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写作”看写作课程的革新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QI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这个高科技、快节奏、碎片化的时代,“微写作”日益受到瞩目,并成为了语文教学的一个新的生长点,引发了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与思考。
   一、“微写作”的内涵
   “微写作”是指运用精练的语言描述场景、事物,表达观点,抒发情感。“微写作”是为了满足不同情境下的表达需求,以解决现实生活中运用语言的问题。篇幅小,耗时少,内容针对性强,操作简单,没有固定文体。关于“微写作”这一新词的出现,可以说它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但品味其叙事方式发现并不陌生,可以说古已有之。在古代笔记、寓言、笑话、诗论、楹联、谜语等中,都可见“微写作”的身影。由此可见,“微写作”古往今来一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微写作”对写作课程革新的影响
   写作只有源于生活,根植现实,才能真实灵动。而语文写作教学也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不能靠模式化教学,应更大限度地要求写作要延伸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要让学生写作文时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有感而发。“微写作”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引导学生多去体验生活,接触社会,在生活中去发现探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兴趣性,紧随时代步调。
   可以说,“微写作”进入中学作文教学,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写作平台。“微写作”可以带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比如,写作时间、写作内容与方式等,弱化了这些方面的限制,学生的思想也会“减负”,处于一个相对自由的状态,从而拥有更多的写作灵感与积极性,有利于中学作文教学的良性发展。“微写作”进入中学作文教学,虽说只是一个微小的变动,但牵动着中学生对写作学习的影响。因此,建构一种具有更高适用性的写作课程显得尤为迫切。可以说,写作课程是最富有差异性的课程,也是最需要差异化对待的课程。写作课程建构的一个重大转向,就是从关注写作知识的序列转为关注学生写作的困难。教师必须通过研究学生的写作行为和样本,来了解学生写作学习中所遭遇的实际困难并设法予以矫治。由于学生的写作困难通常只是局部的,又由于解决学生的写作困难注定无法毕其功于一役,所以,微型化的写作知识就成为改进学生写作状态的较为合适的选择。
   微型写作课程不求面面俱到,而是聚焦核心困难,选择核心知识,解决要害问题。由于学生在写作学习过程中要受到时间、精力等的种种制约,所以,写作课程知识必须高度简约,才能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因此,建构一种规模小、主题单纯、目标清晰、针对性强、有操作性的微型写作课程,就十分迫切与必要。
   三、如何设计微型写作课程
   (一)课程目标微型化。
   微型写作课程目标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以解决学生写作实际困难为最大诉求,而不求面面俱到地传授写作课程知识。学生在写作中遭遇的关键性困难,就成为微型写作课程的基本目标,多数学生在写作中普遍遇到的困难,是微型写作课程的主导目标,少数学生所遭遇的主要困难,则构成写作课程的分支目标。微型写作课程的主题,总是来源于学生写作中的实际困难和常见不足。写作指导要发挥其有效性,则需要有较强的针对性,针对制约学生写作水平提升的一两处瓶颈问题,实施有效干预。
   因此,教师对学生习作的分析会显得极其重要。教师必须在学生作文中仔细甄别其中的关键性问题,对问题进行细微化处理,使得问题更加具体化、明晰化,最终形成具体明确的微型目标。可见,有效的写作教学通常都是基于学生的实际问题展开的,而微作文在这方面就比大作文显得更有优势,具有更强的针对性、灵活性。
   (二)课程内容微型化。
   一方面,随着写作课程研究的不断深入,写作课程内容不断递增,这使得写作课程越来越成为难以掌握的巨大知识空间;另一方面,每位写作学习者在实际写作中,所能够有效应用的写作知识资源只是一个有限的小世界,在广大的知识空间与实际运用的小世界之间,则迫切需要进行有效的联通,否则,学习者面对诸多的写作知识资源也只有望洋兴叹的份。因此,如果要提升学习资源的实用性,就必须与特定的学习需求相捆绑,从而把学习资源和学习者联结起来,实现好沟通、易组织、可持续的“小世界效应”。
   因此,语文教师在明确学生的写作困难之后,需要掌握能解决这一困难的相应合宜的知识,并且能够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明确的知识和具体的例子,并借此创生出许多有效的写作课程内容。教师需要设计“写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让学生不断获得写作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以此产生持久的写作动力。
   总之,微型写作课程目标简洁,内容明确,环节清晰,便于课堂教学、检测及反馈。而相应的“微写作”指导,则必须目标细化,精准地判断学生的写作困难,对症下药,这样才能加强写作指导的针对性,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其他文献
