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贵则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质疑能从根本上消除学生等待教师传授知识的依赖心理,变被动吸收为主动探索,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好方法。如何培养学生在读书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呢?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谈谈自己在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方面的几点浅显做法:
1、示范引导
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读。对于一篇文章的理解,学生常常是由于老师的讲授转化为自己的听懂,很少是由自己读懂的,长此下去,既便是让学生自读文章,也经常出现走马观花或读了几遍也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这将约束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主体作用的发挥。因而在教学中,很有必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尤其是在讲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示范,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1.1、找依据
如教学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小鹿的玫瑰花》一文时,文中写到“鹿弟弟也高兴地笑了,说:‘看来,你的玫瑰没有白栽!’”读到这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小鹿因为摔伤了腿,所以没看到自己种的玫瑰花开的是什么样的,但为什么鹿弟弟却说小鹿的玫瑰花没白种呢?
1.2、抓联系
所谓抓联系即是把课文前后之间的联系找出来进行质疑。例教学二年级下册《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课文第中间有这么一句“妈妈赶紧从背包里拿出雨衣递给身边的托利亚,托利亚又把雨衣给了萨沙。”读了课文后就可以设疑:为什么课文里的妈妈为什么不直接把雨衣拿给萨沙,而是先拿给托利亚,再由托利亚拿给萨沙?它与“我不是最弱小的”有什么关系?萨沙最后又把雨衣给了谁?在他们当中谁才是最弱小的?
1.3、揭矛盾
揭矛盾就是把课文中似乎写得有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如教学二年级下册《动手做做看》一文时,课文写:法国科学家朗志万,有一次向几个小朋友提了一个奇怪的问题:“一个杯子装满了水,再放进别的东西,水就会漫出来。如果放进一条金鱼,却不是这样。这是为什么?”作者在第五段却说:“伊琳娜找来一条金鱼,把它放进一个装满水的杯子里。哎呀,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水漫出来了。”我们可以这么设疑:为什么到底我们应该相信科学家郎志万的话,还是伊琳娜的话呢?他们俩的谁说的正确呢?郎志万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1.4、作解释
即理解某个词语、句子、段落是什么意思。如在学《数星星的孩子》一文时,可以直接提问:“北斗星果然绕着北极星慢慢地转动!”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们见过北斗星吗?见过北极星吗?它们都出现在天边的什么方向?
1.5、求原因
即是思考文章所写的结果是由什么原因产生。如教学《爱迪生救妈妈》一文时,可以提出这样问题:爱迪生的妈妈要进行手术,光线太暗了,爱迪生让伙伴们拿镜子,这与手术有什么关系呢?这几面镜子能起到什么作用呢?他为什么就没想到去找别人借灯呢?
1.6、探实质
读了文章后,思考文章内容说明什么道理,表现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反应了怎样的中心思想或揭露什么等等。如学习《恐龙的灭绝》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恐龙为什么会灭绝呢?不管是什么设想,其最主要原因就是适应不了社会环境。
通过以上的示范、引导,促使学生在读课文时找出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而一旦学生问题提得好,教师应马上给以肯定、鼓励,使他们敢读敢问,形成“不耻下问”的读风。阅读中要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只敢于质疑显然是不够的。引疑之后,教师应相机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解疑能力。
2、、抓住关键
2.1、在学生提出问题后,要让学生有阅读的时间,如有学生急于举手回答,要提醒他们带着问题认真阅读,以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其次,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相机引导,及时归纳,要求学生提高答题的完整性和表达的准确性;随时纠正语无伦次,用词不当的现象,这样,既可检查学生阅读效果,又能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学生具有初步的质疑能力,就能开拓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在讲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带着问题读,通过读解决问题。也就是说,教会学生怎样弄清题意,怎样阅读,怎样表达。如在教学《画家和牧童》这篇课文时,对于“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叫戴嵩”这个句子,我们可先指导学生弄清题意,要求学生分析句子中包含的几个重点词语,经过指导,学生看到这个句子重点从三方面理解:l、戴嵩是什么朝代的人?2、戴嵩是一位什么家?3、戴嵩这位画家普通吗?回答了三个问题以后自然就完全理解了这句话了。
2.2、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阅读课文,找出能说明“戴嵩是唐朝著名的画家”这一判断依据的语言材料,经过分析概括后抓住问题关键和要点进行解疑:l、戴嵩怎么画的?(他一会儿浓墨淡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2、围观的是如何称赞的?(“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镇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3、牧童是怎么评价戴嵩的画的?(“画错啦,画错!”)。
2.3、教师在鼓励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按合理的顺序,用规范的语文,把答案作连贯的表达。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让学生自读自疑,不断拓宽他们的思维,努力培养学生的质疑和解疑能力。
1、示范引导
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读。对于一篇文章的理解,学生常常是由于老师的讲授转化为自己的听懂,很少是由自己读懂的,长此下去,既便是让学生自读文章,也经常出现走马观花或读了几遍也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这将约束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主体作用的发挥。因而在教学中,很有必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尤其是在讲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示范,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1.1、找依据
如教学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小鹿的玫瑰花》一文时,文中写到“鹿弟弟也高兴地笑了,说:‘看来,你的玫瑰没有白栽!’”读到这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小鹿因为摔伤了腿,所以没看到自己种的玫瑰花开的是什么样的,但为什么鹿弟弟却说小鹿的玫瑰花没白种呢?
