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181-01
以计算机为主要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其它手段所无法代替的优势。它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能给学生提供丰富可感的形象材料,调动视、听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它在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拓宽题材和写作思路,学生自由、自主选材,激发表达欲望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多媒体为作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一、突破选材关,学生“有米可炊”
1.制作课件,拓展写作题材。
“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我们要转变观念,把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游览活动,让学生感受祖国河山之壮美;如野炊、拉练活动,让学生们野外求生存,做大自然的主人,体验生活;如调查采访,让学生触摸时代的脉搏;如“找春、夏、秋、冬”的活动,让他们感受春的温暖,夏的热烈,秋的丰硕,冬的冷峻……并在活动中指导拍摄有代表性的典型镜头。存储在素材库中,制作CAI课件,尽可能地扩展学生的生活空间,接触自然、深入社会,开拓视野,增长见识。题材库充裕起来。这样到写作时,随手拈来,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
例如指导学生写春天有关的文章,先开展“我为春天留个影”活动,学生投进广阔的大自然怀抱,背着照相机,他们以新颖、独特的视角敏锐地发现,可以从各个侧面反映春天。有春景──“烟柳”、“鸭先知”、“燕回归”、“春笋”、“花满蹊”等;有春趣──“小儿嬉春”、“吻蘑菇”等;有春耕──农民耕耘播种,学生上学等;有春喜──无宵灯展,家乡新变等;更有立意奇特的春逝──一江浊水向东流,载不动,许多愁……将这些有一定代表性的镜头经过剪裁、取舍,再辅之以话语、音乐,制成《春天》的课件。的确,“我们周围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2.展示课件,丰富写作内容。
小小荧屏,大大世界。计算机信息传递快,存储量大,交互性强。它能飞越时空,让历史的、现实的、未来的事物清晰地展示在你眼前,让此地的、彼此的景物一同呈现;它能显示静止画面,更能展示动态过程;它能把漫长缓慢的变化过程进行浓缩,亦能把瞬间发生的变化进行分解慢放……如指导学生写桥的文章,学生只要调出资料库,各种各样的桥便可呈现于眼前:石拱桥、水泥桥、立交桥、斜拉索桥,具体的桥有赵州桥、断桥、钱江一桥、钱江三桥、杨浦大桥、板桥、十七孔桥……同时小资料室中都有每座桥的名称、构造、用途、特点等方面的介绍,学生可自由调出,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材料进行练写。更有甚者,学生就地取材,写出家乡灵江上的桥。她写道:公元1881年时,灵江上造了两座浮桥,每座用五十条木板排在四根铁索上,人走上去,摇摇晃晃,发大水时,浮桥被冲走,交通中断……1965年,在灵江上造起了钢筋水泥大桥,那是浙江省自行设计,自行施工,长564米,宽7.5米的现代化大桥……随着时代的发展,这座水泥桥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1993年,灵江二桥建成通车。浮桥拆除了,只有桥墩仿佛还在向人们述说着它辉煌的过去……现在灵江二桥东边又开始建造一座全封闭的高速公路大桥──甬、台、温高速公路大桥。这桥的变迁,不正标志着临海告别落后,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快车道么?这是学生实地观察、调查采访、查阅资料的结果。这是主体意识的唤醒,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突破情感关,学生“有米想炊”
1.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心理学家赤瑞特拉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
教师可选取视听媒体,创设写作情境。如状物描写“黄山云雾”,可从VCD等资料片中截取有关云雾的内容。那千姿百态、变幻莫测的云雾,把人带入了虚无缥缈的世界,云海令人陶醉,学生心中涌动着对它的赞叹,写作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又如指导作文《×老师,我想对你说》,一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由远而近,飘至耳际,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一组组特写镜头的播放──白发、皱纹、苍白的脸,深夜里的烛光,作文本上的圈圈点点……优美的旋律,拨动了学生感情的心弦,感动的画面忆起了老师六年的付出和教诲,唤起了对往事的回忆、对老师的敬佩之情,一句句真诚的话语在笔尖流淌……
2.激发欲望,发挥潜能。
文章不是无情物,感情是文章的魅力所在。“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小学生的写作更易受情感因素的驱动。形象生动,图像鲜明的电教媒体,光、声、影有机结合的CAI课件,渲染了入景入情入境的作文氛围,何愁“情不动辞不发”?一般人在平常状态下,只能发挥出人体潜能的20—30%,而在亢奋、激起的情绪下将能发挥出潜能的80—90%。学生平常习作,靠的是对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的回忆,写作时已时过境迁,难以情真意切。而计算机辅助教学,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点,它可再现、模拟真实的场景,根据需要进行反复播放、定格、扩缩等技术处理,充分唤起内在的情感,形成较大的内驱力,写出的文章才会让人产生共鸣。
三、突破表达关,学生“有米会炊”
1.仔细观察,描写细腻。
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观察,但不注意细节,且受情绪影响,许多有价值的材料往往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即使在指定的观察材料中,也往往是笼统的,粗略的。学生参观了饲养场,只觉得小鸡摔跤、鸭子游泳、猪抢食等较有趣,至于具体的细节则已淡忘。根据这一弱点,教师将参观的材料制成课件,到课堂上随机点播几组镜头,指导学生定向观察。学生亦可选择感兴趣的材料自主观察。又如学生去观察校园中的夹竹桃,他们只是留下粗浅的印象。教师可制成课件,让学生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地观察它的枝、叶、花的形态、颜色,及如收拢的小伞般的果实。如此高质量的观察,学生才会“言之有序,言之有物”!
