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秋时节,笔者奔向大山深处,来到了长白山脉威虎岭下。穿过茂密的丛林,走过崎岖的山路,眼前一亮:一座现代化别墅映入眼帘。如果没有军旗招展,“扎根哨所”的大幅标语,你不会想到这是位于大山深处的哨所。在这里,笔者不仅亲身感受到了哨所官兵身处大山、心系大山、爱岗敬业的精神风貌,更为哨所官兵与自然、与动物和谐相处的音符所感染。现采撷其中的几个“片段”,以飨读者。
潺潺小溪一凉亭
几年前,哨所周围还是一片积水的荒滩,雨季泄不了山洪,旱季润泽不了大地。为了改善环境,几代哨所官兵下滩挖泥清淤,上山打石筑堤,因势开渠引水,光穿坏的胶鞋就装了一箩筐,铁锹、镐头用坏了几十把……凭着“燕子垒窝”的精神,精心筑建了呈阶梯状的小溪瀑布群,利用废料建造了典雅的凉亭,搭建了别致的铁拱桥……
如今来到哨所,恍如世外桃源的感觉。目及之处,有山间喷泉、有小桥流水、有亭台楼阁、有山花烂漫。好似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又像一首隽永的田园诗……
曾经多次来过哨所的将军说:“以前哨所的条件我知道,现在建的这么好,确实体现了党委一班人把‘官兵至上、基层第一’落实到了实际行动上。”
落户哨所的小白鸽
哨所的美,不仅美在环境,也美在与动物的和谐相处。
8年前的一个严冬,雪没命地下,白毛风刮得直响。一天晚饭时,哨兵发现一对野鸽子在哨所飞来转去。两个小家伙肯定是饿坏了。大家拿来馒头渣、米饭粒喂它们,刚开始野鸽还有些害怕,躲来躲去,待战士们走后就饥不择食地啄了起来。一连几天,每到“饭点”它们都不请自来。就这样,这对患难“夫妻”蹭吃蹭喝了一冬天,再也不愿意走了。后来,哨兵干脆在房前给它们安了个窝,可能是厌倦了飘泊的生活,它们开始在这里繁衍生息,过上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家庭成员也逐渐多了起来,现在已发展到50多只。
木雕也懂战士的心
在“哨所根雕室”,50多件根雕作品,最令哨兵感到自豪。
哨长邹吉旺介绍说,每到周末,哨所战士都会钻进山林挖野菜、捡蘑菇丰富餐桌。一次,一个战士无意中发现了一块似形非形的朽木,后经大家简单地刀刻、打磨修整一番,竟化腐朽为神奇,成了一件工艺品。此后,哨所战士就掀起了根雕热,还拜了驻地的老艺人为师。巡逻路上,大家常把一些好看的树根带回来,闲暇之余就“鼓捣鼓捣”。就这样,一件件根雕作品由粗到细,越做越精,越积越多。现在,来哨所的人,最先注意的是根雕,看得最久的也是根雕,对这些出自握枪的手、充满艺术气息、被赋予灵性的作品啧啧称叹。
哨所官兵说,根雕是有生命的,它饱含了每个战士的亲情、友情、报国情……情同手足的“狗”战友
在哨所,至今还流传着“义犬救主”的感人故事。
三年前,安徽籍战士龚永洪带着军犬“战鹰”巡逻,遇到了暴风雪。走着走着,他脚下一滑,眼前一黑,就什么也不知道了。等他醒来时,发现自己正躺在仓库卫生所里。原来,龚永洪不小心掉进了雪窝子,头磕在了一个树桩上,当时昏了过去。“战鹰”好似懂主人的心思,马上跑回哨所,咬着哨长的衣服就往外拽……当战友们奔到雪窝子时,龚永洪已经脸色青紫,晚来一会后果不堪设想。“是你救了我”,康复的龚永洪抱着“战鹰”,眼泪扑扑地直往下掉,还特意和“战鹰”照了张合影珍藏起来。直到现在,大家讲起“战鹰”的故事,还唏嘘不已,显得异常的兴奋和激动。
石刻永留战士的情
在哨所,还有一个必须去的地方,那就是“铭志碑林”。
说起碑林,还有一段历史。1993年底,哨长刘洪涛就要退伍了。临走的前几天。他偷偷地跑到山上,在一块大石头上深深地刻下了—个“家”字,把它安放在哨位旁。从此后,每茬老兵临走时,都举行一个特殊的告别仪式,那就是把自己的心得和感悟,刻在石头上,珍藏在大山里。10多年来,这一独特的做法雷打不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哨所的官兵……
走近碑林,放眼望去,山石形态各异,有大有小,或立或倒,错落有致地掩映在青山碧水之中。10多年来,走了50多个兵,也就有了50多块石头。每一个石刻都是战士奉献的足迹,每一句感言悟语都是官兵的铿锵誓言。
仓库孙永富政委对笔者讲,这碑林已成为仓库和驻地学校的教育基地,每年都要组织大家到这里搞活动,激励大家秉承传统爱岗奉献,深山哨所续写辉煌……
诗寓情,诗言志。几天的朝夕相处,一山一水,一景一物,一思一念,已成为永远挥之不去的记忆。采访结束的时候,笔者作了一首小诗,以此奉献给那些扎根山沟、献身边防的战友们:
哨兵是山中的一棵小草。
挺直腰杆冲出地面是他的风骨;
哨兵是山中的一朵小花,
放开眼界尽情开放是他的风范;
哨兵是山间的一条小溪,
迈开步伐奔涌向前是他的性格,
哨兵是一座责任的丰碑,
无怨、无悔、无愧是他永恒不变的誓言!