1.2、抓联系
所谓抓联系即是把课文前后之间的联系找出来进行质疑。例教学二年级下册《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课文第中间有这么一句“妈妈赶紧从背包里拿出雨衣递给身边的托利亚,托利亚又把雨衣给了萨沙。”读了课文后就可以设疑:为什么课文里的妈妈为什么不直接把雨衣拿给萨沙,而是先拿给托利亚,再由托利亚拿给萨沙?它与“我不是最弱小的”有什么关系?萨沙最后又把雨衣给了谁?在他们当中谁才是最弱小的?
1.3、揭矛盾
揭矛盾就是把课文中似乎写得有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如教学二年级下册《动手做做看》一文时,课文写:法国科学家朗志万,有一次向几个小朋友提了一个奇怪的问题:“一个杯子装满了水,再放进别的东西,水就会漫出来。如果放进一条金鱼,却不是这样。这是为什么?”作者在第五段却说:“伊琳娜找来一条金鱼,把它放进一个装满水的杯子里。哎呀,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水漫出来了。”我们可以这么设疑:为什么到底我们应该相信科学家郎志万的话,还是伊琳娜的话呢?他们俩的谁说的正确呢?郎志万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1.4、作解释
即理解某个词语、句子、段落是什么意思。如在学《数星星的孩子》一文时,可以直接提问:“北斗星果然绕着北极星慢慢地转动!”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们见过北斗星吗?见过北极星吗?它们都出现在天边的什么方向?
1.5、求原因
即是思考文章所写的结果是由什么原因产生。如教学《爱迪生救妈妈》一文时,可以提出这样问题:爱迪生的妈妈要进行手术,光线太暗了,爱迪生让伙伴们拿镜子,这与手术有什么关系呢?这几面镜子能起到什么作用呢?他为什么就没想到去找别人借灯呢?
1.6、探实质
读了文章后,思考文章内容说明什么道理,表现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反应了怎样的中心思想或揭露什么等等。如学习《恐龙的灭绝》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恐龙为什么会灭绝呢?不管是什么设想,其最主要原因就是适应不了社会环境。
通过以上的示范、引导,促使学生在读课文时找出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而一旦学生问题提得好,教师应马上给以肯定、鼓励,使他们敢读敢问,形成“不耻下问”的读风。阅读中要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只敢于质疑显然是不够的。引疑之后,教师应相机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解疑能力。
2、、抓住关键
2.1、在学生提出问题后,要让学生有阅读的时间,如有学生急于举手回答,要提醒他们带着问题认真阅读,以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其次,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相机引导,及时归纳,要求学生提高答题的完整性和表达的准确性;随时纠正语无伦次,用词不当的现象,这样,既可检查学生阅读效果,又能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学生具有初步的质疑能力,就能开拓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在讲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带着问题读,通过读解决问题。也就是说,教会学生怎样弄清题意,怎样阅读,怎样表达。如在教学《画家和牧童》这篇课文时,对于“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叫戴嵩”这个句子,我们可先指导学生弄清题意,要求学生分析句子中包含的几个重点词语,经过指导,学生看到这个句子重点从三方面理解:l、戴嵩是什么朝代的人?2、戴嵩是一位什么家?3、戴嵩这位画家普通吗?回答了三个问题以后自然就完全理解了这句话了。
2.2、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阅读课文,找出能说明“戴嵩是唐朝著名的画家”这一判断依据的语言材料,经过分析概括后抓住问题关键和要点进行解疑:l、戴嵩怎么画的?(他一会儿浓墨淡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2、围观的是如何称赞的?(“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镇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3、牧童是怎么评价戴嵩的画的?(“画错啦,画错!”)。
2.3、教师在鼓励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按合理的顺序,用规范的语文,把答案作连贯的表达。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让学生自读自疑,不断拓宽他们的思维,努力培养学生的质疑和解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