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3-0081-01
心理亦称心理现象,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它们共同构成了人得心理现象的复杂体系。中学阶段的青少年时期是人由不懂事向独立生活的过渡阶段,是人生中对外界最敏感,心理变化最复杂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心理历程在人的发展成熟中具有关键的作用。在这一阶段,自尊与自卑、独立与依赖、敏感与偏激、幼稚与成熟、开放与闭锁等矛盾在青少年的心理纵横交错并相互影响。在加上他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社会关系日益复杂,社会节奏日益加快,社会竞争日益突出的时代。这一时期的心理教育和关怀就显得十分重要。但遗憾的是由于我们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不重视和教育不当,导致了他们许多矛盾的尖锐化,是许多青少年出现了心理失衡的问题。青少年心理失衡问题具体归纳如下几点。
1、对青春期身体发育上的巨大变化缺乏思想准备和必要的生理卫生知识,他们想获得性知识,又找不到正当的途径,在一般情况下,他们羞于或不愿意對家长或老师说出自己的困惑。
2、对青春期心理发展的巨大变化不能理解,他们爱慕异性,渴望更多的了解异性和接触异性,但又怕受到成人的谴责和同龄人的讥笑而显得不知所措。
3、他们自认为已经长大了,要独立自主,不受限制和约束,要求在人格上受到尊敬,不喜欢成人用命令的口吻对他们发号施令,但在经济生活、自理能力上,又不能完全脱离成年人的帮助和指导。
4、在精神生活上,他们喜欢幻想,憧憬未来,常常为小小的成功和胜利而兴高采烈,又为一时的失败和挫折而垂头丧气,心灰意冷,情绪化比较严重。他们往往过高的估计自己。爱发表议论,慷慨激昂的评论社会,为人间不平而愤慨。
5他们的内心生活十分丰富,有了心底的秘密。不愿把心里话对家长和老师说,他们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独自沉思。产生了许多无以名状的烦恼。例如对自己的体型不满意,或对自己缺乏风度而感到孤独、苦闷、惆怅,他们呼唤理解,希望有一个可以信赖的知心的朋友倾听他们的心声等。
青春期面临多种矛盾的困惑,感情是比较脆弱的,心理环境不好,教育不当,或遇到家庭不和,亲人去世等重大刺激或挫折,就容易产生焦虑、忧虑、恐惧、自卑、多疑、嫉妒等不健康的异常心理。那么作为青少年他们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呢?我们又应该通过那些途径来促使他们的心理健康的发展。衡量青少年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应该是。
1、智力正常。智力是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注意力的综合。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只有智力正常,才能完整准确的认识客观世界。
2、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绪在心理变化中起着核心的作用。心理健康的人应该保持情绪的稳定和饱满,开朗自信和乐观热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找乐趣,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轻松愉快的心境。
3、意志品质坚强。意志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集中体现,是个性重要的精神支柱。健康的意志应该是意志的自觉性高,意志的果断力好,意志的耐受性持久,意志的自制力强。
4、人际关系和谐。个性的健康与否是通过与他人的交往表现出来的。健康的人常表现为:乐于交往;有广泛而稳定的人际关系;有知心的朋友;在交往中保持完整而独立的人格;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能客观评价他人;即宽于待人,也受到他人的悦服。
5、能动的适应环境。即有积极地处世态度,乐观进取,对社会现实有正确的认识,心理行为能顺应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6、具有健全的人格特征。心理健康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其主要表现为:人格的各个要素(性格、气质、能力等)都不存在明显的缺陷和偏差;有正确的人生观,生活情趣高尚;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善于认识自我;心理特征完整统一。
7、心理行为具有青少年的特征。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精力最充沛、思维最敏捷、情感最活跃的时期,此时的他们应该朝气蓬勃、活跃好动、生龙活虎。那种缺乏朝气、精干世故或仍像是少儿那样喜怒无常,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促使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途径应该是。
1、发挥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主力作用:良好的学学习环境、优雅的校园文化、高素质的教师风范、和睦的同学关系有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学校要以尊重学生为突破口,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强化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融挫折教育于学校日常教学活动中和思想品行教育中,并辅之适当的有意活动,是学生的个性不断得到完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2、家庭要担负起心理素质教育的责任: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引导孩子;在行为上要严格要求,让他们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培养独立生活、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平等相处,加强沟通,激发和调动孩子自我心理发展的自觉性、积极性。
