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语文味”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汉字魅力、词句内涵、留白回味、结构梳理以及教师语言五个方面展开“语文味”的研究。望本文的研究能对当前语文教学产生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及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味;教学创新;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味”或“滋味”本指物质所具有的能使舌头得到某种味觉或能使鼻子得到某种嗅觉的特性。美学家将“味”这一概念创造性地转化成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范畴和逻辑起点,它的基本涵义是“意味”或“趣味”。在中国古典审美理论中,诗的最高境界是“有味”,即有“诗味”。语文教学也是一门艺术,它的最高境界也应该是“有味”,那就是“语文味”。
深圳市教学研究室程少堂老师说,“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渲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核心是用语文独有的形式美和人文美,去丰富和滋养语文教学过程,以语文独特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正直、善良和悲悯情怀;以语文课独特的美感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思路美、结构美与文化美。
一、以汉字魅力彰显语文味
20世纪50年代,印度总理尼赫鲁曾对他女儿说:“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你要好好学习。我说的这个国家就是中国。”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唯一满载着炎夏子孙代代相传信息的便是汉字,它的起源、发展,甚至是写法,都是这世上独一无二的。在识字教学中,笔者充分发挥汉字表意的特质彰显汉字魅力。学习“富”字,明白其一半是福,一半是灾;认识“冢”,懂得是一点小错,弄得家破人亡;而“值”字,则告诫人们“人”要站得“直”才有身价;再如“品”,一口,一口,再来一口,怎么样?味道好极了;一个“方”字,道出了万人出点子,自有好方法的真理……正所谓字字珠玑,我们不得不惊叹于这一个个汉字蕴含的生动鲜活的精神世界和人生哲理。这样的识字教学,学生印象深,记得牢,既识字,又育人,这样的语文课才有语文味。
二、以词句内涵咀嚼语文味
“语文味”是咀嚼出来的。咀嚼,就是咬文嚼字,就是咀嚼好词佳句。正如花生,不炒不嚼,就不会散发香味。咀嚼词句,需要教师对语言有独特的敏感。
《去年的树》一课,笔者在备课时被鸟儿和树高尚的、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深深感动。如何让学生也能走进文本,走进鸟儿和树的内心,让情感在他们心中激荡,我抓住文章开头“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中极为普通的“天天”一词引导学生咀嚼其中的味道。“无论是细雨霏霏的日子,还是大雨倾盆,鸟儿都给树唱歌,树都听鸟儿唱歌”“不管是乌云密布,还是烈日炎炎,鸟儿都不会忘记给树唱歌,树也会听鸟儿唱歌”“从春到夏,从夏到秋,鸟儿天天给树唱歌。树天天听鸟儿唱”……两个“天天”虽然是个普通的词语,却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学生在咀嚼中感受到了鸟儿和树之间深厚的友谊。
词语,是有温度的;词语,是有情感的。这样的词语教学,既把语言训练落到了实处,又在研读词语中悟到了“文”,读懂了“情”,有深度,有力度,真正让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上的是语文课,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应与“语文”有关,都要散发出语文的芳香。
三、以回味留白感受语文味
留白是绘画中的一种技巧,适度的留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和艺术的美感。留白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智慧。文学中的留白也是如此,予人以想象之余地,思考之空间,如此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正所谓“此处无物胜有物”。
《七颗钻石》是托尔斯泰的一篇经典童话作品。一个小姑娘外出找水,水罐在她手中经历了几次不可思议的变化:由空水罐到满水罐,由木水罐到银水罐,再到金水罐,最后到能跳出钻石的水 罐……托尔斯泰只是生动地叙述了这个故事的发展过程,对于推动水罐变化的奥秘却只字未提。他似乎置身事外,却让我们感受到文字背后有一双慈悲的眼睛,有一颗博爱的、浸满了悲悯与善意的心灵。这种文字中没有明确表达却又能让我们感受到的东西就是无言之美,就是留白。笔者在教学中这样引导学生体会:假如你是万能的神,是什么原因让水罐发生这些神奇的变化?学生在思考与讨论中,认识到正是小姑娘善良的、如钻石般闪亮的心灵才是这神奇力量的源泉。她忍受着饥渴的煎熬,忍受着疲惫的折磨,为生病母亲尚可理解,甚至是对一条可怜的小狗和一个素不相识的路人,都始终心存善念,才使奇迹发生。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正是抓住了文本的留白,引导学生透过留白深入体会,感受善良的无穷魅力和文本的写作魅力。“语文味”在留白处散发出馥郁的香味,这香味浸润在学生的灵魂深处。
四、以结構梳理展示语文味
庄子笔下的庖丁,杀了三年牛,练得“以无厚入有间”的本事,杀起牛来“游刃有余”。庖丁解牛技术如此高超,是因为他“好者道也”,熟谙牛之肌理。一篇文章的谋篇布局,即为“内在肌理”,而一堂好课,有一定内在的生长逻辑。教学中若能将文本的内在结构,转化为课堂的教学结构,不仅能凸显文本的主干,也能使课堂展示疏密有致的语文味。
