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 哪些精神症状或事件容易出现暴力危险行为? 精神障礙患者的行为和思维会被各种幻觉和妄想等精神症状所控制,可能呈现暴力倾向,如口头威胁、喊叫、打砸行为、伤人、纵火等。同时暴力行为、冲动行为的发生很多时候具有突然发生、后果严重的特性。 北京市西城区平安医院肖存利团队自2016年至2019年在北京市开展了为期4年的关于社区精神障碍患者高风险测评工具的研发和推广工作的研究。为了获取精准有效的数据,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哪些精神症状或事件容易出现暴力危险行为?
精神障礙患者的行为和思维会被各种幻觉和妄想等精神症状所控制,可能呈现暴力倾向,如口头威胁、喊叫、打砸行为、伤人、纵火等。同时暴力行为、冲动行为的发生很多时候具有突然发生、后果严重的特性。
北京市西城区平安医院肖存利团队自2016年至2019年在北京市开展了为期4年的关于社区精神障碍患者高风险测评工具的研发和推广工作的研究。为了获取精准有效的数据,2016年研究团队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2000例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危险行为相关因素调查,研究发现家庭邻里关系紧张、家庭经济条件不佳、近期有重大不良应激事件、精神症状丰富、物质滥用、既往有攻击或威胁言语的精神障碍患者更容易出现暴力危险行为。
◢ 精神障碍患者发生暴力危险行为能否进行预测及防治呢?
国外对精神病患者危险性行为的评估工具的研究已有多年,但这些评估工具需要专业性的培训,全面评估耗时较长,而且由于文化、精神卫生体制的差异,这些风险评估工具并不适用于我国患者。因此研制出简便易行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精神障碍患者危险行为评估工具显得迫在眉睫。
经过4年的不懈努力,研究团队编制出了一套社区精神障碍患者高风险测评工具包,适合社区精防医生使用,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能较为准确快速地对精神障碍高风险患者进行筛选。
在2019年度进行的全市范围内试点推广工作中,使用本测评工具对社区精神障碍患者进行高风险筛选,对筛选出的高危人群进行了强化干预措施,如对患者及家属开展疾病知识健康教育、社区康复活动、增加访视等措施,提高了患者就诊治疗的依从性,降低了病耻感,使得社区精神障碍患者危险性行为的发生率由2018年的8.4%~15.2%下降到2.9%~8.4%,干预效果非常显著;同时也反映了精神障碍患者发生危险行为是可管可控的,只要对这些人群予以适当的干预,在一定范围内是可以预防危险行为发生的。
◢ 对于精神障碍患者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精神障碍患者属于弱势群体,我们在预防精神障碍患者暴力危险行为发生的同时,也应该给予他们相应的同情和关爱。
研究发现,2018年虽然社区精神障碍患者危险性行为的发生率为8.4%~15.2%,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公布的数据相近,但精神障碍患者发生的危险性行为主要是以威胁性或攻击性言语为主,对他人人身攻击的比例较低;还有一些患者不危及别人,但是伤害自己,比如自杀、自残。出现暴力危险的精神障碍只是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一小部分,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又只是整个精神病人患者群体的一小部分。
社会对于精神障碍患者的关爱和行动还远远不够。精神障碍患者一方面受疾病本身的折磨,一方面承受社会偏见带来的心理压力,社会功能受损明显。现在社会上成立了很多关爱组织,比如患者亲友协会,发动患者亲友来帮助、关爱患者;患者自助组织,由康复后的患者提供帮助,大家互相鼓励,聚到一起共同承担社会压力,共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政府也出台了很多关于精神障碍患者的政策法规,如在一些地区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实行了免费用药、免费体检、免费参加康复活动技能训练、监护人补贴、住院费用减免等优惠政策,一方面减轻了其家庭负担,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患者的就诊治疗依从性,保证了病情的平稳,促进了患者康复及回归社会。
总之,精神病人的预防、治疗、康复和回归社会,最终需要个人、家庭、社会、企业和政府等多元主体的共同行动。全社会的理解、关爱和支持,对精神障碍患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患者有一个包容的环境,合理的管控措施,精神障碍患者的暴力危险行为一定会减少的。
其他文献
