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班级集体意识的培养是德育的重要环节,是建立良好的班集体的思想基础。本文分别从“完善制度”“布置教室”“创设环境”和“确立目标”四方面阐述了在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的班级集体意识。
【关键词】小学班级;集体意识;氛围
良好的班集体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需要班主任长期的培养和教育,需要不断地沉淀和积累。学生具有强烈的集体意识是建立一个良好班集体的思想基础。只有班主任重视对学生集体意识的培养,才能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才能形成班级管理的良性循环,并为教育教学工作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呢?以下笔者来谈谈几点做法。
一、完善班级各项管理制度,唤醒集体意识的萌芽
正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同样,一个班级体也应该有属于它的管理制度,去指导学生在课堂、在课间、在学校公共场所、在家里以及在人际交往中应该怎样做。在制订制度时,要坚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原则,让全班学生都参与各项制度的讨论。这个过程其实就是集体意识培养的好契机,因为每个学生都本着“让班级更有秩序、更积极上进”的心态去参与讨论,他们能以主人翁的姿态来关心自己的班级,个人意识会逐渐淡化,集体意识也就逐渐增强。
刚开学不久,笔者和学生就“班级日常管理制度”“班级奖惩制度”和”班干部选举、管理制度”“班干部考核制度”这四方面进行了商讨细化。我们第一步是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每个学生的建议;第二步把各小组的每一条建议汇总,剔除相同的内容。余下的建议,则由全部学生集体表决,超过半数才会通过。第三步是把通过的建议汇总,印发给学生,让他们再提出补充建议。如有补充建议,再集体表决。刚开始,有些比较调皮的学生对于这件事是比较消极的。他们认为,提建议就是给自己挖“坑”。笔者通过个别谈话,让他们明白班里没有了管理制度,就像马路没有了红绿灯,秩序全无,陷入混乱;让他们意识到,如果他们都能遵守这些规定,相信所有的制度对他们都是没有压力的,如果自己没有遵守这些规定,受到惩罚后督促自己改正不再犯,这正是一个很好的成长机会。思想工作做通之后,这小部分的学生都积极参与,且提出了很多可行的建议。
虽然完善班级制度的过程是比较繁琐、费时的,但是学生全程参与。由于这些制度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和期望,他们更愿意遵守这些制度。同时,这个过程让学生开始感受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大家都在为班级的健康发展而努力,集体意识的种子便开始在每个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
二、精心布置教室,营造集体意识的氛围
班级集体氛围是否浓郁,对学生的集体意识的培养十分重要。一间教室承载着全班学生的集体情结。让学生感受美观而温馨的教室,学会与他人合作设计自己的教室,使学生积极参与到班级活动中去,为班级建设出谋划策,从而能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意识。
于是,笔者提出“人人动手,美化教室”的建议。每个学生都要为班级的美化作出一份力量。学生们都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笔者也鼓励他们进行分工合作。于是,手工组的学生剪纸、画画、折纸鹤、折星星,教室的墙上和图书角变得色彩斑斓,甚是好看;劳动组的学生把教室的每个角落都打扫得干干净净;绿化小卫士们从家里带来各种植物摆在讲台、窗边,教室顿时生气盎然……学生都忙得不亦乐乎。笔者把和学生放风筝的相片放大,贴在后面的黑板上。学生看着照片中自己快乐的样子,看着教室被装扮得如此漂亮,脸上都洋溢着快乐与自豪。此外,笔者还在后面的黑板上设置了一个新栏目——“破蛋日”。笔者让全班学生把最喜欢的照片带回来,贴在栏目里面,照片下面标记好他们的生日日期和生日愿望。在每个学生生日当天,全班学生都会为他/她唱生日歌,都会收到一份小礼物。学生们在这个班级里感受到满满的仪式感。他们对笔者说:“老师,我真喜欢这个班级体啊!”
