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东盟各国高等教育的产生和发展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一些国家的高等院校甚至是依靠欧美国家的帮助建立起来的。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东盟国家努力保护本国文化,采用多种形式在高校开展德育工作,建立了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综合德育体制。
【关键词】多元文化 东盟 高校德育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德育要渗透于学校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中。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情况,我们研究东盟国家高校改革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寻求某些共同的规律,对改善我国学校的德育工作具有借鉴意义。虽然东盟各国多为资本主义社会,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两种社会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针是截然不同的,但我国与东盟各国同处于亚洲,在地域上邻近,在文化上也有较多交流,德育作为一门育人的科学,特别是在道德行为的锻炼等方面,我们可以吸取东盟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改进高校德育工作。
一、东盟国家高校德育工作的特点
(一)多元文化背景
东盟国家均处于多元文化背景下,具有多民族多宗教的特点。如泰国,佛教是泰国的国教,有90%以上的居民信奉佛教,泰国的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和建筑等几乎都和佛教有着密切关系,佛教为泰国人塑造了道德标准,使之形成了崇尚忍让、安宁和爱好和平的精神风范。同时,泰国又是一个由30多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的差异和佛教在泰国的特殊地位,是高校在德育工作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在多元文化社会中,以何种道德标准来引导新一代的新加坡人也是新加坡政府面临的一个难题。新加坡领导人认为,克服移民心态和维持多元种族、多元宗教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在新加坡的学校里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使学生从小树立起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始终在教育中培养学生“我是新加坡人”的民族意识,增加国民的凝聚力、向心力,建设和谐的新加坡。
(二)战后高等教育的发展受西方文化影响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民族和多元文化的国家,马来族、华族、印巴族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马来西亚在16世纪相继遭到葡萄牙、荷兰、英国以及日本的侵占,沦为帝国主义殖民地长达数百年之久。在长期的殖民统治中学校教育带有浓厚的殖民教育色彩。因此,马来西亚在独立后,要消除殖民统治对其产生的影响,维护国家独立和民族团结。
泰国的高等教育国家化程度很高,这与它积极接纳和学习西方文化是分不开的。泰国早期的高等教育受到了欧洲教育的影响,它的高等教育几乎是依靠欧美国家的帮助建立起来的。它的师资全部为欧美培养的学生。目前,泰国的高等教育师资仍然以欧美培养的学生为主,名牌大学特别是私立名校更为突出。
(三)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坚持传统文化的传承
马来西亚作为发展中国家,虽然马来族、华族、印巴族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但其近现代教育发展起步较晚,直到19世纪之后,才有正规的学校,而且在很长时期里带有浓厚的殖民教育色彩。马来西亚在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文化中消极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殖民统治中的文化侵蚀。为了保护传统文化,马来西亚十分重视道德教育,在德育中重视传统价值观教育,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盲目崇尚西方文化,不忘传统文化。
新加坡是世界上大力推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国家之一,把传统道德和价值观作为抵御西方消极影响的支柱。泰国的高等教育是靠西方国家帮助建立起来的,但是,泰国也开办了佛教大学,并在一些普通高等院校里开设佛学专业或佛学课程,保护本国的文化和传统。
二、东盟国家高校德育工作对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一)建立综合德育体制
我国也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各民族、宗教之间存在一定文化差异,同时我国目前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新阶段,社会转型时期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各种社会思潮和理论研究十分活跃。现代的大学生正处于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的年代,做好高校德育工作,必须采用多种形式,建立全方位、立体的德育教育体制。
