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中等职业学校仍存在着课程设置偏于系统化、知识陈旧、应用性不强等诸多问题,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有较大偏差,无法满足社会需求。本文就林业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提出了一些改革的观点和方法。
关键词:中职教育 教学改革 课程体系 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改变,现行林业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已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转变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已成为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问题。为此,学校通过全面思考和反复论证,近年开始在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拓宽学生知识面、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通过几年的实施表明: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社会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拓展就业渠道等方面收效显著。
一、调整专业设置
为使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适应经济建设、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教育改革的需要,学校本着适应社会不同岗位群的要求,对现行的专业设置进行了大胆改革。针对近年来人们对庭院绿化要求越来越强烈,以及我国林业工作的重点逐步转向以保护森林为主的生态林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改变的具体情况,近年来开始对招生和就业相对困难的专业采取间断招生,并逐步减少原有部分专业的招生数量。根据现有的师资条件和教学设施,扩大林业和园林专业的招生比例。并在课程设置上与高职相关专业的课程配套,学生在获取中职学校毕业证书的同时,可报考高职院校,取得高职文凭。
二、加强课程体系改革,拓宽学生知识面
从现行的林科类专业课程设置上看,许多专业划分过细,专业口径过窄,不能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学校在参照林业中等职业学校各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大胆改革。我校对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原则是“压缩、合并、增设、调整”。具体做法是:
(一)普通课调整在保证总体课时基本不变的原则上稳妥进行。如语文在压缩课时的同时增开文秘写作,林业和园林专业压缩和取消物理等课程的课时。
(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灵活性合并。如植物学与树木学、森林经营学与造林学、园林花卉学与园林植物栽培学、测树学与测量学等课程合并,由教师灵活掌握,避免重复内容。
(三)增开选修课程,扩展专业口径。根据相近专业课程相似而各有侧重点的要求增设课程。林业和园林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基本相同,只在部分专业课上有差异,学习其它专业的少量课程就能从事相关性工作。目前,我校在林业专业增设部分园林专业课或园林专业增设部分林业专业课,采取交叉设置课程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知识面扩大,适应岗位范围更为广泛;使学生毕业后既能从事林业工作,又能组织园林生产。
三、改革教学模式
原有的教学模式太过注重理论教学,学生接触生产实践少,毕业后不能很快适应工作。经对这一情况,学校采取“2+1”教学模式,即在最后一年让学生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参加生产实践。其中林业专业先进行一学期的集中综合实践,为生产单位承担森林资源调查、抚育间伐、主伐规划设计等生产任务,让学生熟练掌握一至数项技能特长,最后一学期分散到林业生产单位边实习边找就业单位;园林专业在最后一年中全部分散到花卉生产基地等进行综合实践,目前已与有关单位建立了稳固的实习基地,在当地享有良好声誉,学生毕业后与生产单位直接签订就业合同。这种教学模式既能让学生掌握牢固的实践技能,获取一定的社会知识,更快地适应工作,开拓就业门路。又能提高学生对现实生产过程的感性认识,明确理论与实践的差异,将信息反馈回学校,为学校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改革与调整提供依据。
四、实行多证制度,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为增加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我校广开渠道,为学生获取多证创造条件。目前学校在组织教师参加培训,获取考评员资格证书后成立了林业行业特有工种技能考评小组,现已实行鉴定的工种有:园林花卉工、插花员、木材检验工、造林工、营林试验工、种苗工等。通过各种技能培训和考核鉴定,使学生在毕业时取得各自专业中职毕业证的同时,能获得2—3种技能证书。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明显增强,就业渠道增多。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
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师的素质密切相关。如何挖掘教师的潜力,激发进取心和责任心,调动教学积极性,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所在。为此学校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偿试:
(一)注重教师培训工作,建立师资培训资金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掌握新技术和新工艺,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学校为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和生产实践积极创造条件,在时间和资金上给以大力支持。学校组织教师有针对性地到生产单位参加实践,到大专院校进修培训;对专业课教师进行教育学和心理学培训;对非专业课教师进行林业、园林等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鼓励教师积极撰写教学、科研论文,参加各种实践和科研活动。凡发表论文、取得科研成果、获取各种荣誉的教师,都给予不同级别的奖励。
(二)大胆引聘教师,充实师资队伍力量
针对我校青年教师多,实践经验少的具体情况,近年来,先后从教学、科研和生产单位聘用多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到校任教。同时选派青年教师跟班听课和参加实践,提高了现任教师的素质,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还与有关单位建立了稳固的实习基地。
(三)完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学校在用人制度、分配方式上引入竞争机制,对教师进行合理考核、评优,把奖金、福利与课时和教学效果挂钩。学校每年都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分学期进行全面考评,以此评定优秀教师,给予相应的奖励。在教师中形成了勇挑重担,比优赶先的良好风气,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四)建立规范的教学检查制度
