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很多事物,我们都只能无言以对。例如青春的无聊,血缘的拉扯,体制的窒碍,内心的小阴暗,它们嵌入生活的分分秒秒,是百分之九十八的人必须承受的庸常。
而当这些被描写出来,是会让人心有戚戚焉的。那是《背对背活下去》里闺蜜之间“或许每个人都曾希望自己的死党活得不幸”的friendshit(像屎一样的朋友关系);是《少女核》里不能爱也无法恨,最后只好逃跑的姐妹情谊;是《百分之九十八的平庸少女》里一下子不喜欢自己,一下子又喜欢自己的矛盾青春。很多人因为渴望成为百分之二而说谎,其实,这也是平庸的一部分。
而神小风说,就接受这份平庸吧,没关系,我们还是可以活下去。
残酷青春的幸存者
从那一天开始,留在学校里的高三生每天都不断有人死去,像是接力赛一样,以各式各样不同的死法在校园里自杀,跳楼的跳楼,割腕的割腕,每个人走过大楼底下都还要先抬头,怕被上面跳下来的人压到,厕所也不用封起来了,因为几乎每一间里面都死过人,我们从一开始的惊吓害怕到慢慢开始习以为常,要习惯一件事情真的非常简单,更何况反正死掉的不是自己啊。(《少女核·茉莉姐姐》)
神小风的样子跟她的文字有点落差。还记得那一年初次见面,甜美的她出现在面前时,让我下意识地惊呼“好小只”,当时她羞涩地递上自己的新作,然后匆匆道别,赶赴自己的工作。这样的女孩,不夺目耀眼,但应该是备受宠爱的吧。而就在那本《少女核》里,却充斥着至亲血缘间沟通之不可能、来自长辈的肆意比较、卑微的姐姐为了得到友谊而不断说谎、联考面前不断崩溃的心灵和生命。
青春的残忍,大概就是在他人的目光下培养出来的。
在散文集《百分之九十八的平庸少女》里,神小风交代,“我念的高中是一所刚成立且不被任何人所知悉的新学校。……整班学生伙同老师全拼了命念书,力图从平庸里开出花来,为了证明这样的地方也能出几个台大政大的优秀青年,贴在校门口日日表扬。……在这里,头脑决定一切,智商决定阶级。”她说:“大家都很理所当然地接受这件事情,但我那时候就觉得非常可怕。‘考上大学就海阔天空’的想法里有一个很奇怪的纠结,因为我们无法离开这个环境,所以就只能仰赖7月1号那个‘解脱日’的到来。我在小说里是把这个情绪夸张化了,想制造一种幸存感。有很多人,例如茉莉姐姐,她比你还有才能来迎接美好的未来,但她选择自杀。我觉得留下来的人有种苟且偷生的感觉,你还是屈服于这个制度,去回应它,然后得到你想要的结果。”
除了考试压力以外,或许是不适应学校制度和团体生活,从小学到大学,神小风几乎没有任何朋友。即使有,却是动不动就要绝交的朋友。小说里姐姐为了留住朋友和吸引更多人的目光而不断编造自杀经历,是真实的事。而神小风观察到,就算亲密如《背对背活下去》里的范音音和香水,私底下也可能拼得你死我活,“女人总喜欢安慰别人来表现自己”,“依赖着对方的遭遇在过活”。
这样的青春场域,可以如何去回忆呢?也许就只能让它死去吧。《背对背活下去》里被失恋少女打破玻璃的学校,因为转型失败招不到学生而倒闭;《少女核》里茉莉姐姐自杀事件被爆出来后,学校被封锁而后停招,校舍也随之拆毁。“我的学校还在,活得好好的。但我不会怀念以前的学校,因为过得不快乐。那对我来说就是一个死去的地方。”直到念研究所,她才知道同学或同侪是怎么一回事,又该如何跟别人和谐相处。“蛮可惜的,到那么大了,才明白有同学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现在,神小风长大了,逃脱出来了,成为一个幸存者,但只要回头去看现在的国中生或高中生,倾听他们的烦恼和状态,就又看到在困境里的一代。“每一代人都会迷惘,即便后来改了别的方式,其實你还是不知道教育改成什么样子,还是要重新适应。”
