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哲学是研究方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主要是研究并实践辩证思维的观点和方法,给人们提供一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人们掌握了这种方法就能够正确地认识和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问题)。对于英语教学也是如此。哲学是其认识论、方法论的基础。下面我们就用哲学观点试看英语教学中的几种现象。
一、英语学习中的现象与本质
英语是表音文字,但是和某些表音文字(例如俄语)相比,英语中音和形之间的对应关系比较复杂。一音多形和一形多音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个音素可由多个字母(组合)表示,又可以表示多种读音。这种现象很容易掩盖英语是表音文字这一本质,把一个单词分解为若干个孤立的字母串起来记忆,记单词象记电话号码一样,死记硬背,枯燥乏味,效率很低。初学者一入门还未登堂就碰上这只“拦路虎”,见词不会读,拼写记不住,视英语为畏途,学习积极性大大受到挫折。
无可讳言,英语在形和音的关系上错综复杂,给初学者带来不小的困难,但它毕竟是表音文字。形和音的联系,才是事物的本质,是主流;而音和形中的种种变化则是非本质的现象,是支流,英语教学绝不可为这种现象所迷惑,因噎废食。在词汇教学中特别是入门阶段,置“音”和“形”的联系于不顾,叫学生孤立机械地背记字母,以至迷失方向,事倍功半。
二、把握重点,分清主次
上文所说的英语中“一音多形”和“一形多音”现象,形形色色,变化多端,使初学者眼花缭乱,难以招架。以字母A的读音为例,apple, gake, tank, palace, tomato, potato, about, water等单词的构成和其中字母a的读音错综复杂,非三言两语所能说清,学生也难以了解掌握,既不可能一下子全盘托出教给学生,也不应该零打碎敲,碰到哪个教哪个,使学生感到扑朔迷离,无所适从。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分清矛盾的主次,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集中力量先解决主要矛盾。对于初学者来说,要解决有关英语语音的拼读和拼写问题,主要矛盾在于重读音节,特别是那些有读音规则可循的现象,例如元音字母在闭音节、开音节中的读音,以及辅音字母中一形多音但有规律可辨的情况。至于非重读音节中的问题和不常见的语音现象则属于次要矛盾,留待以后接触这类现象较多,有了一定感性认识后再解决。
语法教学中同样存在分清主次的问题。以动词时态形式为例,从理论上看可以构成16种之多,加上其被动形式则多达32种,但并不都出现于实际语言(口语或书面语)中。中学生能接触到的最多不过十一二种,不应该也不可能一开始就把这些时态形式都教给学生。首先应该集中力量学好“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现在进行时、现在完成时”这五种最基本时态的主动形式。掌握了现在进行时和现在完成时两种时态形式,把助动词be或have改为相应的过去式was, were或had,即构成了过去进行时或过去完成时。各种时态形式的意义也有主次之别,同样应以掌握最常见的基本意义为主,其它意义待在教材中出现这种现象时再告诉学生。
教学中务必分清主次,循序渐进,千万不要急于求成。
三、内因与外因
内因和外因共同影响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内因是事物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语言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英语教师的任务是尽可能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学好英语。“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就是基于这个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充分发挥“内因”的积极性。同一个教学班、同一个教师的学生学习成绩差异悬殊,正是内因不同的反映。
只有好学,才能学好;只有会学,才能学会。这都必须通过学生自己学习策略的实践才能完成。就外语课而言,学习策略是指学生为了更有效地学习和使用外语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外语学习策略包括情感策略、管理与评价策略、认知策略和交际策略等。使用有效的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学生减少学习的盲目性,提高学习效率,还有利于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主性,为日后的终身学习创造条件。学习策略的培养和使用受社会文化、教育背景和学生本人的个性、学习风格、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影响,也与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密切相关。因此,在认识到“学”的地位和作用的同时,还应该正确认识“教”的地位和作用。“教”和“学”是一个矛盾的两个侧面。在教和学这个矛盾统一体中,“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矛盾的性质。教师是教学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开发者和研究者。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工作质量的优劣对于教学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一个班由于换了一个班主任而学风大变,或焕然一新,或每况愈下。这就是外因所显示的作用。因此,决不能片面强调“内因”而低估或忽视“外因”的作用,而要坚持内因与外因统一的观点。既要防止忽视内因的作用,教师包办代替,越俎代庖,也要防止忽视外因的作用,放任自流,教师无所作为。
