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恨歌》到《长生殿》

来源 :大观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st_fo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是中国爱情史上不可不说的故事。从唐代开始民间便开始流传着不同的故事版本,本文重点从《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中对杨贵妃的解读,来探讨李杨爱情故事的演变。
  关键词:杨贵妃 爱情演变 长恨歌 梧桐雨 长生殿
  
  中国古代历史上流传着一首首动人的爱情史诗,只是美好的爱情在掺杂了政治之后就变得不那么美好,褒姒有“烽火戏诸侯”,陈圆圆有“冲冠一怒为红颜”……李隆基与杨玉环生离死别的情事算是其中的奇葩。无数的文人墨客感慨其事,加入自己的理解,尽情描述、渲染,为我们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从《长恨歌》,经《梧桐雨》,再到《长生殿》,在看似相同的故事背景下,包含着不同的思想内涵。总的来说,都演绎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情事遭遇安史之乱的悲剧,透露出对李杨爱情的同情。其中最大的差别,我认为应该是杨贵妃形象上的差别以及主体内涵“情”的不同。
  一、杨贵妃形象差别
  杨贵妃作为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在文人笔下自然是风华绝代的一位宠妃。
  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杨贵妃首先是一个具有撩人性情的世俗化美人,反映着男人们的复杂欲望心理的美妇形象,娇艳明媚。因为“天生丽质难自弃”,所以“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经过一系列前后对比,展现了杨贵妃的绝顶美艳与万种风情,“佳丽三千”竟不敌杨妃一人,杨妃之魅力在此已被夸张至极。“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诗人极尽笔触描绘出唐明皇“御宇多年求不得”而所得的娇媚人儿,甚至不惜显得艳情和媚俗。其次,通过马嵬之死使她的命运悲剧化,通过相思、寻仙等情节使她更为纯情、高尚。在“化仙”部分,作者给了她另一种与众不同的脱俗之美(“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一改其原本温暖的娇媚,反而用了凄艳憔悴的悲凉, 给人一种凄婉、哀伤、楚楚可怜的美丽),成为一个被崇高化了的理想女神,突出了她对爱情的忠诚(一个人忍受着“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的无望等待),令人叹惋!
  不得不提的是在白朴的《梧桐雨》中,丝毫没有美化李、杨之间的爱情,反而是抱着鄙夷唾弃的态度来处理杨贵妃这个形象,尤其是着眼于杨贵妃“淫乱”这一特点,认为她是“红颜祸水”。开篇作者写杨妃得宠后,全家显贵,得意洋洋。然后就集中铺陈长生殿上的密誓。最讽刺的是,她所爱的并非给她地位的李隆基,而是能言善辩的安禄山,“近日边庭送来一蕃将来,名安禄山,此人滑黠,能善解人意,又能胡旋舞……妾心中怀想,不能再见,好是烦恼人也”。马嵬驿的关键时刻,她依然不为玄宗的处境着想,只知道埋怨,贪生怕死。她最初企图以往日恩情换来生存的希望,“妾死不足惜,但主上之恩,不曾报得,数年恩爱,教妾怎生割舍”。当这种假温情没有成功时,她变得更加霸道,近乎逼迫道:“陛下,怎生救妾身一救。”直至唐玄宗下令绞杀,她依然充满怨恨和绝望。
  和《梧桐雨》相反,洪昇作《长生殿》始终怀着一种对爱情的同情和赞美。作者不再把眼光单单放在人物的外在形象上,更是对其内在的人格魅力进行一系列的描绘,把杨贵妃塑造成一位具有杰出艺术才能,蕙质兰心,深明大义,勇于追求爱情,并敢于为爱情牺牲的巾帼英雄。
  她深深地爱着唐明皇,剧中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她强烈的嫉妒心,她会因为唐玄宗与虢国夫人暗送秋波而盛怒,会为唐玄宗偶幸梅妃而大闹。自古以来,帝妃的爱情是最不牢固的,她也明白“色衰而爱弛”的道理,以自己的天生丽质、出色艺术才能、缠绵徘恻的感情、寻欢作乐的本领,孜孜不倦地邀宠固宠,其目的就是为竭力避免那个可怕的结局:“只怕日久恩疏,不免白头之叹!”本剧中杨贵妃形象的最大的亮点就是马嵬驿自杀一事,作者让其变被动为主动。在群臣激昂的赐死声中,杨贵妃勇敢的站出来,自愿为唐明皇、为朝廷赴死“臣妾受皇上深恩,杀身难报。今事势危急,望赐自尽,以定军心。陛下得安稳至蜀,妾虽死犹生也。”使得她的形象更为高大。最终,杨妃由人而鬼,由鬼而仙,仍然锲而不舍的追求爱情,愿 “早赴泉台,和伊地中将连理栽”。为“重寻钗合盟”,大胆追求,惊天动地。