综合德育体制,使学校、家庭、社会的德育三者结合,形成一个相互作用、不断协调、目标一致的综合德育网络。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相结合,是新加坡学校德育成功的经验。其一,注重家庭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强调学校德育应与家庭密切联系,如学校成立家长联谊会等,充分发挥家庭作为社会细胞的德育作用。李光耀指出:“这是一个家庭结构、社会结构相结合,把家庭单位连成一体的伦理关系和结合力的问题。我国的家庭结构坚固,具有抚育下一代、继往开来的巨大潜力,家庭把社会价值观念潜移默化,而不是以正式讲授的方式传给下一代。如果我国社会要在不失去它的文化传统、同情心和智慧的情形底下自力更生,我们就必须保存这种珍贵的家庭结构。”其二,建立广泛的社会教育网、监督站,创建学校和社会机构一体的共同配合、共同活动的文明社区。其三,推行学校、社会一致的德育目标,共同的价值标准。学校德育教育的内容都是社会真实推行的东西,学校倡导的即是社会所鼓励的,学校所批判的即是社会所惩罚的,理论与现实相吻合,社会的政策导向与学校的德育目标互相配合,步调一致,形成合力,使新加坡的学校德育效果显著。
我国高校德育工作要以“两课”教学为德育的主体,高等教育中的德育不仅要有专门的德育课教学,而且还要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各门学科教学和课外活动、校外活动之中。重视学生工作、校园文化建设,加大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投入。不能仅仅重视课程教学,更要把能力培养及行为训练融入到教学中,重视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统一。例如,马来西亚的学校德育不仅依靠道德教育课和伊斯兰教课,而且通过各学科及课外活动等进行。
尽管各国的国情不同,人才培养目标有差异,但德育形式多样化是德育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学校要弥补德育课程时间和方法的不足,就要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不断创新,在课外活动中融入道德教育,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各具风格的德育活动。如举办各种不同的道德讨论会、演讲会、报告会、展览会、科研成果竞赛评比、热点问题的专题讲座,以及音乐、戏剧、舞蹈活动等。
(二)高校德育要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
德育教育必须密切联系社会实际,根据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变化并联系本国实际情况,不断调整道德教育的内容、形式等,以满足社会变化发展的需要。注重从社会实际出发,开展德育研究,探索学校德育现代化的路子,例如知识产权保护、感恩教育、爱國主义教育等。
新加坡重视通过各种校园活动、社会活动等非课堂教学形式的德育实践来加强道德教育,寓道德教育于学校及社会活动之中。新加坡教育部规定学校设 专职课外活动,要求学生参加一定的课外活动并把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分数计入成绩册,还制定社区服务纲领,以配合学校道德教育课程。
我国开展德育工作,应围绕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和关于自己成长的现实问题确立主题,以培养大学生诚信道德品质、关注大学生成长成才、培育大学生健康人格为宗旨,探索和建立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体系,利用各种重要的节日和纪念日,挖掘教育资源,不断深化内涵,使主题实践活动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还要通过机制创新提升实践活动的整体层次,扩大实践活动的社会影响,采取基地化建设、市场化运作、社会化组织、事业化推进等有效措施使实践活动经常化、持久化。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相关制度。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动力机制,充分发挥大学生智力资源优势,开展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德育教育与加强法制相结合
西方国家在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中注重发挥法规的作用。在美国,很多大学都设有警察局,学生若有违法行为,轻则由校警配合学校进行教育,重则交校外警察局法办。而且,西方学校把许多德育教育内容融于制定的准则之中,如常用语言和行为的准则、家庭中的行为准则、人与人之间的准则、与学生有关的社会准则等,严格执行健全的法规与准则,使德育教育处于良性循环之中。
东盟国家受西方高等教育的影响,也十分重视将道德教育与法制相结合。1990年2月,新加坡政府发表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了各族人民都能比较愉快地认同和接受的“五大共同价值观”: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异中求同,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1991年1月15日,作为白皮书的共同价值观得到了新加坡国会的批准,成为新加坡的国家意识和精神支柱。
我国高校德育工作与法制教育是分不开的,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既要靠德育工作,也离不开法律的约束。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大学门槛降低,大学生人数增多,大学也由过去集体封闭式的管理变为多种形式并存的开放式管理。这些都给高校德育工作提高了難度。高校德育工作必须与法制教育结合起来,我们除了加强道德教育外,还要依靠法律。我国高校设立了法律基础课程作为大学生公共必修课程,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学生树立牢固的法律意识,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同时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除了课程教育的形式,我们还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将德育与法制教育结合起来,善于利用身边的事情对学生进行案例教育,寓法律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使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切合大学生实际生活,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多元文化 东盟 高校德育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德育要渗透于学校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中。