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规程》《纲要》《指南》《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等各种文件中都提到了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区域活动就承载着这样的教育价值,它能够以其个别化的教育形式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了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对幼儿而言,它是一种开放性的,低结构性的活动。对教师而言,它是教师基于对幼儿兴趣与需要的了解,并能反映一定教育价值而组织的活动。所以说有效的开展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十分重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幼儿园的办园理念,园长的管理水平、教师的专业程度。
我园根据每班的实际情况最少开设五个区域,每半个月增添或更换一种新材料,每周记录两份“区域活动观察表”。在教研活动中每个月重点针对一个区的开展进行沟通、分享和研讨,研讨的内容包括材料投放、区域规则、幼儿活动情况、教师的指导与评价,每周五的下午我们都会以教研组为单位在教研室进行研讨,比如新材料的投放,我们是把幼儿操作活动材料的情景拍下来,以班为单位把投放材料的目的、材料的来源以及幼儿操作的情况和大家做一个交流和分享,并选出开展突出的班级进行进班观摩、学习,交流经验。每月还组织教师找一些相关区域游戏的理论文章或优秀案例,一起学习,从而提高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和实践,我们每一位老师,不管是有经验的老教师还是才加入教师队伍的新教师,在她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都有了不同程度地提高。下面我将在工作中的实际经验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园是如何开展区域活动。
一、区域游戏活动的目标设置
做为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区域游戏活动就必然有着教育的特征:目的性和计划性。但区域游戏活动的目的性与集体活动的目的性在幼儿园的教育中体现是不一样的。区域游戏活动没有全班统一的活动目标,它是根据幼儿的个别情况来设计目标的;此外,区域游戏活动并不为每次活动都设置目标,它的目标比较笼统、宽泛,是方向性的目标。可以根据《指南》中各領域不同年龄的发展目标、课程目标以及幼儿的需要和兴趣来制定目标。
二、区域材料的投放
(一)围绕教育目标、内容投放活动材料
区域游戏活动内容的选择可以与主题活动内容相结合。既满足了幼儿的再现愿望,又可以使幼儿将在主题活动中学到的内容得到巩固。但区域游戏活动内容的选择既要适合幼儿现有的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
(二)活动材料设计要针对幼儿年龄特点
投放材料要从不同年龄段幼儿整体水平和实际情况出发,要考虑不同年龄幼儿的不同的发展水平,使每个幼儿都有适合的、感兴趣的活动材料。
(三)活动材料要具有层次性和递进性
在活动区域中投放具有层次性的材料在一定程度上能提供给幼儿探索的空间,满足个体和能力有差异的幼儿获得不同的认知体验。比如,在美工区提供给小班幼儿不同类型的纸:如果是画,有动物轮廓边的和没有动物轮廓边的两种纸;如果是撕纸,提供的纸条可以由宽变窄,又短变长,由随意撕到沿痕迹撕,由撕面条到撕饼干直到撕小动物,由单一撕到粘贴组合撕。能力不同的幼儿可任选一个层次来练习。
递进性体现在不断地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层次性要体现出幼儿须达到的这一阶段的发展水平。例如,活动刚开始,提供1至2种材料,随着幼儿发展水平的提高,增加材料的数量及品种,这样同时又照顾水平较高的幼儿。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去选择活动材料,使每一个孩子在不断地成功后向更高层次发展与提高。
(四)活动材料投放的安全性
为幼儿提供活动材料时,应选择无毒、无味、对幼儿无伤害隐患的制作原料,制作前进行彻底的清洁消毒。
三、区域游戏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一)静观欣赏策略——给孩子自主选择与决定的权利
在区域游戏活动中我们以自然观察为主,尽量不打扰孩子自然的行为过程。当孩子在活动中兴趣浓厚、积极投入时,我们就完全没有必要进行干预,以免中断孩子的思维、影响孩子的活动,而是可以抱以赞赏的眼光,做孩子们最忠实的听众和观众,支持他们去尝试与实践,倾听孩子间的交流、感受,观察孩子计划的执行情况、孩子对不同活动的兴趣与态度、提供的材料是否适宜、孩子在活动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或有哪些独创的做法、孩子合作交往的情况等,与孩子一同感受活动的快乐。
(二)渗透点拨策略——为孩子主体性发挥搭建支架
在区域游戏活动中我们一定要把握好时机,在充分观察孩子行为的基础上寻机点拨,及时切入,给予孩子支持。如果孩子在区域游戏选择上缺乏目的性,教师应加强对幼儿的引导与支持;如果孩子在活动中出现意见不统一的情况。应以调解者的身份,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及时介入,给予孩子支持,并引导孩子积极协商来解决矛盾,保证游戏活动的顺利开展。 如果孩子们对区域游戏活动不感兴趣,教师要及时地介入指导,通过指导,重新使孩子找到新的兴趣点,使活动顺利开展。
(三)情感激发策略——调动孩子主动探究的内在动力
情感激发是教师以适当的言语、动作、表情等引导孩子参与到区域游戏活动中,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与探究兴趣,支持孩子主动学习的有效策略。作为老师,首先,我们要以幽默的语言、夸张的表情来带动孩子,引发孩子思考。其次,老师以启发性的提问,将活动引向深入。最后,以区域游戏之间的有效互动、交流,增加孩子与同伴之间合作的频率,激发孩子的活动兴趣。
作为教师,对区域游戏活动的观察和指导要注意用“心”和用“行”。用心观察,用行指导,这样才能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让孩子真正在玩中学知识,在探索中促发展,真正成为区域游戏活动的主人。
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善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应在兴趣中培养思维能力,在思维培养中要始终保持一颗好奇心。思维是根本,兴趣是思维的源泉,思维的培养是以兴趣为基础的。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个教师十分关心的问题。教师应吃透教材,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积极地进行教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从心理角度而言,如抓住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起到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的培养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要素,并进行探索创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有效的,它能使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对激发学生兴趣谈几点体会。 一、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
