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当代社会压力越加繁重,生存、学习、就业压力多重压迫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面对情绪相对较敏感、抗压能力相对较弱的女大学生群体,如何提高检出率、降低复发率,如何家庭、社会、同伴协同合作,如何结合心理教育第一课堂的科学性与心理健康二课堂的趣味性,成为未来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一个思考的新方向。
关键词:女大学生 心理健康
一、当代女大学生群体特点概述
当代女大学生一般出生在1994-1997年之间,属于通俗意义上的“90后”,既有传统女性的细心、敏感、感情丰富等特点,又伴随着当代新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新的特质,如敢爱敢恨、行动力强、更容易接受新事物等。张晓玲等人通过对某大学女大学生与男大学生进行SCL-90的因子对比,发现与男大学生相比,女大学生一般胆小、怯懦、多虑、敏感、情感脆弱、情绪更容易波动。鲍云飞等人对300名女大学生进行的测试中发现,当今现代社会虽然已经超越了传统观念给女性设定的各种角色,但同时她们又收到传统文化及所营造的环境氛围的束缚,有意识地用传统的性别角色来要求自己、规范自己;同时,她们的自我意识呈现明显分化的现象,出现自我形象不确定、自我评价过低等现象。从前人研究不能发现,当代新社会的女大学生,虽然和其他时代的女性相比,显得更为自信、乐观,也拥有更多社会资源、比任何前代都掌握更多的社会话语权、公平权利等,但在社会多重压力的情况下,在传统文化潜意识的影响下,依然保留着前代女性的特征:敏感,多疑,自卑等。
二、当代女大学生的常见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1.恋爱问题。当代大学生处于青年期,恋爱是他们感兴趣并且愿意尝试的部分。根据埃里克森理论,青年期需要处理的问题是亲密对抗孤独的问题。根据中国的国情,大部分学生在高中时期,以考上大学为该阶段的目标,即使对异性抱有好感,或者想尝试恋爱,大部分都会被教师或者家长阻止。即使感情存在,但碍于当前阶段的目标,亦有不少学生决定以学业为重,“把美好的恋爱留待大学”。当这批学生踏进梦寐以求的大学校门,可能会发现,当代中国大学男女比例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现象,男多女少的工科类院校与男少女多的文科类院校占了半壁江山,而对于只招生女学生的纯女校而言,意味着该校学生在大学期间几乎不会有男性的同班同学。但是,当代社会亦已经不是靠书信往来,飞鸽传书的时代,当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成熟与发达,使得人际交往的便利性非常明显,大有“人未到信息先到”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身处女校或者男少女多的文科类院校,似乎并不会为女大学生的交友问题造成根源性的影响。然而,在校园中缺少与同龄异性的相处经验,会给女大学生的两性交往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纯女院的女大学生的大学生活往往更为单调,更为单纯地执行着“饭堂——宿舍——课室”等三点一线的生活模式。与其他女大学生相比,与同龄异性的经验缺失,往往使女校的学生在两性相处关系形成两极分化的局面:一部分在异性相处的问题是上更为谨慎,小心翼翼,踌躇不前;另一部分则更为开放、更期盼也更容易形成两性关系局面。
2.人际关系问题。当代青年学生的社会交往,很大一部分集中在与同齡人交往上。当大学生开始全新的大学生活时,往往会遭遇到一个困境,比起相对单纯的高中同学相处模式,大学同学之间的地域分布更广,同学们大多来自五湖四海,大家语言不同,生活习惯各异。而且,当代大学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相比非独生子女而言可能更为自我中心,因为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往往成为困扰学生本人,困扰辅导员老师以及困扰学校教学工作的一个不能忽视的部分。周丽琴等人的研究发现,女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比男大学生的更为明显,主要表现在有些女大学生家境比较贫困,总觉得低人一等。或者有些女学生性格寡淡,缺少知心朋友,终日郁郁寡欢,甚至换上社交恐惧症,极度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引起心理失衡的危机。人们普遍认为,同性之间的友谊似乎比异性间的友谊更为牢固,因为同性之间更能理解对方的想法和行为,更能对对方进行共情。但是,事实往往并非如此。纯女校中的宿舍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特别是当人际交往的主体为相对更为自我中心的90后时,问题往往更为突出。在宿舍相处过程中,往往细小的生活事件都能引起宿舍矛盾,例如作息时间、用水用电问题、清洁卫生问题等。而在女性的性格中,隐忍退让的特性占据了一部分,因此部分学生采取“心里不满,嘴上不言”的处理方式,企图他人能自身发现问题,自身解决问题。这往往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而当问题积小成大,往往细微问题即能成为导火线,宿舍问题一旦公开地爆发,即使事后能缓解,但亦已是破镜难圆的状态。
3.学习问题。无论当代社会发展如何迅速,大学生活有多么丰富多彩,作为学生的一项本职工作且是重要工作即为学习,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周丽琴等人在研究中发现,当代一些女大学生的学习自知力与约束能力相对较差,甚至持续按“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心态,一些女大学生把事业心、上进心、竞争意识看成是男性化的产物,认为是男性才需要具备此类特质。其次,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受到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这也令部分女大学生倍受打击,认为学习并不能改变现状。