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情况,我们研究东盟国家高校改革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寻求某些共同的规律,对改善我国学校的德育工作具有借鉴意义。虽然东盟各国多为资本主义社会,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两种社会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针是截然不同的,但我国与东盟各国同处于亚洲,在地域上邻近,在文化上也有较多交流,德育作为一门育人的科学,特别是在道德行为的锻炼等方面,我们可以吸取东盟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改进高校德育工作。
一、东盟国家高校德育工作的特点
(一)多元文化背景
东盟国家均处于多元文化背景下,具有多民族多宗教的特点。如泰国,佛教是泰国的国教,有90%以上的居民信奉佛教,泰国的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和建筑等几乎都和佛教有着密切关系,佛教为泰国人塑造了道德标准,使之形成了崇尚忍让、安宁和爱好和平的精神风范。同时,泰国又是一个由30多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的差异和佛教在泰国的特殊地位,是高校在德育工作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在多元文化社会中,以何种道德标准来引导新一代的新加坡人也是新加坡政府面临的一个难题。新加坡领导人认为,克服移民心态和维持多元种族、多元宗教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在新加坡的学校里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使学生从小树立起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始终在教育中培养学生“我是新加坡人”的民族意识,增加国民的凝聚力、向心力,建设和谐的新加坡。
(二)战后高等教育的发展受西方文化影响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民族和多元文化的国家,马来族、华族、印巴族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马来西亚在16世纪相继遭到葡萄牙、荷兰、英国以及日本的侵占,沦为帝国主义殖民地长达数百年之久。在长期的殖民统治中学校教育带有浓厚的殖民教育色彩。因此,马来西亚在独立后,要消除殖民统治对其产生的影响,维护国家独立和民族团结。
泰国的高等教育国家化程度很高,这与它积极接纳和学习西方文化是分不开的。泰国早期的高等教育受到了欧洲教育的影响,它的高等教育几乎是依靠欧美国家的帮助建立起来的。它的师资全部为欧美培养的学生。目前,泰国的高等教育师资仍然以欧美培养的学生为主,名牌大学特别是私立名校更为突出。
(三)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坚持传统文化的传承
马来西亚作为发展中国家,虽然马来族、华族、印巴族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但其近现代教育发展起步较晚,直到19世纪之后,才有正规的学校,而且在很长时期里带有浓厚的殖民教育色彩。马来西亚在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文化中消极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殖民统治中的文化侵蚀。为了保护传统文化,马来西亚十分重视道德教育,在德育中重视传统价值观教育,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盲目崇尚西方文化,不忘传统文化。
新加坡是世界上大力推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国家之一,把传统道德和价值观作为抵御西方消极影响的支柱。泰国的高等教育是靠西方国家帮助建立起来的,但是,泰国也开办了佛教大学,并在一些普通高等院校里开设佛学专业或佛学课程,保护本国的文化和传统。
二、东盟国家高校德育工作对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一)建立综合德育体制
我国也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各民族、宗教之间存在一定文化差异,同时我国目前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新阶段,社会转型时期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各种社会思潮和理论研究十分活跃。现代的大学生正处于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的年代,做好高校德育工作,必须采用多种形式,建立全方位、立体的德育教育体制。
综合德育体制,使学校、家庭、社会的德育三者结合,形成一个相互作用、不断协调、目标一致的综合德育网络。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相结合,是新加坡学校德育成功的经验。其一,注重家庭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强调学校德育应与家庭密切联系,如学校成立家长联谊会等,充分发挥家庭作为社会细胞的德育作用。李光耀指出:“这是一个家庭结构、社会结构相结合,把家庭单位连成一体的伦理关系和结合力的问题。我国的家庭结构坚固,具有抚育下一代、继往开来的巨大潜力,家庭把社会价值观念潜移默化,而不是以正式讲授的方式传给下一代。如果我国社会要在不失去它的文化传统、同情心和智慧的情形底下自力更生,我们就必须保存这种珍贵的家庭结构。”其二,建立广泛的社会教育网、监督站,创建学校和社会机构一体的共同配合、共同活动的文明社区。其三,推行学校、社会一致的德育目标,共同的价值标准。学校德育教育的内容都是社会真实推行的东西,学校倡导的即是社会所鼓励的,学校所批判的即是社会所惩罚的,理论与现实相吻合,社会的政策导向与学校的德育目标互相配合,步调一致,形成合力,使新加坡的学校德育效果显著。