教室就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布置好教室,会让他们有归属感。那么,集体意识的形成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创设“取长补短”的环境,让集体意识得以巩固
“木桶效应”指出,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关键不在于木桶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在于最短的木板,它才是决定容量的关键。在班级里,每个学生都是一块木板,而且每块木板都会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例如,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好,但对集体漠不关心;有的学生热爱劳动,但学习热情不高……如果每个学生都能包容别人的缺点,发挥自己的优点,互相协助,团结起来,这样的班级才会达到最优的状态。
在小学阶段,绝大多数学生还没有懂得从学习以外的方面去欣赏同学,在他们的意识里,“好学生”就等于“学习好的学生”。在笔者的班级里,也存在着成绩好的学生瞧不起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存有自卑感,不愿意与成绩好的学生接近,还会对他们产生嫉妒的心理。这两种学生之际的隔阂是比较大的,不利于班级的团结。
针对这样的情况,笔者特意开展了一次“夸夸我的同学”的主题班会,让学生们知道每个人都有长板和短板。开始的时候,千篇一律都是“我要夸夸某某同学,他的成绩很好,作业很认真,老师都称赞他。”等到成绩好的学生都夸遍后,全班学生再也想不出要夸谁了。后来,笔者引导学生从特长、品质去发掘其他同学的优点。后来,越来越多学生的闪光点被发掘出来了。被夸的学生眼里充满了快乐,他们在这個集体里找到了位置,得到了承认。成绩好的学生也不再沾沾自喜,因为他们发现了其他同学也有那么多优点,相比之下也就看到了自身的不足。在笔者的引导下,班级成立了“学习帮扶小纵队”“灌篮高手小纵队”“涂鸦小纵队”……学生用自己的长板去帮助别人,自己的短板又获得了别人的帮助。
在这个互助互爱的班级氛围的影响下,学生越来越喜欢这个班级体,集体意识也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四、确立适度的奋斗目标,让集体意识落地生根
确定奋斗的目标,是班级奋发向上的动力。有了目标,就好像把全班学生拧成一根绳索。班级奋斗目标对班集体建设意义重大,但如果目标定低了,学生不需团结努力就可以达成;目标定高了,又打击了他们的信心。这都不是制定奋斗目标初衷和目的。因此,要确定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这就要求班主任非常了解班级学生的情况,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和学生共同商定。
笔者和学生们为班级制订了一个目标——一学期至少获得三次“文明班”(一学期评四次)。在第一个月的“文明班”评比活动中,我们班就落选了。那时,班上许多学生难过得快要哭出来了。笔者和他们共同分析了被扣分的原因,并想出了改进的方法。最后,笔者鼓励他们,相信下一次的评比活动中,我们班肯定能评上的。事实也正如笔者所料,第二个月的评比,我们获得了“文明班”称号。学生们一鼓作气,把后两个月的“文明班”都拿下了。我们完成了本学期的奋斗目标。期末,笔者为每一位学生都颁发了奖状。学生满脸喜悦,他们为班级、为自己感到十分骄傲、自豪。后来,笔者又利用学校举办的一系列比赛,如,“广播体操比赛”“书包整理大赛”等去激励学生为班级争取荣誉。班级凝聚力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增强。
适当的目标能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当学生心中有集体,一股强烈的向心力就会形成,集体意识也就在他们的心中落地生根了。
小学班集体是一个小小的社会,学生将从这里迈向更广阔的天地,为了让学生更快地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从小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让学生在广阔的天空中更加自由地翱翔。
参考文献:
[1]周金虎.教师不可不知的59个心理效应[M].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1):93-97.
【关键词】小学班级;集体意识;氛围
良好的班集体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需要班主任长期的培养和教育,需要不断地沉淀和积累。学生具有强烈的集体意识是建立一个良好班集体的思想基础。只有班主任重视对学生集体意识的培养,才能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才能形成班级管理的良性循环,并为教育教学工作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呢?以下笔者来谈谈几点做法。
一、完善班级各项管理制度,唤醒集体意识的萌芽
正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同样,一个班级体也应该有属于它的管理制度,去指导学生在课堂、在课间、在学校公共场所、在家里以及在人际交往中应该怎样做。在制订制度时,要坚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原则,让全班学生都参与各项制度的讨论。这个过程其实就是集体意识培养的好契机,因为每个学生都本着“让班级更有秩序、更积极上进”的心态去参与讨论,他们能以主人翁的姿态来关心自己的班级,个人意识会逐渐淡化,集体意识也就逐渐增强。
刚开学不久,笔者和学生就“班级日常管理制度”“班级奖惩制度”和”班干部选举、管理制度”“班干部考核制度”这四方面进行了商讨细化。我们第一步是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每个学生的建议;第二步把各小组的每一条建议汇总,剔除相同的内容。余下的建议,则由全部学生集体表决,超过半数才会通过。第三步是把通过的建议汇总,印发给学生,让他们再提出补充建议。如有补充建议,再集体表决。刚开始,有些比较调皮的学生对于这件事是比较消极的。他们认为,提建议就是给自己挖“坑”。笔者通过个别谈话,让他们明白班里没有了管理制度,就像马路没有了红绿灯,秩序全无,陷入混乱;让他们意识到,如果他们都能遵守这些规定,相信所有的制度对他们都是没有压力的,如果自己没有遵守这些规定,受到惩罚后督促自己改正不再犯,这正是一个很好的成长机会。思想工作做通之后,这小部分的学生都积极参与,且提出了很多可行的建议。
虽然完善班级制度的过程是比较繁琐、费时的,但是学生全程参与。由于这些制度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和期望,他们更愿意遵守这些制度。同时,这个过程让学生开始感受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大家都在为班级的健康发展而努力,集体意识的种子便开始在每个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
二、精心布置教室,营造集体意识的氛围
班级集体氛围是否浓郁,对学生的集体意识的培养十分重要。一间教室承载着全班学生的集体情结。让学生感受美观而温馨的教室,学会与他人合作设计自己的教室,使学生积极参与到班级活动中去,为班级建设出谋划策,从而能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意识。
于是,笔者提出“人人动手,美化教室”的建议。每个学生都要为班级的美化作出一份力量。学生们都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笔者也鼓励他们进行分工合作。于是,手工组的学生剪纸、画画、折纸鹤、折星星,教室的墙上和图书角变得色彩斑斓,甚是好看;劳动组的学生把教室的每个角落都打扫得干干净净;绿化小卫士们从家里带来各种植物摆在讲台、窗边,教室顿时生气盎然……学生都忙得不亦乐乎。笔者把和学生放风筝的相片放大,贴在后面的黑板上。学生看着照片中自己快乐的样子,看着教室被装扮得如此漂亮,脸上都洋溢着快乐与自豪。此外,笔者还在后面的黑板上设置了一个新栏目——“破蛋日”。笔者让全班学生把最喜欢的照片带回来,贴在栏目里面,照片下面标记好他们的生日日期和生日愿望。在每个学生生日当天,全班学生都会为他/她唱生日歌,都会收到一份小礼物。学生们在这个班级里感受到满满的仪式感。他们对笔者说:“老师,我真喜欢这个班级体啊!”
