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菩提树下》
周梦蝶
谁是心里藏着镜子的人呢?
谁肯赤着脚踏过他的一生?
所有的眼都给眼蒙住了
谁能于雪中取火,
且铸火为雪?
在菩提树下。
一个只有半个面孔的人
抬眼向天,
以叹息回答
那欲自高处沉沉俯向他的蔚蓝。
是的,这儿已经有人坐过!
草色凝碧。
纵使在冬季
纵使结跗者的足音已远去
你依然有枕着万籁
与风月的背面相对密谈的欣喜
坐断了几个春天?
又坐熟了几个夏天?
当你来时
雪是雪,你是你
一宿之后
雪即非雪,你亦非你
直到零下十度的今夜
当第一颗流星暗然重明
你乃惊见:
雪还是雪,你还是你
虽然结跗者的足音已远去
唯草色的凝碧
《了凡四训》一书缘起于准提法。
“准提”就是清净的意思,这一法则在中国流传千余年,唐代盛行延续至今,古往今来许多名人大儒皆学习此法,立命正心,当代国学大师南怀瑾即是现今典范。而在明朝,袁了凡终身修持准提法,亲力实践验证了这一明心之道。
有人说这是一种宗教信仰,却不知“佛陀”一词意为“觉者”,他要教给人们的,其实只是一种哲学思辨方法,为开启智慧而记载传习。准提法出自密宗,典故却不得而知,只在徐皓峰的《道士下山》中有一段关于其来历的轶闻:据说佛祖当年开悟,是因为一颗星星。佛祖坐在一棵菩提树下,发了不开悟不起身的誓言,在第七天夜晚,身心放松时,抬头望见一颗明星,就此开悟证道。有人说此明星是暗示佛祖修炼的是一个名为“准提法”的古老法门,因为准提法的第一要点就是观想在自己头顶一寸处有一星亮光,照透五脏六腑,照透日月星辰。据说这一法门是宇宙毁灭再生千百亿次之前一个名为准提的菩萨所传,此菩萨流传下来的形象却只有背面。修此法者持一面铜镜,镜后铸就菩萨背身,有十八只胳膊,镜面清澈,如水一般。依法修行,菩萨的面容便会在镜中显现……
不知形象的指引者,容颜并非时常可见,却是求知人苦苦追寻的明星。这一故事是个暗喻,让人揽镜观己,修清净心,心无杂念,自然从自我中找到了悟出路,明白一个人要成为怎样的存在,立命其实全在他自己。谁能从镜子里看到自己的真身?谁用心去凝视过真正的自己?明镜如水,能从中看清的,可以是现今自身的缺陷,也可以是未来理想的自己,也可能思虑混杂,镜面荡起久久不散的红尘涟漪……镜子就在我们心里,时时揽照不离,但是究竟观之如何,全在我们自己。
了凡先生师从云谷禅师学到的即是此法。“万缘放下,一尘不起。从此念头不动处,下一点,谓之混沌开基。”非是外力开七窍,混沌如壳内剥啄。立命就像种子发芽,动力来源于自己。所以说“凡祈天立命,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格”,因为静心专注之后,才能以真诚待人待事,一如待自己的心。
南怀瑾老师和了凡先生一样,一直学习准提法,被称为“现代袁了凡”。他对准提法的认识深刻而易懂——
“我们修准提法,主要注意心的恭敬,才能得到精神上的感应。看不到的才是感应,不要被迷信魇住了。自己心里头少生一个坏的思想、少起一个坏的念头,这不是感应吗?已经改正许多了。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行为,不是增加你的贪欲和做恶的心思。所以你得到感应,你的事情无形中都顺利过去了。感应的目的是求福,世界上真正的福气是什么?平安就是福。心中无烦恼,身体无病痛,优哉游哉,能吃好睡,这是最大的福,尤其是今天的世界、今天的社会,没有一个人心里头不痛苦、不忙碌、不烦恼,烦恼就是苦恼、不平安,不平安就是因为没有福报,所以学准提法求的最大福报是平安,这就是最大的感应。