近年来,低头沉浸于自己手机的“低头症”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日益普遍。正所谓“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在你对面,而你在看手机”。 在面对面的人际沟通中,“低头行为”会让沟通对方感觉受到冷落和排斥,使之产生一种不尊重他们,不重视当下社交的坏印象。已有研究关注了在特定人际关系背景下,如夫妻之间、亲子之间,“低头行为”的不良后果。但对一般交往情境下的“低头行为”及其后效关注较少。 “初显成
这天清晨,丁阿姨觉得喉咙有点不舒服,一直干咳,阿姨将自己的症状与最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联系到一起,担心自己患肺炎了。突然出现紧张害怕,逐渐感觉浑身难受,心慌,胸闷,大汗,似乎全身每一块肌肉都收缩起来,心脏快要跳出来,感觉自己快要不行了……后来家人及时发现,在120的协助下,丁阿姨到某三甲医院急诊就诊,通过心内科、神经内科、呼吸内科等相关科室的全面检查,均无异常。其实,丁阿姨既往多次出现类似情况,并
最近这一阵,老王实在是有点“憋气”。 自打疫情爆发以来,老王就响应国家号召,在家深居浅出,这样一来,自打退休以来养成的每天早晚各遛弯一次的习惯就被打破了。再加上疫情期间儿孙们都很孝顺,把家里冰箱塞了个满满当当,顿顿大鱼大肉地招呼,所谓补充蛋白质,增强抵抗力,老王的飲食结构也发生了不小的改变。如此一个多月之后,老王不再那么“顺利”了—老王觉得小腹越来越涨,可往往好几天都没有便意,好不容易有点“感觉
紫玉(化名)两年前被诊断为焦虑症(广泛性焦虑障碍),经过药物治疗,病情逐渐趋于平稳。但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却让她再次陷入了紧张担心之中。开始,她只是担心疫情不能很好地控制,担心买不到口罩、消毒液,每天一遍遍地洗手……这些跟往日不同的“反常”行为让紫玉非常担心,她不断地想,自己的焦虑症是不是复发了?想着自己辛辛苦苦坚持治疗,医生说再过一个月可以逐渐减药了,如果复发了就功亏一篑了,为此感到苦恼。 渐渐
小明是一名高三学生,今年要参加高考,但由于新冠肺炎的原因,学校停课很久了,小明无法到学校上课,眼看距离高考只剩几十天了,但小明却迟迟进入不了复习的状态。一边担心新冠肺炎的发展趋势,一边担心自己的学习进度落后于同学们,小明每天都处在紧张焦虑的状态之中,看书也无法集中注意力,茶饭不思,睡眠不好,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半个多月,却也不见缓解。小明的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中…… 在我们的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经历
亮亮自幼活泼好动,外向开朗,勇于表达自己,幼儿园期间,在其他小朋友坐在一起玩游戏的时候他四处走动,协调能力差,跳绳与拍球都不如同班小朋友。亮亮妈妈觉得可能是孩子到了淘气的年龄,并未重视。今年亮亮升入小学了,上课的时候下座位,四处走动,即使坐在座位上也是小动作不断,注意力不能集中,桌上的文具、同桌的书包、自己的衣服等等都能“成功地”吸引亮亮的注意力,做作业拖沓,20分钟的作业往往耗费1-2小时才能完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情侣会在社交网站上发布与浪漫关系相关的文字和照片,也就是在线上“秀恩爱”。线上“秀恩爱”可以提高伴侣之间的关系满意度,在社交网站展示浪漫关系能增加伴侣双方的归属感和连接的需求。然而,对于旁观者来说,被动接受“秀恩爱”信息真的好吗? 基于社会比较理论的相关研究指出,个体进行社会比较,尤其是上行社会比较,会认为他人比自己的生活更幸福,从而引发个体的嫉妒情绪,进而导致主观幸
昨天周末,M独自外出逛街,在一个十字路口,随着“呯”的一声巨响,只见一辆摩托车与一辆大客车猛烈相撞,摩托车手被撞飞好远,重重地摔在地上再也没有动弹。 “这起交通事故发生的时候,你的感受是什么呢?”我尝试了解她在那个特定时间点的感受。M回答说,自己当时在现场看到这起事故,虽然很突然,情况也非常严重,但自己并没有觉得什么。她当时给妈妈打了个电话,讲述了这件事。一切看上去都很正常,然而当天傍晚,回到学
那么具体如何操作,来实现这种效果呢?在这里给咨询师们介绍三种有效的提问方式:奇迹问句 → “假设有一天晚上,你睡着的时候发生了奇迹,你当下的问题解决了,你是怎么知道的?” → “这里有个水晶球,里面能够看到问题已经解决的你,你猜你能看到什么?” → “如果你最好的朋友能够看到你的问题解决之后的样子,他会说些什么?你们的生活会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很显然,奇迹问句可以给人带来充满希望的感觉
老张服用奥沙西泮有一段时间了。但最近一次复诊时,医生告知他,奥沙西泮断货了,并为他处方了其他的药物来替代。老张有些担心。今天,就请药师为跟老张有一样担心的朋友们,聊聊关于奥沙西泮的那些事情。可替代奥沙西泮的药物有哪些? 奥沙西泮是苯二氮?类镇静催眠药,主要用于焦虑和失眠的辅助治疗。焦虑患者每天服用2-4次,每次0.5-1片,最多不超过2片,且睡前服用的剂量应是一天中最高的一次。所以如果要替换奥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