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基本形成这样一个共识:高中阶段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它们是语文学科落实立德树人总目标的四大构成要素,也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制订的核心依据。如何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有志于教改的教师们的一个正在努力攻坚的课题。
江西吉安市井冈山大学附属中学,2001年成立,原身是吉安市十一中,是一个初中。成立后,先是完中,在2015年剥离初中部,成为一所高中。学校位于赣江边,是青原区的唯一高中。江对岸是有盛名的两所省级重点高中——白鹭洲中学和吉安一中。学校的生源是青原区乡下中学及城区的几所初中,且在前面两所高中挑选完了优秀的学生之后。因学生百分之九十都是农村,学校采用的寄宿制的管理方式。本文中的高中农村学生有几种类型:一、出生农村,在农村长大,并在农村求学;出生农村,在农村长大,小学或初中起到城区借读;在城区出生并长大,但父母是农村,过年或过节等重要时节才会回农村,对农村情感淡薄。这三种,第一二种在井大附中占绝大多数,也是笔者的研究对象。这些农村学生进入附中后,会有五种适应性障碍:学习方式的、学习内容的、学习物质条件的、生活条件的、人际关系的。这些障碍严重影响了农村学生的学习效果。综合井冈山大学附属中学(简称井大附中)实情及研究对象的特殊心理,笔者在具体实践过程从以下几个部分入手:
一、组建团体,消除适应性障碍
古语有云:亲其师才信其道。要让本身有自卑心理的农村学生降低心中的戒备,去除自卑心理,投入到新课改中,首要做的便是让学生淡化城乡观念,以小团体的方式,用他们熟悉的内容吸引他们。笔者以学校文学社的名义吸纳成员组建团体。2009年9月,井大附中成立青竹文学社,10月出刊首期《青竹》文学社刊。同时,以文学社为单位,以文学爱好为名义,把高中三个年级的学生吸纳。再以这些进入社团的学生为火种传播理念,让更多的农村学生逐步消除那些影响他们学习的适应性障碍的消极影响。
二、帮助树立文化意识
组建团体后,在团体中灌输文化意识,通过多种活动,比如开展演讲比赛说说家乡的文化现象,组织“我是小小讲解员”培训等,让参与的农村中学生就他们自己熟悉的家乡风俗人情站在一个文化的高度去深入理解,从而在听说玩乐的轻松愉悦的情境下完成文化意识的树立的任务。
三、研学为名,走近传统文化
从2010年起每一个学期,文学社都会以研学的名义,召集文学社社员一起走出校园,通过每一次为期一天的研学活动,让暂时从传统文化语境缺席的农村学生回到熟悉的情境,从文化的角度亲密接觸传统文化。如走进青原山一天的研学活动中,安排了几项议程:一、爬青原山游湖。安排读背山水内容古诗文等文化活动,有师生的共同参与。二、参观净居寺,了解历史及文化背景。三、参观阳明书院。读读诗词,熟悉本地得益于书院的文人墨客及相关的典故。四、研学后的感受写作及校内外的活动宣传。
类似这样的研学活动已经持续多年,让不少农村学生受益匪浅, 或个人心理品质的提高,或思维品质的深化等等。
四、师生合作,让“熟悉的陌生人”系统化
熟悉的陌生人指的就是农村中学生所熟悉的农村相关的中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的风俗民情,人文地理,文化传说等,他们不知觉地经常接触,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是本能地听从老一辈的嘱托,没有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自觉性。教师与学生合作,通过有意义的假期实践作业的布置,让学生主动去接触家乡的传统文化,调查问卷、寻访有故事的人或景等活动之后,指导学生书写调研报告,从而将原本的熟悉的传统文化真正熟悉起来,成为自己的血脉灵魂。