三、社会发展状况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分析
1.社会舆论模式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分析。当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移动通讯网络的发达,使移动客户端日益成为生活中必备的用品,而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手机、手提电脑已经成为必备的生活用品,并且时刻不能离开左右。过多关注舆论信息的个体,往往有过度在意他人的视线与评价、忽视自我内心的感受等特征。而此类思维模式,也正是妨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问题所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关于“人的内心”的工作,个体需要与自身的内心进行交流,才能达成与内在自我的和解,因此,当代社会舆论的某些模式,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也是我院往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加以留意的一个方面。
2.社会压力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的人类比以往要感受到来自更多的各方面的压力。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压力来源主要有一下几点:人际交往的压力,包括恋爱的压力与亲子关系处理的压力、学业的压力、就业的压力、情绪管理的压力等。而在上述提到的几大压力来源中,就业压力与社会舆论渲染的程度更高。每年的就业季,各大媒体,都会不同程度的渲染“史上最难就业季”的话题。作为在校大学生,特别是新入学学生,尚未开始大学生活,已经需要为几年后的就业开始担忧,开始谋划。当然,从另一个角度上思考,提早规划、未雨绸缪意味着更早开始,有一股“赢在起跑线上”的意味。但是,从心理的角度分析,过早地踏入一个尚不需要马上解决的问题领域,就犹如小孩过早成熟,过早踏入成年人的世界,亦即意味着个体无法尽情享受当下的生活状态,如与宿舍同学尽快熟络,尽快适应与高中学习模式并不一样的大学学习方法等需要马上解决的部分,这也提示了在往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宣泄压力等主题的活动应当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活动模式,包括第一课堂的教育以及第二课堂的课外活动,以弥补在社会压力下受到不同程度影响的新入学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
参考文献:
[1]张晓玲,赵霞,朱庆成(2007).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分析.中国妇幼保健,4,525-527.
[2]鲍云飞(2005).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理论思考.皖西学院学报,21,3,127-129.
[3]周丽琴(2006).性别视角小的高校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7,2,44-47.
关键词:女大学生 心理健康
一、当代女大学生群体特点概述
当代女大学生一般出生在1994-1997年之间,属于通俗意义上的“90后”,既有传统女性的细心、敏感、感情丰富等特点,又伴随着当代新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新的特质,如敢爱敢恨、行动力强、更容易接受新事物等。张晓玲等人通过对某大学女大学生与男大学生进行SCL-90的因子对比,发现与男大学生相比,女大学生一般胆小、怯懦、多虑、敏感、情感脆弱、情绪更容易波动。鲍云飞等人对300名女大学生进行的测试中发现,当今现代社会虽然已经超越了传统观念给女性设定的各种角色,但同时她们又收到传统文化及所营造的环境氛围的束缚,有意识地用传统的性别角色来要求自己、规范自己;同时,她们的自我意识呈现明显分化的现象,出现自我形象不确定、自我评价过低等现象。从前人研究不能发现,当代新社会的女大学生,虽然和其他时代的女性相比,显得更为自信、乐观,也拥有更多社会资源、比任何前代都掌握更多的社会话语权、公平权利等,但在社会多重压力的情况下,在传统文化潜意识的影响下,依然保留着前代女性的特征:敏感,多疑,自卑等。
二、当代女大学生的常见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1.恋爱问题。当代大学生处于青年期,恋爱是他们感兴趣并且愿意尝试的部分。根据埃里克森理论,青年期需要处理的问题是亲密对抗孤独的问题。根据中国的国情,大部分学生在高中时期,以考上大学为该阶段的目标,即使对异性抱有好感,或者想尝试恋爱,大部分都会被教师或者家长阻止。即使感情存在,但碍于当前阶段的目标,亦有不少学生决定以学业为重,“把美好的恋爱留待大学”。当这批学生踏进梦寐以求的大学校门,可能会发现,当代中国大学男女比例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现象,男多女少的工科类院校与男少女多的文科类院校占了半壁江山,而对于只招生女学生的纯女校而言,意味着该校学生在大学期间几乎不会有男性的同班同学。但是,当代社会亦已经不是靠书信往来,飞鸽传书的时代,当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成熟与发达,使得人际交往的便利性非常明显,大有“人未到信息先到”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身处女校或者男少女多的文科类院校,似乎并不会为女大学生的交友问题造成根源性的影响。然而,在校园中缺少与同龄异性的相处经验,会给女大学生的两性交往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纯女院的女大学生的大学生活往往更为单调,更为单纯地执行着“饭堂——宿舍——课室”等三点一线的生活模式。与其他女大学生相比,与同龄异性的经验缺失,往往使女校的学生在两性相处关系形成两极分化的局面:一部分在异性相处的问题是上更为谨慎,小心翼翼,踌躇不前;另一部分则更为开放、更期盼也更容易形成两性关系局面。