青春就是无解的,只能自己找出路。
写作是对自我的思考与和解
平庸是什么?平庸是当你发现自己如此平庸,试图撕开日常的薄膜后却发现,那不过是每个青春期少男少女都做过的反抗,如此而已。(《成为百分之二》)
神小风的写作,始于对平庸的抵抗。“希望写作可以让我离开我的平庸,然后也许可以变成一个作家,或变成一个我喜欢的作家们那样的人。”大概在研究所的时候,她发现自己的抵抗好像失败了。“写作没有办法让我对抗谁,就连激情也失去了。那时候我觉得很害怕,我的目的性已经失去了,我再怎么写也还是一个平庸少女。”
后来越写越多,答案才逐渐浮现。“我现在觉得写作是对自己的思考,写作可以安放自己的情绪,把不了解的、不明白的、不知道怎么处理的都收容起来。透过写作的方式去思考这些东西对自己的意义,或对其他人的意义。透过文字的桥梁,读者也可以去思考他自己的事情,也许跟我想讲的完全不一样。当写作不是对抗以后,它让我愿意回来看待自己,跟自己和平相处。”
神小风说,写《百分之九十八的平庸少女》是因为自己认同“平庸”这件事,而不是为了反抗它。“我曾经很企图想要变成另外一个人,而自我认同就是不要企图做这件事。也许回到自身,你会思考到别的东西。”
透过写作和解的,也包括跟妹妹的关系。
《少女核》的开头,姐姐离家出走,假装与妹妹一起,“两个人一起到遥远的地方去,谁也不认识我们的地方,离开所有人,或许可以去一个永远都天气晴朗的地方,只要想就可以随时看到海或山的地方,用劳力换取生活所需,然后我们就可以跟所有人说,我们是姐妹。”当她已经生活在他方的时候,才可以进行真心话的练习;妹妹也在家里,用自己的方式找寻姐姐留下来的线索。
神小风确实有一个妹妹,姐妹俩就像小说里一样无法跟对方讲真心话,“我们俩相处是针锋相对的,但其实我很爱她,她也应该很爱我。”但或许不用真的到远方,写作本身就是一场大冒险,透过它,神小风认识到自己为什么无法对妹妹讲真心话,又是如何看待这个人的。“写完这本小说以后,就代表这件事情结束了,我现在就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跟她相处。” 文学奖的无效用让这一代的写作更纯粹
我亲爱的小学女老师,有一大堆不知从哪来的黑点点贴纸,像乖巧的星星般一个个排列在纸上,“做错事的人,联络簿上会被贴这个黑色的贴纸。统计到最后我们看谁最多!”……“到底,统计到最后会被怎样?”这的确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吓阻作用;无知永远提供了最大量的想象,像只不断膨胀的怪兽。(《黑点点》)
从小学就很喜欢看书的神小风,在高中时期开始写网络小说。“阅读跟写作就是同一件事情,我无法想象不读书怎么写作。阅读有点像粮食,你读了什么样的东西,就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书看多了自然就知道书的脉络,或是产生说故事的冲动。我写网络小说就是抱着这个说故事的冲动。”开始认真刻画人物和知道如何安排情节,是在大三时参加耕莘文艺营后慢慢学会的。
写网络小说的时候,都只能得到读者简单的反馈,“喜欢”、“不喜欢”,“好看”、“不好看”;而在耕莘里认识许荣哲,“他是第一个认真看待我作品的人,第一个告诉我小说可以有好几种读法,以及它可以怎样变得更好。”自知已经晚了很多,神小风于是拼命写拼命投稿。“一开始的想法很单纯,我希望别人给我意见;后来就希望被讨论,知道我的写作是不是跟别人雷同,有没有写出不一样的路线或风格?”
