告要求“提前退休”。孩子哪里还有时间去独立思考、自由想象呢?
   少年儿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富于想象。但是,“标准答案”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剪掉了学生想象的翅膀。在考试中,一位监考老师发现考生面有难色,犹豫不答。于是拿来试卷一看,觉得有的题目连自己这个学过8年中文有18年教龄的语文教师也非常棘手:“每当捧起它,就想起那( )的故事。备选答案:动人心弦、激动人心、令人激动。”其实,这三个备选答案没有本质区别,填哪个都贴切。可是,答案只能是与课文中的一致,否则就不正确;孩子用“孔明”代替“诸葛亮”竟然被教师打了一个大红叉。如此考试、评价,孩子岂敢越雷池半步?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人类社会也不可能发展到今天。我们的学校、老师、家长,乃至整个社会都应特别注意保护和培育孩子的想象力。如此,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大有希望。
  自疑,怀疑精神之
  必备内涵
  王海银(山西太原)
   《拒绝投喂:赋予消费者关闭算法的权利》一文(《杂文月刊》2020年12月下)所反映出的问题,确实令人忧虑。社会进步需要共识和合力,而由“算法”构造的“信息茧房”,却让人们越来越封闭和偏执,越来越难以沟通。如此,怎么能找到“最大公约数”呢?
   笔者以为,更令人担忧的是人性中的一个弱点:一旦喜欢上了某个观念,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关注支持这一观念的信息,而对相反的信息不屑一顾。在人际交往上,也倾向于与观念相近的相处、交流,天长日久,就会越来越坚信自己的观念,越来越固执己见,最终将自己的观念与自己的智识、价值和尊严联系起来,容不得他人“诋毁”。为了维护自己的“价值”和“尊严”,不惜将持相反观念者视为“脑残”。在网上,人们之所以会因为观念问题产生严重冲突,相互辱骂,原因就在于此。
   因此,即使关闭了“算法”,拒绝了信息“投喂”,仍然会有许多人像蚕一样,自己为自己制作一个茧房,将自己封闭在其中。而要减少偏见,关键是要有自知之明,明白任何人的认知都有局限性,都难免存在大量的认知盲区和误区。我们崇尚怀疑精神,对经典书籍及权威专家的观念都要持怀疑态度,却对自己的观念却坚信不疑,是不合情理的。我们崇尚的自信,是指相信自己的潜能,相信自己生命和尊严的价值不逊于任何人,而非相信自己的观念都是正确的。退一步讲,即使你有非常充足的理由认定自己的观念是正确的,为了让更多的人接受你的观念,与你站在一起,共同推动社会进步,你也应该敞开胸怀,与持不同观念的人进行深入的交流,耐心地倾听他们的表述,了解其观念产生的原因和赖以存在的根据,从中发现破绽。这样,批评起来才能够有针对性,也才更有效。
其他文献
《吕氏春秋》记载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为了让牛动起来,一个大力士去拉牛尾,结果“尾绝力勯,而牛不可行”;换个小孩上去,小孩拉着牛鼻环,就让牛乖乖跟着走。   一个人、一个单位、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都有“牛鼻子”——发展全局中的关键领域、重点任务、主要矛盾。面对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牵住“牛鼻子”是重要的方法论,用好了就能突破重点、带动全局,有“四兩拨千斤”的效果。   要牵对、牵好“牛鼻子”
期刊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其出处,一般的说法是西汉刘向的《说苑·正谏》:“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以此警告利令智昏者遇事要深思熟虑,想到后果:蝉欢叫饮露——螳螂想捕蝉——黄雀要啄螳螂——下面的弹弓正对着它,蝉、螳螂、黄雀三者都为了
期刊