为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师教学自觉性,教学部门对各项教学工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检查措施。主要包括教师上课、教案、授课计划、实习计划、教学文件、考试、实践教学、成绩评定、听课、参加教研活动等。通过严格的检查,增强了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关键词:中职教育 教学改革 课程体系 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改变,现行林业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已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转变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已成为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问题。为此,学校通过全面思考和反复论证,近年开始在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拓宽学生知识面、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通过几年的实施表明: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社会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拓展就业渠道等方面收效显著。
一、调整专业设置
为使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适应经济建设、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教育改革的需要,学校本着适应社会不同岗位群的要求,对现行的专业设置进行了大胆改革。针对近年来人们对庭院绿化要求越来越强烈,以及我国林业工作的重点逐步转向以保护森林为主的生态林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改变的具体情况,近年来开始对招生和就业相对困难的专业采取间断招生,并逐步减少原有部分专业的招生数量。根据现有的师资条件和教学设施,扩大林业和园林专业的招生比例。并在课程设置上与高职相关专业的课程配套,学生在获取中职学校毕业证书的同时,可报考高职院校,取得高职文凭。
二、加强课程体系改革,拓宽学生知识面
从现行的林科类专业课程设置上看,许多专业划分过细,专业口径过窄,不能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学校在参照林业中等职业学校各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大胆改革。我校对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原则是“压缩、合并、增设、调整”。具体做法是:
(一)普通课调整在保证总体课时基本不变的原则上稳妥进行。如语文在压缩课时的同时增开文秘写作,林业和园林专业压缩和取消物理等课程的课时。
(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灵活性合并。如植物学与树木学、森林经营学与造林学、园林花卉学与园林植物栽培学、测树学与测量学等课程合并,由教师灵活掌握,避免重复内容。
(三)增开选修课程,扩展专业口径。根据相近专业课程相似而各有侧重点的要求增设课程。林业和园林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基本相同,只在部分专业课上有差异,学习其它专业的少量课程就能从事相关性工作。目前,我校在林业专业增设部分园林专业课或园林专业增设部分林业专业课,采取交叉设置课程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知识面扩大,适应岗位范围更为广泛;使学生毕业后既能从事林业工作,又能组织园林生产。
三、改革教学模式
原有的教学模式太过注重理论教学,学生接触生产实践少,毕业后不能很快适应工作。经对这一情况,学校采取“2+1”教学模式,即在最后一年让学生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参加生产实践。其中林业专业先进行一学期的集中综合实践,为生产单位承担森林资源调查、抚育间伐、主伐规划设计等生产任务,让学生熟练掌握一至数项技能特长,最后一学期分散到林业生产单位边实习边找就业单位;园林专业在最后一年中全部分散到花卉生产基地等进行综合实践,目前已与有关单位建立了稳固的实习基地,在当地享有良好声誉,学生毕业后与生产单位直接签订就业合同。这种教学模式既能让学生掌握牢固的实践技能,获取一定的社会知识,更快地适应工作,开拓就业门路。又能提高学生对现实生产过程的感性认识,明确理论与实践的差异,将信息反馈回学校,为学校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改革与调整提供依据。
四、实行多证制度,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为增加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我校广开渠道,为学生获取多证创造条件。目前学校在组织教师参加培训,获取考评员资格证书后成立了林业行业特有工种技能考评小组,现已实行鉴定的工种有:园林花卉工、插花员、木材检验工、造林工、营林试验工、种苗工等。通过各种技能培训和考核鉴定,使学生在毕业时取得各自专业中职毕业证的同时,能获得2—3种技能证书。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明显增强,就业渠道增多。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
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师的素质密切相关。如何挖掘教师的潜力,激发进取心和责任心,调动教学积极性,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所在。为此学校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偿试:
(一)注重教师培训工作,建立师资培训资金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掌握新技术和新工艺,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学校为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和生产实践积极创造条件,在时间和资金上给以大力支持。学校组织教师有针对性地到生产单位参加实践,到大专院校进修培训;对专业课教师进行教育学和心理学培训;对非专业课教师进行林业、园林等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鼓励教师积极撰写教学、科研论文,参加各种实践和科研活动。凡发表论文、取得科研成果、获取各种荣誉的教师,都给予不同级别的奖励。
(二)大胆引聘教师,充实师资队伍力量
针对我校青年教师多,实践经验少的具体情况,近年来,先后从教学、科研和生产单位聘用多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到校任教。同时选派青年教师跟班听课和参加实践,提高了现任教师的素质,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还与有关单位建立了稳固的实习基地。
(三)完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学校在用人制度、分配方式上引入竞争机制,对教师进行合理考核、评优,把奖金、福利与课时和教学效果挂钩。学校每年都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分学期进行全面考评,以此评定优秀教师,给予相应的奖励。在教师中形成了勇挑重担,比优赶先的良好风气,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四)建立规范的教学检查制度
为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师教学自觉性,教学部门对各项教学工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检查措施。主要包括教师上课、教案、授课计划、实习计划、教学文件、考试、实践教学、成绩评定、听课、参加教研活动等。通过严格的检查,增强了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