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学语文课的阅读教学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inef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语言艺术的学科,它不像其它学科侧重于理性分析作为主导的思维方式,而是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构成语言能力的核心问题也就是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问题。
  阅读是读者通过感知书面语言材料,进而通过对所感知的书面语言材料进行编码重组、解析破译,再现作者借助材料提供的完整信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强调阅读主体运用分解、剥离手段,对阅读对象的信息进行识别区分、判定、筛选、组合,达到正确感悟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也是鼓帆,也是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就是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海洋里航行。”可见,阅读对于语文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究竟如何搞好阅读呢?
  阅读到底读什么,怎么读?谈到阅读,往往会有种错误的认识,以为只有自由读书才叫阅读,以为只有读课外书才叫阅读。其实,构成阅读的材料,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教材上的作品,也可以是非教材上的内容。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的补充,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补充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的不足。
  因此,我们应该既注重对教材的阅读欣赏,同时也应该放开视野,去了解些中外名著及时文,让他们对各种文学样式均有所涉猎,对世界各地的自然风貌及风土人情有所了解。这样,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
  但是,阅读是种复杂的思维过程,它是阅读者对材料进行筛选、加工的过程,在阅读中如果缺乏系统性指导,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们在阅读时一定要注意阅读的目的性和恰当的阅读方法。
  目的性是阅读的前提。在阅读时,我们要寻找一个思维的突破口。这种突破口常在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两个基本角度。阅读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或从内容(含思想感情)来理解感悟作品,也可以从作品形式(含文学样式、组材方式、语言特色)来理解作品、获取信息。总之,阅读的目的性明确,使不同档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所得,不至于使阅读变成一种散漫无边的行为活动。
  方法是阅读的保证。不同作品会有不同的侧重点:记叙文有“六要素”阅读法;说明文有“四要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阅读法;小说有“三要素”阅读法;散文有“形神”閱读法。这些基本阅读方法是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注意的,我们应该努力寻找自己喜欢的、效果最佳的阅读方法来指导自己的阅读,充分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以读带说,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现代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欠佳。这一方面表现在词汇比较贫乏,另一方面表现在语言组织缺乏严密逻辑思路,语言材料显平零乱不堪。
  通过阅读,尤其是大量的课外阅读,能够获取并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使自己的语言变得生动活泼。通过阅读,感悟作品的思路,可以有效地规范自己的逻辑思维,使语言条理清晰,发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真正感受到每一个字、每一个音节都是一个优美的音符,形成良好的语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贯主张以读带说,充分使每个学生“站出来”、“说开来”,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要求学生每天坚持适量的阅读,然后根据阅读的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可以就整篇,也可以就其中的一两句。
  另外,还可以根据教材的情编写故事,自编自演,还可以结合时事展开辩论、讨论、演讲比赛,使学生在不断的运用中砥砺自己的语言,使之趋向完善。
  以读促写,提高写作水平。南宋大诗人陆游有句名言:“工夫在诗外。”强调指出写诗方法、技巧之外的生活积累,对于我们的写作尤为重要,而读书是写作的基础,生活的源泉。通过广泛的阅读可以开拓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学识,培养创作的灵感。也唯有博览群书,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而我国目前中学生的学习任务普遍过重,沉重的考试压力使他们根本没有心思去涉及课外知识;有些中学尽管开设阅读课,也是形同虚设。如此,学生知识面狭窄,思维僵化,语言干瘪枯燥、索然无味,也是不足为怪的事了。
  笔者认为,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扩大他们的阅读面,不失为一条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如:在讲授散文时,向学生推荐朱自清、周作人、巴金等人的名篇,并指导学生洞悉其中的美质:在学习诗歌时,除了介绍传统的经典名篇之外,还向学生推荐徐志摩、闻一多、臧克家等人的诗篇,体会诗歌的意象和音韵之美;此外,每年的寒暑假,介绍两到三部世界名著给学生,并提出适当的阅读要求等。通过这些有目的的阅读训练,学生一方面积累了不少语言素材,同时也促使学生努力摹仿,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写作特色,大面积提高写作水平。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通过大量的阅读,向他人借鉴语言素材,对提高我们的语言感悟能力有很大作用,对于我们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的提高也至关重要。因此,学好语文必须多阅读、善阅读。
其他文献