1.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调查结果表明,整个小学阶段,主导的学习动机是:为了好分数,不落人后,或为了得到表扬和奖励而学习; 为履行班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或为集体争光而学习。这表明小学生一般还不善于把学习和社会需要联系起来,其学习动机往往是直接与学习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年级越低,学习动机越具体,学习动机更多地与学习活动本身直接联系,与学习兴趣发生联系或受兴趣的左右。
2.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初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感兴趣,逐渐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从不分化到逐渐产生对不同学科内容的初步分化;从具体事实和经验的知识较有兴趣到对抽象因果关系的知识感兴趣。
3.小学生思维发展特点
在整个小学时期,小学生的思维逐渐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仍带有很强的具体性;小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小学生逐渐具备了人类思维的完整结构,同时这个思维结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兴趣的驱使下,小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课程,才能在兴趣的驱使下展开更多的创造性思维。数学教学本身具有理论性强的特点,理论的讲解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也有很多小学生对数学课程有着厌学情绪,这时教师就要注意采用新鲜多样的方式来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例如,利用多媒体、幻灯片等形式,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现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在学习数学上的兴趣。数学课上教师还要注重将数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拉近数学与小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
三、营造趣味性课堂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趣味性教学中,组织活动形式多样与激发学生好奇心理尤其重要。所以,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必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以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为重点,以实现学生的人生价值为最终目标,积极认真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趣味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这样,就可以使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充满趣味与活力,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游戏活动中,轻松自如地学习数学,教师需要认识到数学作为一门理论性强、逻辑性强的综合学科,光依靠传统教学意义上的“照本宣科”式教学方法是很难在小学生心底引起共鸣,是难以被小学生所接受的,只有将这些看似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通过游戏活动的方式呈现在小学生面前,让小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才能实现小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和谐发展。
1.根据学习的内容,巧妙设置游戏形式
如何根据课堂教授的知识内容,设置合适的游规
则,教师要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灵感,将日常生活内容融入游戏中。例如,在教授学生人民币面值大小和单位等问题时,就可以将日常购物的情境引入课堂教学中。在进行游戏前,教师可以准备好代替现金的小卡片,将不同换算方式教授给学生。准备一些物品作为道具,要求一个学生担任小商店的老板,其他学生作为消费者,学生可以用自己手中的代币小卡片购买商店中的物品,可以竞价,商店老板需要算好每一位顾客选购的商品总额。在这个游戏过程中,学生在运用卡片的過程中,全面感受到了人民币单位换算的规则,也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可谓一举多得。
2.数学知识和生活知识相互融合,给学生有直观的感受
小学课堂中教授的很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是有很强的实用性的。例如,在教授学生重量单位时,学生可能不太了解一克有多重,一公斤又有多重,那么就可以将称量的工具引入小学课堂中。让学生亲自动手,称取身边常用的物品,直观感受一下,一支铅笔有多重,一支钢笔又有多重,一个橡皮,一个黑板擦呢?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有让他们对于数学知识有了一个非常直观的认识。
3.将游戏带入小学数学课堂,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中
小学生由于心理和生理发育都还不够健全,因此,小学生很难长时间的集中自己的注意力,这也是为什么小学课堂时长的设置要短于大学时长的设置。教师必须尊重这种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所以,将游戏引入小学数学课堂,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当他们全身心的投入游戏中,自然就很难走神了。
4.开展学生竞赛,激发学生兴趣,解决数学问题
