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作为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的春风下重又放出了它的异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和教师的追捧。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笔者试以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谈谈这些问题及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关键词:朗读 问题 策略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作为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的春风下重又放出了它的异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和教师的追捧。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笔者试以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谈谈这些问题及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意在求教于大家。
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朗读的时间不充分。
语文教学,往往太过于重视“讲”,而忽视了学生的“读”,即学生对文本的“熟读”。一篇课文的学习,总少不了串讲,少不了繁琐的词句分析,学生只是围着老师的问题、讲解在转,一篇课文讲完了,可学生连课文都读不通,所记的那些“理解”、“体会”,全都是老师“讲”出来的,学生的语文能力停滞不前,仍然不会“说话”、“作文”,原因就是学生读的太少了,自己理解体会的太少了,语言积累的太少了。
2、朗读的面窄。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都会读?
3.朗读的指导乏而不力。
学生朗读次数少,教师对朗读的指导相应就不会多,此之谓“乏”;即使有指导,大多停留在对字音、有无增减字、语序是否正确等一般指导的层次,真正按普通话及所读文章内容的要求加以具体、规范指导的占极少数,此之谓“不力”。有的教师在范读时尚有误读、漏读、倒读现象,缺乏情感,平平淡淡,根本起不到应有的示范作用,因而更谈不上指导。有的教师在学生朗读时,不注意审听,或忙于板书,或抓紧看教案,将学生朗读作为思考下一步教学的过渡和缓冲,学生读的如何,无从评说。指导不力,一是教师对朗读教学的认识不高,二是受教师自身朗读水平的局限,“以其昏昏”,很难“使人昭昭”。
4、只求形式不求实效。
据观察,一般一节课朗读安排了三—四次(相对环节而言,非指读的人次),但有安排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不到1分钟,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1、 时间充足,步步为“读”。
每一个朗读环节,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避免“走过场”的朗读。初读时,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由读;讲读时,抓住朗读训练点,教师要舍得花时间重锤敲打,反复诵读,直至背诵。
2、扩大朗读面。
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3、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技巧
(1)教会学生确定重音。通过训练,让学生逐步懂得,句子中的动词谓语,用作修饰的词,对比的词、比喻的词,或能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的一些特殊的词,要读重音。另外,为了增强表达的效果,一些表示强烈的兴奋或悲伤的地方,可采用重音轻读的方法。(2)教会学生掌握速度。要通过训练让学生知道,表示欢快、激动、高兴、愤怒的词句,一般读得要稍快一些,表示悲愤、忧郁、抒情的重点句段,读的速度要慢一些。在整篇课文朗读中,要有快有慢,富于变化。
(3)教会学生把握语调。语调是语音、语速、语气的综合反映,是一篇课文的感情基调。通过训练,在实际的朗读中让学生逐步体会到表示欢快的、赞美的、喜爱的、美好的情感的课文要读得高昂激动、响亮明快;表达悲壮的、凄凉的情感的课文要读得深沉舒缓。一般的文章,都以宁静、轻松、恬淡的语调为主。
4、提高教师的朗读水平和指导能力。
要把推广普通话和改善朗读教学结合起来。教师是推普的主力军,朗读更是语文教师的必备素质,应在这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推普工作一直与教学相游离。有关部门虽然每年都例行公事地搞检查测试,但大多流于形式,走过场,搞“人人过关”,没能起到有效的指挥和督促作用。因此,各级教育领导部门要把朗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基本功,将能否讲普通话,能否经常讲普通话,能否为学生作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朗读,纳入教师教学业务的评估范围,使教师对朗读教学真正重视起来,朗读水平有所提高,指导能力得到加强。
5、应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自由读,小组读,指名读,分角色读,比赛读、表演读、配乐读等等。特别是配乐读,它是现今语文课改中涌现出来的新阅读方式。阅读时,可选一首与课文表达情感一致的乐曲与朗读同步播放,使学生在情境的熏陶下,自主地走进课文,在文字与乐曲的交汇的海洋中神游。神情并茂,互容互通,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配乐朗读:音乐与文学有着不解之缘。音乐以特有的旋律和节奏塑造艺术形象,把人们带入特有的意境中,唤起人们的感情。当文学与情调相吻合的音乐和谐结合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朗读,是我们语文阅读教学中永恒的话题,只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交流,我们的朗读教学就能在“山重水复”中寻幽探秘,从而迎来“柳暗花明”的又一村!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师》2010年第6期
《江苏教育》2010第4期
关键词:朗读 问题 策略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作为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的春风下重又放出了它的异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和教师的追捧。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笔者试以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谈谈这些问题及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意在求教于大家。
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朗读的时间不充分。
语文教学,往往太过于重视“讲”,而忽视了学生的“读”,即学生对文本的“熟读”。一篇课文的学习,总少不了串讲,少不了繁琐的词句分析,学生只是围着老师的问题、讲解在转,一篇课文讲完了,可学生连课文都读不通,所记的那些“理解”、“体会”,全都是老师“讲”出来的,学生的语文能力停滞不前,仍然不会“说话”、“作文”,原因就是学生读的太少了,自己理解体会的太少了,语言积累的太少了。
2、朗读的面窄。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都会读?