读《秋天的怀念》,读出“好好活”——从母亲的“好好活”,到菊花的“好好活”,再到“我”的“好好活”,一咏三叹,“好好活”的种子,就播撒得开。学习《万年牢》,从父亲的“做事”——做糖葫芦认真,到父亲的“为人”——卖糖葫芦实在,再到 对我的“启发”——父亲对我的教导让我一生受益。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父亲的形象,理解“万年牢”意思,教师、学生和作者如同共乘一舟,披文入情,探幽览胜。
正如造房子先要搭框架一样,在课堂教学中,将巧妙的问题、文本情节或重点词句作为切入点辐射全篇,将文本进行适度整合,使教学内容结构清晰条理,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而且让学生对不同的文章结构有最直观的认识,从而培养写作中的构思能力。
五、以教师语言引领语文味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德国的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慧也曾经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饱含学识与文化修养的语言,不仅彰显其独特的人格魅力,而且能够打动学生的心灵,开启学生的智慧。一篇语言优美的课文,完全有可能因教师的课堂语言乏味而显得枯燥、单调,让人觉得没有“语文味”;反之,一篇并不怎么优美的课文,也完全有可能因教师充满魅力 的课堂语言而“语文味”浓郁。
某老师在执教《月光曲》时这样总结与引导:“知音难求啊!贝多芬没有想到在一间茅屋里遇到了自己的知音。我相信,他和盲姑娘一样,内心十分激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贝多芬再弹一曲为的也是知音。”教者把贝多芬和俞伯牙联系起来,从不同表现行为中找到共同点,丰富了内涵,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语文味”的内涵相当丰富,除了上面所述内容,教师的书写、板书设计、学生的朗读、活动的组织,都与之关联。
语文课之所以成为语文课,在于它是以语言文字作为特定的学习对象。“语文味”源自文本,却发散于教师。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智慧决定了课堂上“语文味”的浓淡。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只有爱语文,有浓浓的书卷气,并在教学中善于发现自己的特长不断突出、强化,才能逐步教出有独特“味道”的语文课。
参考文献
[1]李君英.用语文味的评价促进语文味课堂的生成[J].文学教育(上),2014(4).
[2]李杰.让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王君、韩军老师课堂设计浅析[J]. 现代教育科学,2014(2).
[3]李大盈.还语文阅读教学以“语文味”[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1).
[4]陈克东.语文味:返璞归真的教学追求[J].江苏教育研究,2012(14).
【关键词】语文味;教学创新;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味”或“滋味”本指物质所具有的能使舌头得到某种味觉或能使鼻子得到某种嗅觉的特性。美学家将“味”这一概念创造性地转化成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范畴和逻辑起点,它的基本涵义是“意味”或“趣味”。在中国古典审美理论中,诗的最高境界是“有味”,即有“诗味”。语文教学也是一门艺术,它的最高境界也应该是“有味”,那就是“语文味”。
深圳市教学研究室程少堂老师说,“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渲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核心是用语文独有的形式美和人文美,去丰富和滋养语文教学过程,以语文独特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正直、善良和悲悯情怀;以语文课独特的美感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思路美、结构美与文化美。
一、以汉字魅力彰显语文味
20世纪50年代,印度总理尼赫鲁曾对他女儿说:“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你要好好学习。我说的这个国家就是中国。”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唯一满载着炎夏子孙代代相传信息的便是汉字,它的起源、发展,甚至是写法,都是这世上独一无二的。在识字教学中,笔者充分发挥汉字表意的特质彰显汉字魅力。学习“富”字,明白其一半是福,一半是灾;认识“冢”,懂得是一点小错,弄得家破人亡;而“值”字,则告诫人们“人”要站得“直”才有身价;再如“品”,一口,一口,再来一口,怎么样?味道好极了;一个“方”字,道出了万人出点子,自有好方法的真理……正所谓字字珠玑,我们不得不惊叹于这一个个汉字蕴含的生动鲜活的精神世界和人生哲理。这样的识字教学,学生印象深,记得牢,既识字,又育人,这样的语文课才有语文味。
二、以词句内涵咀嚼语文味
“语文味”是咀嚼出来的。咀嚼,就是咬文嚼字,就是咀嚼好词佳句。正如花生,不炒不嚼,就不会散发香味。咀嚼词句,需要教师对语言有独特的敏感。
《去年的树》一课,笔者在备课时被鸟儿和树高尚的、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深深感动。如何让学生也能走进文本,走进鸟儿和树的内心,让情感在他们心中激荡,我抓住文章开头“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中极为普通的“天天”一词引导学生咀嚼其中的味道。“无论是细雨霏霏的日子,还是大雨倾盆,鸟儿都给树唱歌,树都听鸟儿唱歌”“不管是乌云密布,还是烈日炎炎,鸟儿都不会忘记给树唱歌,树也会听鸟儿唱歌”“从春到夏,从夏到秋,鸟儿天天给树唱歌。树天天听鸟儿唱”……两个“天天”虽然是个普通的词语,却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学生在咀嚼中感受到了鸟儿和树之间深厚的友谊。