2.展开联想,快速表达。
联想使文章羽翼丰满起来,学生在细致观察基础上,若能展开适当的联想、想象,文章能会充盈而富有情趣,如上文提出的“小猪抢食”镜头,学生展开联想:一群小猪飞奔过来,嘴里直叫嚷,像是在说:“我饿!我饿!”抢到食的小猪,嘴里发出“叭叭”的声音,两只大耳朵扇得厉害,像是凯旋而归的将军……再如,学生从一组有关灯光的镜头──迷人的不夜街,毛主席八角楼上的灯光……想到艰苦斗争的年代,想到和平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又如学生由几张反映不同时代的全家照,联想到不同时代的生活情况……让思维张开翅膀,笔下快速地表达内心的所思所感。学生由联想而情感波动,文思泉涌,把文章写得具体感人,真正做到之有情。
3.及时反馈,正确表达。
计算机网络教室,学生上机习作,教师随机可调出某个学生的作文,进行全班示范性修改或个别辅导,信息反馈及时,效果显著。学生之间也可进行网上交流,互相评改,取长补短。这种评改,是书面语言的交流,亦是心灵的沟通。每篇文章的阅读对象不仅仅限于教者和作者本身,而是全班同学。成功的动机激发每个学生努力写出发文章;社群动机更使他们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和赞许。这种强大的内驱力激励着每位学生在整个习作过程中保持旺盛的写作欲望。
多媒体,它以五彩缤纷的生动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旁白,悦耳动听的音乐。它将给作文教学增添无穷的魅力。它将有效地激发学生创作之欲望,之灵感。学生在参与素材的摄取,课件的开发中,培养了其创新和实践能力,使其动脑、动手,让全体学生全程、全方位参与,在写作实践中攻克难关,切实提高写作能力。
以计算机为主要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其它手段所无法代替的优势。它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能给学生提供丰富可感的形象材料,调动视、听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它在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拓宽题材和写作思路,学生自由、自主选材,激发表达欲望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多媒体为作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一、突破选材关,学生“有米可炊”
1.制作课件,拓展写作题材。
“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我们要转变观念,把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游览活动,让学生感受祖国河山之壮美;如野炊、拉练活动,让学生们野外求生存,做大自然的主人,体验生活;如调查采访,让学生触摸时代的脉搏;如“找春、夏、秋、冬”的活动,让他们感受春的温暖,夏的热烈,秋的丰硕,冬的冷峻……并在活动中指导拍摄有代表性的典型镜头。存储在素材库中,制作CAI课件,尽可能地扩展学生的生活空间,接触自然、深入社会,开拓视野,增长见识。题材库充裕起来。这样到写作时,随手拈来,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
例如指导学生写春天有关的文章,先开展“我为春天留个影”活动,学生投进广阔的大自然怀抱,背着照相机,他们以新颖、独特的视角敏锐地发现,可以从各个侧面反映春天。有春景──“烟柳”、“鸭先知”、“燕回归”、“春笋”、“花满蹊”等;有春趣──“小儿嬉春”、“吻蘑菇”等;有春耕──农民耕耘播种,学生上学等;有春喜──无宵灯展,家乡新变等;更有立意奇特的春逝──一江浊水向东流,载不动,许多愁……将这些有一定代表性的镜头经过剪裁、取舍,再辅之以话语、音乐,制成《春天》的课件。的确,“我们周围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2.展示课件,丰富写作内容。
小小荧屏,大大世界。计算机信息传递快,存储量大,交互性强。它能飞越时空,让历史的、现实的、未来的事物清晰地展示在你眼前,让此地的、彼此的景物一同呈现;它能显示静止画面,更能展示动态过程;它能把漫长缓慢的变化过程进行浓缩,亦能把瞬间发生的变化进行分解慢放……如指导学生写桥的文章,学生只要调出资料库,各种各样的桥便可呈现于眼前:石拱桥、水泥桥、立交桥、斜拉索桥,具体的桥有赵州桥、断桥、钱江一桥、钱江三桥、杨浦大桥、板桥、十七孔桥……同时小资料室中都有每座桥的名称、构造、用途、特点等方面的介绍,学生可自由调出,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材料进行练写。更有甚者,学生就地取材,写出家乡灵江上的桥。她写道:公元1881年时,灵江上造了两座浮桥,每座用五十条木板排在四根铁索上,人走上去,摇摇晃晃,发大水时,浮桥被冲走,交通中断……1965年,在灵江上造起了钢筋水泥大桥,那是浙江省自行设计,自行施工,长564米,宽7.5米的现代化大桥……随着时代的发展,这座水泥桥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1993年,灵江二桥建成通车。浮桥拆除了,只有桥墩仿佛还在向人们述说着它辉煌的过去……现在灵江二桥东边又开始建造一座全封闭的高速公路大桥──甬、台、温高速公路大桥。这桥的变迁,不正标志着临海告别落后,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快车道么?这是学生实地观察、调查采访、查阅资料的结果。这是主体意识的唤醒,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突破情感关,学生“有米想炊”