如果只是用一些常见的数学问题引出教学内容,那么学生在一开始就很可能失去学习当堂内容的兴趣。可以选用学生竞赛的方式进行课堂的导入工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当中应用学科型的游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发散思维,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应用学科型的教学策略包括要根据学习的内容,巧妙设置游戏形式、让学生对于数学知识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将游戏带入小学数学课堂、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发散思维,解决数学问题。增强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主动性,进而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我园根据每班的实际情况最少开设五个区域,每半个月增添或更换一种新材料,每周记录两份“区域活动观察表”。在教研活动中每个月重点针对一个区的开展进行沟通、分享和研讨,研讨的内容包括材料投放、区域规则、幼儿活动情况、教师的指导与评价,每周五的下午我们都会以教研组为单位在教研室进行研讨,比如新材料的投放,我们是把幼儿操作活动材料的情景拍下来,以班为单位把投放材料的目的、材料的来源以及幼儿操作的情况和大家做一个交流和分享,并选出开展突出的班级进行进班观摩、学习,交流经验。每月还组织教师找一些相关区域游戏的理论文章或优秀案例,一起学习,从而提高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和实践,我们每一位老师,不管是有经验的老教师还是才加入教师队伍的新教师,在她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都有了不同程度地提高。下面我将在工作中的实际经验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园是如何开展区域活动。
一、区域游戏活动的目标设置
做为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区域游戏活动就必然有着教育的特征:目的性和计划性。但区域游戏活动的目的性与集体活动的目的性在幼儿园的教育中体现是不一样的。区域游戏活动没有全班统一的活动目标,它是根据幼儿的个别情况来设计目标的;此外,区域游戏活动并不为每次活动都设置目标,它的目标比较笼统、宽泛,是方向性的目标。可以根据《指南》中各領域不同年龄的发展目标、课程目标以及幼儿的需要和兴趣来制定目标。
二、区域材料的投放
(一)围绕教育目标、内容投放活动材料
区域游戏活动内容的选择可以与主题活动内容相结合。既满足了幼儿的再现愿望,又可以使幼儿将在主题活动中学到的内容得到巩固。但区域游戏活动内容的选择既要适合幼儿现有的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
(二)活动材料设计要针对幼儿年龄特点
投放材料要从不同年龄段幼儿整体水平和实际情况出发,要考虑不同年龄幼儿的不同的发展水平,使每个幼儿都有适合的、感兴趣的活动材料。
(三)活动材料要具有层次性和递进性
在活动区域中投放具有层次性的材料在一定程度上能提供给幼儿探索的空间,满足个体和能力有差异的幼儿获得不同的认知体验。比如,在美工区提供给小班幼儿不同类型的纸:如果是画,有动物轮廓边的和没有动物轮廓边的两种纸;如果是撕纸,提供的纸条可以由宽变窄,又短变长,由随意撕到沿痕迹撕,由撕面条到撕饼干直到撕小动物,由单一撕到粘贴组合撕。能力不同的幼儿可任选一个层次来练习。
递进性体现在不断地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层次性要体现出幼儿须达到的这一阶段的发展水平。例如,活动刚开始,提供1至2种材料,随着幼儿发展水平的提高,增加材料的数量及品种,这样同时又照顾水平较高的幼儿。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去选择活动材料,使每一个孩子在不断地成功后向更高层次发展与提高。
(四)活动材料投放的安全性
为幼儿提供活动材料时,应选择无毒、无味、对幼儿无伤害隐患的制作原料,制作前进行彻底的清洁消毒。
三、区域游戏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一)静观欣赏策略——给孩子自主选择与决定的权利
在区域游戏活动中我们以自然观察为主,尽量不打扰孩子自然的行为过程。当孩子在活动中兴趣浓厚、积极投入时,我们就完全没有必要进行干预,以免中断孩子的思维、影响孩子的活动,而是可以抱以赞赏的眼光,做孩子们最忠实的听众和观众,支持他们去尝试与实践,倾听孩子间的交流、感受,观察孩子计划的执行情况、孩子对不同活动的兴趣与态度、提供的材料是否适宜、孩子在活动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或有哪些独创的做法、孩子合作交往的情况等,与孩子一同感受活动的快乐。
(二)渗透点拨策略——为孩子主体性发挥搭建支架
在区域游戏活动中我们一定要把握好时机,在充分观察孩子行为的基础上寻机点拨,及时切入,给予孩子支持。如果孩子在区域游戏选择上缺乏目的性,教师应加强对幼儿的引导与支持;如果孩子在活动中出现意见不统一的情况。应以调解者的身份,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及时介入,给予孩子支持,并引导孩子积极协商来解决矛盾,保证游戏活动的顺利开展。 如果孩子们对区域游戏活动不感兴趣,教师要及时地介入指导,通过指导,重新使孩子找到新的兴趣点,使活动顺利开展。
(三)情感激发策略——调动孩子主动探究的内在动力
情感激发是教师以适当的言语、动作、表情等引导孩子参与到区域游戏活动中,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与探究兴趣,支持孩子主动学习的有效策略。作为老师,首先,我们要以幽默的语言、夸张的表情来带动孩子,引发孩子思考。其次,老师以启发性的提问,将活动引向深入。最后,以区域游戏之间的有效互动、交流,增加孩子与同伴之间合作的频率,激发孩子的活动兴趣。
作为教师,对区域游戏活动的观察和指导要注意用“心”和用“行”。用心观察,用行指导,这样才能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让孩子真正在玩中学知识,在探索中促发展,真正成为区域游戏活动的主人。
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善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应在兴趣中培养思维能力,在思维培养中要始终保持一颗好奇心。思维是根本,兴趣是思维的源泉,思维的培养是以兴趣为基础的。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个教师十分关心的问题。教师应吃透教材,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积极地进行教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从心理角度而言,如抓住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起到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的培养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要素,并进行探索创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有效的,它能使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对激发学生兴趣谈几点体会。 一、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