21世纪是科技的时代、网络的时代,计算机网络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带来了便捷、及时和高效。然而,最近几年,一些负面网络现象的出现抹杀了网络有利的一面,片面夸大了网络不利的一面,面对90后的教育,教师与家长均是“谈网色变”。   目前,据调查:七成青少年上网目的是为了娱乐,由于电脑游戏容易上瘾,会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下降;再加上网络纷繁复杂,良莠不齐,学生年龄太小无法识别取舍,一些家长又或者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想象是学生创造力的萌芽,心理学研究证明,学龄初期,儿童的心理发展正处于想象力培养的黄金时期,这时候如果采用恰当的手段施以经常性的训练,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因势利导,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因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在自我美读中鼓励学生想象   小学语文教学要多读少
期刊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至今通用语言时间最长的语言之一,早在周朝就开始实行语言文字的统一,秦朝重新统一之后进一步规范了文字。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发展成为现在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汉语普通话。六十年代开始推广普通话,成立了专门的领导机构,制定了《汉语拼音方案》,发布了推普政策,制定了推普方针。八九十年代以宪法的形式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统
期刊
许多考生在翻译文言文时常常觉得捉襟见肘,事实上就是文言文积累不够,未能够做一个相对全面的总结。文言句式方法和意义的总结和掌握尤为重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
期刊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许多学生爱学记叙性的文章,而厌学说明性的文章;许多教师也认为,教学说明文总不如文学作品那么形象生动,学起来不免让人感到枯燥、乏味。   其实不然,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行省编义务教材初中语文也考虑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入选的一些说明文,多是精美的科学小品,不少写得形象生动,通俗活泼,让人读也饶
期刊
从2002年开始,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由客观题转为主观题,更加重视考查学生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要求考生从四个方面进行初步鉴赏评价:形象、语言、思想内容及表现手法。新的考试说明又增加了评价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这一点,考查面更广泛。因此,注重平时积累,平时多读一些名作或自己感兴趣的诗词,多研读一些关于古诗词赏析的文章,增强感悟能力,提高分析评价能力,对于学生越来越重要。而弄清与诗歌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如,借景
期刊
情景交融既表达情感,又描写景物,相互烘托,没有主次之分,二者几乎合为一体。清代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要达到情景交融,至少还需要两条:一要触景生情,二要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最大好处是赋予抽象的情感以形体,在对景物的描摹之中委婉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如,温庭筠
期刊
《滕王阁序》是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经典作品,是高中语文必修五古代抒情散文单元的一篇重要课文。文章中很多写景名句历久弥香,也是教学重点,对这篇课文景物描写的教学,怎样设计和处理,直接关系到教学效率的高低。《滕王阁序》的景物描写几乎涵盖了写景的所有角度和手法,是诗歌鉴赏练习、复习的绝好材料,是鉴赏、审美、诵读的最佳范本。为此,可以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一、教学目标   1.赏析名句,体会本文景色之
期刊
建筑高效的语文课堂,落实语文技能训练,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是优化课堂教学的目标,而新课标呼唤人文精神的教育,呼唤充满生命温暖的课堂,这就无疑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勃勃生机,也给我们教师带来极大的挑战,那么怎样巧妙设计,才能使教学呈现灵动,从而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呢?下面我从三方面谈教学《春酒》这课的收获。   一、注重文本研习与拓展延伸的统一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语文教师要用教材教学生,而不是教教
期刊
诗歌作为最古老的文学样式,从人类童年的歌唱《诗经》到文人的愤怒《离骚》,从汉魏晋士人的风骨到唐诗宋词元曲的经典奇葩,这棵诗歌大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荫庇滋养着吾国吾民的精神家园,它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追求。《语文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提出了“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味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的要求。如何让诗歌教学落到实处,使学生的人文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