2.人际关系问题。当代青年学生的社会交往,很大一部分集中在与同齡人交往上。当大学生开始全新的大学生活时,往往会遭遇到一个困境,比起相对单纯的高中同学相处模式,大学同学之间的地域分布更广,同学们大多来自五湖四海,大家语言不同,生活习惯各异。而且,当代大学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相比非独生子女而言可能更为自我中心,因为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往往成为困扰学生本人,困扰辅导员老师以及困扰学校教学工作的一个不能忽视的部分。周丽琴等人的研究发现,女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比男大学生的更为明显,主要表现在有些女大学生家境比较贫困,总觉得低人一等。或者有些女学生性格寡淡,缺少知心朋友,终日郁郁寡欢,甚至换上社交恐惧症,极度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引起心理失衡的危机。人们普遍认为,同性之间的友谊似乎比异性间的友谊更为牢固,因为同性之间更能理解对方的想法和行为,更能对对方进行共情。但是,事实往往并非如此。纯女校中的宿舍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特别是当人际交往的主体为相对更为自我中心的90后时,问题往往更为突出。在宿舍相处过程中,往往细小的生活事件都能引起宿舍矛盾,例如作息时间、用水用电问题、清洁卫生问题等。而在女性的性格中,隐忍退让的特性占据了一部分,因此部分学生采取“心里不满,嘴上不言”的处理方式,企图他人能自身发现问题,自身解决问题。这往往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而当问题积小成大,往往细微问题即能成为导火线,宿舍问题一旦公开地爆发,即使事后能缓解,但亦已是破镜难圆的状态。
3.学习问题。无论当代社会发展如何迅速,大学生活有多么丰富多彩,作为学生的一项本职工作且是重要工作即为学习,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周丽琴等人在研究中发现,当代一些女大学生的学习自知力与约束能力相对较差,甚至持续按“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心态,一些女大学生把事业心、上进心、竞争意识看成是男性化的产物,认为是男性才需要具备此类特质。其次,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受到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这也令部分女大学生倍受打击,认为学习并不能改变现状。
三、社会发展状况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分析
1.社会舆论模式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分析。当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移动通讯网络的发达,使移动客户端日益成为生活中必备的用品,而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手机、手提电脑已经成为必备的生活用品,并且时刻不能离开左右。过多关注舆论信息的个体,往往有过度在意他人的视线与评价、忽视自我内心的感受等特征。而此类思维模式,也正是妨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问题所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关于“人的内心”的工作,个体需要与自身的内心进行交流,才能达成与内在自我的和解,因此,当代社会舆论的某些模式,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也是我院往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加以留意的一个方面。
2.社会压力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的人类比以往要感受到来自更多的各方面的压力。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压力来源主要有一下几点:人际交往的压力,包括恋爱的压力与亲子关系处理的压力、学业的压力、就业的压力、情绪管理的压力等。而在上述提到的几大压力来源中,就业压力与社会舆论渲染的程度更高。每年的就业季,各大媒体,都会不同程度的渲染“史上最难就业季”的话题。作为在校大学生,特别是新入学学生,尚未开始大学生活,已经需要为几年后的就业开始担忧,开始谋划。当然,从另一个角度上思考,提早规划、未雨绸缪意味着更早开始,有一股“赢在起跑线上”的意味。但是,从心理的角度分析,过早地踏入一个尚不需要马上解决的问题领域,就犹如小孩过早成熟,过早踏入成年人的世界,亦即意味着个体无法尽情享受当下的生活状态,如与宿舍同学尽快熟络,尽快适应与高中学习模式并不一样的大学学习方法等需要马上解决的部分,这也提示了在往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宣泄压力等主题的活动应当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活动模式,包括第一课堂的教育以及第二课堂的课外活动,以弥补在社会压力下受到不同程度影响的新入学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
参考文献:
[1]张晓玲,赵霞,朱庆成(2007).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分析.中国妇幼保健,4,525-527.
[2]鲍云飞(2005).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理论思考.皖西学院学报,21,3,127-129.
[3]周丽琴(2006).性别视角小的高校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7,2,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