  二、“情”的差异
  “情”是文人创作中最为重要的部分,由于时代的差异、作者生活环境的差异等,对待同样的事件也会有不同的看法。由于对杨贵妃这一形象的理解差异,所以关于李杨的“情事”,在以爱情为线索时也各有所侧重。
  《长恨歌》就是一曲“长恨”的哀叹,缠绵、凄切。杨贵妃是美丽的,正是唐明皇“御宇多年求不得”的可人儿,所以开篇作者就极尽铺陈,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幸,他们相爱的甜蜜与欢愉,以及唐玄宗得到贵妃后沉湎于歌舞酒色不可自拔。然而,极乐之后必是极悲,安史之乱爆发,作者并没有花太多笔墨描绘安史之乱与唐明皇宠爱杨贵妃之间的必然联系,反而对两人的生离死别着重形容,使读者感受到的是他们爱情悲剧气氛,而不是对于唐玄宗昏庸的责备与贵妃“红颜祸水”的谴责。在正统意义上来说,对于象杨贵妃这种祸国殃民的“红颜祸水”,死后应该下地狱的,但在本诗中诗人却将她上升到天堂,让她成为蓬莱仙境中的一位仙子,显示出诗人对史书把战争的原因归结到女人身上的同情,保留了对女性的尊重。“诗人在这一点上作出了最大胆的创造,反传统的将杨贵妃的形象正面化,更见了诗人在写诗时并不带有任何政治色彩,只是想描述一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只不过这个故事的主角是明皇和杨妃,让人们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更多的想象”(《长恨绵绵,为情所困—论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晏家春)。
  白朴的《梧桐雨》则以丑化杨贵妃形象,塑造一位“红颜祸水”为主,在戏剧中更多的加入了政治因素,抒写一种人生变幻无穷、世事难料的沧桑之感,在感慨历史兴亡的同时加以褒贬。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称之为“沉雄悲壮,为元曲冠冕”。前三折主要记历史史实,白朴并没有对二人的爱情生活进行细致的描写,主要集中笔墨批判了唐玄宗因沉醉在与杨贵妃的爱情中而贻误朝政,最终酿成大祸,不仅自己受难,还连累了百姓,带有很强的讽刺意味。在马嵬驿时,很明显唐明皇也不愿赐死杨贵妃,但为了保住自己的帝王宝座,还是忍痛割爱,在政治面前,爱情也变得微不足道了。第四折悲剧并没有结束,唐明皇为自己的行为悔恨不已,他满怀愁绪,思念死去的杨贵妃,怀念过去的月夕花朝,“这雨一阵阵打梧桐叶凋,一点点滴人心碎了。枉着金井银床紧围绕,只好把泼枝叶做柴烧,锯倒。”在哀婉的歌声中,悲剧气氛达到顶点,成为一曲完全的悲剧。
  与白朴的警示惩戒意图不同,洪昇的《长生殿》通过杨、李的爱情所要表现的是人间的真情。而“情”不仅是指剧中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作者对“情”做了进一步的拓展,发展为“要使情留万古无穷”。 在第一曲《满江红》,就讲李、杨的爱情“精诚不散,终成连理”,而笑人间那些无情之人。在上半部分,表现出尊重历史的态度,但在赞美杨贵妃的同时对他们的爱情持肯定的态度。唐明皇不仅仅是被杨贵妃的美色所迷惑,他们拥有着更高层次的感情——因为同样擅长音韵而结合,因为有着更为牢固的感情基础,所以“莫问他别院离宫玉漏长!”。“占了情场”,不免“弛了朝纲”,当安禄山的兵马疾驰而来也就合情合理。为了使“情”更为崇高,作者突出了杨贵妃为爱情,为朝廷,为百姓自愿请死,完成了传统意义上的悲剧。
  到此峰回路转,杨贵妃羽化成仙,幡然悔悟,“我杨玉环,生遭惨毒,死抱沉冤。或者能悔前愆,得有超拔之日,也未可知。且住,(悲介)只想我在生所为,那一桩不是罪案。况且弟兄姊妹,挟势弄权,罪恶滔天,总皆由我,如何忏悔得尽!” 唯一不变的是她对唐明皇的爱恋,她宁愿不为仙,日日夜夜守候在唐明皇的窗前,正所谓“神仙本是多情种,蓬山远,有情通”。终于一改前人的悲情,将“情”进行到底,结局相对美满。
  综观《长恨歌》的长恨,到《梧桐雨》的否定,再到《长生殿》的真情,在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中,爱情本身是没有错的,只是因为唐明皇是帝王,纯真的不顾一切的爱情是惊世骇俗的,也是不被认同的,在错的时间、错的地点遇见了对的人,注定成为一场悲剧。不管是通过赞美杨玉环而抒发情思,还是通过贬低杨玉环而抒发政治抱负,由于生活的时代不同,有人生的经历不同,也总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写成各具特色的李杨之恋。
  
  参考文献:
  [1]王昕.“一篇长恨有风情”之“风情”涵义再讨论———兼谈<长恨歌>的主题[J].柳州师专学报, 2008
  [2]孟繁树.论《长生殿》中的“情”〔J〕.洪扬州师院学报,1989
  [3]邱雯.不同的杨、李之恋———<梧桐雨>、<长生殿>的分析和比较[J].考试周刊,2009.