潺潺小溪一凉亭
几年前,哨所周围还是一片积水的荒滩,雨季泄不了山洪,旱季润泽不了大地。为了改善环境,几代哨所官兵下滩挖泥清淤,上山打石筑堤,因势开渠引水,光穿坏的胶鞋就装了一箩筐,铁锹、镐头用坏了几十把……凭着“燕子垒窝”的精神,精心筑建了呈阶梯状的小溪瀑布群,利用废料建造了典雅的凉亭,搭建了别致的铁拱桥……
如今来到哨所,恍如世外桃源的感觉。目及之处,有山间喷泉、有小桥流水、有亭台楼阁、有山花烂漫。好似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又像一首隽永的田园诗……
曾经多次来过哨所的将军说:“以前哨所的条件我知道,现在建的这么好,确实体现了党委一班人把‘官兵至上、基层第一’落实到了实际行动上。”
落户哨所的小白鸽
哨所的美,不仅美在环境,也美在与动物的和谐相处。
8年前的一个严冬,雪没命地下,白毛风刮得直响。一天晚饭时,哨兵发现一对野鸽子在哨所飞来转去。两个小家伙肯定是饿坏了。大家拿来馒头渣、米饭粒喂它们,刚开始野鸽还有些害怕,躲来躲去,待战士们走后就饥不择食地啄了起来。一连几天,每到“饭点”它们都不请自来。就这样,这对患难“夫妻”蹭吃蹭喝了一冬天,再也不愿意走了。后来,哨兵干脆在房前给它们安了个窝,可能是厌倦了飘泊的生活,它们开始在这里繁衍生息,过上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家庭成员也逐渐多了起来,现在已发展到50多只。
木雕也懂战士的心
在“哨所根雕室”,50多件根雕作品,最令哨兵感到自豪。
哨长邹吉旺介绍说,每到周末,哨所战士都会钻进山林挖野菜、捡蘑菇丰富餐桌。一次,一个战士无意中发现了一块似形非形的朽木,后经大家简单地刀刻、打磨修整一番,竟化腐朽为神奇,成了一件工艺品。此后,哨所战士就掀起了根雕热,还拜了驻地的老艺人为师。巡逻路上,大家常把一些好看的树根带回来,闲暇之余就“鼓捣鼓捣”。就这样,一件件根雕作品由粗到细,越做越精,越积越多。现在,来哨所的人,最先注意的是根雕,看得最久的也是根雕,对这些出自握枪的手、充满艺术气息、被赋予灵性的作品啧啧称叹。
哨所官兵说,根雕是有生命的,它饱含了每个战士的亲情、友情、报国情……情同手足的“狗”战友
在哨所,至今还流传着“义犬救主”的感人故事。
三年前,安徽籍战士龚永洪带着军犬“战鹰”巡逻,遇到了暴风雪。走着走着,他脚下一滑,眼前一黑,就什么也不知道了。等他醒来时,发现自己正躺在仓库卫生所里。原来,龚永洪不小心掉进了雪窝子,头磕在了一个树桩上,当时昏了过去。“战鹰”好似懂主人的心思,马上跑回哨所,咬着哨长的衣服就往外拽……当战友们奔到雪窝子时,龚永洪已经脸色青紫,晚来一会后果不堪设想。“是你救了我”,康复的龚永洪抱着“战鹰”,眼泪扑扑地直往下掉,还特意和“战鹰”照了张合影珍藏起来。直到现在,大家讲起“战鹰”的故事,还唏嘘不已,显得异常的兴奋和激动。
石刻永留战士的情
在哨所,还有一个必须去的地方,那就是“铭志碑林”。
说起碑林,还有一段历史。1993年底,哨长刘洪涛就要退伍了。临走的前几天。他偷偷地跑到山上,在一块大石头上深深地刻下了—个“家”字,把它安放在哨位旁。从此后,每茬老兵临走时,都举行一个特殊的告别仪式,那就是把自己的心得和感悟,刻在石头上,珍藏在大山里。10多年来,这一独特的做法雷打不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哨所的官兵……
走近碑林,放眼望去,山石形态各异,有大有小,或立或倒,错落有致地掩映在青山碧水之中。10多年来,走了50多个兵,也就有了50多块石头。每一个石刻都是战士奉献的足迹,每一句感言悟语都是官兵的铿锵誓言。
仓库孙永富政委对笔者讲,这碑林已成为仓库和驻地学校的教育基地,每年都要组织大家到这里搞活动,激励大家秉承传统爱岗奉献,深山哨所续写辉煌……
诗寓情,诗言志。几天的朝夕相处,一山一水,一景一物,一思一念,已成为永远挥之不去的记忆。采访结束的时候,笔者作了一首小诗,以此奉献给那些扎根山沟、献身边防的战友们:
哨兵是山中的一棵小草。
挺直腰杆冲出地面是他的风骨;
哨兵是山中的一朵小花,
放开眼界尽情开放是他的风范;
哨兵是山间的一条小溪,
迈开步伐奔涌向前是他的性格,
哨兵是一座责任的丰碑,
无怨、无悔、无愧是他永恒不变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