词语,是有温度的;词语,是有情感的。这样的词语教学,既把语言训练落到了实处,又在研读词语中悟到了“文”,读懂了“情”,有深度,有力度,真正让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上的是语文课,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应与“语文”有关,都要散发出语文的芳香。
三、以回味留白感受语文味
留白是绘画中的一种技巧,适度的留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和艺术的美感。留白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智慧。文学中的留白也是如此,予人以想象之余地,思考之空间,如此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正所谓“此处无物胜有物”。
《七颗钻石》是托尔斯泰的一篇经典童话作品。一个小姑娘外出找水,水罐在她手中经历了几次不可思议的变化:由空水罐到满水罐,由木水罐到银水罐,再到金水罐,最后到能跳出钻石的水 罐……托尔斯泰只是生动地叙述了这个故事的发展过程,对于推动水罐变化的奥秘却只字未提。他似乎置身事外,却让我们感受到文字背后有一双慈悲的眼睛,有一颗博爱的、浸满了悲悯与善意的心灵。这种文字中没有明确表达却又能让我们感受到的东西就是无言之美,就是留白。笔者在教学中这样引导学生体会:假如你是万能的神,是什么原因让水罐发生这些神奇的变化?学生在思考与讨论中,认识到正是小姑娘善良的、如钻石般闪亮的心灵才是这神奇力量的源泉。她忍受着饥渴的煎熬,忍受着疲惫的折磨,为生病母亲尚可理解,甚至是对一条可怜的小狗和一个素不相识的路人,都始终心存善念,才使奇迹发生。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正是抓住了文本的留白,引导学生透过留白深入体会,感受善良的无穷魅力和文本的写作魅力。“语文味”在留白处散发出馥郁的香味,这香味浸润在学生的灵魂深处。
四、以结構梳理展示语文味
庄子笔下的庖丁,杀了三年牛,练得“以无厚入有间”的本事,杀起牛来“游刃有余”。庖丁解牛技术如此高超,是因为他“好者道也”,熟谙牛之肌理。一篇文章的谋篇布局,即为“内在肌理”,而一堂好课,有一定内在的生长逻辑。教学中若能将文本的内在结构,转化为课堂的教学结构,不仅能凸显文本的主干,也能使课堂展示疏密有致的语文味。
读《秋天的怀念》,读出“好好活”——从母亲的“好好活”,到菊花的“好好活”,再到“我”的“好好活”,一咏三叹,“好好活”的种子,就播撒得开。学习《万年牢》,从父亲的“做事”——做糖葫芦认真,到父亲的“为人”——卖糖葫芦实在,再到 对我的“启发”——父亲对我的教导让我一生受益。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父亲的形象,理解“万年牢”意思,教师、学生和作者如同共乘一舟,披文入情,探幽览胜。
正如造房子先要搭框架一样,在课堂教学中,将巧妙的问题、文本情节或重点词句作为切入点辐射全篇,将文本进行适度整合,使教学内容结构清晰条理,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而且让学生对不同的文章结构有最直观的认识,从而培养写作中的构思能力。
五、以教师语言引领语文味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德国的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慧也曾经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饱含学识与文化修养的语言,不仅彰显其独特的人格魅力,而且能够打动学生的心灵,开启学生的智慧。一篇语言优美的课文,完全有可能因教师的课堂语言乏味而显得枯燥、单调,让人觉得没有“语文味”;反之,一篇并不怎么优美的课文,也完全有可能因教师充满魅力 的课堂语言而“语文味”浓郁。
某老师在执教《月光曲》时这样总结与引导:“知音难求啊!贝多芬没有想到在一间茅屋里遇到了自己的知音。我相信,他和盲姑娘一样,内心十分激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贝多芬再弹一曲为的也是知音。”教者把贝多芬和俞伯牙联系起来,从不同表现行为中找到共同点,丰富了内涵,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语文味”的内涵相当丰富,除了上面所述内容,教师的书写、板书设计、学生的朗读、活动的组织,都与之关联。
语文课之所以成为语文课,在于它是以语言文字作为特定的学习对象。“语文味”源自文本,却发散于教师。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智慧决定了课堂上“语文味”的浓淡。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只有爱语文,有浓浓的书卷气,并在教学中善于发现自己的特长不断突出、强化,才能逐步教出有独特“味道”的语文课。
参考文献
[1]李君英.用语文味的评价促进语文味课堂的生成[J].文学教育(上),2014(4).
[2]李杰.让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王君、韩军老师课堂设计浅析[J]. 现代教育科学,2014(2).
[3]李大盈.还语文阅读教学以“语文味”[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1).
[4]陈克东.语文味:返璞归真的教学追求[J].江苏教育研究,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