如何改变阅读教学耗时最多、用力最大而收获甚小的状况?我认为,应改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强化学法指导,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技巧,使他们自己会读书,从而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只有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自行阅读,能主动地获取知识,才能真正提高语文阅读的效率。    一、以讀为本,教给学生读的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所谓阅读就得读,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教师应引导学生阅读
期刊
《阿长与》是鲁迅先生散文集《朝花夕拾》的第二篇。文章以时间为序,用清晰质朴的文字,刻画了颇具个性、亲切动人的长妈妈的鲜活形象,艺术地再现了作者少年时代对长妈妈思想感情的发展轨迹:从“不大佩服”到“空前的敬意?”,以致凝聚、升华为心灵的祈祷与呐喊。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完美而巧妙地运用了“抑扬结合”的艺术手法。现将其过程简析如下,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第一阶段:“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抑)  文章在交
期刊
当前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又面临着一个较大的变革: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全面推行新课程标准,使用新教材。在这种情况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有“四新”的特点:    一、理念新    初中语文“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九年义务教育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质。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
期刊
不少学生怕写作文,这是长期以来客观存在的问题。一些小学生作文能力低下、水平不高,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进程中,笔者对如何打破学生对作文的恐惧感和神秘感,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新课程作文教学的现状给教师提供了极大的创新空间。在作文教学中尝试各种各样的方法,目的都应该是让学生喜欢作文。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让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学生的思想感情交织共振;
期刊
作文是经常令学生感到头疼的字眼,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对如何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找出解决问题的可操作性方法,引导学生尽快走出写作的困境。    一、要先让学生的头脑丰富起来    如何做到呢?正确途径就是让学生多观察、多阅读、多思考。多观察,可以让学生获得最实际的写作素材,能使文章有真情实感,容易打动人、感染人。学生在课堂的时间是最长的,所以最主要的获取写作素材的渠道还是在课堂上阅读
期刊
【摘要】中国古典诗词是世界文学史上一朵瑰丽的奇葩,是凝聚了古代诗词文人心智与灵气的精神财富,它们体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心理与社会意识。诗词鉴赏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探寻作者写作意图的过程(即通过语言文字来理解诗人的独特感受、思想感情),是一个由外及内的过程。  【关键词】中学语文 识别模式 古诗词 鉴赏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一朵瑰丽的奇葩,是凝聚了古代诗词文人心智与灵气的精神财富
期刊
体验式阅读,实际就是古人常说的“情景阅读”,它容易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激情,并能在“语境體察”、“心动之余”寻出或浅表、或深层、或醒目、或隐蔽的各种信息,为己所用,从而进行研究性的实验学习。  笔者在绵阳市涪城区推行“体验——生成——运用”构建优质高效阅读课教学模式中,结合我校教学实际,在体验式阅读方面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经过近一年的摸索,收到一定的成效。现总结如下,以就教于方家。    一、创设
期刊
传统的作文批改,基本上是老师的事,批改作文的目的说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但实际上这种“抱儿代步”的批改收效不大。如何解决这既要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又要解决教师批改负担较重的矛盾呢?我认为应该从改进作文批改入手。应该认真研究一下批改的指导思想和批改方法,使批改形式多样化,以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下面有几点粗浅的看法提出来供大家研究。    一、作文不宜全收全改    每次作文可以批改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
期刊
小学阶段是青少年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思维能力的培养上起着重要的作用。阅读是吸收知识的源泉,是思维训练的基础。阅读教学内容中含有大量训练思维能力的素材。如何利用这些素材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当今语文教学中值得探究的课题。阅读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注意根据阅读思维的特性培养学生的思维素质。语文阅读教学思维训练已渐渐成为语文界的共识,也成为阅读教学
期刊
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现代社会教育工作的任务。语文阅读教学以其内容的人文性和灵活性,为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阅读教学内容中的"创新点",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下面就这个问题谈几点浅陋的认识:    一、引导学生对作品的艺术形象和主题进行多元的思考    美国现代作家海明威把艺术形象比喻成漂浮在大海上的冰山,看得见的形諸文字的东西是“冰山”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