《左传》载晋公子重耳(后来的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因國内祸乱,流亡到楚国,楚成王与他晤谈,事后对臣下称赞重耳的德行,谓之“广而俭,文而有礼”。“广而俭”一句,通常解释为志向广大而财用节俭,这是错误的。这里的“俭”不是指财物方面的节俭,而是处事有节度、能自我约制的意思。徒有远大志向而不能自我节制,不过是空洞的浮嚣,所以楚王以两者对举。《老子》中说:“俭故能广。”也是说一个相反相成的道理。  
期刊
纸杯无辜祭奸佞  杨方   最近,南京一奶茶店,在一款主打南京人文特色的纸杯上,将秦桧与祖冲之、曹雪芹、孙中山等历史名人并列。秦桧这个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人,竟跻身于历史文化名人行列。感觉这奶茶有点“不对味儿”。   杭州岳飞墓前,铁铸的秦桧夫妇跪像已成为奸佞的耻辱写照。“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岳飞墓前这副名联广为传颂。而今,南京这家奶茶店却很奇葩,大有“纸杯无辜祭奸佞”的味道。奶
期刊
办公室在四楼,免不了每日上楼下楼。每天临到上下班点,各种体型体重、各个职务级别的同事们紧赶慢踱,各种姿态、各种材质的鞋子与大理石接触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女人高跟鞋的咯吱声,男人牛筋皮鞋底的嗞嗞声,刚参加工作的毛头小伙碎步急蹬的咔咔声,急性子人三阶并作一阶奔跑的咚咚声,慢性子人哼歌且行一阶一停的哗哗声,肥胖者步步为营的嚓嚓声以及有人顺着楼梯扶手上下时发出的嗖嗖声等,形成一支独特的上下班交响曲。初听甚
期刊
语言是非常有意思的心理现象,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以“老”开头的词,通过歧视人的年龄,达到贬低对方的目的。假如双方价值观一致,也都认可“老”是一种奇耻大辱,那么被叫做“老东西”或“老女人”,心理暴击度便是百分之一百,男的开始入天价保健品,女的再也离不开医美和美颜滤镜。   我从二十出头活蹦乱跳的年纪,就天天被人叫老师,对“老”这个字习以为常。记得有次学生来,办公室里看了圈后失
期刊
有件小事一直在我心里。   16年前,我在北京,要写一个跟奶品有关的采访,联系了一家牛奶企业的员工,她的职责是在各地超市培训销售员。当时正是严冬,我转了好几道车才找到她的住处,要先穿过一个放着巨大音量音乐的超市,上楼后再经过一个震天动地的游戏机厅,昏黑的楼道里,前面又出现一个陡峭楼梯,直通阁楼。   她在阁楼房间门口招呼我,一进门,灯一开,我意外地放松下来:全色調是带着暖意的橘黄色,像一只睡得
期刊
常读史书,偶见清官格外钦羡,因为在“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封建时代,清官委实是凤毛麟角。近览《明史》,杨溥和范理的清廉事迹值得一书。   杨溥(1372年-1446年),字弘济,号南杨,谥文定,明朝内阁首辅、礼部尚书兼英殿大学士,是仁宣之治的缔造者之一,与杨荣、杨士奇史称“三杨”,共同“俾辅帝王,天下清平,朝无失政”。《明史》如此评价杨溥:“溥质直廉静,无城府,性恭谨。时谓士奇有学行,荣有才
期刊
时常可以在小区花园里听到两个阿婆聊天:侬退休工资多少?我4000出头一点。我跟侬差不多,4400。啊呀,够用就可以了,阿拉心又不黑。是呀是呀,够用就可以了,要钞票多,是没有底的,过年前政府还发了650块,够用了。   我在小学门口等候放学的小孩,却从来没有听见两个白领妈妈在一起谈论“够用就可以了”之类的话题。有两位妈妈聊天如下:我领了儿子还要赶到外头补课,一节课200块,两节课400块就没了,补课
期刊
朱长官要做两个样式规格相同的橱柜,找来了张木匠和李木匠,要他俩一人做一个。   张木匠因家务脱不开身,拿了图纸,运了木料,在自己的家中加工,李木匠在朱长官的府邸做活。   朱长官一天到晚看在李木匠身边,嘴巴唠叨没完,一会儿说尺寸长了,要缩;一会儿说尺寸短了,要换料;一会儿又说式样不妥,要翻工,经常弄得李木匠左右为难,哭笑不得。   一个星期后,张木匠给朱长官送来了橱柜。朱长官看了,称心如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