后来考上台湾东部小城花莲的东华大学创英所,一个同样是写作爱好者聚集的地方,对于阅读和写作,神小风有了新的体会。“因为我的同学都非常特别,有时候跟他们讨论作品会知道跟以前完全不一样的想法,很像把脑袋完全清空,然后塞一些新的东西进去,得到很多看事情不一样的角度。”
“耕莘把我这个初学者带进门,告诉我文学或小说是什么;而创英所则告诉我,文学不是什么——文学不是别人给它的定义,而是我们自己要找出文学本身是什么。这两者看似不一样,可是吊诡的是,它们是同样的东西,给了我两个不同层面的影响。”
发表,是想要得到专业读者的意见以及与别人作交流或沟通,“还希望得到奖金啊,”神小风说来坦然,“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借着文学奖这个方式让更多人看到,这比一般刊在报纸杂志上的曝光率高很多。”然而,文学奖的泛滥和由此而来的对写作纯粹度的质疑,却也是神小风这一代写作者不得不面对的现实环境。
“我觉得我们很吃亏。我们很努力想要得奖,这件事本身没有错,因为前辈们也是这样过来的。可是却被骂说,我们只是为了得奖而写作。很多人都觉得为了钱写作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可是我觉得写作没有比较高尚,为什么不能跟钱牵扯在一起呢?好像为了钱写作,这件事就变得不纯粹,但写作本来就不纯粹啊。写作会牵涉到政治的、社会的,很多层面的问题,牵扯到金钱已经算是很单纯了。另外,我觉得正是因为文学奖对我们这一代没有任何的效用,我们没有办法像前辈们一样,得了文学奖就成名,就能出书。正是因为已经没有那个光环,所以这是靠作品决胜负的年代。相较起来,这样反而回到了最纯粹的立场——如果作品是好的,那你就给它鼓励或鼓掌;如果觉得它得了奖还是写得烂,当然可以毫不留情地批评它。”
长大后的神小风,在学校附近的杂货店看到了那些黑点点,曾经让自己如此恐惧的东西,原来一大张只卖十五块。她明白,“我仍是愚笨,仍是一天到晚做错事;但有些事情我已经知道,自己其实可以不用那么在意了。”
得过不少文学奖,也已经出版三本个人著作,但神小风只把这些外界的肯定视为“镇定剂”,“我觉得自卑的人更需要肯定,它不会让我变得比较不自卑,可是会让我变得比较安心,觉得可以继续写下去。”
而其实,亲爱的小风,那些為了活下去而创造的谎言,内里包裹着的真心话可是多么的可爱又珍贵。
而当这些被描写出来,是会让人心有戚戚焉的。那是《背对背活下去》里闺蜜之间“或许每个人都曾希望自己的死党活得不幸”的friendshit(像屎一样的朋友关系);是《少女核》里不能爱也无法恨,最后只好逃跑的姐妹情谊;是《百分之九十八的平庸少女》里一下子不喜欢自己,一下子又喜欢自己的矛盾青春。很多人因为渴望成为百分之二而说谎,其实,这也是平庸的一部分。
而神小风说,就接受这份平庸吧,没关系,我们还是可以活下去。
残酷青春的幸存者
从那一天开始,留在学校里的高三生每天都不断有人死去,像是接力赛一样,以各式各样不同的死法在校园里自杀,跳楼的跳楼,割腕的割腕,每个人走过大楼底下都还要先抬头,怕被上面跳下来的人压到,厕所也不用封起来了,因为几乎每一间里面都死过人,我们从一开始的惊吓害怕到慢慢开始习以为常,要习惯一件事情真的非常简单,更何况反正死掉的不是自己啊。(《少女核·茉莉姐姐》)
神小风的样子跟她的文字有点落差。还记得那一年初次见面,甜美的她出现在面前时,让我下意识地惊呼“好小只”,当时她羞涩地递上自己的新作,然后匆匆道别,赶赴自己的工作。这样的女孩,不夺目耀眼,但应该是备受宠爱的吧。而就在那本《少女核》里,却充斥着至亲血缘间沟通之不可能、来自长辈的肆意比较、卑微的姐姐为了得到友谊而不断说谎、联考面前不断崩溃的心灵和生命。
青春的残忍,大概就是在他人的目光下培养出来的。
