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创新精神的途径是多方面的,“玩”也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创造心理学表明:“玩”是学生发明创新的有效载体,小学生爱玩的天性会驱动其发明创造的欲望,创造性思维。如何在“玩”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结合教学实践谈些个人的做法和体会。
一、在操作中培养创新精神
操作学具是“玩”的一种形式,对培养创新精神有特殊的作用。在摆弄学具的过程中,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结合,容易产生智慧的火花,往往会有新奇的、独特的发现。著名科学家爱迪生曾说过:“我从来没有做出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深思熟虑、严格实验的结果。”可见操作对发明创造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实验、想象,探索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如,教学“拼组图形”时,我要求每个学生准备5个相同的正方形纸片,要学生尽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拼一拼、摆一摆,尽可能多地拼出不同的图形。这时,全班学生兴趣很高,觉得“有意思”“好玩”!思维特别活跃,想方设法多拼出几种图形!当教师把学生拼好的图形画在黑板上时,同学们争着向老师汇报动手操作的“成果”:“老师,我还有不同的!”这时,课堂气氛十分热烈。最后,学生会拼出了多种不同的图形: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主动探索,创造性地想出不同图形的拼法,在“玩”中发挥了创造潜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培养了自信,发展了个性。
又如,在教学“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认识,要求学生事先准备橡皮泥,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捏一捏,把橡此皮捏成长方体,这时,每两个同学为一小组,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到几分钟,形状不同的各种长方体竟然出现在每张课桌上!有捏成房子形状的、冰箱形状、书本状、方木状……
由此可见,操作不仅利于学生理解知识,还利于创造精神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出给学生“玩”的条件和机会,重视引导学生在摆弄学具中进行发散思维、标新立异,使学生产生创造的欲望和灵感,在玩中求“异”、求“新”,在玩中感受到创造的乐趣和教学的魅力。
二、在游戏中培养创新精神
小学生正处在学知识、长身体的阶段,需要主动、和谐、富有朝气的课堂学习。而且小学生的竞争意识强烈,对游戏兴趣浓厚,喜欢在竞争和游戏中学习知识,获取知识。应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好强、好胜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中适当安排一些趣味性的游戏,使课堂变“活”变“趣”,真正体现“玩”中学,学中“玩”,通过“玩”游戏这种开放式的教学形式促进学生情感开放,思维开放,达到培养创新精神的目的。
例如,我在教学时安排了抢“24”的游戏。把一副普通扑克牌中的大王、小王取出来,底朝上放在桌上,参加游戏的4人轮流摸一张牌,翻开在桌上,并各自马上用这4张牌上的数(J作11,Q作12,K做13)进行运算。运算时可以使用加、减、乘、除,也可以使用括号,但这4张牌都要用且只能用一次,运算的结果必须是“24”。最先算出“24”的同学,取得这4张牌。然后再每人轮流摸一张牌,继续游戏。如果翻出的4张牌没有人能算出“24”的,就每人分得一张。当全部牌都摸完后,统计各人手中的牌数,以得牌最多者为胜。
同学们知道游戏规则后,顿时来劲了,其中一个小组摸出的牌数为2、4、5、8时,竟然不甘心于一种答案,4人竟有4种不同的思考方法:(2×4-5)×8=24,(2 5-4)×8=24,4×5 8÷2=24,5×8÷2 4=24,而且每一小組的同学都基本上有2种以上的方法抢到了“24”。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励了创新精神,培养了创新能力。
三、在争辩中培养创新精神
“争强好胜”是小孩子的天性,课堂上的争辩常常令学生觉得“好玩”“过瘾”,讨论争辩是学生主动探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是主动参与的表现,是积极思维的结果,争辩也是互助合作学习与广泛交流信息的有力手段。在争辩中,相互启发、求同存异,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开阔思路,培养创新精神。
例如,在一次解题训练时,我出了这样一道应用题:“联合村修一条长2400米的水渠,2个月修了全长的 。”照样计算,几个月可以修好这条水渠?”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要求运用不同的方法解答,看谁的方法多、妙。学生的思维活跃异常,不断转换思考角度,竟然归纳出近七种不同的解题方法。评议时,对前几种常规的方法学生基本无异议,然而当有一个学生说:“我有一种最简便的方法:2÷ =5(个月)”,学生思考后,议论纷纷,有的认为对,有的认为错。这时,我因势利导,让各小组展开讨论,学生的讨论变成了争论,争论变成了辩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此时课堂上形成两大阵营,我则要求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发表讨论结果。认为错的小组代表为了充分证明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跑到讲台前分析道:“前一个2是月份,除以 不是求总月数,根本没有道理!”“这一定是凑得数凑出来的!”认为对的小组代表更是不甘示弱,马上站起来反驳,为了驳倒对方,这个同学拿起粉笔在黑板上一画:理直气壮地辩解:“没错!你们看线段图,难道不可以把2个月看作是修好这条水渠所需月数的 吗?求月数,用除法,即2÷ 。”多么独到的见解啊!从学生的争论中碰撞出了创新的火花!
