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其实是件老好老好的事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yue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非常有意思的心理现象,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以“老”开头的词,通过歧视人的年龄,达到贬低对方的目的。假如双方价值观一致,也都认可“老”是一种奇耻大辱,那么被叫做“老东西”或“老女人”,心理暴击度便是百分之一百,男的开始入天价保健品,女的再也离不开医美和美颜滤镜。
   我从二十出头活蹦乱跳的年纪,就天天被人叫老师,对“老”这个字习以为常。记得有次学生来,办公室里看了圈后失望地问:“就你在?老师呢?”把我给气得……难道我看起来不够老?于是努力做出老气横秋的样子:“我就是老——师,这位同学有事吗?”当时还有首特别流行的歌,描绘了“冬季的校园,白发的先生”,所以我不但不抵触变老,反而以白发和皱纹为荣,认为变老是智慧的表现。
   无独有偶。我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他们人生艰难,却在一日三餐、鸡毛蒜皮中,把一些最宝贵的、可傍身一生的东西传给我,比如勤俭、务实、自强和担当。从此看到年纪大的人,不管认不认识,我都有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相信有无数人也一样,或多或少都有被家中老人爱着的经历。
   我的一个朋友,由河北的奶奶带大。他小时候脸上有雀斑,被别的小孩嘲笑,不想去上学。小脚奶奶二话不说,拉起他,拄着拐,冒着风雪走了几里地,去城里买雀斑灵。他现在是微生物学博士后,说起这事总笑说自己是第一代化妆品的受害者;我却从他的故事里,听到一个老人,能力有限,仍努力要把她认为最好的东西给到孙子。
   根据最新数据,约八成的中国城市家庭,是祖辈参与、隔代教养的。在农村中,老人带大孩子的比例更是高达90%以上。而美国近二十多年间,只有10%的孩子跟祖父母长期生活过。
   既然这么多人都是老人带大的,理应对“老”有好感、亲切感,更不会恐惧反感了,那为何至今“老”这个字,还会形成巨大伤害力呢?
   我們做过一个研究,大多数人都认为最惨的事莫过于“生病、没钱,还上了年纪”。也有医生不久前发了朋友圈,感慨万千:“今天上午,一位86岁的老太太(过去是老教授),独自一人照顾他50多岁瘫痪的儿子,推着轮椅跑上跑下……”
   其实,老人们是整个社会贡献最大的群体,年轻时为家打拼、供养孩子,年老时也不肯浪费自己一点点余热,再帮孩子带大他们的孩子;最担心的也非自己本身,而是“怕自己生病了,拖累孩子们”。
   小时候看街上贴春联,总是“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代表了对年岁渐增的喜悦;小时候跟奶奶走在路上,也总被熟人打趣问:“长大后挣钱给谁花啊?”
   “给爷爷奶奶花。”
   “哎呀,这孩子孝顺,以后你们有福了。”
   如果我们能达成共识:不需要任何理由,年纪大的人就是理应得到最好的资源,他们劳累一生,不该再受一点苦——这样我们才能在年富力强时,充满努力干活的热情,因为会有一个美好的“老”景。
   尊老爱老,不是在重阳节时送一块糕,而是整个社会真正能做些什么。如果没时间定期帮所在社区的老人跑跑腿,那至少有一件事你可以做:永远不要再用“老”去贬低别人,或自己。
其他文献
我是一个爱笑的人。这里说的笑,不是甜美的微笑,不是轻蔑的冷笑,更不是一切尽在不言中的“会心一笑”,而是那种简单粗暴、豪放张扬的大笑。想要让我笑出声来,往往十分简单。小时候,只要给我一本《读者》或是《故事会》,我就能独自捧著杂志,对着其中“幽默与笑话”那几页笑上半天。   长大之后,虽然让人发愁的事比过去多了不少,但往好处看,能为我提供笑料的东西也多了许多——微博上“沙雕网友”写的段子,抖音上搞笑
期刊
语言是有重量的。或重或轻,不一而足。有成语为证:一言九鼎,一言千钧,金玉良言,语重心长,人微言轻等。   当然,语言是声波震动传播的结果,看不见摸不着,放在秤上是绝对秤不出来的。但实实在在的,不同的人每天说的话有明显分量差别。一般来说,权力大的人说话有分量,因为他有能力落实;重诺守信的人说话有分量,一诺千金,言出行随。而那些废话、空话、大话、套话,都是没有重量的,說和不说差不多。   最重的话