3.朗读的指导乏而不力。
学生朗读次数少,教师对朗读的指导相应就不会多,此之谓“乏”;即使有指导,大多停留在对字音、有无增减字、语序是否正确等一般指导的层次,真正按普通话及所读文章内容的要求加以具体、规范指导的占极少数,此之谓“不力”。有的教师在范读时尚有误读、漏读、倒读现象,缺乏情感,平平淡淡,根本起不到应有的示范作用,因而更谈不上指导。有的教师在学生朗读时,不注意审听,或忙于板书,或抓紧看教案,将学生朗读作为思考下一步教学的过渡和缓冲,学生读的如何,无从评说。指导不力,一是教师对朗读教学的认识不高,二是受教师自身朗读水平的局限,“以其昏昏”,很难“使人昭昭”。
4、只求形式不求实效。
据观察,一般一节课朗读安排了三—四次(相对环节而言,非指读的人次),但有安排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不到1分钟,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1、 时间充足,步步为“读”。
每一个朗读环节,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避免“走过场”的朗读。初读时,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由读;讲读时,抓住朗读训练点,教师要舍得花时间重锤敲打,反复诵读,直至背诵。
2、扩大朗读面。
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3、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技巧
(1)教会学生确定重音。通过训练,让学生逐步懂得,句子中的动词谓语,用作修饰的词,对比的词、比喻的词,或能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的一些特殊的词,要读重音。另外,为了增强表达的效果,一些表示强烈的兴奋或悲伤的地方,可采用重音轻读的方法。(2)教会学生掌握速度。要通过训练让学生知道,表示欢快、激动、高兴、愤怒的词句,一般读得要稍快一些,表示悲愤、忧郁、抒情的重点句段,读的速度要慢一些。在整篇课文朗读中,要有快有慢,富于变化。
(3)教会学生把握语调。语调是语音、语速、语气的综合反映,是一篇课文的感情基调。通过训练,在实际的朗读中让学生逐步体会到表示欢快的、赞美的、喜爱的、美好的情感的课文要读得高昂激动、响亮明快;表达悲壮的、凄凉的情感的课文要读得深沉舒缓。一般的文章,都以宁静、轻松、恬淡的语调为主。
4、提高教师的朗读水平和指导能力。
要把推广普通话和改善朗读教学结合起来。教师是推普的主力军,朗读更是语文教师的必备素质,应在这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推普工作一直与教学相游离。有关部门虽然每年都例行公事地搞检查测试,但大多流于形式,走过场,搞“人人过关”,没能起到有效的指挥和督促作用。因此,各级教育领导部门要把朗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基本功,将能否讲普通话,能否经常讲普通话,能否为学生作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朗读,纳入教师教学业务的评估范围,使教师对朗读教学真正重视起来,朗读水平有所提高,指导能力得到加强。
5、应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自由读,小组读,指名读,分角色读,比赛读、表演读、配乐读等等。特别是配乐读,它是现今语文课改中涌现出来的新阅读方式。阅读时,可选一首与课文表达情感一致的乐曲与朗读同步播放,使学生在情境的熏陶下,自主地走进课文,在文字与乐曲的交汇的海洋中神游。神情并茂,互容互通,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配乐朗读:音乐与文学有着不解之缘。音乐以特有的旋律和节奏塑造艺术形象,把人们带入特有的意境中,唤起人们的感情。当文学与情调相吻合的音乐和谐结合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朗读,是我们语文阅读教学中永恒的话题,只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交流,我们的朗读教学就能在“山重水复”中寻幽探秘,从而迎来“柳暗花明”的又一村!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师》2010年第6期
《江苏教育》2010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