我国高校德育工作要以“两课”教学为德育的主体,高等教育中的德育不仅要有专门的德育课教学,而且还要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各门学科教学和课外活动、校外活动之中。重视学生工作、校园文化建设,加大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投入。不能仅仅重视课程教学,更要把能力培养及行为训练融入到教学中,重视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统一。例如,马来西亚的学校德育不仅依靠道德教育课和伊斯兰教课,而且通过各学科及课外活动等进行。
尽管各国的国情不同,人才培养目标有差异,但德育形式多样化是德育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学校要弥补德育课程时间和方法的不足,就要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不断创新,在课外活动中融入道德教育,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各具风格的德育活动。如举办各种不同的道德讨论会、演讲会、报告会、展览会、科研成果竞赛评比、热点问题的专题讲座,以及音乐、戏剧、舞蹈活动等。
(二)高校德育要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
德育教育必须密切联系社会实际,根据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变化并联系本国实际情况,不断调整道德教育的内容、形式等,以满足社会变化发展的需要。注重从社会实际出发,开展德育研究,探索学校德育现代化的路子,例如知识产权保护、感恩教育、爱國主义教育等。
新加坡重视通过各种校园活动、社会活动等非课堂教学形式的德育实践来加强道德教育,寓道德教育于学校及社会活动之中。新加坡教育部规定学校设 专职课外活动,要求学生参加一定的课外活动并把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分数计入成绩册,还制定社区服务纲领,以配合学校道德教育课程。
我国开展德育工作,应围绕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和关于自己成长的现实问题确立主题,以培养大学生诚信道德品质、关注大学生成长成才、培育大学生健康人格为宗旨,探索和建立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体系,利用各种重要的节日和纪念日,挖掘教育资源,不断深化内涵,使主题实践活动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还要通过机制创新提升实践活动的整体层次,扩大实践活动的社会影响,采取基地化建设、市场化运作、社会化组织、事业化推进等有效措施使实践活动经常化、持久化。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相关制度。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动力机制,充分发挥大学生智力资源优势,开展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德育教育与加强法制相结合
西方国家在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中注重发挥法规的作用。在美国,很多大学都设有警察局,学生若有违法行为,轻则由校警配合学校进行教育,重则交校外警察局法办。而且,西方学校把许多德育教育内容融于制定的准则之中,如常用语言和行为的准则、家庭中的行为准则、人与人之间的准则、与学生有关的社会准则等,严格执行健全的法规与准则,使德育教育处于良性循环之中。
东盟国家受西方高等教育的影响,也十分重视将道德教育与法制相结合。1990年2月,新加坡政府发表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了各族人民都能比较愉快地认同和接受的“五大共同价值观”: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异中求同,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1991年1月15日,作为白皮书的共同价值观得到了新加坡国会的批准,成为新加坡的国家意识和精神支柱。
我国高校德育工作与法制教育是分不开的,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既要靠德育工作,也离不开法律的约束。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大学门槛降低,大学生人数增多,大学也由过去集体封闭式的管理变为多种形式并存的开放式管理。这些都给高校德育工作提高了難度。高校德育工作必须与法制教育结合起来,我们除了加强道德教育外,还要依靠法律。我国高校设立了法律基础课程作为大学生公共必修课程,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学生树立牢固的法律意识,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同时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除了课程教育的形式,我们还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将德育与法制教育结合起来,善于利用身边的事情对学生进行案例教育,寓法律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使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切合大学生实际生活,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