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筑高效的语文课堂,落实语文技能训练,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是优化课堂教学的目标,而新课标呼唤人文精神的教育,呼唤充满生命温暖的课堂,这就无疑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勃勃生机,也给我们教师带来极大的挑战,那么怎样巧妙设计,才能使教学呈现灵动,从而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呢?下面我从三方面谈教学《春酒》这课的收获。
   一、注重文本研习与拓展延伸的统一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语文教师要用教材教学生,而不是教教材。阅读本身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果一味地标新立异游离于文本之外,那么,教学只能成为空中楼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让他们能静下心来阅读文本。只有阅读好文本,才能让学生在通过与文字亲近的过程中获得新知,陶冶情操,从而得到能力的提高。本节课的设计从有滋有味的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到品读语言揣摩深情,我始终扣住文体,在朗读技能的反复训练中,让学生不断感悟,体会作者浓浓的乡愁,感受到琦君童年的快乐、母亲的慈爱能干、邻里乡亲的温馨和睦。而这些正是萦绕在作者心中,一份难以割舍的故乡情结,从而达到文本主题的挖掘与升华。
   二、以情夺人,注重情感体验与感悟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从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不仅有主导作用,而且还具情感的感染作用。而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正是体现了这一特点。全文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紧扣一个“情”字展开。“入情——移情——激情”整堂课就是在这样一个情感发展的过程中展开的。首先,在导入课时,播放歌曲《故乡的云》,为课堂营造了思乡的氛围,紧接着在“初尝春酒”中,通过语言的理解和情态的把握,更是让学生沉浸在浓浓的思乡之中。然后在“细品春酒”中,通过换词品析句子,又处处带领我们感悟这份乡愁。而在“感悟乡愁”时,恰当地介绍了作者生平经历,并将最能表现琦君思路的话语展示出来,其中最深刻的一句是:“是啊,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故乡是漂泊海外游子心中的根。在教学中,我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的对思乡的古诗的积累,让他们对思乡的情感有了初步的感受,紧接着播放了余光中的《乡愁》的朗读录音,学生对思乡的愁苦感受又进了一步。而最为关键的还是罗大佑的《乡愁四韵》的歌曲把他们情感完全激发了出来,十四五岁的孩子很容易被情绪感染。这首忧伤的歌曲配以形象的动画,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歌中的“长江水”、“酒”、“母亲”、“信”、“乡土”、“乡愁”等字眼与课文中的许多内容是一致的,在这种特定的氛围的感染下,学生的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从而将这份情推向高潮,引出“我的故乡情结是什么?”整堂课正是被款款深情包围着,从而让学生更深入的走进文本,走进琦君那杯浓浓的地道家乡味的春酒,为此饮醉而不自知。
   三、营造平等、和谐的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从教师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只有营造平等、和谐的氛围,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思维才能畅通,才能有自己独到的想法和见解。在本节课上,我都给了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让他们能够畅所欲言,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他们个人的感受和独特见解。与此同时又能够准确抓住学生“回答”中闪光的东西加以引导,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使学生在不停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如在精读课文这一环节中,当学生品读到 “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的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会,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这句时学生回答 “表达我对八宝酒的喜欢的同时,作品也写出了作者机灵、调皮、可爱的情态时,我并没有停住脚步,而是继续挖掘文字背后的深藏的内涵,抛出一个既简单又耐人寻味的质疑“这一句有没有写得不够好的地方?如果把‘偷偷'和‘好几回'去掉好不好?”、“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这是一部思乡之作”,一个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啊。当学生的兴趣被激活,学生就会兴趣盎然,语文课堂就能迸射出生命的活力,绽放出智慧的花朵。
其他文献
近几年高考对古代诗歌考查的要求是:(1)鉴赏其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其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在解读诗歌时,如果教师仅仅是参照教材、解析、教学参考书等进行评说,那对于学生来说,仅仅是“照本宣科”,毫无新意,教师没有感情,学生自然不能体会到诗歌所蕴涵的思想感情,也就更谈不上审美体验了。诚如梁启超所言:“用情感来激发人,好像磁铁吸铁一样,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容不得
期刊
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永无止境,广大语文教师多渠道、多层次的探索使语文课堂教学异彩纷呈,硕果累累,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基础教育界近几年备受追捧的有“洋思模式”“杜郎口经验”“东庐讲学稿”等,他们都重视“先学后导”“展示汇报”等环节。那么,一张“导学案”能否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要求,能否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这是需要语文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   总的说来,新型课堂有两个最基本的步骤:第一,创建优
期刊
21世纪是科技的时代、网络的时代,计算机网络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带来了便捷、及时和高效。然而,最近几年,一些负面网络现象的出现抹杀了网络有利的一面,片面夸大了网络不利的一面,面对90后的教育,教师与家长均是“谈网色变”。   目前,据调查:七成青少年上网目的是为了娱乐,由于电脑游戏容易上瘾,会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下降;再加上网络纷繁复杂,良莠不齐,学生年龄太小无法识别取舍,一些家长又或者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想象是学生创造力的萌芽,心理学研究证明,学龄初期,儿童的心理发展正处于想象力培养的黄金时期,这时候如果采用恰当的手段施以经常性的训练,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因势利导,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因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在自我美读中鼓励学生想象   小学语文教学要多读少
期刊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至今通用语言时间最长的语言之一,早在周朝就开始实行语言文字的统一,秦朝重新统一之后进一步规范了文字。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发展成为现在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汉语普通话。六十年代开始推广普通话,成立了专门的领导机构,制定了《汉语拼音方案》,发布了推普政策,制定了推普方针。八九十年代以宪法的形式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统
期刊
许多考生在翻译文言文时常常觉得捉襟见肘,事实上就是文言文积累不够,未能够做一个相对全面的总结。文言句式方法和意义的总结和掌握尤为重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
期刊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许多学生爱学记叙性的文章,而厌学说明性的文章;许多教师也认为,教学说明文总不如文学作品那么形象生动,学起来不免让人感到枯燥、乏味。   其实不然,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行省编义务教材初中语文也考虑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入选的一些说明文,多是精美的科学小品,不少写得形象生动,通俗活泼,让人读也饶
期刊
从2002年开始,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由客观题转为主观题,更加重视考查学生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要求考生从四个方面进行初步鉴赏评价:形象、语言、思想内容及表现手法。新的考试说明又增加了评价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这一点,考查面更广泛。因此,注重平时积累,平时多读一些名作或自己感兴趣的诗词,多研读一些关于古诗词赏析的文章,增强感悟能力,提高分析评价能力,对于学生越来越重要。而弄清与诗歌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如,借景
期刊
情景交融既表达情感,又描写景物,相互烘托,没有主次之分,二者几乎合为一体。清代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要达到情景交融,至少还需要两条:一要触景生情,二要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最大好处是赋予抽象的情感以形体,在对景物的描摹之中委婉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如,温庭筠
期刊
《滕王阁序》是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经典作品,是高中语文必修五古代抒情散文单元的一篇重要课文。文章中很多写景名句历久弥香,也是教学重点,对这篇课文景物描写的教学,怎样设计和处理,直接关系到教学效率的高低。《滕王阁序》的景物描写几乎涵盖了写景的所有角度和手法,是诗歌鉴赏练习、复习的绝好材料,是鉴赏、审美、诵读的最佳范本。为此,可以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一、教学目标   1.赏析名句,体会本文景色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