这些尝试基本都是在学校的层面进行,在具体的实施中,要在真正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及传承能力,需要与班级的语文活动相结合。做到课内与课外的目标一致,这些农村中学生才能较全面在核心语文素养——传承与理解文化方面有了大的且效果显著的提升。
江西吉安市井冈山大学附属中学,2001年成立,原身是吉安市十一中,是一个初中。成立后,先是完中,在2015年剥离初中部,成为一所高中。学校位于赣江边,是青原区的唯一高中。江对岸是有盛名的两所省级重点高中——白鹭洲中学和吉安一中。学校的生源是青原区乡下中学及城区的几所初中,且在前面两所高中挑选完了优秀的学生之后。因学生百分之九十都是农村,学校采用的寄宿制的管理方式。本文中的高中农村学生有几种类型:一、出生农村,在农村长大,并在农村求学;出生农村,在农村长大,小学或初中起到城区借读;在城区出生并长大,但父母是农村,过年或过节等重要时节才会回农村,对农村情感淡薄。这三种,第一二种在井大附中占绝大多数,也是笔者的研究对象。这些农村学生进入附中后,会有五种适应性障碍:学习方式的、学习内容的、学习物质条件的、生活条件的、人际关系的。这些障碍严重影响了农村学生的学习效果。综合井冈山大学附属中学(简称井大附中)实情及研究对象的特殊心理,笔者在具体实践过程从以下几个部分入手:
一、组建团体,消除适应性障碍
古语有云:亲其师才信其道。要让本身有自卑心理的农村学生降低心中的戒备,去除自卑心理,投入到新课改中,首要做的便是让学生淡化城乡观念,以小团体的方式,用他们熟悉的内容吸引他们。笔者以学校文学社的名义吸纳成员组建团体。2009年9月,井大附中成立青竹文学社,10月出刊首期《青竹》文学社刊。同时,以文学社为单位,以文学爱好为名义,把高中三个年级的学生吸纳。再以这些进入社团的学生为火种传播理念,让更多的农村学生逐步消除那些影响他们学习的适应性障碍的消极影响。
二、帮助树立文化意识
组建团体后,在团体中灌输文化意识,通过多种活动,比如开展演讲比赛说说家乡的文化现象,组织“我是小小讲解员”培训等,让参与的农村中学生就他们自己熟悉的家乡风俗人情站在一个文化的高度去深入理解,从而在听说玩乐的轻松愉悦的情境下完成文化意识的树立的任务。
三、研学为名,走近传统文化
从2010年起每一个学期,文学社都会以研学的名义,召集文学社社员一起走出校园,通过每一次为期一天的研学活动,让暂时从传统文化语境缺席的农村学生回到熟悉的情境,从文化的角度亲密接觸传统文化。如走进青原山一天的研学活动中,安排了几项议程:一、爬青原山游湖。安排读背山水内容古诗文等文化活动,有师生的共同参与。二、参观净居寺,了解历史及文化背景。三、参观阳明书院。读读诗词,熟悉本地得益于书院的文人墨客及相关的典故。四、研学后的感受写作及校内外的活动宣传。
类似这样的研学活动已经持续多年,让不少农村学生受益匪浅, 或个人心理品质的提高,或思维品质的深化等等。
四、师生合作,让“熟悉的陌生人”系统化
熟悉的陌生人指的就是农村中学生所熟悉的农村相关的中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的风俗民情,人文地理,文化传说等,他们不知觉地经常接触,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是本能地听从老一辈的嘱托,没有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自觉性。教师与学生合作,通过有意义的假期实践作业的布置,让学生主动去接触家乡的传统文化,调查问卷、寻访有故事的人或景等活动之后,指导学生书写调研报告,从而将原本的熟悉的传统文化真正熟悉起来,成为自己的血脉灵魂。
这些尝试基本都是在学校的层面进行,在具体的实施中,要在真正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及传承能力,需要与班级的语文活动相结合。做到课内与课外的目标一致,这些农村中学生才能较全面在核心语文素养——传承与理解文化方面有了大的且效果显著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