“还有,修准提法中重要的部分是‘灌顶’。‘灌顶’是密宗的规矩,但我没有密宗,因为我不是密宗;密宗到我手里,我都愿意公开。道,是天下的公道,属于大家的,不是我的,为什么还要保密呢?我此心是为‘大公无私’讲出来的,道是天下的公道。所以,灌顶并没有神秘,灌顶的道理是洗净,因此印度当年皇帝太子登位、就位便灌顶,西方叫‘加冕’,中国人叫‘加冠’,人类文化都是一样的;佛教叫‘灌顶’,后来传到西方叫‘洗礼’。中国人过去祭祖宗,那个行礼的司仪说‘灌洗’,就要跑去洗脸盆洗一洗,司仪再说‘拜’,就跪下去,叫做斋戒沐浴,也就是灌顶,灌顶就是斋戒沐浴。不要迷信,要搞清楚这个道理。
“你们自己修持到能得感应,心中一片光明,就得了灌顶了,这才是真的准提法的灌顶。个人修准提法,真得道的人不管你出家、在家,都是在一片光明中。一合眼,一宁静,心中恭敬,从头顶起,内外一片光就灌下来,这就是灌顶。所以,真正的灌顶是密法、密宗。什么密?你自己的心修到那个时候,自然心生感应,那个叫‘感应道交’,有求必应;你身心无比的清凉自在,这就得了灌顶!灌顶,是指要自己心诚,观照自己直到心中光明,而不是任何老师来给你灌顶。真正修准提法者,首先要学做人,人都没有做好,更不要说成圣了。”
清净不是无心,而是专注。因为专注,所以明了,因为明了,所以永存一点光明在心中。在懂得准提法的那一刹那,从此了脱凡境,超越自己,就像佛祖开悟的那天一样——
“余初号学海,是日改号了凡。”
周梦蝶
谁是心里藏着镜子的人呢?
谁肯赤着脚踏过他的一生?
所有的眼都给眼蒙住了
谁能于雪中取火,
且铸火为雪?
在菩提树下。
一个只有半个面孔的人
抬眼向天,
以叹息回答
那欲自高处沉沉俯向他的蔚蓝。
是的,这儿已经有人坐过!
草色凝碧。
纵使在冬季
纵使结跗者的足音已远去
你依然有枕着万籁
与风月的背面相对密谈的欣喜
坐断了几个春天?
又坐熟了几个夏天?
当你来时
雪是雪,你是你
一宿之后
雪即非雪,你亦非你
直到零下十度的今夜
当第一颗流星暗然重明
你乃惊见:
雪还是雪,你还是你
虽然结跗者的足音已远去
唯草色的凝碧
《了凡四训》一书缘起于准提法。
“准提”就是清净的意思,这一法则在中国流传千余年,唐代盛行延续至今,古往今来许多名人大儒皆学习此法,立命正心,当代国学大师南怀瑾即是现今典范。而在明朝,袁了凡终身修持准提法,亲力实践验证了这一明心之道。
有人说这是一种宗教信仰,却不知“佛陀”一词意为“觉者”,他要教给人们的,其实只是一种哲学思辨方法,为开启智慧而记载传习。准提法出自密宗,典故却不得而知,只在徐皓峰的《道士下山》中有一段关于其来历的轶闻:据说佛祖当年开悟,是因为一颗星星。佛祖坐在一棵菩提树下,发了不开悟不起身的誓言,在第七天夜晚,身心放松时,抬头望见一颗明星,就此开悟证道。有人说此明星是暗示佛祖修炼的是一个名为“准提法”的古老法门,因为准提法的第一要点就是观想在自己头顶一寸处有一星亮光,照透五脏六腑,照透日月星辰。据说这一法门是宇宙毁灭再生千百亿次之前一个名为准提的菩萨所传,此菩萨流传下来的形象却只有背面。修此法者持一面铜镜,镜后铸就菩萨背身,有十八只胳膊,镜面清澈,如水一般。依法修行,菩萨的面容便会在镜中显现……