在散文集《百分之九十八的平庸少女》里,神小风交代,“我念的高中是一所刚成立且不被任何人所知悉的新学校。……整班学生伙同老师全拼了命念书,力图从平庸里开出花来,为了证明这样的地方也能出几个台大政大的优秀青年,贴在校门口日日表扬。……在这里,头脑决定一切,智商决定阶级。”她说:“大家都很理所当然地接受这件事情,但我那时候就觉得非常可怕。‘考上大学就海阔天空’的想法里有一个很奇怪的纠结,因为我们无法离开这个环境,所以就只能仰赖7月1号那个‘解脱日’的到来。我在小说里是把这个情绪夸张化了,想制造一种幸存感。有很多人,例如茉莉姐姐,她比你还有才能来迎接美好的未来,但她选择自杀。我觉得留下来的人有种苟且偷生的感觉,你还是屈服于这个制度,去回应它,然后得到你想要的结果。”
除了考试压力以外,或许是不适应学校制度和团体生活,从小学到大学,神小风几乎没有任何朋友。即使有,却是动不动就要绝交的朋友。小说里姐姐为了留住朋友和吸引更多人的目光而不断编造自杀经历,是真实的事。而神小风观察到,就算亲密如《背对背活下去》里的范音音和香水,私底下也可能拼得你死我活,“女人总喜欢安慰别人来表现自己”,“依赖着对方的遭遇在过活”。
这样的青春场域,可以如何去回忆呢?也许就只能让它死去吧。《背对背活下去》里被失恋少女打破玻璃的学校,因为转型失败招不到学生而倒闭;《少女核》里茉莉姐姐自杀事件被爆出来后,学校被封锁而后停招,校舍也随之拆毁。“我的学校还在,活得好好的。但我不会怀念以前的学校,因为过得不快乐。那对我来说就是一个死去的地方。”直到念研究所,她才知道同学或同侪是怎么一回事,又该如何跟别人和谐相处。“蛮可惜的,到那么大了,才明白有同学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现在,神小风长大了,逃脱出来了,成为一个幸存者,但只要回头去看现在的国中生或高中生,倾听他们的烦恼和状态,就又看到在困境里的一代。“每一代人都会迷惘,即便后来改了别的方式,其實你还是不知道教育改成什么样子,还是要重新适应。”
青春就是无解的,只能自己找出路。
写作是对自我的思考与和解
平庸是什么?平庸是当你发现自己如此平庸,试图撕开日常的薄膜后却发现,那不过是每个青春期少男少女都做过的反抗,如此而已。(《成为百分之二》)
神小风的写作,始于对平庸的抵抗。“希望写作可以让我离开我的平庸,然后也许可以变成一个作家,或变成一个我喜欢的作家们那样的人。”大概在研究所的时候,她发现自己的抵抗好像失败了。“写作没有办法让我对抗谁,就连激情也失去了。那时候我觉得很害怕,我的目的性已经失去了,我再怎么写也还是一个平庸少女。”
后来越写越多,答案才逐渐浮现。“我现在觉得写作是对自己的思考,写作可以安放自己的情绪,把不了解的、不明白的、不知道怎么处理的都收容起来。透过写作的方式去思考这些东西对自己的意义,或对其他人的意义。透过文字的桥梁,读者也可以去思考他自己的事情,也许跟我想讲的完全不一样。当写作不是对抗以后,它让我愿意回来看待自己,跟自己和平相处。”
神小风说,写《百分之九十八的平庸少女》是因为自己认同“平庸”这件事,而不是为了反抗它。“我曾经很企图想要变成另外一个人,而自我认同就是不要企图做这件事。也许回到自身,你会思考到别的东西。”
透过写作和解的,也包括跟妹妹的关系。
《少女核》的开头,姐姐离家出走,假装与妹妹一起,“两个人一起到遥远的地方去,谁也不认识我们的地方,离开所有人,或许可以去一个永远都天气晴朗的地方,只要想就可以随时看到海或山的地方,用劳力换取生活所需,然后我们就可以跟所有人说,我们是姐妹。”当她已经生活在他方的时候,才可以进行真心话的练习;妹妹也在家里,用自己的方式找寻姐姐留下来的线索。
神小风确实有一个妹妹,姐妹俩就像小说里一样无法跟对方讲真心话,“我们俩相处是针锋相对的,但其实我很爱她,她也应该很爱我。”但或许不用真的到远方,写作本身就是一场大冒险,透过它,神小风认识到自己为什么无法对妹妹讲真心话,又是如何看待这个人的。“写完这本小说以后,就代表这件事情结束了,我现在就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跟她相处。” 文学奖的无效用让这一代的写作更纯粹