总之,只有教师创造性地教,才能使学生创造性地学,我们应该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给学生创造多一些“玩”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玩”出创新的欲望,“玩”出“创新精神”,“玩”出初步的创新方法,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广阔天地。
一、在操作中培养创新精神
操作学具是“玩”的一种形式,对培养创新精神有特殊的作用。在摆弄学具的过程中,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结合,容易产生智慧的火花,往往会有新奇的、独特的发现。著名科学家爱迪生曾说过:“我从来没有做出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深思熟虑、严格实验的结果。”可见操作对发明创造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实验、想象,探索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如,教学“拼组图形”时,我要求每个学生准备5个相同的正方形纸片,要学生尽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拼一拼、摆一摆,尽可能多地拼出不同的图形。这时,全班学生兴趣很高,觉得“有意思”“好玩”!思维特别活跃,想方设法多拼出几种图形!当教师把学生拼好的图形画在黑板上时,同学们争着向老师汇报动手操作的“成果”:“老师,我还有不同的!”这时,课堂气氛十分热烈。最后,学生会拼出了多种不同的图形: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主动探索,创造性地想出不同图形的拼法,在“玩”中发挥了创造潜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培养了自信,发展了个性。
又如,在教学“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认识,要求学生事先准备橡皮泥,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捏一捏,把橡此皮捏成长方体,这时,每两个同学为一小组,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到几分钟,形状不同的各种长方体竟然出现在每张课桌上!有捏成房子形状的、冰箱形状、书本状、方木状……
由此可见,操作不仅利于学生理解知识,还利于创造精神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出给学生“玩”的条件和机会,重视引导学生在摆弄学具中进行发散思维、标新立异,使学生产生创造的欲望和灵感,在玩中求“异”、求“新”,在玩中感受到创造的乐趣和教学的魅力。
二、在游戏中培养创新精神
小学生正处在学知识、长身体的阶段,需要主动、和谐、富有朝气的课堂学习。而且小学生的竞争意识强烈,对游戏兴趣浓厚,喜欢在竞争和游戏中学习知识,获取知识。应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好强、好胜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中适当安排一些趣味性的游戏,使课堂变“活”变“趣”,真正体现“玩”中学,学中“玩”,通过“玩”游戏这种开放式的教学形式促进学生情感开放,思维开放,达到培养创新精神的目的。
例如,我在教学时安排了抢“24”的游戏。把一副普通扑克牌中的大王、小王取出来,底朝上放在桌上,参加游戏的4人轮流摸一张牌,翻开在桌上,并各自马上用这4张牌上的数(J作11,Q作12,K做13)进行运算。运算时可以使用加、减、乘、除,也可以使用括号,但这4张牌都要用且只能用一次,运算的结果必须是“24”。最先算出“24”的同学,取得这4张牌。然后再每人轮流摸一张牌,继续游戏。如果翻出的4张牌没有人能算出“24”的,就每人分得一张。当全部牌都摸完后,统计各人手中的牌数,以得牌最多者为胜。
同学们知道游戏规则后,顿时来劲了,其中一个小组摸出的牌数为2、4、5、8时,竟然不甘心于一种答案,4人竟有4种不同的思考方法:(2×4-5)×8=24,(2 5-4)×8=24,4×5 8÷2=24,5×8÷2 4=24,而且每一小組的同学都基本上有2种以上的方法抢到了“24”。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励了创新精神,培养了创新能力。
三、在争辩中培养创新精神
“争强好胜”是小孩子的天性,课堂上的争辩常常令学生觉得“好玩”“过瘾”,讨论争辩是学生主动探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是主动参与的表现,是积极思维的结果,争辩也是互助合作学习与广泛交流信息的有力手段。在争辩中,相互启发、求同存异,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开阔思路,培养创新精神。
例如,在一次解题训练时,我出了这样一道应用题:“联合村修一条长2400米的水渠,2个月修了全长的 。”照样计算,几个月可以修好这条水渠?”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要求运用不同的方法解答,看谁的方法多、妙。学生的思维活跃异常,不断转换思考角度,竟然归纳出近七种不同的解题方法。评议时,对前几种常规的方法学生基本无异议,然而当有一个学生说:“我有一种最简便的方法:2÷ =5(个月)”,学生思考后,议论纷纷,有的认为对,有的认为错。这时,我因势利导,让各小组展开讨论,学生的讨论变成了争论,争论变成了辩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此时课堂上形成两大阵营,我则要求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发表讨论结果。认为错的小组代表为了充分证明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跑到讲台前分析道:“前一个2是月份,除以 不是求总月数,根本没有道理!”“这一定是凑得数凑出来的!”认为对的小组代表更是不甘示弱,马上站起来反驳,为了驳倒对方,这个同学拿起粉笔在黑板上一画:理直气壮地辩解:“没错!你们看线段图,难道不可以把2个月看作是修好这条水渠所需月数的 吗?求月数,用除法,即2÷ 。”多么独到的见解啊!从学生的争论中碰撞出了创新的火花!
总之,只有教师创造性地教,才能使学生创造性地学,我们应该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给学生创造多一些“玩”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玩”出创新的欲望,“玩”出“创新精神”,“玩”出初步的创新方法,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广阔天地。