不知形象的指引者,容颜并非时常可见,却是求知人苦苦追寻的明星。这一故事是个暗喻,让人揽镜观己,修清净心,心无杂念,自然从自我中找到了悟出路,明白一个人要成为怎样的存在,立命其实全在他自己。谁能从镜子里看到自己的真身?谁用心去凝视过真正的自己?明镜如水,能从中看清的,可以是现今自身的缺陷,也可以是未来理想的自己,也可能思虑混杂,镜面荡起久久不散的红尘涟漪……镜子就在我们心里,时时揽照不离,但是究竟观之如何,全在我们自己。
了凡先生师从云谷禅师学到的即是此法。“万缘放下,一尘不起。从此念头不动处,下一点,谓之混沌开基。”非是外力开七窍,混沌如壳内剥啄。立命就像种子发芽,动力来源于自己。所以说“凡祈天立命,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格”,因为静心专注之后,才能以真诚待人待事,一如待自己的心。
南怀瑾老师和了凡先生一样,一直学习准提法,被称为“现代袁了凡”。他对准提法的认识深刻而易懂——
“我们修准提法,主要注意心的恭敬,才能得到精神上的感应。看不到的才是感应,不要被迷信魇住了。自己心里头少生一个坏的思想、少起一个坏的念头,这不是感应吗?已经改正许多了。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行为,不是增加你的贪欲和做恶的心思。所以你得到感应,你的事情无形中都顺利过去了。感应的目的是求福,世界上真正的福气是什么?平安就是福。心中无烦恼,身体无病痛,优哉游哉,能吃好睡,这是最大的福,尤其是今天的世界、今天的社会,没有一个人心里头不痛苦、不忙碌、不烦恼,烦恼就是苦恼、不平安,不平安就是因为没有福报,所以学准提法求的最大福报是平安,这就是最大的感应。
“还有,修准提法中重要的部分是‘灌顶’。‘灌顶’是密宗的规矩,但我没有密宗,因为我不是密宗;密宗到我手里,我都愿意公开。道,是天下的公道,属于大家的,不是我的,为什么还要保密呢?我此心是为‘大公无私’讲出来的,道是天下的公道。所以,灌顶并没有神秘,灌顶的道理是洗净,因此印度当年皇帝太子登位、就位便灌顶,西方叫‘加冕’,中国人叫‘加冠’,人类文化都是一样的;佛教叫‘灌顶’,后来传到西方叫‘洗礼’。中国人过去祭祖宗,那个行礼的司仪说‘灌洗’,就要跑去洗脸盆洗一洗,司仪再说‘拜’,就跪下去,叫做斋戒沐浴,也就是灌顶,灌顶就是斋戒沐浴。不要迷信,要搞清楚这个道理。
“你们自己修持到能得感应,心中一片光明,就得了灌顶了,这才是真的准提法的灌顶。个人修准提法,真得道的人不管你出家、在家,都是在一片光明中。一合眼,一宁静,心中恭敬,从头顶起,内外一片光就灌下来,这就是灌顶。所以,真正的灌顶是密法、密宗。什么密?你自己的心修到那个时候,自然心生感应,那个叫‘感应道交’,有求必应;你身心无比的清凉自在,这就得了灌顶!灌顶,是指要自己心诚,观照自己直到心中光明,而不是任何老师来给你灌顶。真正修准提法者,首先要学做人,人都没有做好,更不要说成圣了。”
清净不是无心,而是专注。因为专注,所以明了,因为明了,所以永存一点光明在心中。在懂得准提法的那一刹那,从此了脱凡境,超越自己,就像佛祖开悟的那天一样——
“余初号学海,是日改号了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