我亲爱的小学女老师,有一大堆不知从哪来的黑点点贴纸,像乖巧的星星般一个个排列在纸上,“做错事的人,联络簿上会被贴这个黑色的贴纸。统计到最后我们看谁最多!”……“到底,统计到最后会被怎样?”这的确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吓阻作用;无知永远提供了最大量的想象,像只不断膨胀的怪兽。(《黑点点》)
从小学就很喜欢看书的神小风,在高中时期开始写网络小说。“阅读跟写作就是同一件事情,我无法想象不读书怎么写作。阅读有点像粮食,你读了什么样的东西,就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书看多了自然就知道书的脉络,或是产生说故事的冲动。我写网络小说就是抱着这个说故事的冲动。”开始认真刻画人物和知道如何安排情节,是在大三时参加耕莘文艺营后慢慢学会的。
写网络小说的时候,都只能得到读者简单的反馈,“喜欢”、“不喜欢”,“好看”、“不好看”;而在耕莘里认识许荣哲,“他是第一个认真看待我作品的人,第一个告诉我小说可以有好几种读法,以及它可以怎样变得更好。”自知已经晚了很多,神小风于是拼命写拼命投稿。“一开始的想法很单纯,我希望别人给我意见;后来就希望被讨论,知道我的写作是不是跟别人雷同,有没有写出不一样的路线或风格?”
后来考上台湾东部小城花莲的东华大学创英所,一个同样是写作爱好者聚集的地方,对于阅读和写作,神小风有了新的体会。“因为我的同学都非常特别,有时候跟他们讨论作品会知道跟以前完全不一样的想法,很像把脑袋完全清空,然后塞一些新的东西进去,得到很多看事情不一样的角度。”
“耕莘把我这个初学者带进门,告诉我文学或小说是什么;而创英所则告诉我,文学不是什么——文学不是别人给它的定义,而是我们自己要找出文学本身是什么。这两者看似不一样,可是吊诡的是,它们是同样的东西,给了我两个不同层面的影响。”
发表,是想要得到专业读者的意见以及与别人作交流或沟通,“还希望得到奖金啊,”神小风说来坦然,“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借着文学奖这个方式让更多人看到,这比一般刊在报纸杂志上的曝光率高很多。”然而,文学奖的泛滥和由此而来的对写作纯粹度的质疑,却也是神小风这一代写作者不得不面对的现实环境。
“我觉得我们很吃亏。我们很努力想要得奖,这件事本身没有错,因为前辈们也是这样过来的。可是却被骂说,我们只是为了得奖而写作。很多人都觉得为了钱写作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可是我觉得写作没有比较高尚,为什么不能跟钱牵扯在一起呢?好像为了钱写作,这件事就变得不纯粹,但写作本来就不纯粹啊。写作会牵涉到政治的、社会的,很多层面的问题,牵扯到金钱已经算是很单纯了。另外,我觉得正是因为文学奖对我们这一代没有任何的效用,我们没有办法像前辈们一样,得了文学奖就成名,就能出书。正是因为已经没有那个光环,所以这是靠作品决胜负的年代。相较起来,这样反而回到了最纯粹的立场——如果作品是好的,那你就给它鼓励或鼓掌;如果觉得它得了奖还是写得烂,当然可以毫不留情地批评它。”
长大后的神小风,在学校附近的杂货店看到了那些黑点点,曾经让自己如此恐惧的东西,原来一大张只卖十五块。她明白,“我仍是愚笨,仍是一天到晚做错事;但有些事情我已经知道,自己其实可以不用那么在意了。”
得过不少文学奖,也已经出版三本个人著作,但神小风只把这些外界的肯定视为“镇定剂”,“我觉得自卑的人更需要肯定,它不会让我变得比较不自卑,可是会让我变得比较安心,觉得可以继续写下去。”
而其实,亲爱的小风,那些為了活下去而创造的谎言,内里包裹着的真心话可是多么的可爱又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