期刊
北京大名府留守梁中书给岳父蔡京送生辰贺礼。这件事既平常又不平常。说它平常,因为按照中国的礼俗,岳丈大人庆贺寿辰,女婿敬送礼物,是分内应做的事,合情合理。说它不平常,因为他送的礼物,不是什么寿面寿桃寿星公,而是金珠宝贝十大担。这十大担的金珠宝贝价值十万贯,叫十万贯生辰纲。当时拥有万贯家财已是富翁,一次生日送去了十万贯礼品,可真不少。   尤可注意的是,去年梁中书为蔡太师的生日已送过十万贯生辰纲,但
期刊
汗血马M自从跑出一日千里的标志性成绩之后,经营竞跑马匹的公司一家家找上门来,都热切希望M加盟。有开出数百万元年薪的,有承诺解决其妻子工作、保证孩子就读名校的,有主动提出给个中层职务的……M左思右想了一个月,最后选择了一家名为“宇宙骏马培训中心”的单位,担任首席竞跑师。培训中心待遇平平,但它承诺给M一个能充分干事的平台。   培训中心对M确实非常重视,入职第一年就给它申报省级动物竞跑健将;第二年又
期刊
宋徽宗时期的蔡京,智商情商一流,文章书法一流,可惜有人气,没人品;有才学,没节操。后来四起四落,繁华落尽,被贬海南儋州。还没到流放地,就以八十一岁高龄死于潭州。   至于死因,《大宋宣和遗事》说是穷饿而死。蔡京善于谋官,善于理财,还善于养生,家财亿万,怎么会饿死?据王明清《挥麈后录》记载:蔡京名气大,名声臭,一路南下,商家店铺结成行业同盟,坚决不卖饮食给他,有钱买不来东西,还招来口水谩骂。堂堂原
期刊
《吕氏春秋》记载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为了让牛动起来,一个大力士去拉牛尾,结果“尾绝力勯,而牛不可行”;换个小孩上去,小孩拉着牛鼻环,就让牛乖乖跟着走。   一个人、一个单位、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都有“牛鼻子”——发展全局中的关键领域、重点任务、主要矛盾。面对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牵住“牛鼻子”是重要的方法论,用好了就能突破重点、带动全局,有“四兩拨千斤”的效果。   要牵对、牵好“牛鼻子”
期刊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其出处,一般的说法是西汉刘向的《说苑·正谏》:“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以此警告利令智昏者遇事要深思熟虑,想到后果:蝉欢叫饮露——螳螂想捕蝉——黄雀要啄螳螂——下面的弹弓正对着它,蝉、螳螂、黄雀三者都为了
期刊
《左传》载晋公子重耳(后来的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因國内祸乱,流亡到楚国,楚成王与他晤谈,事后对臣下称赞重耳的德行,谓之“广而俭,文而有礼”。“广而俭”一句,通常解释为志向广大而财用节俭,这是错误的。这里的“俭”不是指财物方面的节俭,而是处事有节度、能自我约制的意思。徒有远大志向而不能自我节制,不过是空洞的浮嚣,所以楚王以两者对举。《老子》中说:“俭故能广。”也是说一个相反相成的道理。  
期刊
纸杯无辜祭奸佞  杨方   最近,南京一奶茶店,在一款主打南京人文特色的纸杯上,将秦桧与祖冲之、曹雪芹、孙中山等历史名人并列。秦桧这个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人,竟跻身于历史文化名人行列。感觉这奶茶有点“不对味儿”。   杭州岳飞墓前,铁铸的秦桧夫妇跪像已成为奸佞的耻辱写照。“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岳飞墓前这副名联广为传颂。而今,南京这家奶茶店却很奇葩,大有“纸杯无辜祭奸佞”的味道。奶
期刊
办公室在四楼,免不了每日上楼下楼。每天临到上下班点,各种体型体重、各个职务级别的同事们紧赶慢踱,各种姿态、各种材质的鞋子与大理石接触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女人高跟鞋的咯吱声,男人牛筋皮鞋底的嗞嗞声,刚参加工作的毛头小伙碎步急蹬的咔咔声,急性子人三阶并作一阶奔跑的咚咚声,慢性子人哼歌且行一阶一停的哗哗声,肥胖者步步为营的嚓嚓声以及有人顺着楼梯扶手上下时发出的嗖嗖声等,形成一支独特的上下班交响曲。初听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