  [4]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其他文献
“木桶原理”告诉我们,一个周边长短不一的木桶,其盛水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要使木桶盛更多的水,就必须想方设法改变短木板的现状。应用于教学,乃是教师要想提高班级的教学质量,就必须重视对差生的转变教育。差生教育工作不仅关系到班风校风、教学质量,而且关系到我国《义务教育法》的实施和整个国民素质提高的大问题。以下是笔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转变差生的一些探索。  一、转变差生,必须更新观念,摒弃认识上的偏见 
期刊
一篇文章重要的不是你写出了什么,而是你从中发掘出什么。搁在议论文中,就是——一让议论碰撞理性之光。  一、开篇描述,因叙带议  文章开头先对所议论的话题作形象的描述,或生动的叙述,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的同时,巧妙地引出议论的问题,或一语中的地端出观点,作为全文的总关,为下文的议论蓄势。  精彩文段:生活中值得我们鼓掌的事物有很多,当我们看到精彩的表演时,我们会鼓掌;当我们看到表现优秀的学生生站在领
期刊
Abstract:It is recognized that language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culture. It reflects the cultural contents and connotation. Namely, 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And the impact of culture upon l
期刊
摘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我们形成正确有效的思维方式的重要理论和具体工作的指导原则,正确理解和掌握这一观点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也要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在实践视域中分析矛盾探寻对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大学生 社会实践  作为我党的优良传统,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是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根本方针。通过参加社会实践,逐步接受社会生活的方式、规范与
期刊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低年级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是人生的一个起始点,。而低年级儿童集中注意的时间短,一节课有效注意时间一般只能保持十几分钟甚至更少,且不稳定,很非常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哪怕是一声音,他们都会转移注意的目标。那如何让低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好人生学习的奠基石呢?因些,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激活学生的快乐因子,提高其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真正掌握学习的
期刊
Abstract: Dickens is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the greatest English novelists of the Victorian period. David Copperfield published in 1849-1850,was written when Dickens creative power reached his height
期刊
摘要:贞节牌坊作为古徽州女性品德的标志物,在徽州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因为贞节牌坊过分的宣扬"守贞节这份品质,造成现今人们一种认知上的误区,认为这是徽州女子的象征,从而忽略掉徽州女人的其他品质。本文就是对真实的古徽州女子的一种还原,并分析贞节牌坊树立的原因和重贞节这一品质的原因。  关键词:贞节牌坊 徽州 女人 还原    牌坊的树立是古代徽州女子的荣耀,同时又是加重她们受封建礼教束缚的枷锁
期刊
摘要:《大公报》是清末中等社会的重要活动空间,而《大公报》的反缠足是中等社会的使命之一。《大公报》采取各种途径引导国民不缠足,然而事实上取得的效果却并不如人意。  关键词:《大公报》 清末 不缠足 中等社会    一、中等社会之使命  到二十世纪初年,社会关系发生变动,为反映这一变动,新型知识分子开始用“中等社会”一词标示自己。他们把当时的社会分为三等:上等社会、中等社会和下等社会。他们写道:“中
期刊
摘要: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待传统的态度是复杂的,有激烈批判的一面,但也同样存在着注重传统的倾向,本文罗列了一些新文化运动时期各个派别显示出来的不同程度的保守思想,有些保守思想甚至出现在比较激进的人物身上,这些保守思想的出现,在当时中国的国情和所面对的国际形势来看,影响比较深刻。  关键词:保守思想 传统 新文化运动    一、清末民初的保守思想进程及其演进  (一)从清末的论战看其中的保守思想  清末
期刊
摘要:李欧梵是一位海外华人学者,他以独特的学术方法去观照中国现代文学,不拘一格地采用了史传叙述,文化阐述,文本解读的方法,把现代性问题贯穿始终,也体现出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他处在边缘地位,能够以更为广阔的的角度去看待这些文学现象,从多元的角度把握文学的根本问题,具有很大价值的。为现代文学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  关键词:边缘化 文本细读 浪漫 现代性    李欧梵是一位海外华人学者,在拜读过他的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