1.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心理学家赤瑞特拉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
教师可选取视听媒体,创设写作情境。如状物描写“黄山云雾”,可从VCD等资料片中截取有关云雾的内容。那千姿百态、变幻莫测的云雾,把人带入了虚无缥缈的世界,云海令人陶醉,学生心中涌动着对它的赞叹,写作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又如指导作文《×老师,我想对你说》,一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由远而近,飘至耳际,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一组组特写镜头的播放──白发、皱纹、苍白的脸,深夜里的烛光,作文本上的圈圈点点……优美的旋律,拨动了学生感情的心弦,感动的画面忆起了老师六年的付出和教诲,唤起了对往事的回忆、对老师的敬佩之情,一句句真诚的话语在笔尖流淌……
2.激发欲望,发挥潜能。
文章不是无情物,感情是文章的魅力所在。“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小学生的写作更易受情感因素的驱动。形象生动,图像鲜明的电教媒体,光、声、影有机结合的CAI课件,渲染了入景入情入境的作文氛围,何愁“情不动辞不发”?一般人在平常状态下,只能发挥出人体潜能的20—30%,而在亢奋、激起的情绪下将能发挥出潜能的80—90%。学生平常习作,靠的是对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的回忆,写作时已时过境迁,难以情真意切。而计算机辅助教学,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点,它可再现、模拟真实的场景,根据需要进行反复播放、定格、扩缩等技术处理,充分唤起内在的情感,形成较大的内驱力,写出的文章才会让人产生共鸣。
三、突破表达关,学生“有米会炊”
1.仔细观察,描写细腻。
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观察,但不注意细节,且受情绪影响,许多有价值的材料往往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即使在指定的观察材料中,也往往是笼统的,粗略的。学生参观了饲养场,只觉得小鸡摔跤、鸭子游泳、猪抢食等较有趣,至于具体的细节则已淡忘。根据这一弱点,教师将参观的材料制成课件,到课堂上随机点播几组镜头,指导学生定向观察。学生亦可选择感兴趣的材料自主观察。又如学生去观察校园中的夹竹桃,他们只是留下粗浅的印象。教师可制成课件,让学生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地观察它的枝、叶、花的形态、颜色,及如收拢的小伞般的果实。如此高质量的观察,学生才会“言之有序,言之有物”!
2.展开联想,快速表达。
联想使文章羽翼丰满起来,学生在细致观察基础上,若能展开适当的联想、想象,文章能会充盈而富有情趣,如上文提出的“小猪抢食”镜头,学生展开联想:一群小猪飞奔过来,嘴里直叫嚷,像是在说:“我饿!我饿!”抢到食的小猪,嘴里发出“叭叭”的声音,两只大耳朵扇得厉害,像是凯旋而归的将军……再如,学生从一组有关灯光的镜头──迷人的不夜街,毛主席八角楼上的灯光……想到艰苦斗争的年代,想到和平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又如学生由几张反映不同时代的全家照,联想到不同时代的生活情况……让思维张开翅膀,笔下快速地表达内心的所思所感。学生由联想而情感波动,文思泉涌,把文章写得具体感人,真正做到之有情。
3.及时反馈,正确表达。
计算机网络教室,学生上机习作,教师随机可调出某个学生的作文,进行全班示范性修改或个别辅导,信息反馈及时,效果显著。学生之间也可进行网上交流,互相评改,取长补短。这种评改,是书面语言的交流,亦是心灵的沟通。每篇文章的阅读对象不仅仅限于教者和作者本身,而是全班同学。成功的动机激发每个学生努力写出发文章;社群动机更使他们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和赞许。这种强大的内驱力激励着每位学生在整个习作过程中保持旺盛的写作欲望。
多媒体,它以五彩缤纷的生动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旁白,悦耳动听的音乐。它将给作文教学增添无穷的魅力。它将有效地激发学生创作之欲望,之灵感。学生在参与素材的摄取,课件的开发中,培养了其创新和实践能力,使其动脑、动手,让全体学生全程、全方位参与,在写作实践中攻克难关,切实提高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