四、苦乐参半,趣味无穷
近年来,“减负”成了我国举国上下、校园内外的一个热门话题。校长、教师怕影响升学成绩砸了自己牌子不敢减;家长怕耽误自己子女前程不愿减;学生多处于两难的境地,既盼早日脱离苦(题)海,又怕名落孙山,影响前途而莫衷一是。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产生这些顾虑,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对这个问题以辩证的观点进行深入的分析,也不难找到“两全”、“统一”的答案。
首先谈“负担”问题。一般地说,“负担”是指难以或无法承受的事物,有物质方面的,也有精神方面的;有生理性的,也有心理性的。学生的课业负担,或是指学习时间过长,或是指学习难度过大而招致学生在生理或心理上受到伤害。时间的长短、课业的难易,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除了知识、能力水平这个因素外,学生对所学对象喜爱的程度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心理因素。爱学则以为“易”,用时间多也不以为长;厌学则以为“难”,用时间少也以为长,不堪其苦。以阅读文学作品为例,初中生读《水浒传》,小学生读《青春之歌》难度都不低,课后阅读时间虽久也爱不释手,甚至有的不顾课堂纪律,上课时偷看。又以学习数学而言,喜爱数学者往往以解题为乐,甚至不惜精力谋求多种解法。有了兴趣,不仅乐于学习,而且效率高,费时少。因此,外语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对学生情感策略的培养,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强烈的愿望,并进入适度的兴奋状态;通过体验学习,发展和强化学习英语的兴趣,并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如果学生能像读汉语小说那样阅读英语课外读物,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指日可待。
事物中“苦”与“乐”都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学海无涯苦作舟”,“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记得一位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劳动是被迫的时候,是痛苦的;劳动是自觉的时候,是愉快的。”学习也是这样。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主要来自成功和自信。学习的成功感会给学习者带来难以名状的欢乐。因此,“减负”并非单纯地减少学习内容和时间,更应注意情感策略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苦学”变为“好学”、“乐学”。矛盾的双方无不在一定的条件下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由于学习策略的作用,“苦”转化为“乐”。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成为一种“享受”,提高质量与减轻负担的矛盾从而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一、英语学习中的现象与本质
英语是表音文字,但是和某些表音文字(例如俄语)相比,英语中音和形之间的对应关系比较复杂。一音多形和一形多音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个音素可由多个字母(组合)表示,又可以表示多种读音。这种现象很容易掩盖英语是表音文字这一本质,把一个单词分解为若干个孤立的字母串起来记忆,记单词象记电话号码一样,死记硬背,枯燥乏味,效率很低。初学者一入门还未登堂就碰上这只“拦路虎”,见词不会读,拼写记不住,视英语为畏途,学习积极性大大受到挫折。
无可讳言,英语在形和音的关系上错综复杂,给初学者带来不小的困难,但它毕竟是表音文字。形和音的联系,才是事物的本质,是主流;而音和形中的种种变化则是非本质的现象,是支流,英语教学绝不可为这种现象所迷惑,因噎废食。在词汇教学中特别是入门阶段,置“音”和“形”的联系于不顾,叫学生孤立机械地背记字母,以至迷失方向,事倍功半。
二、把握重点,分清主次
上文所说的英语中“一音多形”和“一形多音”现象,形形色色,变化多端,使初学者眼花缭乱,难以招架。以字母A的读音为例,apple, gake, tank, palace, tomato, potato, about, water等单词的构成和其中字母a的读音错综复杂,非三言两语所能说清,学生也难以了解掌握,既不可能一下子全盘托出教给学生,也不应该零打碎敲,碰到哪个教哪个,使学生感到扑朔迷离,无所适从。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分清矛盾的主次,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集中力量先解决主要矛盾。对于初学者来说,要解决有关英语语音的拼读和拼写问题,主要矛盾在于重读音节,特别是那些有读音规则可循的现象,例如元音字母在闭音节、开音节中的读音,以及辅音字母中一形多音但有规律可辨的情况。至于非重读音节中的问题和不常见的语音现象则属于次要矛盾,留待以后接触这类现象较多,有了一定感性认识后再解决。
语法教学中同样存在分清主次的问题。以动词时态形式为例,从理论上看可以构成16种之多,加上其被动形式则多达32种,但并不都出现于实际语言(口语或书面语)中。中学生能接触到的最多不过十一二种,不应该也不可能一开始就把这些时态形式都教给学生。首先应该集中力量学好“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现在进行时、现在完成时”这五种最基本时态的主动形式。掌握了现在进行时和现在完成时两种时态形式,把助动词be或have改为相应的过去式was, were或had,即构成了过去进行时或过去完成时。各种时态形式的意义也有主次之别,同样应以掌握最常见的基本意义为主,其它意义待在教材中出现这种现象时再告诉学生。
教学中务必分清主次,循序渐进,千万不要急于求成。
三、内因与外因