3、努力创造学生心理发展的优良社会环境:环境造就人,社会改造人。针对社会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社会舆论导向,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全民素质。用法治约束人得行为,净化社会环境,形成良好的风尚和人际关系,努力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心理亦称心理现象,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它们共同构成了人得心理现象的复杂体系。中学阶段的青少年时期是人由不懂事向独立生活的过渡阶段,是人生中对外界最敏感,心理变化最复杂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心理历程在人的发展成熟中具有关键的作用。在这一阶段,自尊与自卑、独立与依赖、敏感与偏激、幼稚与成熟、开放与闭锁等矛盾在青少年的心理纵横交错并相互影响。在加上他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社会关系日益复杂,社会节奏日益加快,社会竞争日益突出的时代。这一时期的心理教育和关怀就显得十分重要。但遗憾的是由于我们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不重视和教育不当,导致了他们许多矛盾的尖锐化,是许多青少年出现了心理失衡的问题。青少年心理失衡问题具体归纳如下几点。
1、对青春期身体发育上的巨大变化缺乏思想准备和必要的生理卫生知识,他们想获得性知识,又找不到正当的途径,在一般情况下,他们羞于或不愿意對家长或老师说出自己的困惑。
2、对青春期心理发展的巨大变化不能理解,他们爱慕异性,渴望更多的了解异性和接触异性,但又怕受到成人的谴责和同龄人的讥笑而显得不知所措。
3、他们自认为已经长大了,要独立自主,不受限制和约束,要求在人格上受到尊敬,不喜欢成人用命令的口吻对他们发号施令,但在经济生活、自理能力上,又不能完全脱离成年人的帮助和指导。
4、在精神生活上,他们喜欢幻想,憧憬未来,常常为小小的成功和胜利而兴高采烈,又为一时的失败和挫折而垂头丧气,心灰意冷,情绪化比较严重。他们往往过高的估计自己。爱发表议论,慷慨激昂的评论社会,为人间不平而愤慨。
5他们的内心生活十分丰富,有了心底的秘密。不愿把心里话对家长和老师说,他们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独自沉思。产生了许多无以名状的烦恼。例如对自己的体型不满意,或对自己缺乏风度而感到孤独、苦闷、惆怅,他们呼唤理解,希望有一个可以信赖的知心的朋友倾听他们的心声等。
青春期面临多种矛盾的困惑,感情是比较脆弱的,心理环境不好,教育不当,或遇到家庭不和,亲人去世等重大刺激或挫折,就容易产生焦虑、忧虑、恐惧、自卑、多疑、嫉妒等不健康的异常心理。那么作为青少年他们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呢?我们又应该通过那些途径来促使他们的心理健康的发展。衡量青少年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应该是。
1、智力正常。智力是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注意力的综合。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只有智力正常,才能完整准确的认识客观世界。
2、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绪在心理变化中起着核心的作用。心理健康的人应该保持情绪的稳定和饱满,开朗自信和乐观热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找乐趣,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轻松愉快的心境。
3、意志品质坚强。意志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集中体现,是个性重要的精神支柱。健康的意志应该是意志的自觉性高,意志的果断力好,意志的耐受性持久,意志的自制力强。
4、人际关系和谐。个性的健康与否是通过与他人的交往表现出来的。健康的人常表现为:乐于交往;有广泛而稳定的人际关系;有知心的朋友;在交往中保持完整而独立的人格;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能客观评价他人;即宽于待人,也受到他人的悦服。
5、能动的适应环境。即有积极地处世态度,乐观进取,对社会现实有正确的认识,心理行为能顺应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6、具有健全的人格特征。心理健康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其主要表现为:人格的各个要素(性格、气质、能力等)都不存在明显的缺陷和偏差;有正确的人生观,生活情趣高尚;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善于认识自我;心理特征完整统一。
7、心理行为具有青少年的特征。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精力最充沛、思维最敏捷、情感最活跃的时期,此时的他们应该朝气蓬勃、活跃好动、生龙活虎。那种缺乏朝气、精干世故或仍像是少儿那样喜怒无常,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促使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途径应该是。
1、发挥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主力作用:良好的学学习环境、优雅的校园文化、高素质的教师风范、和睦的同学关系有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学校要以尊重学生为突破口,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强化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融挫折教育于学校日常教学活动中和思想品行教育中,并辅之适当的有意活动,是学生的个性不断得到完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2、家庭要担负起心理素质教育的责任: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引导孩子;在行为上要严格要求,让他们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培养独立生活、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平等相处,加强沟通,激发和调动孩子自我心理发展的自觉性、积极性。
3、努力创造学生心理发展的优良社会环境:环境造就人,社会改造人。针对社会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社会舆论导向,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全民素质。用法治约束人得行为,净化社会环境,形成良好的风尚和人际关系,努力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