教室就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布置好教室,会让他们有归属感。那么,集体意识的形成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创设“取长补短”的环境,让集体意识得以巩固
“木桶效应”指出,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关键不在于木桶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在于最短的木板,它才是决定容量的关键。在班级里,每个学生都是一块木板,而且每块木板都会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例如,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好,但对集体漠不关心;有的学生热爱劳动,但学习热情不高……如果每个学生都能包容别人的缺点,发挥自己的优点,互相协助,团结起来,这样的班级才会达到最优的状态。
在小学阶段,绝大多数学生还没有懂得从学习以外的方面去欣赏同学,在他们的意识里,“好学生”就等于“学习好的学生”。在笔者的班级里,也存在着成绩好的学生瞧不起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存有自卑感,不愿意与成绩好的学生接近,还会对他们产生嫉妒的心理。这两种学生之际的隔阂是比较大的,不利于班级的团结。
针对这样的情况,笔者特意开展了一次“夸夸我的同学”的主题班会,让学生们知道每个人都有长板和短板。开始的时候,千篇一律都是“我要夸夸某某同学,他的成绩很好,作业很认真,老师都称赞他。”等到成绩好的学生都夸遍后,全班学生再也想不出要夸谁了。后来,笔者引导学生从特长、品质去发掘其他同学的优点。后来,越来越多学生的闪光点被发掘出来了。被夸的学生眼里充满了快乐,他们在这個集体里找到了位置,得到了承认。成绩好的学生也不再沾沾自喜,因为他们发现了其他同学也有那么多优点,相比之下也就看到了自身的不足。在笔者的引导下,班级成立了“学习帮扶小纵队”“灌篮高手小纵队”“涂鸦小纵队”……学生用自己的长板去帮助别人,自己的短板又获得了别人的帮助。
在这个互助互爱的班级氛围的影响下,学生越来越喜欢这个班级体,集体意识也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四、确立适度的奋斗目标,让集体意识落地生根
确定奋斗的目标,是班级奋发向上的动力。有了目标,就好像把全班学生拧成一根绳索。班级奋斗目标对班集体建设意义重大,但如果目标定低了,学生不需团结努力就可以达成;目标定高了,又打击了他们的信心。这都不是制定奋斗目标初衷和目的。因此,要确定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这就要求班主任非常了解班级学生的情况,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和学生共同商定。
笔者和学生们为班级制订了一个目标——一学期至少获得三次“文明班”(一学期评四次)。在第一个月的“文明班”评比活动中,我们班就落选了。那时,班上许多学生难过得快要哭出来了。笔者和他们共同分析了被扣分的原因,并想出了改进的方法。最后,笔者鼓励他们,相信下一次的评比活动中,我们班肯定能评上的。事实也正如笔者所料,第二个月的评比,我们获得了“文明班”称号。学生们一鼓作气,把后两个月的“文明班”都拿下了。我们完成了本学期的奋斗目标。期末,笔者为每一位学生都颁发了奖状。学生满脸喜悦,他们为班级、为自己感到十分骄傲、自豪。后来,笔者又利用学校举办的一系列比赛,如,“广播体操比赛”“书包整理大赛”等去激励学生为班级争取荣誉。班级凝聚力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增强。
适当的目标能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当学生心中有集体,一股强烈的向心力就会形成,集体意识也就在他们的心中落地生根了。
小学班集体是一个小小的社会,学生将从这里迈向更广阔的天地,为了让学生更快地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从小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让学生在广阔的天空中更加自由地翱翔。
参考文献:
[1]周金虎.教师不可不知的59个心理效应[M].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1):9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