内因和外因共同影响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内因是事物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语言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英语教师的任务是尽可能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学好英语。“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就是基于这个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充分发挥“内因”的积极性。同一个教学班、同一个教师的学生学习成绩差异悬殊,正是内因不同的反映。
只有好学,才能学好;只有会学,才能学会。这都必须通过学生自己学习策略的实践才能完成。就外语课而言,学习策略是指学生为了更有效地学习和使用外语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外语学习策略包括情感策略、管理与评价策略、认知策略和交际策略等。使用有效的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学生减少学习的盲目性,提高学习效率,还有利于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主性,为日后的终身学习创造条件。学习策略的培养和使用受社会文化、教育背景和学生本人的个性、学习风格、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影响,也与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密切相关。因此,在认识到“学”的地位和作用的同时,还应该正确认识“教”的地位和作用。“教”和“学”是一个矛盾的两个侧面。在教和学这个矛盾统一体中,“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矛盾的性质。教师是教学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开发者和研究者。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工作质量的优劣对于教学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一个班由于换了一个班主任而学风大变,或焕然一新,或每况愈下。这就是外因所显示的作用。因此,决不能片面强调“内因”而低估或忽视“外因”的作用,而要坚持内因与外因统一的观点。既要防止忽视内因的作用,教师包办代替,越俎代庖,也要防止忽视外因的作用,放任自流,教师无所作为。
四、苦乐参半,趣味无穷
近年来,“减负”成了我国举国上下、校园内外的一个热门话题。校长、教师怕影响升学成绩砸了自己牌子不敢减;家长怕耽误自己子女前程不愿减;学生多处于两难的境地,既盼早日脱离苦(题)海,又怕名落孙山,影响前途而莫衷一是。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产生这些顾虑,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对这个问题以辩证的观点进行深入的分析,也不难找到“两全”、“统一”的答案。
首先谈“负担”问题。一般地说,“负担”是指难以或无法承受的事物,有物质方面的,也有精神方面的;有生理性的,也有心理性的。学生的课业负担,或是指学习时间过长,或是指学习难度过大而招致学生在生理或心理上受到伤害。时间的长短、课业的难易,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除了知识、能力水平这个因素外,学生对所学对象喜爱的程度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心理因素。爱学则以为“易”,用时间多也不以为长;厌学则以为“难”,用时间少也以为长,不堪其苦。以阅读文学作品为例,初中生读《水浒传》,小学生读《青春之歌》难度都不低,课后阅读时间虽久也爱不释手,甚至有的不顾课堂纪律,上课时偷看。又以学习数学而言,喜爱数学者往往以解题为乐,甚至不惜精力谋求多种解法。有了兴趣,不仅乐于学习,而且效率高,费时少。因此,外语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对学生情感策略的培养,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强烈的愿望,并进入适度的兴奋状态;通过体验学习,发展和强化学习英语的兴趣,并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如果学生能像读汉语小说那样阅读英语课外读物,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指日可待。
事物中“苦”与“乐”都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学海无涯苦作舟”,“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记得一位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劳动是被迫的时候,是痛苦的;劳动是自觉的时候,是愉快的。”学习也是这样。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主要来自成功和自信。学习的成功感会给学习者带来难以名状的欢乐。因此,“减负”并非单纯地减少学习内容和时间,更应注意情感策略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苦学”变为“好学”、“乐学”。矛盾的双方无不在一定的条件下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由于学习策略的作用,“苦”转化为“乐”。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成为一种“享受”,提高质量与减轻负担的矛盾从而得到根本性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