1.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调查结果表明,整个小学阶段,主导的学习动机是:为了好分数,不落人后,或为了得到表扬和奖励而学习; 为履行班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或为集体争光而学习。这表明小学生一般还不善于把学习和社会需要联系起来,其学习动机往往是直接与学习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年级越低,学习动机越具体,学习动机更多地与学习活动本身直接联系,与学习兴趣发生联系或受兴趣的左右。
2.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初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感兴趣,逐渐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从不分化到逐渐产生对不同学科内容的初步分化;从具体事实和经验的知识较有兴趣到对抽象因果关系的知识感兴趣。
3.小学生思维发展特点
在整个小学时期,小学生的思维逐渐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仍带有很强的具体性;小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小学生逐渐具备了人类思维的完整结构,同时这个思维结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兴趣的驱使下,小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课程,才能在兴趣的驱使下展开更多的创造性思维。数学教学本身具有理论性强的特点,理论的讲解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也有很多小学生对数学课程有着厌学情绪,这时教师就要注意采用新鲜多样的方式来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例如,利用多媒体、幻灯片等形式,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现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在学习数学上的兴趣。数学课上教师还要注重将数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拉近数学与小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
三、营造趣味性课堂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趣味性教学中,组织活动形式多样与激发学生好奇心理尤其重要。所以,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必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以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为重点,以实现学生的人生价值为最终目标,积极认真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趣味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这样,就可以使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充满趣味与活力,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游戏活动中,轻松自如地学习数学,教师需要认识到数学作为一门理论性强、逻辑性强的综合学科,光依靠传统教学意义上的“照本宣科”式教学方法是很难在小学生心底引起共鸣,是难以被小学生所接受的,只有将这些看似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通过游戏活动的方式呈现在小学生面前,让小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才能实现小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和谐发展。
1.根据学习的内容,巧妙设置游戏形式
如何根据课堂教授的知识内容,设置合适的游规
则,教师要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灵感,将日常生活内容融入游戏中。例如,在教授学生人民币面值大小和单位等问题时,就可以将日常购物的情境引入课堂教学中。在进行游戏前,教师可以准备好代替现金的小卡片,将不同换算方式教授给学生。准备一些物品作为道具,要求一个学生担任小商店的老板,其他学生作为消费者,学生可以用自己手中的代币小卡片购买商店中的物品,可以竞价,商店老板需要算好每一位顾客选购的商品总额。在这个游戏过程中,学生在运用卡片的過程中,全面感受到了人民币单位换算的规则,也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可谓一举多得。
2.数学知识和生活知识相互融合,给学生有直观的感受
小学课堂中教授的很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是有很强的实用性的。例如,在教授学生重量单位时,学生可能不太了解一克有多重,一公斤又有多重,那么就可以将称量的工具引入小学课堂中。让学生亲自动手,称取身边常用的物品,直观感受一下,一支铅笔有多重,一支钢笔又有多重,一个橡皮,一个黑板擦呢?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有让他们对于数学知识有了一个非常直观的认识。
3.将游戏带入小学数学课堂,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中
小学生由于心理和生理发育都还不够健全,因此,小学生很难长时间的集中自己的注意力,这也是为什么小学课堂时长的设置要短于大学时长的设置。教师必须尊重这种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所以,将游戏引入小学数学课堂,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当他们全身心的投入游戏中,自然就很难走神了。
4.开展学生竞赛,激发学生兴趣,解决数学问题
如果只是用一些常见的数学问题引出教学内容,那么学生在一开始就很可能失去学习当堂内容的兴趣。可以选用学生竞赛的方式进行课堂的导入工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当中应用学科型的游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发散思维,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应用学科型的教学策略包括要根据学习的内容,巧妙设置游戏形式、让学生对于数学知识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将游戏带入小学数学课堂、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发散思维,解决数学问题。增强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主动性,进而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